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之后的楚国是怎样衰弱的?

亘古怀念说史


秦因为商鞅变法强大之后,立即对其他六国展开强大的攻伐,给山东六国(因六国均位于秦以东的崤山之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当时的山东六国中,最有可能与秦抗衡的便是——楚国。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它的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等国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坐郡(四川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楚国的建国和开发虽不及北方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由于南方江汉流域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到春秋中期,楚国政治、军事上都已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国君楚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中原又一霸主,成为史称的“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楚国国力更加强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但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政治、军事状况和实力却日益腐朽和衰落。这是由于楚国的奴隶主贵族腐朽势力十分顽固和强大,他们在楚王周围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集团,千方百计阻止和破坏一切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战国初期,楚悼王曾任用卫国人吴起为丞相,制定了一整套抑制奴隶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一度使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但是,由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处处对抗,使吴起的政治主张难以彻底贯彻实行。支持变法的楚悼王在世时,楚的贵族旧势力就企图杀害吴起,等楚悼王一死,甚至尸骨未寒,吴起便立即被杀,他制定的新法也随之废除,这种倒行逆施的结果,使得楚国实力逐渐衰落,到楚怀王即位时,楚国表面上虽然还很强大,但实际上军事实力和政治声望都已远远落后于秦国。楚怀王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局势,曾哀叹道:“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唯一的知新


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无论屈原是否连齐、合纵抗秦,日益强大的秦国总会向东打,也总会和楚国碰撞的。所以,屈原的做法又有“未雨绸缪”的因素。只是他还年轻,没看清楚楚怀王是个什么人。事后来看,正是因为怀王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加速了楚国的衰落。


1、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等五国联军,一起讨伐秦国。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联军被秦国所破。楚军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人家秦国没来惹你,你去惹秦国干什么?从此,秦国把击败楚国,当成第一要务。

2、前316年,秦国灭掉了苴、蜀两国,又向东顺手灭掉了被楚国打得奄奄一息的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

3、前314年,秦国沉重打击了西北的义渠国,夺取了义渠国二十五座城,面积和人口大增,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此,秦国可以放心东向,对付楚国了。

4、但是这里有个小插曲:在秦国大军回师之前,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在齐国附近,这是秦国过去获得的一块飞地),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取得小胜。对于楚国来说,算是找回了之前小败的面子。

5、对于屈原个人来说,20多岁就得到怀王重用,岂能不让人嫉妒?加上他行事无私,作风猛烈,于是楚国的大臣、怀王的宠姬们联合起来,用各种手段陷害屈原。而楚怀王偏听偏信,很容易被忽悠。从此屈原失宠,在楚国的改革进行不下去了。



风云野认为,屈原少年得志,反而是他一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原因。如果他能晚十年甚至二十年被君王重用,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吧。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而此时,秦国已经解决的好几个国家,现在要对付楚国了。但是楚国毕竟十分强大,所以秦国也不敢贸然用兵。那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拆散齐楚联盟。

于是,张仪走上了历史舞台。 张仪确实很聪明,但主要原因还是楚怀王禁不住忽悠。在前312年,张仪忽悠楚怀王和齐国断交,说可以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的土地。楚怀王居然真和齐国断交了。而被骗的怀王什么也没得到(另一说是只得到张仪的六里土地),秦国离间齐楚成功!

怀王怎么这么愚蠢,相信仅仅和齐国断交,就能得到秦国辛苦打下来的六百里土地呢?这么幼稚、愚蠢、没文化的人当王,楚国不衰败才怪。 在这个过程中,失宠的屈原已经被流放,根本说不上话。

而恼怒的怀王居然发兵进攻秦国! 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难道就这样打起来了吗? 是的,这是楚国第三次主动招惹秦国。前两次双方一胜一负,但都是小胜小负。 打就打吧,反正两强之间没有正式对决,也不知道谁胜谁负。 但是,此时养精蓄锐的秦军已可以全力出击。而楚国向西北长途行军,可能疲惫不堪。战争的结果也是一边倒,十万楚军进攻丹阳,被杀八万。楚国不仅没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丢掉了汉中六百里土地! 一战惨败,但楚国的雄厚实力尚在,于是恼怒的怀王再次召集大军进攻,可惜又惨败于蓝田!现在,轮到秦国主动进攻了。


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损失将近二十万人。 三次大战失败,楚国元气大伤。 眼看楚国元气大伤,韩、魏趁机攻取(或收复)楚国在中原的土地。至此,楚国已经失去一流大国地位。 齐国很高兴:让你丫背盟!整个过程,齐国不仅不帮忙,有时还趁火打劫一把。 眼看楚国被各国攻击,怀王知道彻底被张仪忽悠了,国策一错再错。看来还是屈原说得对,于是他再次召见屈原,让他出使齐国,希望两国重新交好。屈原流着眼泪再度出使,果然不辱使命,齐楚再次结盟。 齐楚结盟之后干了一件事,就是灭掉了越国。 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楚国乘越国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一起灭了越国。楚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黄海和东海。所以我们看到前面公元前311年左右的地图,已经没有越国了。

而此时,秦楚两国的关系居然好了。 这是因为,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死后无子,于是就把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燕国做人质的嬴则迎回来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秦昭襄王毕竟是外来户,根基不稳,所以在执政初年,真正管事的是秦武王的母亲宣太后,以及她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穰侯)。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她和魏冉都是楚国人。既然是楚国人,对楚国当然很有感情。于是,宣太后和魏冉鼓动和楚国交好。秦昭襄王一看,那好就和楚国交好吧。 于是,秦国又派人到楚国,游说怀王两国通好,还给怀王送来秦国的美女。 怀王一想,对啊,现在秦国做主的是楚国人宣太后芈月和魏冉,大家都是亲戚,两国为什么不能友好呢?于是他在公元前304年,和秦国再次结盟。

屈原苦劝,说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得和齐国结盟,但还是无用。 这又把齐国气坏了:楚怀王是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如此反复无常!于是在公元前302年,齐国联合韩魏进攻楚国,公元前301年,大败楚军于垂沙。楚国只能向秦国求救,把太子派往秦国当人质。秦国出兵之后,三国退兵。 但是太子在秦国当人质的时候,因为琐事争斗,杀了秦国大臣。他知道事儿闹大了,于是偷偷跑回楚国。秦国大怒,正愁找不到理由修理楚国,理由来了!于是在公元前299年,秦国又攻占楚国八座城,进一步向东扩张。看来亲戚也不管用,楚怀王再次后悔。

秦国出了气,又想和楚国交好了,于是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秦国的武关会面,这就是著名的“武关会盟”。可惜,怀王又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命怀王割地保命,但是出乎秦王预料的是,怀王虽然耳根子软,做事反复无常,但在捍卫国土方面很有骨气,严词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秦王又不好杀他,只得囚禁。 此时宣太后在干什么呢?魏冉又在干什么?实际上,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才停了范雎的话实行“远交近攻”,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而在此之前,秦国的大事都是宣太后、魏冉决定的。看来,这两个人虽然是楚国人,但现在完全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在政治上,楚怀王太幼稚了。

眼看国王在外被囚,楚国就立之前从秦国跑回来的太子为王,这就是楚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按说楚国多次战败,损人失地,国君又被囚禁,算是楚国的奇耻大辱了。那么,年轻的楚顷襄王该奋起了吧?没有,他忙于淫乐,重用阿谀奉承的大臣。而屈原因为过于正直,再次被贬官流放。

楚国既然不给土地,又立了新王,秦国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斩首楚军5万,又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走,颠沛流离之后又被抓回。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 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从此韩国再也没有反抗能力。前280年,也就是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等地;第二年,白起又攻取楚国的邪、邓、西陵。

此时的楚国也已虚弱不堪,公元前278年,白起又攻下了作为楚国二十代都城的郢,并大肆烧杀抢掠。楚顷襄王只能逃难和迁都,之后,秦国把郢改名南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个地名。 楚国不仅接连大败,而且连都城都丢了,这使得长期流放、已经六十多岁的屈原,极度苦闷和绝望。于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下面是公元前278年之后的地图,秦国不仅成为第一大国,而且相当于七国大约40%的土地。只要不犯大错,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公元前318年的时候楚国看起来最为强盛,怎么之后的二十年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四十年之后连楚国二十代君王定都的都城都丢失了呢? 或者说:为什么貌似和秦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的楚国,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 首要原因,是制度。 秦国的商鞅变法很彻底,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屈原变法,都不彻底。这样,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制度上明显落后于秦国。楚国和别的国家作战还可以,但遇到秦国,就会吃力得多。


次要原因,是君王的素质。 在制度落后、军力不强的情况下,如果楚国国君是个明君,尤其是别那么轻率和反复无常,楚国还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实际上,秦国为了打楚国可谓处心积虑,先是拆散齐楚联盟,然后再考虑动手,可谓深谋远虑。但是还没等秦国动手,被激怒的怀王反而首先发难,轻易出兵,正中秦国下怀,因为秦国连借口都不用找了。

和秦国君臣尤其是秦惠文王、宣太后、穰侯、张仪相比,楚怀王差得太多。但是他并不完全是无道昏君,面对胁迫能坚贞不屈,比很多被俘的君王强多了,这让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有点正面因素的。所以,怀王有硬骨头,也想进一步强大楚国。但是他分辨力不行,没有战略眼光,用人和废人、结盟和解约都很轻率,又过于喜欢美女,所以经常上当。作为国君,是完全不合格的。

就像下围棋一样,两个棋手上来,只要不发生接触战,都可以像模像样走上几十招,围观者如果不具专业水平,一般很难看出谁高谁低,谁比谁强得太多。治国也一样,国家制度落后,素质又比较差的君主,虽然仗着之前几十年积累的国力,貌似还能和别人过几招,甚至在初期还能取得一些胜利。但长期来看,能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已经是万幸了。


洪果果


周成王时期,楚国正式建立。后来楚国慢慢走向强盛,在时期称霸天下。春秋时期就是楚国最鼎盛的时代,三家分晋后,由春秋转为战国,楚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作为一个传统强国,楚国最后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实际上造成楚国的衰落离不开四场战役。楚国灭越国后,楚怀王用人不当导致国力第一次走衰,此后秦国的强盛彻底将楚国给灭亡,最后也是差一步就能令楚国走向第二个巅峰。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进入战国到这一阶段,楚悼王任用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对于鼎盛时期的楚国,完全可以和秦国、魏国、齐国平起平坐。不过,经过四场大战后,楚国由盛转衰,失去了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如果楚国能在这四场大战中赢下一场,可能楚国最后的结局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一、丹阳之战

首先,丹阳之战是楚国和秦国的第一场大战,发生于楚怀王在位时。在受到秦国的欺骗后,楚怀王非常愤怒,决定出兵攻打秦国。此战,楚国大军和秦国、韩国、魏国的大军战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在丹阳之战中,秦国用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在获得丹阳之战的基础上,秦国乘胜追击,派遣大军楚国汉中地区的600里土地,也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的疆域。

二、蓝田之战

在丹阳之战失败后,楚怀王没有认输,而是举倾国之力发动了蓝田之战。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的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不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蓝田是商於之地北侧的关隘,是防守咸阳的重镇。秦国面对危局,一方面从各地调集军队,另一方面,动用外交手段请韩、魏两国出兵进攻楚国后方。由此,因为楚国的精锐大军都去攻打秦国了,导致韩国、魏国联军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直逼邓(今河南南阳境内)。在腹背受敌的背景下,楚国只能从秦国本土撤军。由此,对于蓝田之战来说,也是楚国的一场败仗。

三、垂沙之战

对于垂沙之战,依然发生在楚怀王在位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怀王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对于垂沙之战,又是楚国对外作战上的重大势力。垂沙之战以后,齐国、魏国、韩国的三国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

四、鄢陵之战

最后,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虽然白起只有数万兵马,而且是深入到楚国腹地。但是,在置之死地所爆发的潜能下,加上楚国都城的守军没有想到白起会突然出现,这促使白起顺利攻陷了楚国的别都鄢城。在鄢郢之战中,楚国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国土,被迫迁都,在有生力量上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由此,经过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鄢陵之战后,楚国可谓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强大的秦国相抗衡了。


霖霖历史录


楚庄王之后到春秋晚期,楚国可以说一直都在吃老本了。

楚惠王时期: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楚国开始发力,之后楚惠王平定白公胜之乱,稳定楚国国势。楚惠王在位中后期,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灭亡陈国 、蔡国、杞国等政权,并将楚国领土扩展到东海、淮海、泗水一带。同时,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大大的提高了楚国的国力。

楚悼王时期: 楚悼王是楚国崛起最重要的人物,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变法,富国强兵,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其中吴起变法至关重要,主要内容有

1:削减大贵族的特权,制定明确的法令,对大臣的权力进行限制。如颁布“减爵禄之令”,减就是减少和减免,爵即爵位,禄即俸禄,也就是当官的薪水。这显然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也为日后杀身之货埋下伏笔。

2:整顿吏治,也即史书所载的“明法审令”。

3:积极开发边远地区。吴起把那些收回了爵禄的贵族“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把他们迁到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楚国的南方。

4: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吴起建议悼王“砥励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也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可以说奠定了楚国战国七雄的地位,只可惜楚悼王太短命了,他死以后吴起被杀,变法结束。吴起变法是要早于商鞅变法的,要是楚悼王多活几年,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

楚威王时期:大败越国,扩大楚国疆域,使楚国势力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楚怀王前期还算励精图治,有政治远见。可惜后期不听屈原等人意见,固执己见,最终被张仪设计陷于秦国,之后国力日见下降,几代国君也无能为力。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不思变则只能挨打。魏国变法后,成为战国第一个强国。可惜楚悼王死太早,楚国变法不够彻底。后面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都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

所以不是楚国变弱了,,是其他国家变得太强了。


小王的后花园


我是品读历史者,我来回答。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旅即位。但是他还不满20岁,掌握朝中大权的是他的两个老师—斗克和公子燮,年轻的楚庄王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是昏君,而是为了韬光养晦,因为当时朝政十分复杂,权臣乱政,依附着众多,忠奸难辨,于是他故意装糊涂,这样做就是为了能让奸臣暴露,让忠肝义胆的贤臣能够挺身而出,然后做他的助手。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于公元前593年,楚庄王降服宋国,成立春秋五霸之一。

那么,在楚庄王手中建立起来强大的楚国为什么等他死后就快速没落了呢?

接班人

楚共王他这一辈子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光环和阴影下,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温和得甚至使人觉得他有点迂腐。

楚灵王穷奢极欲、好高骛远,是个典型的暴君昏主。

楚平王时,虽然能保持清晰的头脑,休养生息,但奸逆当权,与太子建窝里反,没办法楚国继续沦落。

内乱

楚庄王尸骨未寒,贵族间的新仇旧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为首的王族与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预感到危机来临,便左右逢源,最终流亡他国以避政敌的迫害。子重、子反杀掉了屈巫留在楚国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财产。悲痛万分的屈巫联络晋国外交大使郤至,投奔了晋国。晋景公任之为大夫,命其往吴国,教吴人以军阵之术与抗楚之策,吴国开始强大,这让楚国后患无穷。

人才

楚平王即位后,想要废掉太子建,而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关系非同寻常,楚平王为了达到目的就把伍奢关进监狱,并追杀他的两个儿子伍子胥和伍尚。

伍子胥逃跑投奔吴国,但他的哥哥伍尚和老爹伍奢却被楚平王给杀害了,从此,伍子胥便于楚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伍子胥到吴国后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被封为大夫,从此处理吴国内政大事。

与此同时,经伍子胥的大力推荐,孙武被吴王拜为大将,孙武是谁啊,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孙子兵法】就是他写的啊。

就这样。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治理下,吴国慢慢强大,最终击败了楚国。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楚国慢慢的退出了争霸行列。楚国的霸业也渐行渐远。


品读历史者


楚国的弱是由于体制所致,并不会因为一个楚庄王而一直强大。楚国的体制介于欧盟与美国的一种体制:家族联盟制。楚国的几个大家族:芈、屈、黄、昭、景。他们控制楚国着的军政大事,王族共同享有楚国。比如我们熟悉的屈原也是这些大家族之一,如若不是楚国不可能让屈原任性如此。这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军队和官僚体系,是楚国的国中之国,如若有像楚庄王一样强有力的王,他们便聚集合力,成为可以争霸中原的强大力量,如果王上昏庸,软弱无力他们便渣所小韩。史书上一直说楚国是大而不强,这都是因为他的分封制而决定的,楚国历代有为帝王也想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都无疾而终。最接近成功的是楚楚悼王,他启用吴起进行变法,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突然死了,导致变法停滞,吴起被杀,而继位的楚肃王没有继续吴起的变法,而只是借用这一事件夺取了权力,这一点他比秦惠文王差远了。

最终楚国没有完成变法,导致后期国力不济,终被秦国灭国。




摸黑的人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进入战国到这一历史阶段,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对于鼎盛时期的楚国,完全可以和秦国、魏国、齐国平起平坐。不过,经过四场大战后,楚国由盛转衰,失去了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如果楚国能在这四场大战中赢下一场,可能楚国最后的结局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一、丹阳之战

首先,丹阳之战是楚国和秦国的第一场大战,发生于楚怀王在位时。在受到秦国张仪的欺骗后,楚怀王非常愤怒,决定出兵攻打秦国。此战,楚国大军和秦国、韩国、魏国三国的大军战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在丹阳之战中,秦国用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在获得丹阳之战的基础上,秦国乘胜追击,派遣大军楚国汉中地区的600里土地,也即今陕西省汉中市一带的疆域。

二、蓝田之战

在丹阳之战失败后,楚怀王没有认输,而是举倾国之力发动了蓝田之战。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的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不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蓝田是商於之地北侧的关隘,是防守咸阳的重镇。秦国面对危局,一方面从各地调集军队,另一方面,动用外交手段请韩、魏两国出兵进攻楚国后方。由此,因为楚国的精锐大军都去攻打秦国了,导致韩国、魏国联军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内),直逼邓(今河南南阳境内)。在腹背受敌的背景下,楚国只能从秦国本土撤军。由此,对于蓝田之战来说,也是楚国的一场败仗


三、垂沙之战

对于垂沙之战,依然发生在楚怀王在位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怀王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对于垂沙之战,又是楚国对外作战上的重大势力。垂沙之战以后,齐国、魏国、韩国的三国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

四、鄢陵之战

最后,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虽然白起只有数万兵马,而且是深入到楚国腹地。但是,在置之死地所爆发的潜能下,加上楚国都城的守军没有想到白起会突然出现,这促使白起顺利攻陷了楚国的别都鄢城。在鄢郢之战中,楚国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国土,被迫迁都,在有生力量上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由此,经过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鄢陵之战后,楚国可谓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强大的秦国相抗衡了。


历史的波澜壮阔


关于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即位没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的名义击败陆戎,随后在洛阳边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孙满劳军,意外的增加了楚庄王在诸侯中的分量,当时晋国的势力蒸蒸日上,或许是周王室为了平衡晋国的威胁,自从周襄王20年,晋文公击败楚军之后称霸中原,锋芒盖过了周天子,于是这时候看见楚国逐渐恢复实力,有意拉拢也是可能的。

因为牵扯到一个国际公案,楚庄王十六年,陈国发生内乱,陈灵公私通陈国大夫夏征舒的母亲,于是夏征舒弑君自立,楚庄王平乱诛杀夏征舒,带着夏姬回国,在打算自己纳妾不成之后被申公巫臣带到晋国,楚国子反、自重诛杀申公巫臣家族,导致巫臣楚才晋用,为晋国效力,楚军疲于奔命,又亲自去武功教吴国水军,最终,吴王在伍子胥孙武等人带领下攻破楚国,几乎灭国。

随着对晋国战争的胜利,楚庄王不仅获得了霸主的头衔,刹那间成为国际风云人物,也因此一扫国内阴霾,算是稳定了楚国内部的地位的楚庄王可能没有想到,当初为了一个夏姬差点让楚国亡国。可以说是世事弄人!


L刘哈档案


楚国灭亡的原因: 早期和中期的楚国君臣比较注意律己和节俭,关注民间疾苦。 一是楚国后期的内政腐败,贵族把持特权,制度僵化保守。派系斗争激烈,造成严重内耗。从楚灵王、楚平王开始,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导致国疲民贫,给楚国造成重大创伤。楚国君臣贪图享乐的风气已蔚然形成,到楚顷襄王时,国势顿衰,民心涣散。在强秦的进攻面前,楚国已经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了。 二是奸臣祸国殃民,奸臣与昏君结合导致楚国吏治败坏。其中最突出的当推平王时期的费无极、怀王时期的靳尚、公子兰之流。他们嫉贤纳贿,为非作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昏庸的平王、怀王肆意放纵,导致楚国的内政外交一片混乱,元气大伤。 三是贪污贿赂公行。奸臣往往与贪官连在一起,贪官对待小国也极尽搜刮之能事。楚昭王幼年继位,权力掌握在令尹子常手中。而令尹子公然带头索贿受贿,由这些人把持朝政,楚国哪有不亡之理?


战斗大黄蜂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即位没多久,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的名义击败陆戎,随后在洛阳边上炫耀兵威,周王派王孙满劳军,意外的增加了楚庄王在诸侯中的分量,当时晋国的势力蒸蒸日上,或许是周王室为了平衡晋国的威胁,自从周襄王20年,晋文公击败楚军之后称霸中原,锋芒盖过了周天子,于是这时候看见楚国逐渐恢复实力,有意拉拢也是可能的.

随着对晋国战争的胜利,楚庄王不仅获得了霸主的头衔,刹那间成为国际风云人物,也因此一扫国内阴霾,算是稳定了楚国内部的地位的楚庄王可能没有想到,当初为了一个夏姬差点让楚国亡国。可以说是世事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