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兵变夺权事件。这次兵变不但造就了一位留名青史的开国皇帝,也为结束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让大宋王朝走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这次兵变事件的主角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而他也是这次兵变事件的幕后总导演。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兵不血刃!赵匡胤四天内夺取后周政权。

一、正月初一,“军情”传来。

后周周世宗柴荣驾崩后,年幼的小皇帝继位。等到第二年春节,后周文武百官都来到皇宫向新皇朝贺。毕竟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整个后周洋溢着喜庆之气。然而就在这正月初一的好日子,一则关于契丹南下、北汉东下合击后周的消息传来,震惊了整个后周朝堂。辅政宰相范质、王溥“当机立断”,决定让当时时任后周禁军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整军出发,北上抵抗来犯之敌。接着以小皇帝的名义,对赵匡胤下了出征诏书。国难当前,皇恩浩荡,作为领兵统帅的赵匡胤自然义不容辞,慷慨领命,整备军队出发迎敌。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二、正月初二,京城流言四起。

第二天,赵匡胤的部队便整合出发了。只不过与此同时,一则流言在京城(今开封)闹得沸沸扬扬。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意思是说部队出兵那一天,要立点检为天子,而点检就是指都点检。这则流言的意思和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京城百姓与官员听说以后纷纷露出惊慌不安的情绪。因为当时乃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政权更迭十分频繁。而一旦政权更迭必然是尸横遍野、流血百里。这对于生活在京城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浩劫和灾难。

三、正月初三,军中流言再起。

那边京城里流言四起,这边赵匡胤的部队已经出发来到了距离京城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因为天气原因,部队没有继续行军,便驻扎在了陈桥驿。此时,部队中一个擅长观天象的人看到天上有东西。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

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意思是,太阳下面又有一个太阳,就是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且处于互相搏杀的状态。所谓“天无二日”,这种“不吉”的征兆让军中一些首领军官开始有了想法。再回想起之前在京城的那则流言,他们集合在一起确定了要立都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的决定。于是,他们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及赵匡胤手下第一文臣赵普。最后在众人的商议和努力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最终被“说服”成为新君。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四、正月初四,回京逼迫小皇帝禅位。

已经确定被拥立为新皇的赵匡胤停下了“北上御敌”,派人回到京城“通报”了他已成天子的消息。朝中大臣都惊呆了,尤其是前几天决定让赵匡胤领兵出征的宰相范质和王溥更是心中震惊万分。但面对赵匡胤的“大军逼近”,大势所趋,两位宰相最终妥协承认了赵匡胤为新天子的事实。随即经过禅位大典,赵匡胤成功登基上位,建立大宋。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短短四天时间,赵匡胤从后周的禁军统帅,摇身一变,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这样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可以说是历史罕见的,也成就了后世对赵匡胤极高的评价。根据宋朝官方记载,都说赵匡胤是“被迫”当上的皇帝,并非其本意。他能够当上皇帝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之下的历史必然,上天的安排。

然而这一切真的有这么美好吗?事实上,这所谓的“天意”只不过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假象罢了。这一切全都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而这位幕后总导演就是赵匡胤自己。

赵匡胤“黄袍加身”可谓疑点重重。

一、“军情”传闻是假。

话说赵匡胤领兵出征,都是拜所谓的契丹联合北汉攻打后周的“军情”。然而,事实上大军在陈桥驿待了一晚上后就回来了。一直到赵匡胤成功登基,契丹和北汉都没有打过来的迹象,而是所谓的“自行遁去”。显然,这则“军情”有着极大的水分。总不会因为赵匡胤当了皇帝,契丹和北汉就改变攻打计划了吧?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这个消息是假的,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让赵匡胤有“借口”领兵出征。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二、流言太过“蹊跷”。

第一个京城里的流言,虽然闹得满城风雨,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奇怪的是,这则流言却与整个后周皇宫完全“隔离”了。也就是说,皇宫内的人根本听不到所谓“策点检为天子”的流言。这很好理解,如果皇宫内有人听到这样的消息,那么都点检赵匡胤必然不会再被派出去。显然是释放这则流言的人故意为之,而要做到“屏蔽”皇宫必然需要大量的军队。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匡胤是有这个能力的。

第二个流言是散播在军队中,针对的目标也很明确,直接点说就是用来煽动人心的,为后面的“黄袍加身”做重要推动。就流言本身来说,可信度并不高,只不过经历了第一个流言以及古话“天无二日”的加成,引导、激发了众军官的思想。

就两个流言本身来看,并没有太蛊惑人心。偏偏

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有心人有意的引导,让原本并不“高明”的两则流言成了兵变的“催化剂”。而这有心人显然就是这次兵变最大的受益者。

三、细节暴露真相。

1、黄袍来源。

古时候,黄袍代表着帝王,是皇权和尊贵的象征。因此黄色的衣袍是非常少见的。别说普通老百姓,即便是一些达官贵人家里,几乎也很难拥有。而赵匡胤是直接被一件“黄袍”给加身了。这黄袍哪里来的?当天夜里决定的拥立赵匡胤为新天子,然后直接一件黄袍就出来了。一点准备时间都没有,然而一件黄袍就这么神奇的出现在了赵匡胤身上。如果说这不是提前准备的,打死我都不信。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2、赵匡胤醉酒。

据说赵匡胤的手下军官们商议推举赵匡胤为新太子的那晚上,赵匡胤因为喝了太多酒醉了,大睡了一晚上。直到军官们商议好了,准备好了一切才把赵匡胤叫醒,最终在“被逼无奈”接受了成为新皇的事实。问题来了,赵匡胤怎么可能醉酒呢?要知道,赵匡胤是领兵出征抵御契丹和北汉联军的。大敌当前,作为军中主帅,一个人喝的大醉,这完全不符合逻辑。所谓醉酒,只不过是赵匡胤假装罢了,目的就是把自己“摘离”出去,营造一个“不知情”的假象。

3、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

赵匡胤回到京城,成功“说服”两位宰相以及文武百官后,禅位大典也在同一天举行。既然是禅位自然是需要禅位诏书的,表明赵匡胤是通过正当手段当上的皇帝,凭借的是自身的能力和威望,乃是正统。但是起草一份禅位诏书也需要时间写啊。这个时候

一份写好的禅位诏书“及时”出现在了赵匡胤面前,而写这份禅位诏书的是一位翰林学士。奇怪了,这位翰林学士难道能“未卜先知”?显然,这禅位诏书是提前写好的。

这些细节的矛头全部指向了赵匡胤。即便不是赵匡胤亲自操作,但绝对是他授意的。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技虽好,细节却暴露真相。

如果说这出篡位大戏,赵匡胤是总导演加男一号的话,那赵光义、赵普等就是主演,而其他群演的表现也都尽在赵匡胤的掌控之中。加上黄袍、禅位诏书等道具的辅助,“陈桥事变”堪称一部经典大戏。至于剧本,早在多年前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就帮赵匡胤写好了。郭威才是第一个开创“黄袍加身”剧本并将它演绎出来之人。而赵匡胤作为当时“参演”的男N号,早就将剧本熟记于心。赵匡胤成功复制了这个剧本,并完美演绎出了“陈桥兵变”。

剧本、导演、男一号、主演、群演、道具全部自备且一应俱全,赵匡胤这部戏还真是“零成本”,却收获了一个大宋王朝,实在是高啊!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