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天王殿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山门后中轴线上,是少林寺常驻院第二进建筑。清雍正十三年为寺院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可惜1928年被石友三焚毁,仅存月台、殿基、柱础和门槛。

现天王殿是根据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由北京古建专家孔祥祯依据日本人1921年拍的被焚前天王殿照片及《少林寺志》所载原殿旧式重新设计,河南古建队施工,于1982至1983年重建的。其平面布局仍以原址结构为准。新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长15.30米,深10.40米,门宽2.70米。


1920年的天王殿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1991年元旦,释永信方丈访问日本京都达摩寺时,带回的全套共48张珍贵的少林寺照片。

这组照片拍摄于日本大正九年,即石三友火烧少林寺前8年的1920年。照片基本反映了几十年前少林寺的全貌以及初祖庵、法王寺、嵩阳寺等处景观,为少林寺的重建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


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题的“天王殿”风字匾(又称竖匾),殿正上方悬有乾隆御笔“天下第一祖庭”的牌匾(今匾从故宫拓印复制)。门窗習如原位。遇门作“实榻大门”,门钉每扇7路,每路7钉。窗作四抹格扇窗,方格格心。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门前半圆月台为原构,台阶五级。原址柱顶石,除个别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构件。殿内塑像内容、位置皆如旧制。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哼、哈”二将,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位于天王殿前的“哼、哈”二将神像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少林寺建筑天王殿


位于天王殿后的四大天王像


另外,左右对称有两道硬山式掖门,各距1.70米,面阔一间,与天王殿形成主次分明、统一完整的古建殿堂。


面阔


古建筑单体建筑开间的称谓,世称“面宽”。各开间的总和,组成“通面阔”或“通面宽”,而“面阔”则是“通面阔”的基本单位。《清式营造则例》称:“间之宽称为面阔”,即正面的柱子(檐柱或廊柱)中心之间的距离,其面阔方向与纵向构架为同一水平方向,面即是面对的一个柱间面。

进深


古建筑单体建筑开间称谓。《清式营造则例》称:“间之深称为进深”,每一间“进深”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在建筑结构上,“进深”是指横向梁架的深度。以柱子之间的距离和梁架椽子的多少,确定“进深”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两种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