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米斯特库


这个问题还挺复杂的,因为古代将军是个泛指。不过值得细细说道说道。

在古代,将军的来源是很广泛的,他可能是由于军功而一步步升上来的军官,也有可能就是文官领兵的儒将,也许是农民起义中身份陡然转变的农民军将领,又或许他就是世袭武职。

历史上古代将军的例子太多,细数则不胜枚举。

要想了解一下古代将军的身手究竟如何?能否与普通士兵的交战中起到以一当十的战斗能力,或者我们尝试着缩小范围,聚焦某个时期的战争案列。

比如我们可以以晚清时期太平天国交战双方来比较将军的身手如何,可能有人问,为什么要以太平天国时期的交战双方为参考对象呢?

其实是因为比较符合各种武将形态!

大家来看哈,这个时期,参战的将领们身份来源比较复杂,太平天国时期的交战双方主力都没有正规军。太平天国这一方以农民武装力量为主,而与之针锋相对的平叛太平天国的清朝武装力量,则主要是来源于湖南一带的湘乡山民和儒家士人。

当然前期也有一部分隶属于清朝正规军系统的部队,但主要对付太平天国的力量,还是由曾国藩类领导的似于民兵武装的湘军团练,从这个广泛的来源上,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关于武将是否具有过硬的单挑能力。

他们中有些人来自农民和苦役,有些人来自文人世家,有些人则世袭军人出身,还有一些人,从小就生长在军队之中,所以它能够广泛的代表将军的各种身份来源,然后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身份的将军来分析他们的单人实战能力,比较有说服力。

极度贫困出身的军师杨秀清

首先我们来说,太平天国的正面战场中,以杨秀清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中的初创成员中的将领,包括杨本人在内的首封永安诸王大都是农民出身,这种情况下的他们其实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


在太平天国的军事指挥体系下,奉行军师负责制,而杨秀清则是其中最高的官职,号称正军师。

罗尔纲版的太平天国史记载:

杨秀清出生在一个非常非常贫困的农家之中,他的父亲叫做杨亚齐,在他5岁时就去世了,而他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古氏也死了,长大之后的他,因为没有耕种的土地,只好和很多流民一起在当时广西的一带的山中,种山烧炭为生。

所以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太平天国后来最重要的军事政治实权人物,被史学界广泛认为后来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有如此规模的,最重要的功臣正是杨秀清。日后也率领过几十万大军取得过显赫的战功。

但是从个人的军事素养和武力值上来看,他不可能在单兵作战方面以一敌百,或者以一挡十,最为关键的是从身体相貌上来判断,杨秀清是一个高不足1米7,且瞎了一只眼的黑汉子。

这种情况下的他,其实能够取得显赫的武功。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能打,而是他有足够的心机和智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军出身的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砍瓜切菜般的单兵作战能力。

书生从戎的湘军统帅曾国藩

与之对比的就是,在清朝这一方面,正面硬刚太平天国军队的湘军统帅,包括以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这样儒生出身的文人武将。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具有着鲜明的儒生从戎的特点。

他们本身并不是出身于行伍之中,诸如曾国藩胡林翼这样的人,还是文采极高的进士出身,而罗泽南则是后来曾国藩那位攻破太平天国首都的弟弟曾国荃的文章老师,很多湘军将领都是跟着这位大儒罗山先生,在城南书院学习过的士子。

所以这样一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能成为挽救清朝命运的湘军将领,其中很多的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成为了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诸如总督巡抚多达40余人,他们凭借的并不是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像这样的儒生也不可能有战场上砍瓜切菜的本领。

这样的人,虽然也会有诸如强身健体的方法,但在事实上,他们的方法很像今天的老人锻炼,在公园里晨练打太极或者晨跑。曾国藩在其于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及过他的养生方法:

每天都会坚持在饭后走一走,然后,坚持家里祖传的,要刻苦学习,每天早起的生活习惯,此外还有睡前洗脚泡脚的传统。

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显示出和电视剧中那些身怀绝技,身怀武功的将军们说相似的练功场景。所以无论是曾国藩,还是他的弟弟们,虽然是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甚至统领上万,上十万的部队,但他们可能真的打不过一个普通的士兵。

尤其是曾国藩,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类似于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而不能拼杀于阵前。

那在古代的武将中,有没有能够打得过普通士兵的将领呢?武力值高于一般人的格斗名家呢?

毫无疑问,是有的。

脚踏实地陈玉成

比如我们说,太平天国后期的两位柱石之一英王陈玉成,他就是一位武功非凡的将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同样是太平天国的将领,那么,东王杨秀清就没有厉害武功,而英王陈玉成则为何能够打败士兵呢?

这很简单,因为东王杨秀清是开国元勋,或者说,他是创业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一开始就是帝国的总指挥,指点江山决定战略就行了,反正能够天父附体,有无上的权威,而杨秀清的真正军事才华也正是在战略方面。

英王陈玉成则是这个创业集团的开拓者,从刀山火海中一步步走出来,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14岁的童子军,随着自己的叔父陈承镕参与了天国的起义,他的战功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他是战术大家,也是杰出的战场实战派。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中记载:
太平军中的童子军,被誉为是最勇敢无畏的士兵,而陈玉成则是他们中最英勇无畏的一个。

这也解释了为何天京事变之后,陈承镕被杀,而陈玉成依然能够完好无损,并且升官封王得以重用。

陈玉成每战必身先士卒,已经数年的战斗洗礼,很自然而然的,从一个童子军,成长为太平军中的青年骨干,他杀过无数的人,也见证过无数的人被杀,这样的人能活下来,必然是在真刀真枪的拼杀中成长起来的人,这样的将领,在面对一个普通的士兵的时候,碾压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军人世家塔齐布

除了在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这些战功而得以升职的将领们之外。还有一类人也在武功上比普通人强了不少,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世袭的军人职位,比如说湘军中著名的一位将领,这也是湘军中为数不多的满族将领,他叫塔齐布。

他出生于满清贵族,镶黄旗人,一开始开始就是清朝八旗子弟中鸟枪护军,专门使用火器,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精锐部队中的精锐了。被封过三等侍卫,咸丰元年的时候,被派往湖南绿营前往担任都司,绿营其实就是当时清朝的国防中坚力量,或者叫清朝初八旗之外的正规军,虽然有60万之众,但在事实上,糜烂已久,毫无无战斗力。

但是作为世袭的武将塔齐布,似乎从小的家教就极其严苛,家里把他当成一个合格的军人来培养,因而与众不同,据清史稿记载,塔齐布此人,生性忠勇,在担任湖南提督之后便在左臂上刺上忠心报国4个字,应该是从小就有这种爱国主义思想!

而他的实战能力也是极强的,据说每次战斗他都背负着火枪携带的弓箭,一马当先,曾经亲手杀死过太平军著名将领老将曾天养,这样武将世家出来的著名将领,自然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单兵军事素质,想来打倒一个普通士兵应该不费什么功夫。

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一般来说,类似于杨秀清曾国藩这样的战略大家,应该是打不过单兵的,或者说身为农民军领袖的杨秀清和书生出身的曾国藩都是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普通士兵的,但是他们也不需要打得过!

但是作为世袭武职的塔齐布和一步一步凭借战功拼上来的陈玉成,大家都是从小玩这个到脱颖而出的,所以对付一个普通士兵,不在话下,可以想象像砍瓜切菜那么简单!

因此,晚晴太平天国时期的武将武力值,也可以类比到其他时代去!

参考资料:《清史稿》《太平天国史》《曾国藩家书》


历史好奇怪


我来回答:这种情况有,但是非常罕见,名将不是时时有的!

我们看历史剧,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将军带兵打仗,一旦带兵冲入敌阵,往往以一当十,敌方的小兵犹如大白菜一样,任由将军砍伐。那么现实中,真的有人可以做到,面对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仍然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吗?

古代行军打仗的将军有些可能是关系户,计谋不过关,但是体格大都异于常人,要不然他也当不了将军。我们看古代十大名将,除了孙膑以外,其余人都是武艺超群,体格强健,智谋无双。当然还有很多没能列入名将序列的将军,或许是智谋不足,但能常驻兵营,体格必然异常。

要问与普通士兵对抗是不是像砍菜一样,倒也有点夸张了。因为但凡是人就有体力极限,就算真的砍菜,砍多了也得歇一歇。所以再厉害的将军,被普通士兵重重包围也是会死的,说好听了就是力战而竭,说不好听就是被围殴致死。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西楚霸王项羽,要说就上那么百十个人,可能都不够他杀的。可对付项羽这个量级的人物,刘邦不可能就派百十个人来,人海战术直接上,大军围得水泄不通,项羽突围无望,羞于渡江而逃,乌江自刎。

再比如,三国期间的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正史中也是因为和自己的军队走散了,被魏军八百士兵围起来,乱剑插死了。

最搞笑的当属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锦衣卫不用多解释了,单兵作战能力超群。更何况还能熬上指挥使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国安部部长了,司令级别的人物。死相特别惨,是在朝堂之上被一群文弱的文官,群殴致死,毫无招架之力!

当然这是历史留名的人物,更多没有名气的将军,其实也就比常人厉害一点而已。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都能活活咬死锦衣卫指挥使,更何况战场上,对面再弱也是佩戴甲胄手拿枪剑的人,不可能乖乖站在你面前给你砍。所以这些比较能打的武将对付普通士兵的确不算困难但是绝对不可能像砍菜那么轻而易举,超过一定数量的士兵,就是再普通也能把武功高强的将军耗死。

不过我们古代的将军不是所有人都身先士卒,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就比如韩信、孙武、左宗棠、陆逊这种儒将,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类将军可能还不如普通的士兵,靠的是头脑,真拉到前线没准几个回合就兵败身亡了。

说白了将军就是手下士兵的精神寄托,为什么项羽五千兵马就敢和几万大军硬碰硬,那就是因为项羽太厉害了。对面武将看到项羽就先怂了三分,都说将怂怂一窝,精气神都没了,根本不是楚军对手。很多战役因为将军先死了,树倒猢狲散,能打赢的仗也没信心打了。

最有名的当属长平之战,赵括虽然被后人冠上了“纸上谈兵”的头衔,其实他的武力值还是可以的。被围困多日后,他带兵突围,英勇杀敌,结果被乱箭射死,他一死,四十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了,最后惨被坑杀,由此可见将军是很重要的。

所以古代将军要么就是杀的人多还不容易死,能征善战,能打能抗,能够和士兵一起攻伐陷阵的现实领袖,要么就运筹帐营之中,虽然不能在前线那样热血拼杀,但是利用计谋,活用客观天时地利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为精神领袖,这样两个类型将军都不会在战争中轻易死亡,能够发挥出手下士兵的最大潜力。

当然像霍去病、白起、关羽这种又能打又有谋略的武将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话说回来,古代当兵的人要么是食不果腹的穷人,要么是被强行征兵去前线的,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战斗力谈不上多么厉害,碰上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不是对手,车轮战的话,我相信一般在前线打仗的将军连斩数十个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一哄而上的话,我估计历史上没有几个武将能顶得住。有人可能说项羽不是以一当百全部宰了吗,但是咱们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也就这么一个项羽吗。

但是影视剧里拍出来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什么转着武器抵挡箭矢,什么一棍子把人打出十几米远,什么身受数箭数枪,千疮百孔还能自由穿梭冲杀敌军之间,甚至还有左脚右脚颠倒着踩往上飞的,一跃上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都是错误的。

毫不夸张的说古代的将军也都是脑袋挂在裤腰带生活的,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即使功成名就,帮助别人打下了天下,也可能面临着兔死狗烹的命运。

总体来说,古代将军的身手一般都不错,但是远远没有到达杀普通士兵和砍菜一样简单的程度。就像一群土狗围攻一只老虎,老虎实力固然强悍,但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毫发无伤,我们还是别被影视剧带跑偏了,现实生活往往比艺术作品残酷的多。

所以,大家也别幻想着能穿越回过去当将军,就我们现在的体格,回到过去的战场上,那就真成了人家将军砍的菜了……


杨角风发作


我是有历史,我来回答。

将军是个很高的军衔,一般当了将军就很少上阵厮杀了,体力自然就会下降。但也有一些极个别的,当了大将仍然在一线冲杀的也有。

举几个南北朝的例子。

1.东魏大将高敖曹。喜欢在一线冲锋,河桥之战中部队被敌军打散,他单枪匹马落荒而逃,敌军追至,他被一个敌兵刺杀。可见面对普通士兵并没有多大优势。

2.北齐名将斛律光,骑射技术数于顶尖水平,号称落雕都督。北齐后主忌惮他,把他诱进宫中,派了一个叫刘桃枝的力士,一个人就把斛律光勒死。

3.西魏大将王思政。河桥之战陷入重围,下马作战,用长枪搏斗,中刀血晕。没有什么力杀数人的战绩。

4.南梁大将柳仲礼,侯景之乱中率兵平叛,与敌兵交战,被人背后偷袭,一枪刺中肩膀,当场丧失战斗力。

综上可见,武将虽然一般来说骑射技术较好,或者力气比常人大一点,但在战场上面对敌方士兵,单对单或许有一点点优势,但基本上挡不住对方两人或者多人围攻。


有历史


除了个别少数儒将,古代的武将大都有两下子。有些还是超级大杀器。虐小兵如砍白菜。

第一,与普通士兵相比,武将大都武艺高强。

武将的来源有三种

一种是世袭的职位。也就是所谓的将门之后。这种武将大都有家学渊源,包括军事指挥和个人武艺。


比如三国的马超,他们家世代都是武将。马超的武艺自然超群。

隋唐的武将,大都是军事世家,基本都来自关陇军事贵族。这帮人从小就狂练武艺。

唐朝大将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在自己头上放一个铁环,让李靖骑着马用长枪挑铁环!这时玩命啊,武艺能练不好吗?

明朝的戚继光就更牛了,十四岁继承祖业当了将军!他的武艺,怎么说呢?箭不虚发!

另一种,就是战场上杀出来的。

能从小兵一路杀到将军,战斗力当然不用说了。


关羽张飞,平民出身,能成就大业,全靠一身好武艺。

宋武帝刘裕,贫民出身,曾有过一人单挑千人的壮举。

岳飞出身农家,32岁官封节度使,只因为神勇无敌。

最后一种是武举人出身。

唐代开创了武举制度。名将郭子仪救出身武举。能考上武举人,武艺最少是全国五十强吧。

而大多数小兵,都是普通农民,根本没有经过训练,当然不是武将的对手了。

第二,武将的装备比小兵好得多。

一般武将都有铠甲。有的还会身披重铠,就是穿两层铠甲!


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不好使,武将当然猛了。

小兵则可怜的多。我国古代的军队,披甲率很低。最多百分之三十就了不得了。绝大部分小兵是没有铠甲的,就算有铠甲,质量也不能和武将的相比。


上将嗳福斯


还真的是和砍菜一样,武艺高强的人都是刀刀夺命,几十个人也就几十刀的事,只要你还有力气就可以继续砍。不像赤手空拳,打一拳打不死的又可以再打。


项羽力能扛鼎,一杆枪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能单手使出“单手十八枪”。曾以一人之力斩杀殷通卫队近百人,殷通的整个郡府上下吓得趴在地上都不敢起来,在鸟江边更是独自斩杀数百人。

赵云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很难想象不砍人像砍菜一样怎能在近万人中杀得七进七出。

当然有一杆枪一匹马是很重要的。一杆枪近三米长,使起来敌人不易近身。有马容易跑,可以一边冲一边杀,即使被围了,用枪使劲轮几下,普通时士兵是很难招架的。加上不去削铁如泥的兵刃,轮一下几个,轮几下十几个,想围都围不住。只要不是围得水泄不通就好。


在古代打扙不像现在架那样子拿匕首或者空拳。现代即使你再历害,拿着匕首也很难一刀毙命,杀伤力有限。打不过的想跑,也能把你的腿跑断,空手的更不用说,。

古时打扙将军都骑马,打不过的可以跑,跑到敌人薄弱的地方再打,这样反复冲杀,人头也就砍出了不少。

所以在古代曾通士兵就像韭菜一样被割还真不是吹的,要不将军怎么带兵打扙。


史来快克


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飞檐走壁,还是如项羽那样砍人如剁白菜似的。不好意思,我觉得是武侠片看多了。

三国演义整出了十大武将排行榜,看得是挺过瘾的,特别是小说里的吕布、关羽、马超之流,东一刀、西一枪,如果是棋逢对手,基本上要大打三百回合。但是我也没看到什么具体招数,要么咔嚓一刀就斩首,要么嗖的一箭便毙命。

所以,冷兵器时代,古代将军的身手并没有传得那么邪乎,因为他们也始终是个普通人。

宋国第一勇士:南宫长万

正史上倒是记载了这么个人物,南宫长万。他是春秋时期的宋人,是当时宋国的第一勇士。本来凭借着一身本事,在宋国很是受人尊敬。然而乘丘之战后,这一切荣誉就成了往日烟云,他的人生从此是一落千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南宫长万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来自鲁国的鲁庄公和他的车右颛孙。这里插一句,战国之前的国君几乎都要上战场作战的。哪怕是我们的周天子,有时也不例外,例如被郑国射了一箭的周桓王,当然还有被楚人射了一箭的宋襄公。

诸侯第一勇士:鲁庄公

我们先来看看鲁庄公的个人武力指数。乘丘之战中一箭射中南宫长万,后来与齐桓公柯地会盟中,又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他退地。而那个曹沫还是曹刿的,只是个助手,真正的刺客是鲁庄公。无可非议的是,鲁庄公在春秋诸多国君中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力量和箭术堪称一流。

南宫长万中箭后,鲁庄公的车右颛孙就将其生擒。宋国的第一勇士都被活捉了,还有谁敢上前?就这样,宋国惨败。南宫长万被释放回国,宋国人将失败归咎于他。就连宋闵公都当面羞辱他:“以前我敬你是第一勇士,现在你只不过是鲁国的阶下囚,我不会再对你另眼相待了!”南宫长万因此怀恨在心。

徒手颠覆朝政

话说回来,浮躁的宋国人在讥笑南宫长万的时候,忘记了一个事实,他依然是宋国的第一高手!于是,南宫长万在忍受了一年后,终于出手了。首先,在蒙泽杀死了宋闵公;接着,回到宋都,在城门口遇到宋大夫仇牧,徒手杀之;最后,来到宫中,又杀死了太宰华父督。可笑的是,当时那些宋国贵族无论敢阻拦他,纷纷逃亡,一个多月后,借助曹国的军队才将南宫长万驱逐。这就是一个高手的力量,可以颠覆朝政。

南宫长万逃亡到陈国,陈国收到宋国的好处后,同意将其交出来。然而,陈国人面对这样的高手,也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陈国想出了美人计,将南宫长万灌醉,然后用犀牛皮将他包了起来。而到达宋国的时候,宋人发现,酒醒后的南宫长万已经将犀牛皮都挣破了,手脚尽露在外面。请问,这力量得有多大?

古代武将的个人战斗力评判指标:力量、箭术

南宫长万作为宋国的第一勇士,可徒手连续杀死几人,无人敢挡,还能挣破犀牛皮。 他并没有传说中的武打招式,有的只是足够强大的力量。

除此之外,不可否认的还有百步穿杨的箭术,例如鲁庄公,还有楚国的神箭手养由基。

其实,哪怕是战国杀神白起,我们也没有看见他个人作战有多厉害。所以,古代顶级将领可以用箭术将敌人吓退,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力敌数人,当然,如果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兵器,可能战斗力还要上升。但是,要说他们进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或者是砍士兵如同切菜一般,那就只能呵呵了。您认为呢?


读春秋思无忌


古代武将,相比普通士兵,肯定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我想应该是在拳台上,泰森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吧。

1、因为,古代战场武艺不高强,根本做不了将军。

古代战场,冷兵器时代,生死相搏,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血肉横飞的,残忍无比。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吓都吓死了,别说上场杀敌了。

而一个人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而且成了将军,那必然是杀敌无数,屡立战功的佼佼者。而且,这个越是出名的将军,他的武艺越是高强。

比如,名将霍去病17岁第一次出征,就斩敌俘敌2000多人,其中竟有单于的祖父辈等人,可见其神勇。

因此,古代大将,武艺高强,那是肯定的。

2、如果是普通士兵,那战斗力必定较弱。

这个普通士兵,如果入伍不久,年纪较轻, 作战经验也少,那当然战斗力不强。

而如果是个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还只是普通士兵的话,说明有他自己的弱势,战斗力也不强。

正因为有这两点,古代武将相比普通士兵,如果一对一的话,即使不像砍瓜切菜那么轻松,但实力相比还是比较悬殊的。

是否像文学作品中,或者传说中的项羽一样能对付上百个士兵,我觉得还是不太可能的。我想应该是在拳台上,泰森和我们普通人的区别吧。


花拖鞋1189


我们看今天的古装剧,能够担任一方将军的人选,大多是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汉子,他们通常会有万夫不挡之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必定当属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三英战吕布一节,真是让我叹服于吕布的英勇无敌,那么,在古代军队中的将领,真的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武艺超群,斩杀普通士兵如切菜一般吗?

显然,这是对冷兵器时代,作战有很大的误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古代打仗,是双方大将先冲上阵去,一番厮杀,普通的士兵们只需要站在一旁,呐喊助威就足够了,但是后来我才发觉,这种情景完全是古代小说家们臆想出来的,如果两军的大将真敢在交战之前冲出来一番厮杀,不出两个回合就会被射成筛子。

既然能在古代的军队中作为将领,通常情况下将军们一定是身经百战的,要么就是具有卓越的军事素养,韩信和项羽就是两种不同的将军类型,项羽这样的将军,便属于有万夫不挡之勇的类型;而韩信这类将军,属于以谋略取胜的类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的武将都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就比如说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廉颇,他们既能在军中指挥千军万马,同时也能上场杀敌,这种的是属于文武兼攻的大将。

事实上,在真实的战场上,要是出现一个将军面对敌军普通士兵的重重包围,那么这个将军他所率领的部队可能已经吃了败仗,或者是中了敌军的计谋。当然,在历史上也不乏有突破重围的例子,不过,大多数的武将面对这种情况,要么被敌军所俘虏,要么就是战死沙场,西楚霸王项羽,最后就是在敌军重重包围下,不愿回江东自刎身亡的。

另外,一些古装剧中,很多武将能冲入敌军丛中,一番厮杀,再毫发无损的逃出来,虽然这个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在古代交战时,一方的将军骑着战马冲杀,在这种冲击之下,斩杀几个士兵而不受伤,问题并不大,步兵面对骑兵冲击时,就很容易溃败。另外骑在战马上的将军,也很容易被敌军从战马上弄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数十名普通士兵包围,要想斩杀两三个士兵都会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斩杀普通士兵像砍菜一般的情景。

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刀枪不入的,这些将领除了武艺比普通士兵好一些,防御力也会更高些,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皮糙肉厚, 而是在冷兵器时代,资源十分有限,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优质的资源,除了正规军,有统一的武器装备以外,其他部队,很难保障普通士兵也能穿上较好的铠甲。

士兵们用的武器也一样,就比如说在三国时期,张飞他使用的就是丈八长矛,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普通士兵不可能使用到这样的武器,这些兵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战斗力。但是,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即便拥有了较好的铠甲,精锐的武器装备,古代的武将还是很难独自对付一大群普通士兵。

在古代选拔武将,一种的是戍边将士,或者是地方的驻军,按照军功进行提拔,这类提拔起来的将军比较生猛,也具有较高的战斗力。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武举选拔的,这两种军队中的将领了,身体素质上比普通士兵强,也具备较高的战斗能力和军事素养,军事素养这一块主要还是靠后天培养,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另外一种将军,这时属于世袭的将军职位,在清朝就较多,这群人是不具备战斗力的。

所以在古代将军,不一定需要较高的战斗力,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文官来当将军的,很多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战绩,远一点的有韩信,近一点的有袁崇焕等人;同样也有能够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就比如说项羽,廉颇,白起。将军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将军的军事素养,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这样说吧,武艺高强是作为古代将领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打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武艺高强的将军是不少的,南北朝时期是著名的大混战时期,这个阶段涌现的猛将尤其多。

例如梁朝大将羊侃,这哥们人高马大,力大无穷,战场上绝对是坦克级的存在。《梁书》记载:

时少府奏新造两刃槊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梁)高祖因赐侃马,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持槊冲锋的骑士

后面《梁书》又写道:

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尝于兖州尧庙蹋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

十余石是啥概念?大家知道岳飞吧,岳飞武艺高强,这是不用说的,岳飞能开多重的弓呢?三石,大概是360斤左右。这位羊侃老兄能开十余石的弓,也就是演义小说中常说的“两臂有千斤之力”。


羊侃不仅武力值高,轻功也很强,可以直接跃上八米多高的院墙,还能在院墙上行走。当这样的一个大汉骑着高头大马,拿着一百多斤的长槊向步兵杀来时,步兵简直连招架的机会都没有,可能一冲就是一条血胡同,力量完全碾压。

再找个武力值弱一点的武将,西魏名将王思政,这哥们的主要武力表现于东西魏的河桥之战,当时西魏军被东魏军击败,形势危急。《资治通鉴》说:

及河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


估计当时战场十分拥挤,骑马冲击已经施展不开了,王思政使用了最高效的武器长槊,给队形密集的东魏大军造成了严重杀伤。

但是,王思政的本质还是一个智将,他一生最辉煌的战役,是坚守玉壁城重挫东魏军,把东魏大boss高欢气吐血。当王思政这样的将军需要亲自上阵杀敌时,说明这一仗已经要输了。

可以说武艺高强的大将,对付个把小兵,甚至百来个小兵问题不大,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军队,个人能力再强也是白给,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南北朝时期的智将,比如号称“合肥韦虎”的韦睿,不便弓马的陈庆之,根本不用亲自上阵杀敌,只要出现在战场上,军队士气就自动加10086,那可比冲杀在前的猛将意义还要大多了。


每日一段历史


正常情况来看,冷兵器时代大多数将领和小兵单挑是有碾压优势的。真正能冲锋陷阵、砍瓜切菜也不是吹牛反而是有大量实证,从项羽到李世民,再到后来常遇春、朱棣、李如松,都有大量直接冲阵的记载…这一点没问题,但关键在于原因。

这里面其实所谓的武功盖世,没多大直接关系。在千军万马里面,其实所谓的武功,就算有,也绝对做不到。

而武将为啥能冲锋陷阵、砍瓜切菜呢?你这不是乱说、前后矛盾么?!

非也!

武将之所以能做到,武功是非常次要的,而是另外三点。

首先是精锐的铠甲。武将的铠甲,和小兵的铠甲,根本就是两个次元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武将真要冲阵,穿的重甲,就算是站着让一般那刀枪的小兵砍,一两下也多半破不了防。(并不绝对,比如宋军大量装备破甲武器,特定部队的铠甲防御力也不一定明显弱于将领,明清时期也有专门的重甲陷阵兵,但一般情况是这样的)

其次是,真正武将冲锋陷阵,也不是三国无双里面那样一个人往敌人人堆里冲。

双拳难敌四手可不是开玩笑,更何况大军战阵里面,可能同一时间四面八方都给你捅过来,一个人冲进去,别管你武功多高,一分钟之内保证你被分尸!

真正的武将冲阵都是带了一大票精锐小弟!这一群人全部都是重甲精锐,而且绝对都是骑兵,做锋矢突破,一般的小兵挡不住也追不上,自然只能让人砍瓜切菜…

第三点,是身体素质的问题。古代的人,绝大多数是营养不良的,包括一般的部队小兵。而将领绝大多数是长年习武的,力气大很多。力气大可以做很多事,尤其是在战阵里面,比武功重要得多。比如你可以使用更重的武器,在杀人的时候,武器也不容易卡在骨头或盔甲里面,在冲锋的过程中,行云流水,一击致命,然后继续冲锋,才能达到真正冲阵的效果…保证自己不会被敌人彻底包围才是冲锋,然后活下来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