《燈塔之書》:它們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這些孤獨的燈塔遠遠望著大海,它們存在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它們的實用功能;它們更是人類耐力、努力和創造力的里程碑。”

在中國畫報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燈塔之書》中,英國曆史學家R.G.格蘭特詳細介紹了100餘座世界著名燈塔,以燈塔建設者與燈塔守護人的一手記錄,以及400餘幅未公開的設計手稿與照片拼湊出關於燈塔的歷史。

遍佈於世界各地懸崖、島嶼、礁石上的燈塔,是孤獨、光明、堅守的代名詞,而因為燈塔常與荒涼的、不為人知的綿長海岸相伴,也衍生出許多撲朔迷離的故事,如2019年上映的引人關注的電影《燈塔》,就是在參考赫爾曼·梅爾維爾與薩拉·奧恩·朱厄特的那些關於水手、海洋、燈塔管理員的傳記、短篇怪談後由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的迷幻又驚悚的關於禁閉、象徵與極具多義性的故事闡釋;伍爾夫的名作《到燈塔去》的主人公拉姆齊夫人感到燈塔“穩定的光,就是她自己的光”“她還會把埋藏在心底的話升騰到燈塔的光柱上 ”,由此燈塔成了她靈魂的歸宿,以至於她死後,丈夫紀念她時需要到燈塔去朝覲;《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對岸燈塔上那束綠光,則成了美國敘事中關於理想、關於幻滅的經典隱喻。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羅伯特·艾格斯導演的《燈塔》劇照

也許正因為在文學和歷史中,燈塔被賦予太多象徵,反而消磨掉關於燈塔本身的探討,什麼時候開始建設燈塔?每一座燈塔有著怎樣的歷史,它們建設於何時?為何燈塔照明技術屢陷瓶頸?關於燈塔有哪些真實的、令人震驚的故事?無數燈塔又因何同一時間集體“消失”?燈塔曾是全球海上航行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部分,如今,不論是作為明信片上象徵海濱度假的著名標誌,還是作為迎接懸崖漫步者的地標,都散發出一種懷舊的魅力。

幾乎所有關於燈塔的故事中,人類都要馴服於燈塔,但燈塔並非印證了人類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相反,它們喚起了人類在面對驚濤駭浪和狂風暴雨時的弱小與孤獨。燈塔的這種從容直面逆境的無畏形象也正是建造礁石燈塔的故事長久以來魅力不減的原因。這些建於離岸小島或飽經海浪衝刷的礁石之上的高聳結構,其建造過程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搏鬥——人類與遠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力量抗爭,最終依靠奇蹟般的堅韌和毅力取得了勝利。

海難——燈塔的起因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一艘來自埃及的皇家輪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船上的埃及貴族及從歐洲迎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海底。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照明燈塔。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一座宏偉的燈塔在非洲北海岸拔地而起。它矗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後人稱之為“亞歷山大港的法羅斯燈塔”。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亞歷山大燈塔想象復原圖

像這個故事中敘述的一樣,許多燈塔建設的起因都是海難。一些沉船事故造成了如此慘重的物資和人員損失,以致民眾意見頗大,迫使當局探求在那些因極端風浪條件而貌似不可能開工的地點建造燈塔的可能性。

蘇格蘭以東海域的貝爾礁自古就對途經船舶有著致命威脅。1804年1月,英國皇家海軍“約克”號戰艦在此觸礁沉沒,艦上491人無一生還。被工程師羅伯特·史蒂文森描述為“史上罕見的奪命災難”的這次沉船事故讓民眾解開了錢袋子,為史蒂文森工程師提供了建造著名的貝爾燈塔(1811年啟用)所需的資金。近一個世紀後的1896年6月,“德拉蒙德城堡”號蒸汽船在法國西北部的韋桑島海域沉沒,242名船員和乘客喪生,推動了朱芒燈塔的建造。這是法國最偉大的燈塔之一,它建在一座離岸礁石上,距離海岸300米,前後花了 7年時間才竣工。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礁石燈塔的工地可能始終被海水淹沒,除了在低潮的時候;天氣狀況不好時,它們可能難以靠近,夏季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而冬季則幾乎天天如此。因此,工程師必須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親自勘測目標礁石區,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確定合適的建造點及瞭解其表面的精確特性。但要實現這一點,他就需要反覆登臨礁石或小島。然而,在真正開始勘測之前,這項工作可能陷於停頓,因為要從一艘小快艇或衝浪艇登上一塊飽經海浪衝刷的礁石著實不易,即使是做一點最粗略的勘測,也只有在天氣和潮水條件都適宜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一點稍縱即逝的機會。

埃迪斯通燈塔

《燈塔之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序章介紹了埃迪斯通燈塔的故事,以下的四個部分分別介紹燈塔簡史、燈塔建設的歷程、塔燈與透鏡的演化 以及守塔人的輝煌與不幸。

序章介紹的埃迪斯通燈塔是燈塔歷史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座。這座坐落在英國德文郡海域的埃迪斯通燈塔,它的建成和最後的毀滅就充滿了十足戲劇性。

埃迪斯通礁,自古便是航海人談之色變的險區,那裡礁石嶙峋,在海面上卻幾乎不見蹤影。沒有人清點過那裡到底沉沒了多少艘船。受這接踵而來的災難刺激,英國的一位滿懷抱負的企業家——溫斯坦利要將燈塔建到這危險的礁石上。歷經種種磨難之後,一座八角形建築從石座上拔地而起 ,毅然矗立在海上。溫斯坦利驕傲地告訴全世界,他的燈塔將“永遠屹立於世界藝術珍品之林” 。

結果戲劇性的是,1703年11月,由於惡劣天氣的迫近,溫斯坦利啟程前去維護燈塔。他狂妄地許願要在燈塔中扛過“有史以來最猛烈”的風暴,1月26日,英格蘭南部遭受了有史以來最惡劣的風暴,房屋被搗毀,樹木被連根拔起,次日早上,風暴漸息,燈塔卻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隨之而去的還有它的締造者溫斯坦利。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溫斯坦利的埃迪斯通燈塔

埃迪斯通燈塔,最初是木結構(如上述建於1698年,毀於1703年的一次風暴),後來改成橡木和鐵結構(建於1708年,毀於1755年的一次火災),最後又由斯米頓於1759年改成混膜土結構。三種結構的埃迪斯通燈塔都點蠟燭,後面用簡單的金屬鏡反射蠟燭光。1784年,阿岡德發明了一種適用於燈塔的燃油裝置,但是這種裝置到十九世紀末就不用了,因為這時有了乙炔氣體,在這之前(1862)還出現了電碳弧光燈,阿岡德的燈芯和一個拋物線狀的金屬鏡一起使用。1822年,弗雷斯內爾製造出了一種透鏡,能將光束聚集起來投射出去,他便用這種方法改進了燈塔的照明,這種複合透鏡一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燈塔》劇照,複合透鏡燈塔

燈塔的內部結構也比較複雜,比如據考證建設於羅馬皇帝圖拉真當政時期的埃庫萊斯燈塔,最初的三層結構用石材貼面,有繞著塔身外層螺旋上升的坡道,直通圓頂的燈室。下圖是1762年繪製的,那時,坡道早已消失;17世紀時,塔內加裝了木質樓梯。1790年,這座塔重建為一個四層樓結構。至今,它依然屹立不倒,是世界上存世最久且還能正常工作的燈塔。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英國與美國的燈塔建造史

英國人開創了螺旋樁燈塔。這種燈塔是鋼鐵結構,適合建在沙灘或泥灘上。1840年前後,首批螺旋樁燈塔在泰晤士河口的梅普林泥灘和蘭開夏郡的弗利特伍德建成。

19世紀最著名的大型燈塔工程中,就有幾座建於蘇格蘭境內,主持這些工程的是北方燈塔委員會。托馬斯·史密斯是該委員會的第一任首席工程師。他是一位燈匠,成名作是愛丁堡的路燈系統。他建了四座燈塔,包括1789年建於奧克尼群島的北羅納德賽燈塔和1788年的金泰爾角燈塔,然後將燈塔建築工程師這個職位傳給了年輕的繼子羅伯特·史蒂文森。史蒂文森於1810年在貝爾礁上建成一座燈塔後成了國民英雄,他創立了一個非凡的燈塔工程師家族王朝,直為北方燈塔委員會服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史蒂文森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都是多產的燈塔建築師。三子戴維和四子托馬斯一起造了三十幾座燈塔,包括1858年在馬克爾弗拉加島上完工的英國最北端的燈塔。這座燈塔原名北安斯特島燈塔,現名馬克爾弗拉加島燈塔。不過,或許次子艾倫才是當得起最高聲望的工程師,不僅是因為他於1844年在斯科瑞沃爾礁上造出了高聳的石質燈塔,還因為他對燈塔的光學系統做岀了巧妙的改進。

美國在造燈塔方面一開始並沒有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但是,他們的燈塔傳統早在殖民地時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1716年,馬薩諸塞州在美國尚未建國時就建了一座燈塔,從而摘得了美國第一座燈塔所在地的稱號。新澤西州的桑迪胡克燈塔——屹立於紐約港南人口的一座工藝精美的八角石塔——自1764年建成以來始終完好無損自然就摘得了美國最古老且運行最久的燈塔桂冠。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新澤西州的桑迪胡克燈塔手繪圖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採用立體攝影法拍攝的一系列19 世紀的美國燈塔照片

燈塔守護者們——關於孤獨

從燈室望去,自然能看到壯美的海景,那些對海洋之美的熱愛永無止境的守塔人對此是讚歎不已的。與世隔絕似乎是這類燈塔最明顯的特徵。

蘇必利爾湖上的斯坦納德礁燈塔(1883)與陸地的距離超過32千米,這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麼會被稱作“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但是,對許多值守過礁石燈塔的人來說,對他們影響最大的經歷是那種迫不得已與搭檔朝夕相處的生活,而共用封閉的狹小空間必然加劇了任何個人間的緊張關係。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陸上守塔人的生活與鄉間或沿海許多居民的生活並沒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當燈塔靠近村莊或港口時,更是如此。這種情況下,守塔人和他的家庭往往還能釣點魚、種點田、養點雞、養頭牛或豬,讓自己吃得好一點。但是,放假是遙遙無期的,一週七天不間斷地例行照看燈塔,常年如此。

而小島上的守塔人家庭還會多一項困難:他們與外界的聯繫只能靠暗藏危險的大海。他們依靠小船補給食物和燃料;去看醫生、見牧師、上學也得靠船。天氣一不好,他們與文明世界的聯繫就會被切斷,一次可能長達數週。

另外,就許多海上燈塔而言,單單是要登上那塊礁石就已經很困難了。這樣看來,這些燈塔動輒長時間與外界失去聯繫,並且守塔人即使早就過了原定兩個月的值班期也可能無從換班,就並不奇怪了。戴維·史蒂文森就有多次這樣的經歷。他曾描述:“在浪花四濺中登上被潮水漫過的礁石,或是被礁石包圍的海岸,這個過程……不會是這份工作中最輕鬆的任務。”除非是完全的風平浪靜,否則守塔人可能一路頭暈,抵達燈塔時已經站都站不穩。但這時,他們必須站在上下顛簸的船頭,並且等它顛到最高點,一躍而上結果是手忙腳亂地落在礁石上,往往還有好一陣痛。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一個離開燈塔的守塔人正被捲揚機搖搖晃晃地放到海面的一艘小船上

《燈塔之書》收錄了400餘幅燈塔設計手稿、燈塔修建實景照片、複雜而優雅的建築平面、立面圖。這些圖文資料來自英國國家檔案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等眾多權威機構,生動展示了燈塔建造與技術發展的全貌與細節,回溯公元2世紀到20世紀,百餘座著名燈塔背後的精彩故事,全方位地展現了燈塔從輝煌到隱退的歷史變遷。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燈塔之書》封面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灯塔之书》:它们的故事是星辰大海

《燈塔之書》內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