歿、卒、崩、薨……古時候人們因身份地位不同,死的叫法也有區別

看過《甄環傳》《紅樓夢》等古裝劇的人應該發現,古時候人們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同樣是死了,但是對於死的叫法各不相同。有的人死了就直接稱死了,有的人死了則是用歿、卒、崩、薨等比較隱晦的字眼來代替。

《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新唐書·百官志》:“凡喪,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死(sǐ)——一般平民死亡了,就直接說死了,沒有忌諱。

歿(mò)——這個字來源於“沒”,多指未成年孩童中途因病而死或非正常死亡。《紅樓夢》中迎春、香菱等人的死用的都是“歿”。

卒(zú)——古代指大夫(一種官職)死亡,後為死亡的通稱。

不祿(bù lù)——古代對士(古時稱高級的百姓為士)之死的諱稱。意思是不再享有俸祿。

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紅樓夢》中賈母死忘就稱作是“老太太薨了”。

崩(bēng)——帝王時代稱皇帝、天子之死為崩。比較常見的稱謂是:“皇帝駕崩了”。

現在,那些帶有封建專制色彩的字眼都不再使用了。

現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通常使用“去世”“逝世”表示人的亡故;英雄人物的亡故則多使用“犧牲”“光榮”;親人、族人死亡後,相互之間傳遞這一信息時,則多使用“老了”“沒了”“不中了”“不再了”等比較隱諱的說法。

歿、卒、崩、薨……古時候人們因身份地位不同,死的叫法也有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