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天王殿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天王殿位於山門後中軸線上,是少林寺常駐院第二進建築。清雍正十三年為寺院山門。初建於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時,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門,原門改稱天王殿。可惜1928年被石友三焚燬,僅存月臺、殿基、柱礎和門檻。

現天王殿是根據中國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資料,由北京古建專家孔祥禎依據日本人1921年拍的被焚前天王殿照片及《少林寺志》所載原殿舊式重新設計,河南古建隊施工,於1982至1983年重建的。其平面佈局仍以原址結構為準。新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加前、後廊。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長15.30米,深10.40米,門寬2.70米。


1920年的天王殿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1991年元旦,釋永信方丈訪問日本京都達摩寺時,帶回的全套共48張珍貴的少林寺照片。

這組照片拍攝於日本大正九年,即石三友火燒少林寺前8年的1920年。照片基本反映了幾十年前少林寺的全貌以及初祖庵、法王寺、嵩陽寺等處景觀,為少林寺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設計依據。


上下層屋簷之間,懸掛由楚圖南題的“天王殿”風字匾(又稱豎匾),殿正上方懸有乾隆御筆“天下第一祖庭”的牌匾(今匾從故宮拓印複製)。門窗習如原位。遇門作“實榻大門”,門釘每扇7路,每路7釘。窗作四抹格扇窗,方格格心。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門前半圓月臺為原構,臺階五級。原址柱頂石,除個別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構件。殿內塑像內容、位置皆如舊制。殿前重塑了兩座高大的佛教金剛護法神像“哼、哈”二將,殿後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位於天王殿前的“哼、哈”二將神像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少林寺建築天王殿


位於天王殿後的四大天王像


另外,左右對稱有兩道硬山式掖門,各距1.70米,面闊一間,與天王殿形成主次分明、統一完整的古建殿堂。


面闊


古建築單體建築開間的稱謂,世稱“面寬”。各開間的總和,組成“通面闊”或“通面寬”,而“面闊”則是“通面闊”的基本單位。《清式營造則例》稱:“間之寬稱為面闊”,即正面的柱子(簷柱或廊柱)中心之間的距離,其面闊方向與縱向構架為同一水平方向,面即是面對的一個柱間面。

進深


古建築單體建築開間稱謂。《清式營造則例》稱:“間之深稱為進深”,每一間“進深”的總和,稱為“通進深”,在建築結構上,“進深”是指橫向樑架的深度。以柱子之間的距離和樑架椽子的多少,確定“進深”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兩種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