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今年中國GDP增速約5.6%,能實現兩個“翻番”

記者 辛圓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3月8日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預計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將對2020年中國經濟造成0.5個百分點的影響,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約在5.6%左右,增長仍在合理範圍,能夠實現兩個“翻一番”的戰略目標。

該報告來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思想力”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兩個“翻一番”是指,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課題組稱,考慮到短期內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疫情過後政府應從多個方面努力使增長快速恢復,包括大力推動以5G等為核心的新基建投資、持續為企業減稅降費、考慮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回補等等。

課題組指出,疫情首先從需求端直接衝擊第三產業,其中,受衝擊最嚴重的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旅遊、住宿、餐飲、線下娛樂、農林漁牧等行業,加在一起已經佔到GDP的36%。

此外,因為恢復生產所需要素供給也受到疫情衝擊,人流、物流、資金流沒有完全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不能順暢運轉,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經波及到供給端如製造業、房地產、進出口等領域。

官方數據顯示,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非製造業PMI均創歷史新低,製造業PMI僅為35.7%,非製造業PMI更是跌破30%。外貿方面,以美元計,1-2月,我國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7.2%,進口同比下降4%,前兩個月累計貿易逆差70.9億美元,是2012年3月以來首次出現累計逆差。

針對疫後的政策走向,課題組表示,大規模增加基建投資是很自然的政策選擇,但也切忌重走上一輪刺激政策老路,因為地方財政行為缺乏約束、國有企業隱性擔保機制、產業政策諸多弊端的存在,會造成地方政府債務膨脹、銀行壞賬風險加大以及大面積產能過剩等問題。

報告執筆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保持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速,而再工業化(產業互聯網)以及圍繞再工業化進行的新基建有助於提升TFP增速。

他指出,中國在推動TFP增長過程中有仍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因素。首先,再工業化,即通過“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改善TFP的提升空間。其次,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數據中心、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TFP增長。第三,到現在為止,雖然中國已經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門類,但在關鍵部件或技術上還無法形成“閉環”,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第四,除技術外,“進一步改革”和“更大的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創造出“保持TFP較高增速”的奇蹟。

在減稅降費方面,課題組指出,疫情給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帶來了較大的衝擊,稅收政策調整也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中國已多次下調企業增值稅,可考慮下調企業所得稅進一步為企業減負,還可考慮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等途徑刺激居民消費。

課題組還建議,可考慮採用消費券政策,補貼低收入就業人群,促進內需回補。具體到政策執行層面,可對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低收入人群發放消費券補貼,並對疫情嚴重的湖北省傾斜,湖北省就業人群全員發放消費券。

至於發放的具體金額,課題組稱,可借鑑香港做法,按照月最低工資標準水平發放。以2019年全國最低工資標準為例,上海月最低工資2480元居全國之首,青海省最低,為1500元,湖北的標準是1750元。目前全國各地已積極復工復產,真正影響企業生產和居民收入的週期可能在2-3周,因此按照最低月工資標準的一半左右(即1000元)發放消費券較為合適。

“消費券政策可以向民眾傳達抗擊疫情的信心,號召共渡時艱。通過提供補貼,彌補因疫情影響導致的收入下滑,保障基本生活,刺激消費。”劉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