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歐洲瓷都,從景德鎮到邁森

森伯歌劇院對面是國都王宮,如今作為珍寶館對外開放,奧古斯特二世和他的兒子曾不惜重金收集了大量的藝術品彙集於此。其中包括金質琺琅器、版畫、油畫、琥珀、珠寶以及採購自中國的瓷器。對瓷器的迷戀貫徹了歐洲王室的始終,而奧古斯特二世更是達到了極致。在位之初,為了得到普魯士帝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件中國瓷器,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薩克森精銳近衛騎兵去交換,這些體型碩大的青花瓷器因此被稱作“近衛花瓶”,至今仍陳列在博物館內。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宮廷教堂。

自唐末開始,瓷器成為中國的重要外銷換匯產品,其製作方法歷來都為國家機密,為了得到這個機密,歐洲人前仆後繼的化裝成各種人物前往景德鎮臥底,他們傳回的信件中反覆提到了高嶺土這種原料。在位之初,奧古斯特二世找到了一位鍊金術士伯特格爾,把他囚禁在易北河岸邊的要塞中,花重金資助他煉造瓷器,經過多年的研製,伯特格爾終於用德累斯頓附近邁森地區的優質粘土燒出了白瓷,而這種土被直接命名為“高嶺”。1710年1月23日,奧古斯特二世頒佈最高敕令,宣佈瓷器研製成功,並決定建立王室瓷窯批量生產,同年6月邁森瓷窯正式開業,從此歐洲瓷都的名聲大振,逐步傳遍世界。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國都王宮,舊都的標誌。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國都王宮背面。

如今在王宮馬廄的外牆上,鑲著一幅102米長的瓷磚畫——王侯隊列圖,代表了薩克森瓷的最高水平。我們從馬廄大門出來,看到瓷磚畫自東向西佔滿了小巷左側外牆,幾個遊客正在與壁畫合影,但由於坐南朝北,逆光拍出來的人臉都是黑的,不知道是否因為避免了陽光直射,才讓壁畫歷久彌新。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王侯隊列圖·橫屏觀看。

壁畫展示了從1127年到1876年薩克森的三十五位統治者騎馬出行的場景,另有隨行人等總共九十四人。壁畫人物以黑白兩色為主,背景襯以黃色,最早為灰泥刮畫,1906年修復時改為瓷磚畫,由24000塊瓷磚拼接而成。隊列最後有一個蓄著鬍鬚的老者,是壁畫作者威廉·瓦爾塔。由於地處小巷深處,壁畫幸運地躲過了二戰轟炸得以保留至今。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河蚌繪·德累斯頓城市剪影。

聖母教堂·歷時六十年的重建工程

沿小巷繼續東行,就來到了舊城的核心——聖母教堂。這座2005年剛剛復建完工的教堂門前,聚集了許多遊客、藝人和小商販,很多人在馬丁·路德塑像前合影留念,而塑像後面的教堂整體呈淺黃色,這是薩克森砂岩最初始的模樣。與那些皇家工程不同的是,聖母教堂是市民們集資修建的。當時薩克森王室信奉的是天主教,而當地市民大都信奉了馬丁路德改制之後的新教。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河蚌繪·德累斯頓聖母教堂。

1726年,建築師格爾奧格·拜爾依靠市民們捐贈的30萬銀幣修建了這座新教教堂向強力王示威。為了節省成本,穹頂最初設計成木質結構,後來奧古斯特二世也順從了民意,讓他的兒子捐出了一大筆財產,這樣石質穹頂——石鍾才得以建成。聖母教堂的落成標誌德累斯頓在眾歐洲城市當中,在技術、藝術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呈現出領先地位,因此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2005年修復完工的聖母教堂,外牆還沒有變色,上面的黑點是以前的構建。

聖母教堂的戰後重建工作也頗費周折,當年的廢墟上僅立著兩塊13米高的斷牆。1945年,德累斯頓開始重建計劃,建築廢墟殘片構件被一點點蒐集、編號、存放。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以聖母教堂為中心的重建工作正式動工。一個由音樂家領導的小組發起了重建教堂的倡議,他們以“德累斯頓的呼聲”為名義向全世界尋求資助,人們通過認領石塊、購買紀念幣等方式集資,建築材料百分之四十是從原教堂廢墟中挑選出來的,7000多塊碎片最後都被嵌入了原來的位置。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聖母教堂殘存的外牆。


安迪來了,看著《兔子等著瞧》和《鼴鼠的故事》長大的德國青年

就在朋友和我談論教堂重建的細節時,安迪來了。這是個出生在東德,看著《兔子等著瞧》、《鼴鼠的故事》、《巴巴爸爸》長大的德國八零後,會背誦“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貝爾、巴巴布萊特、巴巴布拉伯”的思想活躍,精力充沛,對文化充滿好奇心,做事兒又不怎麼著調的德累斯頓男青年。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布呂舍平臺,城市最佳觀景臺。

聽說我來了,他自告奮勇要帶著我遊覽老城,在我們轉的差不多的時候,他終於來了,於是去咖啡館聊天兒。安迪告訴我,在德累斯頓,年輕人對不同文化都抱有極強的好奇心並形成了各種圈子。這裡有“美國粉”、“中國粉”、“日本粉”、以及“伊朗粉”等等,團體中的人經常聚在一起為這些千里之外的國家操心,而他就是“中國粉”的核心成員。今年夏天他從蘭州出發,一路搭車去了夏河、拉卜楞寺、郎木寺、紅原、阿壩最後到成都,一路感覺極為良好。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市政廳。

關於德累斯頓的轟炸,安迪擺擺手,說那都是英國人乾的,並說他對英國人的印象極為惡劣。二戰中德累斯頓沒有任何戰略打擊價值,僅有一家捲菸廠和邁森瓷器廠,戰爭後期大量的難民向德累斯頓湧來,也是看中了這點。然而1945年2月13日的轟炸卻使這裡變成了人間地獄,13萬平民在盟軍的轟炸中喪生,數量遠遠多於廣島原子彈造成的傷亡。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阿爾伯特姆博物館。

英國人的想法是將日耳曼的文化和藝術也一同抹去,安迪說到,不過當年德軍對英國城市考文垂的轟炸也基於同樣目的,半斤八兩吧。我們向安迪推薦《五號屠場》,安迪說他聽說過這本書,回去要找來看看,不過他竟然沒看過。朋友說其實好多德國年輕人都沒啥文化,有的只是好奇心,安迪也深表認同。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河蚌繪·德累斯頓街頭。

從十字軍東征到成吉思汗西征,戰爭對於文明的破壞屢見不鮮。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歷經了萬年時間,然而撕去文明的面紗重拾獸性僅僅是頭腦一熱,這也許就是二戰給人類留下的最大陰影。《五號屠場》的主人公畢利目睹了人類間的自相殘殺後幻想回到宇宙中一個叫“541大眾星”的星球上去,也許換做了一種更加廣闊的視角回望地球,才會發覺這些如同螻蟻爭鬥的戰爭是多麼可笑。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德累斯頓老城中心,舊城修復工作仍在繼續。

2005年,聖母教堂的重建工作竣工,重建費用大部分來源於美英等國的捐款,甚至包括許多猶太人的捐助。教堂穹頂上高8米的24K鍍金十字架,由當年對德累斯頓發動空襲的英國捐贈,是用考文垂大教堂廢墟上找到的金屬構架製成的。為十字架鍍金的工匠施密茨的父親在當年參加了對德累斯頓的轟炸,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寬慰父親的在天之靈。教堂的修復標誌著德國與二戰交戰國的正式和解,德國聯邦總統科勒在致詞中說:“誰如果對和平失去了信心,就來看看重建的聖母教堂!”

德國·德累斯頓(2)·從景德鎮到邁森,探訪中世紀的歐洲瓷都

易北河畔皇家狩獵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