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进攻东吴而不打曹魏,有没有欺软怕硬的心思?毕竟东吴比较弱?

子冬


隆中对几大错误:

一是江东已历三世。孙坚只是长沙太守,是荆州下属,根本不是江东首领。孙策完成扬州南六郡(江西浙江,连扬州州治都没搞定)的统一是在199年,200年挂掉了才孙权接位,哪来的三世?而且到207年诸葛亮出山时,江东才统一不过八年。干脆说,我老哥诸葛瑾在那,兄弟不好撕B不就完了!

二是刘表的荆州,说人家不能守。188年,长沙太守孙坚攻杀前荆州刺史,189年刘表只身携荆州刺史印入襄阳,迅速取得蔡氏黄氏蒯氏庞氏张氏文氏韩氏大族支持,一年多时间就剿灭黄巾余部和各小军阀,191年击杀孙坚。刘表主政荆州近二十年,死死地压制孙策孙权,袁术称帝根本不敢招惹刘表,多次击败曹操的张绣只能选择依附。刘表只不过是汉室宗亲也是忠臣,不愿参与诸侯混战而已,在刘表治理下的荆州,人口众多(反新野小县人口都有十多万,九郡一百多县,人口超过五百万),兵力强壮(有十五万军),人民安居乐业,是少有的平安净土。诸葛亮怂恿刘备夺取荆州,就是要将荆州这块净土化为修罗场。

三是益州。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府库充盈。而诸葛亮竟说:刘璋暗弱,不知恤民!请问不恤的刘璋怎么做到民殷国富的?当年(187年)汉室宗室刘焉只身入川,一年不到就掌控益州,刘焉死益州牧位置交给三子刘璋。刘璋只是诚实君子,没有什么花花肠子,也不参加争斗,为益州保存了一片乐土。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益州,还是要将乐土化为虚无!

四是跨有荆益,两路北伐。荆州四战之地,刘表在,荆州安如泰山,一旦荆州成为战场,各方均想染指,荆州自保都难,还想出兵北伐,真是找死!益州天险,有利有弊,防守虽易,岀川亦难,大军出川只宜速胜,不宜持久。两地先天不足,何以争天下!

五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屁话!刘备如果真是至诚君子,百姓当然欢迎,刘备汉中称王一撕掉君子面具,堕落成为彻头彻尾的反贼,老百姓才不买你的帐!刘备东征,自己主政十多年的旧地,居然没有一人迎接刘备回归,反而拼死帮孙权抵抗!诸葛亮一伐,夺取三郡,等诸葛亮兵败移三郡民去益州时,三郡仅数千民跟从(估计还是用刀逼去的)。诸葛亮想当然耳


逍遥1906


刘备讨伐东吴是有原因的,并不是欺软怕硬!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派出使者向关羽提亲。孙权提亲的目的有两个:如果关羽同意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这样孙权就可以把关羽的女儿作为人质,以后讨要荆州就可以多个谈判的筹码;另外一点,想和刘备的结盟的关系再进一步。

孙权派出的求婚使者向关羽说出此行的目的,关羽大声说:*虎女岂能嫁犬子乎*?关羽真的太猖狂了,你关羽在牛叉也是蜀国的一个大将军,而孙权是东吴的国君!你关羽这不是骂人吗?骂孙权的儿子是犬子,那孙权一家都是狗了!东吴的使者回去向孙权一说,孙权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发誓有机会必报此仇。

后来,关羽攻打魏国的大将军曹仁驻守的樊城,曹仁害怕了,派人出城骑快马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大军前去救援。此时正是八月雨季,是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关羽的大军占领高岗处。于禁和庞德只能在樊城北十里谷低处安营扎寨,关羽命令把襄江的大堤坝挖掘开,开了闸的洪水是汹涌澎湃而下,再加上下了十多天的暴雨,马上就把于禁和庞德的大营给淹了。关羽率领大军乘势杀了过来,于禁投降,庞德是誓死不降,被关羽给杀了。曹操的几万多大军是全军覆灭。消息传来,曹操是惊恐对部下说:*关云长现在士气正盛,如果他率十万大军直取许都,如何是好*?司马懿献计说:*主公可派使者去东吴游说,对东吴陈述利害,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关羽,这样许都之危可解*,曹操觉得有理。


孙权接到曹操的书信,看完表示同意。也写了一封回信让使者带回给曹操,然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张诏说:*关云长,捉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吓得想迁都避开锋芒,现在樊城危亡,才派使者来求,怕事成之后,曹操有反悔*?大都督吕蒙说:*主公,现在正好趁关羽围攻樊城的机会,我们夺回荆州*。孙权说大都督全权去办理吧,吕蒙告别孙权后,来到陆口大营,早先派出的探子报,荆州沿江上下,二十里或三十里左右,都有报警的烽火台,而且荆州城里还有关羽的几万精锐之兵。

吕蒙当时就懵了,刚才在孙权面前说下大话取荆州,现在荆州有准备,是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在家装病不见孙权。过了几天,孙权一看吕蒙没有消息,就派陆逊去看望吕蒙。到陆口营寨一看,吕蒙脸色红润,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陆逊说:*我奉主公之命来看望你,你现在不像有病的样子*?吕蒙说:*几天前,我在主公面前说了大话,说我能夺回荆州,可是荆州防守严,我该怎么办*?陆逊说:*关羽自以为是大英雄,性格狂妄自大,大都督你就假装报病,让我代替你。我是个无名之辈,关羽肯定不拿我当回事,就会防备松歇,把荆州的防守大军调走,当那时正是我们取荆州之日*!吕蒙一听大喜,真是良策,我马上就上书主公,我报病不出,让你代替大都督之职,来迷惑关羽。

不久,东吴就传出大都督吕蒙病危的消息,陆逊代替大都督之职。陆逊刚到陆口大营上任,就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派使者送去。关羽接到信打开,信上说:*我是刚上任的东吴大都督陆逊,久闻上将军您的大名,上将军您当年斩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独自一人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曹操七军,捉于禁斩庞德,曹操吓得要迁都,将军的大名威震华夏!我出初茅芦,以后望上将军多多照顾*!关羽看完是哈哈大笑,说了一句*此等鼠辈不足为虑*。第二天,就把驻守荆州的三万精锐之兵调走,去攻打樊城去了。

吕蒙和陆逊一看荆州的精锐之军都调走了,于是带领精兵三万,乘快船八十多艘。前锋的快船士兵都扮成商人,都穿白衣在船上摇撸,持武器的精兵都藏在船里。关羽在沿江烽火台的士兵们,都被东吴伪装成商船给迷惑了,都逐一的被缴械了。

后来吕蒙重奖了几十个烽火台的蜀军,让他们带路来到荆州城下。看守荆州城的士兵们一看是自己人,就打开了城门。东吴的军队从后面一齐冲入了荆州城,吕蒙战领荆州城后,传令原先在荆州城的官吏都接着干,严令东吴的军队骚扰荆州城的老百姓。

后来,南郡,公安城的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东吴,因为关羽平时是经常的责辱这两个人。后来关羽被东吴的大军奇袭打败,在麦城被捉。被押送到东吴,孙权和吕蒙是苦苦相劝,关羽是誓死不降,最后被杀。

关羽被东吴孙所杀,荆州也被东吴抢了回去。刘备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先是赵云苦苦哀求不要伐吴,后是丞相诸葛亮也苦苦劝谏,都没有改变刘备伐吴的决定。不久,张飞由于酒醉鞭打管后勤的军官范疆、张达,被这二人半夜里给刺杀了,然后也投奔东吴了。刘备是把新仇旧仗都算在东吴的身上了。

公元221年,刘备兴举国75万大军讨伐东吴。一开始进行的非常的顺利,攻打下了巫县等东吴的大片领土,直至秭归县。公元222年六月,刘备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打败,刘备的几十处大营都是相连的,陆逊趁着大风天,蜀军防备松歇的时候,命令士兵们杀进蜀军的大营放火。

后来,刘备战败逃到西北的马鞍山。陆逊又率大军从四面进攻,这一仗又杀死蜀军一万多人。刘备趁夜色在十多员大将的拼命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

刘备打了败仗,是又着急又上火,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在了白帝城。夷陵之战是蜀国的元气大伤,刘备刚刚建立起来的精神大军在这次讨伐东吴的战役中几乎全军覆灭。


隐者康司马


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在曹操生前,刘备尚且敢于叫板,更何况曹操已死呢?况且刘备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志在天下者,又岂会畏惧强手呢?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攻东吴而非攻曹魏呢?

第一,刘备要夺回荆州之地

刘备以倾国之兵攻打东吴,主要原因是孙权夺了荆州。

当时,刘备有两种选择,一是向东进攻,夺回荆州;二是置荆州于不顾,北上出汉中,进攻关中与陇西。那么他为什么不攻关陇而攻荆州呢?

首先,刘备一直把荆州视为自己的地盘,荆州被孙权抢去,哪里能善罢甘休呢?不要说刘备,换任何一个人,这口恶气都是咽不下去的,何况是皇帝!

其次,刘备在荆州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要知道刘备在荆州呆的时间很长,他先是投靠荆州牧刘表,赤壁之战后,又经营荆州数年。当年曹操入荆州时,许多老百姓都愿意跟着刘备逃亡,可见他是很得人心的。反观关中、陇西,刘备毫无根基,怎么可能放弃荆州而攻打关陇呢?

其三,攻荆州易而攻关陇难。从军事角度分析,川蜀与荆州有水路相连,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无论是运送士兵或粮草都是容易的。倘若是进攻关陇,没有水路,只能走陆路,而其间崇山峻岭,无论是行军或后勤,都是个大难题,这从后来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来。

综合以上三点,刘备肯定要把夺回荆州作为第一选择。

第二,为关羽报仇

刘备以倾国之兵伐吴,除了有军事目的外,还有个人因素,那就是为关羽报仇。

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亲过兄弟。在刘备发迹之前,与关羽、张飞就情如兄弟,《三国志》里这么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刘备崛起过程中,关羽、张飞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史书用“万人敌”来形容这两位旷世猛将。

关羽被后人视为“忠义”的化身,对谁忠义呢?对刘备忠义。关羽曾经被曹操所俘,曹操爱其勇猛,有意招至麾下。当时曹操是帝国宰相,而刘备整天寄人篱下,漂泊不定,只要关羽投靠曹操,前程一片光明。但是关羽不为名利所动,他在杀颜良、破文丑后,算是与曹操扯平了,便不辞而别,又回归刘备阵营。刘备与关羽的情谊之深之厚,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但是,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被擒杀,对刘备来说,兄弟之仇,不可不报。这也是刘备全力攻吴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魏强吴弱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如题者所言,刘备攻吴而不攻魏,是否因为魏国强而吴国弱,挑个软杮子捏呢?

我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强与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从国力上看,魏国肯定是比吴国要强。但是,魏国在关陇一带的军事力量,比起东吴在荆州的军事力量,并不一定更强。

我们从后来诸葛亮北伐的战例中可以看到,魏国实力虽强于蜀国,然而在关中、陇西一线,军事力量反而是不如蜀国的。因为魏国的重心在中原,又要分兵对付南面的吴国,因而在陇西、关中一线能够布署的兵力就有限。在诸葛亮北伐时,蜀军的兵力上经常是占上风的。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这叫劣势中的优势。

与魏国相比,吴国看上去比较弱,但同样拥有劣势中的优势。东吴的水军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刘备虽然拥有上游的地利,但是惮于东吴水军,不敢从水、陆两线发动进攻,弃水路而选择陆路,这是他最终输掉夷陵之战的一大原因。因此,从局部战场来看,东吴并没有那么弱,而是有自己的优势。


君山话史


刘备攻打东吴与“欺软怕硬”无关,而是东吴的偷袭让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需要泄“愤”口。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记得,刘备攻打东吴时蜀汉的情况是,(东吴)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急(报)兄仇张飞又遭范疆、张达杀害,并且范疆、张达杀害张飞后投了东吴,这可以说把一向以“义”闻达天下的刘备逼到了人生的“死角”。如果不为关羽、张飞报仇雪恨,刘备就会亲自撕掉自己脸上“重情重义”的面纱,就会在世人面前露出自己假“仁义”的一面,此时的刘备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出了发兵(即使是做个样子)攻打东吴,他没有第二种选择。

但是,由于攻打东吴开始之时过于顺利,乃至东吴“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都无法让刘备停止错误的脚步,而是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假戏越演越真不能回身,以至于遭到陆逊烧营七百里兵败夹江,病奔白帝城遗招托孤。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刘备想要攻打东吴之初,难道偌大一个蜀汉就没有人出来劝阻?怎么就任由刘备攻打东吴,将本来就不是很稳固的孙刘联盟弄得支离破碎,自断蜀汉后路呢?

其实,不是没有人劝阻,而是没有人劝阻得下。在关羽父子被害,刘备最初想要攻打东吴的时候,诸葛亮、赵云等一干文武大臣进行过多次劝阻,刘备攻打东吴的念头就要熄灭的当头,张飞接着遇害,而且更让刘备气愤的是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二贼又投靠了东吴,这无异于给刘备愤怒的“火”上浇油,导致刘备心头刚刚要熄灭下去的愤怒之“火”,再猛然地蹿起老高,加上刘备自己心里长久以来比谁都迫切却又耐于一直以来“举义”的面子,不可以示人的皇帝梦作怪。

最终导致刘备不得不举着自己的“义”字大旗为关羽父子及张飞报仇雪恨犯身涉险,举蜀汉全国之力攻打东吴。

因此,刘备攻打东吴不是什么“欺软怕硬”,而是东吴的白衣袭江让关羽大意失荆州父子被杀,紧接着张飞又被杀,且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二贼投靠了东吴,一系列的失弟之恨,使得刘备迫切需要一个泄“愤”口,多种原因汇集使得他需要一次出兵以彰显自己的“义”。


油茶丝语


刘备进攻孙权不只是因为刘备“欺软怕硬”,最重要的原因是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杀死了刘备的头号大将关羽,夺走了刘备经营多年的荆州。刘备无论为公为私,都必须要发动一场针对孙权的战争,重新夺回荆州的地盘,以实现隆重战略的部署。

孙权和刘备的恩怨

孙权和刘备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主要是因为孙权和刘备都面对着曹操的威胁,他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曹操。然而孙刘联盟始终都不是铁板一块,从赤壁之战结束后,孙权和刘备的矛盾就一天比一天加重。曹操退回江北后,孙权和刘备都想要占领荆州,而在占领荆州的博弈中,孙权显然是输给了刘备。

刘备先趁着周瑜打南郡之战,实际占领了荆南四郡,随后又拉出了病入膏肓的刘琦,从孙权手里名正言顺的“借”走了整个荆州地盘。从刘备“借”荆州开始,孙权和刘备就已经貌合心不合。刘备带领大军攻占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结果刘备推三阻四不肯归还。愤怒的孙权派兵偷袭了荆州,刘备为了避免受到曹操和孙权的夹击,只能割让了两个郡给孙权。

孙权杀死关羽的严重后果

三足鼎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平衡,三国之中的任何两个国家,都不希望另外一个国家拥有一灭二的实力。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刘备集团的声势达到了巅峰期,曹操甚至一度想要迁都放弃许昌。孙权在之前已经背信弃义偷袭过荆州,如果让关羽攻占了中原,那么孙权的处境就会十分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关头,孙权再次选择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并且杀死了关羽。在听到关羽“威震华夏”的消息的时候,刘备的内心肯定无比的激动,毕竟刘备努力了半辈子,就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基业。而关羽一旦能够攻占中原,刘备的愿望就等于完成了一半。

刘备肯定要为关羽报仇

然而在刘备最得意的时候,孙权从背后给了刘备一刀,让刘备一切的梦想化成泡影。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导致了刘备失去了三个郡的地盘,丧失了跨有荆益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关羽和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从刘备起兵一直到刘备称王,关羽一直是刘备最铁杆的支持者,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

在刘备带领大军讨伐孙权之前,曹魏的刘晔就已经预料出刘备肯定要出兵。刘晔认为:“关羽和刘备名为君臣,恩情就像是父子一样,现在关羽战败被杀害,刘备如果不能兴兵报仇,在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夺回荆州意义重大

益州是三国时期比较偏僻的一个州,益州被崇山峻岭围绕,曹操和孙权很难能够打进来,但是刘备也很难能够走出去。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肯定不愿意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王,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刘邦和刘秀一样的人。

刘备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完成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南下能够进攻交州,东进能够夺取江东,北上能够进攻中原。对于胸怀天下的刘备来说,荆州就像是一块跳板,刘备失去了荆州这块跳板,想要夺取天下几乎是难上加难。

进攻孙权更现实

孙权偷袭荆州之后,蜀汉的领土仅限于益州,国民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刘备想要依靠着一个益州的实力,去战胜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州郡的曹魏,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和姜维掌权时期,蜀汉对曹魏发动了不止一次北伐,结果蜀汉军队始终没能攻占凉州,16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5次,姜维11次)

在刘备亲率大军讨伐孙权的时候,孙权刚刚占领荆州一年多,在当地的根基还不稳定。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十多年,蜀汉夺回荆州的机会非常大。而且东吴和蜀汉的国力差距不大,刘备进攻孙权小胜能够占领荆州,大胜能够夺取整个江南地区,即使是全军覆没,刘备也能够凭借着地形优势,守住益州的大本营。


刘备进攻孙权的影响

刘备进攻孙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孙权和刘备大规模开战,削弱了吴蜀两国共同的实力,不利于两国共同对抗曹魏。同时刘备进攻孙权失败后,蜀汉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刘备也在不久后去世,蜀汉的国力从此衰落,再也没有实力一统天下。

当然刘备进攻孙权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前,孙权和曹丕是同盟者关系,蜀汉不仅是三国中最弱的势力,还是三国中被孤立的势力。而在刘备发动战争后,曹丕和孙权联盟关系破裂,孙刘联盟又再次重归于好。如果刘备不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蜀汉很可能会遭到曹魏和东吴的联合攻击,蜀汉灭亡的时间有可能会提前。

刘备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枭雄,他的目光肯定要比一般的武将和谋臣更加的远大。笔者认为刘备进攻东吴,绝对不仅仅是欺软怕硬这么简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刘备想要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想要夺回能够成就霸业的荆州,为自己的好兄弟关羽报仇。至于东吴的国力比曹魏更弱,仅仅只是刘备伐吴一个客观原因而已。


史海泛舟摆渡人


引言: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举起“给关羽报仇”的旗帜,发动夷陵之战。刘备进攻东吴而不是篡位汉室的曹魏,此举是否有违“匡扶汉室”之嫌?

刘备将战争的矛头指向孙权,而非曹丕,是否有欺软怕硬之嫌呢?

下面笔者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目的为切入点,浅做分析。

刘备需要一场战争

刘备刚刚称帝,需要一场战争对外树立威风,对内转移派系之争。

(一)对外树立威风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群孩子中选出来一个孩子王,孩子王就要带着孩子们去占占地盘,向外界宣示一下存在感。刘备也一样,需要一场战争宣示蜀汉政权的存在。遗憾的的是刘备过于着急,四月称帝,七月就出兵东吴,除了树立威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的派系之争。

(二)对内转移派系之争

蜀汉集团内部有北方派系、荆州派系 、东州派系、益州派系等。北方派系是随刘备起义的老部将,关羽、张飞等;荆州派是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人士;东州派系是随刘焉进入益州的人士,法正、吴懿等;益州派系是益州的本土人。

众人拥护刘备称王,无非是为了加官晋爵,加官晋爵就存在此厚彼薄,此厚彼薄就有了矛盾的激化。所以刘备为了转移政治内部的派系矛盾,需要一场战争。

刘备征伐对象为什么不是曹魏,而是东吴?

刘备需要一场战争,那么战争的对象为什么是东吴,而不是曹魏呢?

以刘备蜀中称帝建国的原因来说,征伐的对象应该是曹丕,而不是东吴,因为刘备称帝的借口是,曹丕篡汉。

刘备征伐东吴的旗帜是“为关羽报仇”。可是即为报仇,为什么不在关羽遇害的时候起兵,而是要等两年以后才兴兵呢?

答案为刘备“给关羽报仇”只是借口,而攻伐对象除了东吴别无选择。这是刘备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益州易守难攻。易守难攻的优点是别人打不进来,缺点是自己也很难走出去。刘备要想走出去,必须夺回荆州。

具体分析如下:

(一) 刘备所属的川蜀之地,就像一个袋子,东吴正在这个袋子口所对的方向。所以刘备要出蜀、要征战,就只能对东吴用兵。有人说刘备不是还可以出秦川,走祁山征伐曹魏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姜维用整个后三国时代证明了此路的艰难!

(二)如果把川蜀比作一条袋子,那么荆州就相当于这条袋子的出口。孙权偷袭荆州,相当于把这个袋子口给系上了。刘备只要控制了荆州,才能北伐曹魏,才谈得上“匡扶汉室”。换句话说,刘备想攻打曹魏也必须先拿下荆州,借道荆州北伐。

(三) 荆州对刘备而言就是命根子。

刘备的战略规划书《隆中对》中提到,“跨有荆、益”,等到“天下有变”时,可以命一位上将军率荆州之众出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刘备称帝时,首先荆州丢了,再者“天下有变”的条件不存在了。曹丕虽然年少,执政以来魏国政通人和;孙权治江东有方,人才济济。刘备需要打破现有的平衡,寻找蜀国的出路!

刘备在需要一场战争,来安抚刚刚成立的季汉政权,于公于私东吴都是这场战争的对象。公,荆州是刘备不可缺少的战略基地;私,刘备关羽兄弟情深

。况且蜀道艰难,刘备也别无选择。

于是刘备倾全国之力征伐东吴,不幸的是势在必胜的刘备碰到了忍辱负重的儒将陆逊。人算不如天算,刘备的政治算盘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一个精光,感叹一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离开了人世。

总结

刘备攻打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并不存在欺硬怕软之说,刘备集团内部需要一场战争,攻打曹魏又苦于无路,东吴是唯一选择。“为关羽报仇”只是这场战争的借口而已。“为荆州派系而战”也不过来刘备为了拉拢人心而已!


妙眼看历史


第一点,就是关羽全军覆没的原因,刘备的兄弟关羽率领大军去攻打曹操占领的国家襄阳,关羽向襄樊发起了全力的进攻,这一场战争就是关于自己做的觉得,想对自己的大哥以表忠心,他的大哥刚成功占领汉中,但是已经孙兵折了,刚刚占领汉中军队休息,养伤,在这过程中,关羽只能自己擅作主张了。

在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曹操把所有的主力全部移动到东吴地区,准备与东吴开战,因此关羽进攻襄阳真是救了东吴一命,成功的分散了曹军的很大火力,东吴知道了以后,以为是刘备下的命令,但是关于接下来所做的事情让吴国很生气,关羽在攻打襄樊,因为很难攻打,导致粮草不足。

关羽就让人把吴国的粮仓里面的粮食都偷走了,这也太不把吴国的大将吕蒙放在眼里了吧,这就是上门找茬,吕蒙可不是软柿子,不是谁都能捏的,在加上他是一个实力派,这时候吴国就对他有想法了,国家和国家没有什么利用可说,刘备可以攻打任意一个国家,吴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必须得把荆州占领。

就在关羽攻打襄樊时,屁股后面遇到了麻烦,这不是前后夹击吗,因为荆州太大了,刘备当时占领荆州并不是完全占有,只是占领一小半,剩下的被个个国家占领,最后还是让吴国给抄了屁股,关羽被抓以后,关羽说孙策说我可以投奔你们,成为你们的一员,但是孙策很清楚的告诉他,我不傻,像你这么重情重义的人怎么可能为我所用,

最后关羽还是没能逃过一劫,吴国不能为日后留隐患直接就把关羽杀了,刘备知道后很伤心,因为他们的兄弟情比亲兄弟还亲,第二点就是因为关羽的死,荆州被吴国占领了,原本和诸葛亮商量怎么把荆州全部攻下,但是关羽的死之前的计划就都泡汤了,之前占领的一小部分荆州都没了,想要统一天下还差得太远了,所以他攻打吴国不是只因为关羽得死更是要统一天下。





野猪头假面


首先回答:刘备率先伐吴,的确有欺软怕硬的嫌疑。关于这点,笔者非常的明确。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人,三国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史称“汉昭烈帝”。喜欢三国历史的人,大多认为刘备仁义正统,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简直将他刻画成了十全十美的封建仁君。

但是,笔者却认为,刘备的十全十美完全就是虚伪的做作,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已。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道:

《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似伪。

了解刘备的为人后,我们继续来回答提问,那就是刘备伐吴,为何会是欺软怕硬?

提起刘备伐吴,必须先提关羽失荆州,因为这是刘备伐吴的借口和直接原因。

219年,刘备率军在西线战场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攻取了汉中,还占据了上庸三郡。在此背景下,东线战场的樊城地位就变得十分孤立,攻取襄阳和樊城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羽依照刘备的指令而率军北伐,主动发起了“襄樊之战”。战役的前期,关羽势如破竹,不仅围困了樊城,还实现了水淹七军的壮举,招降于禁,斩杀庞德,逼迫曹魏的曹仁和徐晃等名将都不敢应战。

为了扭转战局,曹操暗中联络孙权并许以荆州,孙权派出大将吕蒙白衣攻城,夺取了荆州之地。关羽在腹背受敌之下,只得败退麦城,途中被潘璋部下的马忠所俘虏,更被孙权下令斩首。至此,刘备安排留守荆州的东线军团全军覆没,荆州之地也宣告丢失。

当时的蜀汉政权,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兵多将广,粮草丰富。关羽之死,为刘备向东吴开战寻找最好的借口。

221年,口口声声要消灭曹魏的刘备,却选择先行伐吴,主动挑起了“夷陵之战”

关于夷陵之战的意义,后世没有太多异议,公认其为“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史学家皆认为:

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

但是,关于夷陵之战的规模,后世却多有争议。有的认为五十万人以上,有的认为十万人以上,有的认为只有五万人左右。

笔者个人翻阅史料,发现五十万以上绝无可能。因为,蜀汉在鼎盛时期的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以二百多万的人口凑集五十万的军队,这是一个笑谈。

事实上,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也就在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关羽的东线军团、魏延的西线军团,张飞的后备军团。随着关羽东线军团的全军覆末,刘备剩余的全部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

而且,刘备在伐吴的同时,还得提防曹操南下。所以,他能率领的军力,至多也就在五万到七万之间。

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据《傅子》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败局,对于蜀汉小国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刘备本人也在气急之下,病逝于白帝城,传位给了刘禅。

之后,迫于魏强而吴蜀弱的实际形势,诸葛亮力主吴、蜀两国重修于好,再没有发生过大战,直到

“三家归晋”。


文史不假


刘备以为可以灭掉东吴,进而,灭掉曹魏,

对自己真实实力过高估计,幻想统一三国,

刘备以为,可以打下东吴,这是决策错误,

刘备打孙权,导致终局蜀汉东吴联盟不稳,

就算诸葛亮未能真正打消联盟根基不稳痛,

三角鼎力,只有通过时间,消磨彼此意志,

除非有真正实力,可以同时灭掉另外两国,

贸然出兵幻想灭掉一国,这是灭国失策计,

最终,曹魏一统三国,符合客观灭国规律。


上海炜哥


欺软怕硬?哈哈哈,给你讲个故事吧!

《隆中对》都学过吧?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印象中很高大上的东西吧?要不给你翻译一下呗?

曹操拥兵百万,太强大了,我们打不赢,就算了。

孙权历经三世,根基深厚,又有天险,我们也打不赢,就算了。

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这是俩废物点心软柿子,我们就挑他们欺负吧!占了他们地盘。

这是不是欺软怕硬?浓眉大眼的诸葛亮,居然也欺软怕硬?

这是卧龙诸葛亮,再看看凤雏庞统是怎么劝谏刘备的?

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给你翻译下,找软柿子捏,商汤、周武王这样不世出的圣主圣主仁君,都是这么干的,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只是想说,找软柿子捏,这是人性,任何人都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