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张国刚

三、过渡时期的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是郭威的养子,也是郭威发妻柴氏的内侄。郭威有一后三妃。柴氏在郭威发达之前就去世了,后来被迫封为圣穆皇后。淑妃杨氏也是在郭威称帝之前去世的,只有贵妃张氏看到了郭威的成功。郭威的几个儿女究竟是哪位夫人所生,史载不详,但在张氏与两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残忍杀害之后,郭威就没有了亲生儿子。因此,他称帝后乃以内侄及养子柴荣为太子。

柴荣比郭威小十七岁,史称他“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左右”。郭威与柴氏结婚是在926年,当时柴荣只有五岁。估计是在几年后,柴家就把柴荣送到了姑姑家鞠养。“时太祖无子,家道沦落,然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按照《本纪》的说法,柴荣最初只是帮助郭威打理家事、经商理财,后来才成为了郭威的养子。

刘知远称帝后,郭威以佐命之功而为枢密副使,柴荣开始在军中任职,为左监门卫将军,这是一个虚衔,实际只是郭威帐下的一个军官。有一次,柴荣在京郊巡游,要拜访当地的县令,县令正在赌博的兴头上,竟然懒得见他。乾祜二年(949),郭威出镇邺都,柴荣升为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统领郭威的牙兵。次年,郭威人平内难,以柴荣留守邺都。尽管柴荣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声,但在郭威称帝之前,他并没有独当一面的文武政绩。王夫之《读通鉴论》曾分析柴荣的处境说:“自朱、李以来,位将相而狂争者,非一人也。郭氏之兴,(柴)荣无尺寸之功,环四方而界立者,皆履虎咥人之武人,荣虽贤,不知其贤也,孤雏视之而已。”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后周广顺三年(953)正月,柴荣从外地入京,任开封府尹,封晋王。显德元年(954)正月,又兼总内外兵马。过了十几天,郭威驾崩,柴荣登基,是为后周世宗。就在这个当口,割据河东的北汉刘崇(895—954)率兵来犯,柴荣决意亲征,冯道力主不可。《资治通鉴》记录了当时的场面:“世宗闻北汉主人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曰,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惟王溥劝行,帝从之。”

群臣反对的理由是周太祖新丧,人心易摇,不宜轻举妄动。其中反对态度最为坚决的是冯道,他认为柴荣能力不够,并连连发问:唐太宗亲征,陛下您能和唐太宗比吗?泰山压卵,陛下您以为自己是山吗?然而,柴荣力排众议,调兵遣将,亲上前线,在高平地区大败北汉。在潞州休整期间,柴荣还整顿军纪,诛杀了临阵逃脱的禁军将领樊爱能、何徽。高平之战,让群臣对柴荣刮目相看。入伍不过六年的青年军官赵匡胤(927—976),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崭露头角的。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四、赵匡胤的蹿升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祖辈都是基层官员。但是,赵匡胤并不满足于安逸平庸的生活,婚后不久,他就悄悄地离开了父母妻子,浪迹天涯。先是往西到了陕西、甘肃,然后又决定找父亲的朋友而从河南到了湖北,在襄阳的一座寺庙里,有老僧点拨他说,机会在北方,往南边走都是一些割据一隅的小政权,它们只是在夹缝中苟安。赵匡胤听后猛地一惊,当即打算北行。后汉乾祐元年(948)三月,二十二岁的赵匡胤应募加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军队。

郭威此时正手握大权,率领后汉大军讨伐以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为首的“三叛”。赵匡胤从小习武,作战勇敢,很快得到了同样在郭威帐下任军职的柴荣的器重,并一直追随柴荣左右。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柴荣赏识赵匡胤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作战勇敢。如前所述,在郭威称帝时期,柴荣始终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也不敢发展自己的班底。954年,柴荣初登大宝,北汉刘崇便大举入侵,包括冯道这样的朝臣,都不相信他有能力应战。在战争过程中,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脱,禁军不听指挥,而赵匡胤作为世宗的亲兵(在开封府时为马直军使,即骑兵指挥官)却骁勇异常,使战斗反败为胜,自然会脱颖而出。柴荣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后来,在周世宗攻打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勇猛顽强,屡立战功。

显德三年(956)春,涡口(今安徽怀远西)之战,赵匡胤击败南唐大将皇甫晖、姚凤所率的十几万大军,并追击到滁州城下。皇甫晖提出布阵决战,赵匡胤笑而许之。皇甫晖组织队伍出战,赵匡胤搂着坐骑的颈脖,一马当先,大呼一声,直接冲人南唐军阵内,挥剑击中皇甫晖的头部,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回师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

勇敢之外,赵匡胤的忠诚也得到了柴荣的赞赏。攻下滁州之后,身为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来到滁州城下,赵弘殷就是赵匡胤的父亲。时在半夜,赵匡胤对父亲说,父子虽至亲,但半夜不得打开城门,“王事也”,这是军规。因此,直到天亮才让父亲进城。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历史上留下了赵匡胤喜爱读书的故事。据说在讨平淮南期间,有人向柴荣揭发赵匡胤私吞战利品,捞了几车的财宝。柴荣派人察看,原来是数千卷图书。柴荣问道:“带兵打仗,你要这么多书做什么?”赵匡胤回答说:“我是想多读些书,增长自己的见识。以便为国家效劳。”

柴荣也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像赵匡胤这样忠诚能干的老部下,自然是最好的人选和重点培养对象。高平之战后,柴荣将整顿禁军的重任交给了年仅二十七岁的赵匡胤。组建新的禁军殿前司,以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淮南之战后,又升他为殿前都指挥使。

两次“黄袍加身”:从郭威到赵匡胤(下)


柴荣在随郭威北守邺都期间,其家眷都被隐帝刘承祐杀害。在他即位之时,儿子柴宗训(953—973)刚刚出生四个月。显德六年(959)六月,柴榮病死于北伐途中,时年三十八岁。年仅六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柴荣换掉了殿前司的一把手张永德——此人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婿,而让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他觉得赵匡胤比自己的妹婿更可靠。

半年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带兵出征抵御契丹的途中,于陈桥驿(今河南新乡封丘县东南)发动兵变,将士们强迫赵匡胤穿上黄袍,就像郭威十年前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事情一模一样,只是陈桥驿距离开封比澶州距离开封要近很多。郭威登基时,年且六十开外,而赵匡胤此时只有三十多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