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擬行路難》(其六)

擬行路難(其六)

[南朝宋]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賢盡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注】①會: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樣子。③弄兒:逗小孩。

【簡析】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三個行為動作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憤懣不平。接著便述說憤激的內容,用“蹀躞”“垂羽翼”等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能與親人朝夕相處,共敘天倫之樂。於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寥寥幾筆,卻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裡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之想象。然而,閒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並不符合詩人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尾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這兩句詩表面上引古聖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並非個別人的遭遇,而是自古皆然,連大聖大賢也在所難免,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於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瞭像詩人一類的志士才人仕途坎坷、抱恨終身的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鮑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鍾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的。他的詩裡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於此得到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