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62,南宋诗人图集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山东省济南市)人。其词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西江月]、[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菩萨蛮.书江西造上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肄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辛弃疾,1162,南宋诗人图集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现山东省济南市)人,传说住濑玉泉附近。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造自她的[濑玉词]。

辛弃疾,1162,南宋诗人图集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坚决主张抗战,但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亦工词,其词[沈园]、[钗头凤]、[卜算子.咏梅]颇为有名。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陆放翁全集]。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恢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首句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可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绸便由悲痛转化为激帛。结句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辛弃疾,1162,南宋诗人图集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坚持抗元,后为元兵所俘。因不肯投降归顺,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这,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

辛弃疾,1162,南宋诗人图集

南宋诗人图集,后继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