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更喜欢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谚檎ZgKt6463


说明仁宗朱高炽身有残疾,言过其实了!明仁宗身体肥胖是人所共知的,大部分史籍只是记载了明仁宗体胖,经常需要侍者搀扶而已,并没有明确说他下肢残疾。很可能,明仁宗行走不便并不是因为残疾,只是因为太胖了。即便真有残疾,应当说也是非常轻微的。正是因为肥胖的身体,使得明仁宗无法上马驰骋沙场,但却造就了他好静喜文的性格,性情也十分温和、平易近人。因此,在群臣之中的口碑和人脉都非常不错。



至于说明成祖朱棣喜欢朱高煦而不喜欢明仁宗,恐怕也有些言过其实了。朱高煦性格刚烈,尤以武力见长,这一点被明成祖认为“类己”。因此,明成祖喜欢朱高炽这个儿子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喜欢朱高煦,并不代表明成祖不喜欢明仁宗和另一个儿子朱高燧。哪怕明成祖就算当着明仁宗的面说:“你太文弱了,不如你弟!”也可以视为父亲对儿子的鞭策,是恨铁不成钢,无非是想明仁宗这个大胖儿子能够文武平衡、全面发展罢了。并不能就此认为,明成祖不喜欢明仁宗这个儿子。身为人父者,相信都会深有体会。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而不是朱高煦肯定不是父爱泛滥,也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否则也不会直到永乐二年才正式册立皇太子!由此可见,当初明成祖想必也曾经在两个儿子之间纠结过。那么,为什么最终明仁宗能够胜出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想到解缙的那句“好圣孙”。不可否认,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或许有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原因,但这绝对不是最主要原因。毕竟永乐二年时,明宣宗才不过是个“小学生”,六七岁而已。即便聪慧过人,毕竟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因为这个聪明的孙子就彻底否决了朱高煦,显然说不过去,也太儿戏了!明宣宗只能算作明成祖最终下定决心的一个催化剂,并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选择了明仁宗后继有人,但是并不能说明选择了朱高煦就后继无人了,不是吗?



明成祖最终选定明仁宗,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明仁宗不仅是嫡长子,而且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燕王世子,名分早定!明王朝是为数不多坚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之一,这就注定了明成祖不会轻易去破坏父亲明太祖定下的这个规矩。当然,明成祖自己的皇位本就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他破坏规矩在先,再破坏一次也没什么。问题是,正是因为明成祖自己破坏了规矩,他就更加不想后世子孙有样学样,不是吗?否则,时不时来一个“靖难”,明王朝早晚被折腾完蛋!因此,明成祖虽然是通过非法途径登上的皇位,但是他即位之后却一直在试图将这个非法变成“合法”,并且在不断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明成祖如果废长立幼,后患无穷,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几乎必然的,这也是明成祖永乐元年一直在纠结的原因所在。最终,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高于一切!所有个人感情都必须为这个大前提让路,这就是明仁宗最终胜出的最大原因!



其次,明仁宗在靖难期间坐镇北平,具体负责后方的行政事务及大军后勤补给,干得相当出色。尤其是行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洪武之后,明王朝内部已经趋于稳定,对北元的作战也基本接近尾声。这个时候,明王朝更需要的是四平八稳的守成之君,而不是穷兵黩武的马上皇帝。在这方面,明仁宗显然更胜朱高煦一筹。明成祖虽然号称“马上皇帝”,但是从他即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他更加侧重还是内政方面,对外征战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选择明仁宗显然对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更加有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明成祖外出征战期间,时任皇太子的明仁宗监国,干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其三,则是出于父亲的私心了,这也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选择唐高宗李治而不是濮恭王李泰的那点儿私心。以朱高煦的性格,如果他成为了皇帝,恐怕很难容得下明仁宗、甚至明宣宗,一场宗室相残的惨剧几乎无法避免。而明仁宗性格温和、不嗜杀戮,他来当这个皇帝,朱高煦是能够得以保全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明仁宗即位之后并没有清洗朱高煦这个曾经的对手,而且还给予了善待。至于朱高煦被罩在铜缸里烧成烤肉,那是明宣宗干得,与他爹明仁宗无关,这或许也是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明仁宗朱高炽体态很肥胖,性格懦弱,仁慈,并非残疾,明朝皇帝只有万历皇帝有脚疾。明永乐帝晚年时朱高炽已经肥胖到需太监扶持才可以行走,因此父亲永乐帝朱棣很不看好朱高炽这个太子,还经常打压他不信任太子,好歹朱高炽宅心仁厚,忍辱负重熬到朱棣驾崩继位是为明仁宗,可是朱高炽一生惊恐忧郁战战兢兢,继位不到一年就随父而去。既如此朱棣为什么还是要选择朱高炽为继承人呢?当然有明王朝有立长之组训,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太子世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太过于优秀,朱棣很是喜欢这个皇孙,靖难之役以及后期征伐蒙古势力时朱瞻基就跟随爷爷朱棣南征北战,身先士卒履历战功深的朱棣喜爱,朱瞻基文治武功都是相当一流的,具备皇帝应有的素质。所以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是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了。另外一点朱棣还是考虑中央政权的稳定性考虑,怕祸起萧墙引来夺嫡之争,也是统筹考虑了靖难之役的经验教训。还有一点就是朱高炽立为太子时间很久身边积累一定了人脉和一些坚定的支持者。最后一点就是太子没有犯错,一直以来都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勤于政事。


梁皇一世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朱高煦作死,二是朱高炽级别太高,朱高煦根本和他不是一个等级的。



01

朱高炽身份尊贵

朱高炽是朱棣正妻徐皇后所生,且是长子。



在古代社会讲求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朱元璋没把位子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而朱高煦呢?虽然也是徐皇后所生,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若是朱高炽命短,他才有可能变成“嫡长子”。

可是你说气人不,朱高炽是命短,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好歹是在他老爸去世以后,他才去世的。所以,朱高煦成不了嫡长子,若是他当太子不符合礼制(虽然朱棣是篡位来的)。

02

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很看好朱棣这个儿子,但是囿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他还是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

但是呢,朱元璋还时很关心朱棣的,这就体现在他对朱棣儿子的关心上。只要是朱棣的儿子出生了,他必是要过去探视祝贺一番。

而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自然是被朱元璋重视了。

当然,若是仅仅作为一个平庸的皇孙,朱高炽是不可能被朱元璋一直喜爱的。



朱高炽从小就表现出了不符合年龄的沉稳,做事极为冷静。

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检阅军队。可是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朱元璋询问原因,他答道:

天气严寒,若是让士兵早起受冻,恐怕会影响战斗力。所以,我就先让士兵们去吃早饭了。

朱高炽做事这么细心,又体贴将士,朱元璋自然是喜爱这个皇孙。于是,朱元璋亲自指定他为燕王世子。

03

朱高炽的军事才能

朱高炽不好动,身体肥胖,甚至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朱棣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反而,朱高煦这个儿子很像自己。

朱棣能征善武,他的江山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而朱高炽连走路都困难,何况骑马了。

但是朱高熙不一样了,他长年跟着朱棣一起作战。在靖难之役中,正是有着朱高熙的援助,朱棣才幸免于难。



不过,朱高炽不能做一个在马背上驰骋的将领,不代表他不能当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在朱棣南下时,朱高炽被命留守北京。而正是有着朱高炽的合理布控,李景隆怎么打北京城都打不下来。而双方兵力分别是:朱高炽1万,李景隆50万。

由此可以看出,朱高炽不仅有治兵才能,而且还很厉害。

04

朱高炽为人处事之才

朱高炽为人豁达,宽容仁厚,且做事小心谨慎。

朱高熙这个人心眼贼坏,以前在打仗的时候就经常欺负百姓,面对自己的哥哥,他也多次下狠手。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故意写信劝远在北京的朱高炽投降,并给予厚禄。

而朱高熙就趁机大做文章,他得知消息后,就诬陷朱高炽要“大义灭父”。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若是朱高炽在这里,他可能早就被朱棣碎尸万段了。

不过,朱高炽可谨慎,面对朱允炆的诱降,他当然是选择了拒绝。而且,他还连忙派使者赶到前线,递上这份尚未开封的书信。

朱棣这才醒悟,“狡猾”的朱允炆是使了一招离间计。

按理说,朱高熙这么陷害他,朱高炽应该反击才对。但是朱高炽偏不,面对朱高熙的多次“攻击”,他都一笑而过,丝毫不放在心上。

05

朱高煦作死

朱高煦一心想夺太子之位,所以多次设计陷害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做事实在是滴水不漏,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在永乐二年,朱棣被一群大臣催着立储。在一番纠结之下, 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当太子,而朱高熙被封为汉王。

朱高熙听完圣旨之后,自然是不高兴。因为朱棣还命他速去就藩,而藩地却在千里之外的云南。



朱高熙一阵撒泼打滚,“据理力争”。因为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朱棣也不好落井下石,就答应朱高熙让他留在京城。

十年后,朱棣又给朱高熙改了封地,这次在青州(今山东河北一带),离明朝的未来的京城可近。但是这次,朱高熙仍是不愿意就藩,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熙的用心。

话说朱高熙被朱棣催着去就藩,自己也有点慌,他怕这一去自己这辈子就和皇位无缘了。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无脑操作,也就是开始“谋反”。他招募了大量的死士,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招兵买马。

终于,纸包不住火,朱高煦的“大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很生气,一怒之下竟要把朱高熙贬为庶人。幸好,在朱高炽的力保之下,他才幸免一难。

从此,他便退出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总而言之,朱高熙当不上太子是必然的。若朱棣还是个正常人,他就一定会传位给朱高炽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小豪说历史


1.朱高炽太胖,据说朱高炽需要两个人扶着才能走路,可想而知胖到什么程度。

2.而且朱高炽有点跛足,也就是走路时有点残疾。

3.第三是朱高炽性格忠厚,在朱棣看来是有些懦弱,缺少朱棣那种神武,威严的模样。

4.偏偏相反的是朱高煦,很有朱棣之风范,当年随朱棣兴兵南下和建文帝争夺皇位时就深得朱棣赏识,朱棣也确实多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给朱高煦的想法。

但是最终让朱棣下决心传位给朱高炽,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嫡长制的约束。封建社会讲求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高炽身为嫡长子,又没有有失德政的地方,只是因为有些跛足、肥胖而废掉太子之位的话理由太过牵强,无法服人。

2.朱高炽娶了一个好老婆。《明通鉴》记载朱高炽的的妻子张氏自嫁给他后,深得朱棣和孝仁皇后的喜爱,她能把婆媳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是在帝王之家,这点确实难能可贵。比如朱高炽在做太子时多次被朱高煦等兄弟挑拨离间搞得朱棣和太子的关系紧张,几次险些被换掉。又加上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气的朱棣下令减少太子的膳食。这些都因为张氏在其中周旋,才保得太子之位。《明史》记载张氏有徐皇后之风,是一位见识远大且聪明伶俐的女子。

3,张氏为朱高炽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这个朱瞻基深得朱棣喜爱,永乐皇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朱瞻基。《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庚寅,车架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可见朱棣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这是有意让孙子将来继承大统。

4.深受朱棣喜爱的朱高煦最后让朱棣很失望,《明实录》记载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多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并准备将他废为庶人。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求情。才保住了朱高煦的王位。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朱棣最终将皇位传给朱高炽而不是朱高煦的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展护卫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因其谥号成祖,又称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幼时出生于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早期曾经被封为燕王。朱棣聪明过人,英勇善战,可以说是并非池中之物。在他之前的皇帝是其侄子建文帝,当时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知道朱棣的才华总担心他会谋反,便总借机调配他的军队,削弱其势力。直到后面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建文帝胜利,明成祖朱棣于1402年正式称帝。

明成祖在位时间二十二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帝王之一。他英勇善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五次亲征漠北,打击残元势力,巩固明朝北方疆域。他派郑和六下西洋,大明威名远扬。他命解缙等主修永乐大典,弘扬中华文化。他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先河。他设置内阁制度,奠定文官统治制度巅峰,他划分不同行政区,为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整。

朱棣在位期间,由于得位不正,他力图开创帝王伟业,他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极力推行中外往来,加强内外交流。他修建运河,加强了国家对外的商业交流。他统治期间,国家富强,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呈现盛世景象。

朱棣不仅自己为国尽心尽力,同时他在位二十二年也为其儿子树立了榜样,也为孙子朱瞻基树立了榜样。朱棣在位期间朱高炽身为太子,也和其父一样一心为国家百姓着想。当时朱棣和儿子朱高炽,一个善于行军打仗,一个善于行政事务,两人共同管理朝政可以说是珠联璧合。这也为后面朱高炽当皇帝之后管理朝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帝王必有伟大的创举,皇位继承关系大明国运,关系大明江山千秋。创立伟大功勋的朱棣在皇位继承方面自然不会仅凭个人喜好或一句承诺去选择后来人,他会平衡各种有利于王朝统一、延续的因素去作答。

因此我认为,朱棣之所以传位朱高炽,而非靖难之役曾许愿并深受其喜爱的朱高煦原因有四:一是宗法制嫡长子继承,聚拢各方人心。早在燕王时代,朱高炽已被封为世子,且朱高炽的仁孝获得爷爷朱元璋的赏识。二是朱高炽适合做守成之君,当时的大明恰好需要这种仁厚君主,不是要朱高煦这样的开拓激进君主;三是朱高炽身边文臣满朝,支持力度广,朱高煦身边多是靖难武将,适合开疆扩土,不适合守成。四是总撰《永乐大典》解缙,夸赞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一句“好圣孙”,朱高炽的选择是朱棣高瞻远瞩的审慎选择,是维持明朝绵延不断的必然选择。


知天道应民心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冲锋陷阵,救过父亲朱棣的命,而且朱高煦长相酷似父亲朱棣,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太子朱高炽不仅身体肥胖,而且还有一腿跛足,所以十分令朱棣厌恶,多次有废太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的意愿,但每次都被群臣反对而做罢,特别是大才子谢缙假装醉酒摸着龙椅说:好圣孙。朱棣听后想到了太子的儿子朱瞻基,遂沉默不语,因为朱棣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皇孙,后朱棣察觉了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企图,而且朱高煦性格残暴,恃宠而骄,多次犯下大罪,还经常欺侮太子,不仅数次让父亲给自己改封地,还拒不就藩,还对父亲不立自己为太子十分不满,朱棣十分震怒,不仅勒令朱高煦立即就藩,还杀了朱高煦几名亲信、削夺了一些王府侍卫,从此不在提改立太子了。


笑傲烟云里1


首先说明一下朱高炽并没有残疾,人家只是肥胖了点致使行动不方便,其他方面是非常健全的。

其次关于朱棣为什么传位给朱高炽,而不传位给他喜爱的朱高煦?原因有以下:

一、宗法制度的基本:嫡长子继承制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古代传统认为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都由徐皇后(仁孝文皇后)所生,而朱高炽又是长子,不出任何意外朱高炽是稳坐皇位的。而朱棣又是明事理的人,即使在宠爱朱高煦,也不可能违背法统,轻易把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剥夺。

二、太子之位易主阻力太大

如果朱棣执意剥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那么他将面对两方面阻力。一方面来自朝廷的压力,朱高炽从小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仁爱、儒雅的他深受朝廷文臣们的拥护,轻易废掉朱高炽会使朝廷上下所惊慌,也会有大臣极力反对;另一方面徐皇后在朱棣立太子之时也是站在朱高炽这边,况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为朱棣亲自选择的燕世子,太子也理应由朱高炽担任。

三、“好圣孙”,聪慧过人的朱瞻基

朱棣好武,不喜欢仁弱的朱高炽,确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朱瞻基也曾多次跟随朱棣出征蒙古,这在习武的朱棣看来甚是喜爱。著名大臣解缙曾以“好圣孙”来说服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最终得以坐上皇位也有一部分是朱瞻基深受欢迎。


老糖讲史


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虽更喜欢次子朱高煦,而不喜残疾太子,长子朱高炽,但最后还是传位于他,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明成祖不立残太子,则会面临各方的压力,也会导致将来江山的不稳,皇帝不是平常人,不能感情用事,而要把他的干秋帝业放在首位,所以要克制感情,尊崇理性。 其次作为长子的残太子非常善于隐忍,使其父很难找到废太子的理由,残太子身也有一大批文臣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残太子为明成祖生了个好皇孙,即后来的明宣宗,这位皇孙深得皇爷爷的宠爱,可以说是爱孙及子,残太子完全借了儿子的光。 再次是次子朱高炽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长期随父征战,虽立有战功,但毕竟朝廷中的人脉不足,所以最后也只能做地方诸侯王了。


用户史香云


很多人都提到了“好圣孙”,似乎朱棣看中朱瞻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就会知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棣想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皇位传承有序,江山长治久安,就不能舍弃没有过错的长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

当然首先还是要更正一个问题,朱高炽并非身有残疾,只是因为身体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与残疾还是有区别的。

(朱瞻基)

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点大家都知道,在太子朱高炽在世的情况下就破天荒封朱瞻基为皇太孙,还带着他一起北伐,足见喜爱。但是,因为喜欢孙子而传位给某个儿子实在太儿戏了,因为朱棣一来不能保证朱瞻基一定比朱高炽活的长,二来不能保证朱高炽继位后会不会更喜欢别的儿子而让朱瞻基失去继位资格,所以,喜欢朱瞻基这点最多只能成为加分项,却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朱高煦剧照)

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一个封建王朝亘古不变的话题——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棣自己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皇位来源不正,但是做了皇帝以后,却不能让子孙的皇位再不稳固。或许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对于像自己又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可能真的说过要立他为太子。但是一旦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屁股决定脑袋,身份的转变让朱棣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首要考虑的是江山长治久安,是皇位稳固传承,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故而,除非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否则,储位只能是他的。

那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吗?没有,非但无过,反而有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炽以万人镇守大本营北平,结果抵挡住了敌军五十万大军,保证北平不失,以此战功丝毫不逊色于朱高煦。更兼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每逢朱棣离京,朱高炽负责监国,也都井井有条,毫无过犯。这样优秀的儿子,朱棣怎么会废了他而立朱高煦呢?

与朱棣情况类似的还有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太子李建成,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李世民也明白,自己的模式不能延续,自己的后代一定要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后来也不是实行的很好,但至少李世民在努力)。所以虽然他更喜欢第四子(长孙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但还是一直让嫡长子李承乾坐在太子之位上,无论李承乾做了多少荒唐事也没废掉他,即使最后李承乾居然起兵造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了他,还是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因为李世民不能让储位“经营可得”,所以,一心夺嫡的李泰也随着李承乾一起被废,而是改立了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此后虽有后悔,想过改立更有本事更像自己的第四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最后还是因为李恪并非嫡子作罢。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子地位高于庶子。


伊耆角木


朱棣传位给朱高炽,而没有选择他更喜欢的朱高煦,很大原因是他对政权长治久安的考虑。

首先,朱棣的政权是通过“靖难之役”得来的,所以他上台以后,必定会抑制武将的权力,而更加倚重文官集团。朱高炽恰恰是整个文官集团极力推崇的接班人选。

其次,根据封建礼法,长幼有序,如果不传长子而传次子,必定会为将来的政权埋下祸根,这也是他极不愿看到的!

再者,朱高炽并不是身有残疾,只是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己。而且他饱读诗书、宅心仁厚、深得文官集团的信任。所以,就算朱高煦为朱棣登上皇位立下许多战功,也没办法取代朱高炽成为太子。更重要的是,朱高炽还有一个深得朱棣喜爱的儿子,也为他成为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