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導語:

要數2020新年開頭的第一年,最火熱的影視劇是哪一部,無疑《大明風華》最為火熱,席捲了各大電視臺。由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一手創建的大明王朝,國祚276年;而後世對於大明王朝的總體評價: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大明帝王之中,昏庸無道皇帝不在少數,也有少數有所作為的帝王,如: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也有被被外敵俘虜的皇帝:明英宗。想必,縱觀中國數百位皇位中,能夠享受被外敵俘虜的皇帝,這個名額不多。

作為明宣宗嫡長子,大明朝的第六位與第八位皇帝,為何其父明宣宗承繼大統之後,執政十年,能後繼承“仁宣之治”的盛世,而傳到明英宗手裡,大明王朝差點斷送在他的手裡,其祖父明仁宗與其父明宣宗開創的“仁宣之治”也就此斷流。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明英宗

這自然與明宣宗與明英宗兩位皇帝本身有極大的關係,其原因具體如下:

其一、明宣宗自幼經歷戰亂,後又由明成祖、明仁宗自幼親自教導,成年後隨明成祖參與北伐,自幼就有一個良好的教育基礎。

明宣宗朱瞻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熟讀明史對於這個時間的節點並不陌生,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承大統,即建文帝。我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句話用在建文帝身上,自然一點也不誇張,建文帝在繼承大統之後,龍榻還未坐熱,在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等心腹大臣慫恿下,針對其眾多的叔父藩王開刀,大力進行削藩。先後裁撤掉周王、齊王、代王、岷王、湘王等藩王。眼看眾多藩王因為削藩而最終家破人亡,這明擺著逼燕王朱棣起兵。

而眾多藩王之中,數燕王朱棣的聲望最高,威脅最大。最終在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役”,經過不到四年的浴血奮戰,最終攻破南京,朱棣稱帝,即明成祖。

因此,我們可以說朱瞻基自幼生活在戰火年代,雖然“靖難之役”僅不到四年就結束,但是在“靖難之役”戰爭初期,燕王朱棣並不佔據任何優勢,就連朱棣的大本營北京城就時刻難以保住,雖然最終朱棣奪取天下,想象下,這段童年記憶給朱瞻基年幼心裡留下深刻印象。

經歷戰亂自然深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有多大,這為日後的明宣宗執政都打下基礎。

朱棣稱帝后,朱瞻基作為嫡長孫,自幼聰明好學,因而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愛,在永樂九年,就被明成祖冊立為皇長孫。因此,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棣對於朱瞻基的重視。

朱棣稱帝后,就親自挑選著名的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以胡廣為老師,教導朱瞻基攻讀儒家經典與為政之道。明成祖對於朱瞻基這些教育極為重視,以至於他與其祖父公出時也不中斷。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朱瞻基

除了治國之道,明成祖朱棣也非常重視朱瞻基的武學這方面。由於朱瞻基長得健壯,生氣勃勃,明成祖本身就尚武,因此,也自幼針對朱瞻基武學方面極為重視,自幼讓朱瞻基習武。而明成祖朱棣經常帶著朱瞻基去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另外永樂朝時期多次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朱瞻基十五時,就隨祖父朱棣出征第二次漠北的戰役。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朱瞻基隨明成祖遠征漠北


因此,在明成祖朱棣親自自幼教導下,朱瞻基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二、明仁宗為政方面的教育與鍛鍊。

明仁宗雖然在位僅僅十個月,但是卻監國二十餘年,而明仁宗是出了名的仁慈寬厚性格。

自然在其二十餘年監國之下,明仁宗實行的以“仁”治天下,針對大明帝國自明太祖以及到明成祖兩朝多次遠征漠北,明仁宗認為勞民傷財。明仁宗主張以休養生息、輕徭役,不主張對外大規模用兵,致使勞民傷財,百姓流離失所。

明仁宗監國二十餘年,自幼朱瞻基針對政務方面,也就耳儒以沫,成年後,朝政方面,朱瞻基自然也時常參與。這無形中,都錘鍊了朱瞻基的處理政務能力。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朱瞻基

因此,由明成祖、明仁宗自幼親自教導與錘鍊,朱瞻基也養成一個仁愛,文治武功齊全的帝王之才,因此,明仁宗駕崩後,朱瞻基繼承大統,能夠秉承明仁宗主張,繼承與發揚“仁宣盛世”。

明英宗為何沒能繼承與發揚“仁宣盛世”,反而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這與明英宗成長環境、自身教育、性格方面、政務經驗有極大的關係。原因具體如下:

其三、明英宗成長環境。

明英宗生於宣德二年,這個時期,其父明宣宗已經繼承大統,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之後宣宗在位十年,勵精圖治,大明朝已經天下安定,四海臣服,萬國來朝。

經過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四代先皇的努力,到明英宗繼承大統之際,大明朝已經國富民強。

然而,畢竟明英宗是一位少年天子,繼承大統時期,年僅九歲,面對這樣一個數代先祖打下的江山,明英宗繼位之初,由祖母張氏攝政,輔佐他治理大明江山。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少年明英宗

自然,沒有經歷戰亂與動盪社會少年天子,自幼生長在一個溫室裡的花朵,“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百姓疾苦。自然對於民間疾苦不知為何物。

其四、明英宗的教育方便。

明宣宗英年早逝,明英宗繼承大統年僅九歲,當然,由其祖母張氏與生母孫氏輔佐教育他。

然而,其祖母張氏念其年幼,本身就是皇長孫,現在又是少年皇帝,自然自幼溺愛,沒有吃過任何苦難的少年明英宗,要想什麼,其要求就能立刻得到滿足。

童年的淘氣、頑劣,不喜歡讀書,加之祖母張氏的溺愛。因此自小就沒接受過系統化的教育,自然難成大器。

因此,由於教育方面的缺失,性格方面,少年的明英宗養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的叛逆性格。

其五、政務方面。

明宣宗去世時候,明英宗還僅僅是個孩子,自然對於政務方面,沒有一點經驗,明英宗繼承大統,由於明英宗年幼,朝政方面有張太后由張太后攝政,張太后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以三楊最為受倚重,在“三楊”主政內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

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

隨著張太后以及三楊的先後去世,一直被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的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大明朝的宦官亂整也由此開端,大明朝帝國盛世命運也開始走滑坡路。

這位自幼缺乏教育與朝政鍛鍊的少年天子,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其後在土木堡戰役中,損失大明精銳二十萬之中,自己也成為俘虜。大明朝盛世也由此而下。


為何明宣宗能夠續寫“仁宣之治”,而明英宗卻不可以再創輝煌?

明英宗


總結:

明宣宗能夠繼承與發揚“仁宣盛世”,得益於自幼經歷戰亂,深知民間疾苦。其祖父明成祖、其父明仁宗的兩代君主從小精心栽培,明宣宗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讀儒家治國經典,年長之後又多次跟隨其祖父明成祖多次遠征漠北,經歷過戰火的洗禮。

其父明仁宗監國二十餘年,一生實行仁政方面的國策,明宣宗朱瞻基也從小耳儒以沫,成年後也時常能後參與政務處理方面。

由此可見,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對於明宣宗成為一代明君有著深刻的影響。

而縱觀明英宗,俗稱“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句話用在明英宗身上,也不為過。由於自幼繼承大統,沒有經歷戰亂,也不知天下百姓疾苦,加之我行我素叛逆性格,其祖母張太后攝政時期,正統朝帝國命運還可以正常運轉,然而,張太后主政時代一過,大明帝國伴隨著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戰”而走向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