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醫生學到的第一課是:永遠不要和病人建立私人交情。永遠

其實真正需要的藥是要把抽菸的記憶抹去,想象一下,你煙癮發作的時候,身體覺得不適,各種戒斷反應都出來,不管多強烈,但是你失去了抽菸的記憶,你不知道抽菸能改善這種不適,那麼你就不會去抽菸了。這樣過上幾個禮拜,尼古丁戒斷反應過去了,你就再也不會抽菸了。”

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不禁點頭。

迪瓦克接著說。

“其實不只是煙癮,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是對以往記憶的不良反應。人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大半依賴於記憶。人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從出生到死亡,從虛無歸於虛無,對於個體來說,記憶是唯一決定心理質量的東西。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個有錢人,因為自己的財富開心,然而財富只在享受消費的一瞬間有實際作用,大多數時候你是為“自己是個有錢人”這個概念感到自信快樂。假使你忘卻了這件事,只是在你每次消費的時候提供給你無限的錢,你仍然不會擁有有錢人的快樂。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每個人手裡拎著一個籃子,最後裡面剩下的都只是你的記憶而已。

而催眠可以藉助一些技巧進入患者的潛意識,對他們的記憶進行一些操控。”

“你是說催眠可以修改人的記憶?”

“很難做到真正的修改。但是可以做一些修飾。就像你們計算機的那些美圖程序,改變圖片的色調和做一些修飾美化。如果修改得太過就會被主意識,也即你的邏輯思維發現。就像PS過度的照片你一眼就能覺出其中的彆扭和不合比例。

但是要記住,催眠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改變某段記憶對你的情緒投射。同樣的事件,譬如屈辱的經歷往往存在於潛意識裡,催眠可以達到不篡改客觀經歷的情況下修飾你對這段經歷的情緒反應。要知道情緒才是最終的作用。

區分一個夢境是否噩夢的標準其實不是真正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在夢裡的情緒,如果你覺得恐懼,焦慮,那就是噩夢,如果你在夢裡把困境處理得很好,那就不是噩夢了。”

“這樣的話,催眠豈不是萬能的?”

“這些都是理論上的。臨床上難以實現。”

“為什麼?”

“因為催眠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被催眠者對催眠實施者的信任。信任的程度直接影響催眠的效果。

臨床上催眠師和病人往往都是一面之緣,根本無法達到深層的信任。所以現在的催眠師一般採取兩個策略。一個是催眠師利用自身氣質中的親和力消解病人的防範心理,從而幫助進入病人的潛意識,然而畢竟是初次見面,這種親和力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小說:醫生學到的第一課是:永遠不要和病人建立私人交情。永遠

所以催眠師通常採用的是第二種策略,一種截然相反的策略。催眠師扮演一個權威的角色,對病人的心理形成一種壓制,使他們的心理防線在瞬間瓦解,另外他們會運用一些肢體語言,使你在一晃神之間接受他們的催眠指令。

然而這些方法也只能短暫地進入較淺層的潛意識,並不能有大的效果。最終有效的還是信任感。”

“那不可以多花些時間慢慢建立這種信任嗎?”

迪瓦克醫生笑了笑,說,四十年前,我第一次去心理科實習的時候,我的指導老師給我們制定的第一條紀律就是:永遠不要和病人建立私人交情。永遠!

為什麼?

樓梯口腳步聲響起,迪瓦克太太走下來,手裡拿著一張紙條。

迪瓦克醫生眼睛瞄向他的太太,把頭湊近我小聲說,“因為這太危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