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都是三國名將,為啥死心塌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

心靈飛揚漫天飛


關羽、張飛能夠死心塌地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原因很多,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劉備的出身背景、個人德行以及情深恩重三點:

1

劉備出身漢室正統,符合當時觀念。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三國志·先主傳》)

這個說法在今天看來可謂是笑話,然而,在古人看來,可真的是太重要了。那個時代的人是非常注重出身的,什麼皇室血統,什麼嫡長子繼承製等正統觀念深入人心,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也有人說,這個漢室正統未必靠譜。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由頭只要能點燃群情激憤的導火索就好,古來起事的大人物哪個不打著一些由頭呢?

正是因為有如此身份,就更加能得到關羽、張飛等人的信賴,得到劉元起、張世平、蘇雙等人的資助。

德然父元起常資助先生,與德然同。(《三國志·先主傳》))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劉備)金財。(《三國志·先主傳》))

2

劉備仁義行世,一攬人心。

如果說身份只是“敲門磚”,那麼,以後劉備在德行方面的表現可謂一攬人心。

亂世之中,禮崩樂壞,仁義缺失,而這時劉備卻以仁義行世,可謂與眾不同,魅力獨特。

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劉備起事前就很懂得尊重別人,好結交豪俠之士。

少語言,善下人……好交結豪俠……(《三國志·先主傳》)

北進到達葭萌後,沒有立即出兵討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以收攬當地人心。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三國志·先主傳》)

取得成都後,大擺酒宴犒勞將士,把成都倉庫中的金銀分別賞賜給他們,又把糧食布帛發還給當地百姓。

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三國志·先主傳》)

如此仁政結果怎麼樣呢?

不光是當時的年輕人都爭著追隨他,就在他有危險時,刺客也不忍動手。

年少爭附之(劉備)……客不忍刺,語之而去。(《三國志·先主傳》)

後來,徐州牧陶謙病重,對糜竺說,除了劉備沒人能使這個州安定。陶謙死後,糜竺率徐州人士迎接先主出任徐州牧。劉備推辭,這時孔融也對劉備說,當今世事,百姓幫助有能力的人。

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今日之事,百姓與能……”(《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的仁義由此可見一斑,關羽、張飛誓死追隨也在情理之中。

3

情深恩重,豈能背叛。

說到他們的關係,史書記載,他們三人同睡一張床,感情如同兄弟一樣。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曾對前來試探自己的張遼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曹公厚待於我,然而我已經受了劉將軍的大恩,發誓同生共死,不能違背。

吾(關羽)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國志·關羽傳》)

如果說關羽的話只是公關之詞,我們來看看關公被殺後,劉曄回答曹丕的話,關羽與劉備,理論上是君臣,情義上則如同父子。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三國志·劉曄傳》)

說到這裡,禮賢下士、重用人才,曹操、孫權也做得很好,但做到“恩若兄弟”“恩猶父子”如此地步,恐怕只有劉關張了。

重要的還有,後來天下三分劉備有其一,也委以關羽、張飛重任,這不僅僅是一個職位而已,而是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關羽、張飛的誓死追隨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當然,劉備的禮賢下士、個人才能等也是二人誓死追隨的原因之一。


曉暉文史館


為什麼關張二人從始至終,跟著劉備絕無二話,因為劉備在當時確實是大英雄,亂世中跟對人很重要,就連曹操也說出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裡的所指就是劉備。我們就說兩件事,通過別人的兩件事,來看看劉備是怎麼待人的。


第一個事:呂蒙襲擊荊州

當時,駐紮在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了。關羽沒有出路,被殺了。這種情況下很大的程度上和糜芳是有關係的,糜芳也應該承擔責任。然而,當時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時,劉備親自給他解了綁,還告訴他:弟弟的事和哥哥無關。像往常一樣和糜芳相處。

第二個事:黃權投降曹丕

夷陵戰敗後,劉備退守永安宮。負責保衛江北的黃權被吳軍切斷了退路,不能去找劉備的軍隊。他不想向孫權投降,就帶著軍隊北上,向魏國投降了。當時曹丕很高興,對他也很好。還問黃權劉備是否會責怪他,然後處斬他在蜀地的家人,或者斷絕他們的聯繫。黃泉斬釘截鐵的說:肯定不會。劉備不是那種人。蜀國這邊聽說黃權投靠曹丕之後,很多人提議依法追究黃權家人的責任。但劉備嘆了口氣說:“我對不起黃泉,不是黃泉對不起我”。而後,不允許再提起此事,還像以前一樣對待黃權的家人。黃權的兒子黃崇留在蜀中,後來加入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後,鄧艾入蜀的時候,為國獻身,戰死在綿竹。

看到劉備對待人的態度,再看曹丕于禁之事、孫權陸遜之事,劉備的手下能不死心踏地地追隨劉備嗎?


有李行天下


你搞反了關係,因為他們跟了劉備,所以才成為三國名將,而不是因為他們是三國名將然後到劉備手下去打工了。

正史上說,劉備和關羽張飛並沒有結拜,在人前,他們是主僕,是君臣,在人後,他們是兄弟,吃飯在一個桌上,睡覺在一個床上。

他們三個是一同成長起來的,劉備做了君主,關張成了三國名將。

可以假設,倘若二人去曹操手下。在那個講究出身的時代,你以為曹操會看上出身市井的兩個人?就算看上了,他在曹操手下的位置也不如在劉備手下那麼顯赫。

這就好比二十年前。你面臨兩個機會,一個機會是進入一家大型國企上班,收入穩定,福利又好,另一個機會是跟著一個姓馬的人創業。姓馬的哥們特別看重你,感情上你倆也跟兄弟一樣。你會選擇進國企端著鐵飯碗呢?還是會跟著姓馬的哥們去創業呢?

當然大部分都會選擇進國企,當然也不代表你沒有機會。但機會再大也是在這個國企裡做個總經理。

跟著創業,一開始很苦,但是抬眼有前途,身邊有兄弟,你也覺得很暖,慢慢地你的企業佔領了整個四川市場。

大家都覺得你是個特別牛逼的人才,大家都問你為什麼跟著那麼窮的老馬呢?


錦翼


關於關張二人為何死心塌地的追隨一窮二白的劉玄德,在下有以下觀點:

1. 三人最先相認識,且情投意合,俗話說的好,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啊,人生幾何,能有把酒言歡的知己甚是痛哉啊,何況是亂世,三國之亂實際上超出想象,漢朝5000萬人,三國只有800萬人,可見一斑啊,這也為張二人死心塌地追隨劉備,埋下了伏根。

2. 關羽的工作是護院,而張飛是屠豬之夫,沒有發家之前,二人實際上地位低微,但劉備敬重他們,二人得到尊重。

3. 劉備有大名號加持,中山靖王之後,有光環,有情意,有發展前途,有威望可以駕馭二人。

4. 一起出生入死,建立起來的革命友誼,勝過虛假的榮華富貴。

5. 張飛關羽二人都是忠勇之輩,寧死也不會辜負自己的本性,三姓家奴那般的事是做不出來的。







鑑史客


良臣擇主而事,關羽、張飛是跟隨劉備在涿州起兵的老臣,也一直跟著劉備。如果沒有劉備,關羽、張飛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名氣。實際歷史上,在張飛大勝張頜,關羽北伐以前,兩個人的名氣都很小。只不過因為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對關張比較瞭解,所以才對關羽很佩服,想招降關羽。而關羽離開以後,曹操並沒有派人追擊、攔截,歷史上,關羽也並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所以說,這件事,首先要讚揚關張的忠誠,再來,如果二人不跟隨劉備,或者劉備一戰敗,二人就離劉備而去,絕對不會有後來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曹操除了諸曹諸夏侯以外,典韋許褚是貼身侍衛,都較早的跟隨了曹操。五子良將加上李典,有三個是曹操的絕對親信。只有張遼、徐晃、張頜投奔曹操較晚。關羽叫徐晃大兄,可見資歷比徐晃差很多。張遼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是曹魏集團唯一一個異性藩鎮。而張頜後來僅僅是夏侯淵的手下,可見地位之低。所以關張投奔曹操,未必站得住腳。而孫權集團,武將似乎只有甘寧是投降而來。如果跟隨碌碌之輩,還不如跟著劉備。



歷史的真相l


關羽待士兵非常親切,張飛愛敬君子,不過對小人從來不客氣。關羽性格陽剛,張飛性格暴躁。也就是說,關羽和張飛的性格並不完美。但是就這樣性格不太完美的兩個人卻誓死跟著劉備,首先兄弟情誼當然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決定因素,但這顯然還不夠,關羽和張飛是劉備新自封的,絕對是有實力的,他們性格剛強,為人都很仗義,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關羽和張飛為何這樣死心塌地的追隨劉備?

首先張飛跟隨劉備,我個人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張飛、劉備都是涿郡人,然後,張飛比劉備小個五六歲,認劉備當大哥,所以也不足為奇,劉備在涿縣的時候,只有20歲,別看他平時賣草鞋,但實際上他更像一個人,那就是後來的古惑仔陳浩南,喜歡結交朋友,認識各種豪傑,在涿縣劉備人氣很高,街上的朋友,都想拜他做大哥,張飛應該更早的認識劉備,劉備收張飛做小弟很正常。這就像劉邦一樣,那些什麼蕭何,樊噲,夏侯嬰一樣,都是很熟悉了,所以推舉這個劉邦當老大,這是符合邏輯的。然而,關、張兩人不僅和劉備歲數差不多。

關羽是個外地人,最重要的是,關羽脾氣暴躁。特別是作為一方霸主,守衛荊州,他的性格在火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看不起東吳的孫權,孫權派人找到關羽,想和關羽結為親家,可關羽將其罵走,孫權氣的大怒。關羽不允許求親也是正常的,但沒有必要罵人,江東的孫權好歹也是一方之主,和劉備屬於同一個級別的,現在,孫權自降身份,派人去提親,算是非常給關羽的面子了,可見當時關羽多麼的瞧不起孫權。關公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但是對劉備非常的忠誠。唯一一次看到關羽生劉備的氣是因為著名的許田圍獵了。首先講述了曹操對天子的不敬。這時關公非常生氣,他拿起偃月刀就要殺曹操,劉備急忙攔住關公,其實劉備是害怕誤傷了天子,於是阻止了關羽。

在關羽的傳記中,劉備和曹公一起打獵,打獵時,關羽勸說劉備殺掉曹公,但是被拒絕了,後來,當陽慘敗,漂流在江水裡面,羽怒曰:以前打獵的時候,你要是聽我的,今天就不會發生被困住的事情了。當小弟的都敢“怒曰”,由此可見,關羽一直認為,當年真的就應該用刀劈了曹操,因為他的憤怒是為了國家大事,而劉備也並沒有生氣,所以並沒有傷害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關羽是個非常自負的人,自負的人一般都很要面子,可是這次為什麼連面子都不想了,就一定要跟著劉備?在我看來,價值觀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說到價值觀,很多人會笑。但我認為價值觀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理由。每個人都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貪官不知道自己是貪官嗎?腐敗官員認為他們是公正誠實的嗎?我不相信。然而,正確的事情往往被單獨留下,很少有人喜歡做錯誤的事情。相反,有很多人急於做錯誤的事情,這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如你所知,孔子最喜歡顏回。顏回號稱復聖。

《論語》說:“只需一口飯和一口水,再加上一個簡陋的屋子,像這種痛苦平常人是忍受不了的,不過勤奮好學的習慣還是不會改,這種精神是非常的高尚!”顏回真的可以說是安貧樂道,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效仿,但是,從古至今,,有誰會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尤其是現在,如果你強迫每個人都學習顏回,估計會有無數人會發瘋,這是正確的事情,通常沒有人喜歡這樣做。關羽的性格不是很完美,不像諸葛亮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是,兩個人骨子裡是一樣的,都是想匡扶漢業,雖然這個想法,在當時,已經屬於異想天開,但關羽仍然是其中之一。由於資料有限,還不清楚關羽為什麼要殺曹操。但關羽對曹操的不滿是不可否認的。然而,關羽和曹操並沒有深仇大恨,不可能因為貂蟬而動了殺人的念想吧!那最後剩下的一個原因,就是和劉備在許昌的時候,見曹操欺負天子,於是,生下了殺曹操的念想。由於觀念和立場的不同,曹魏陣營的氣氛雖然很好,關羽、徐晃、張遼他們都是同鄉,私下的關係也很好,關羽、徐晃、張遼三人互稱兄弟,曹操當時對關羽非常熱情,想盡辦法讓關羽留在曹魏的營地。

然而,關羽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在關羽的心目中,他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簡而言之,關羽有他自己的理想,但曹操、徐晃、張遼等人無法幫助他實現理想,他只好選擇離開。誰能幫助他實現他的夢想?只有劉備。事實上,想要恢復漢朝的話, 像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都是漢室宗親,在劉備最貧困的時候,劉璋已經是一方的諸侯,劉表已經不僅是諸侯了,而且在中原也有較高的聲譽。但是關羽為什麼認為劉備是最好的主公呢?在關羽的傳記中,曹操非常欣賞關羽,但他也看到關羽的投降是假的,並沒有長久待下去的打算。於是,他派張遼拜訪關羽,因為張遼和關羽是老鄉,想用感情打動關羽,最後,關羽還是拒絕,說:“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但是劉備對我也是非常的好,我發誓要和他一起死,不可違背”。那麼,劉備將軍對關羽到底有多好,讓關羽這樣誓死追從劉備?首先,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關羽和劉備的價值觀完全相同。

這些價值觀具體點指的是什麼? 《出師表》裡說得很清楚,剷除奸惡,匡扶漢室,還於京都。在黃巾起義之後,漢朝其實已經算是名存實亡了,當地有權勢的貴族都各自擁立自己認為有能力的官員,認為他們有能力爭奪中原。此時,是讓漢朝滅亡,建立新政權,還是讓漢朝復興,延續劉氏家族,已成為有識之士的選擇題。要當保皇派還是反叛者?很明顯,許多人本來是要打算當保皇派的,比如曹操。當時,王芬,許攸、周旌等人都想除掉靈帝。他們拉著曹操一起參與,曹操卻不同意:如果廢除皇帝自己做的話,天下將會更亂。曹操並沒有答應王芬的邀請,曹操後來變了主意,軟禁了皇帝,成為了造反派,但他卻遲遲得不敢稱帝,這應該成為他的心癮,他想成為一個皇帝,但是從來都沒敢稱帝。此外,從保皇派到地方軍閥,還有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璋等等等等。最開始公孫贊和劉備是親密的朋友。他們都是盧植的門生,這個盧植可不簡單,當時劉備和曹操還有袁紹都是愣頭青的時候,盧植就和皇甫嵩擔任起了剿滅黃巾軍的重任。

正是因為這兩個人,漢朝才得以成功鎮壓黃巾起義並生存下來。劉備跟著盧植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叫公孫贊,其實是他的大哥,然而,劉備很快發現公孫瓚並不是一個能幫助國家的人才。於是,他離開公孫瓚,投奔陶謙了。劉備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認為辛棄疾概括的很合適,劉備長得也是非常帥氣的。有人說三國演義讓曹操寫成一個很壞的人。事實上,史籍上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其實非常接近,但劉備卻被羅貫中先生徹底削弱了。現在,當提到了劉備,很多人會想到一個流行語:劉備的江山是用眼淚流出來的,事實上,在歷史上,劉備不擅長哭泣,但也有哭泣,有兩個時期,一個是龐統的射箭,不幸去世後,主哀嘆,痛哭流涕;另一種法正過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哭了好幾天。在歷史上,劉備和光武帝劉秀有些相似,會親自到前線去,敢作敢當,他年輕的時候在平原的偶然遇到賊,劉備卻受傷倒地,陽死躲過一劫,後來用鞭子痛打督郵。後來又和毌丘毅打鬥,隨後又找到了公孫瓚,領平原相,過了沒多久又去支持了陶謙。

這些都是劉備早期的鬥爭歷史,關羽和張飛都是親眼所見。可以這麼說,劉備和劉秀有些相似,劉秀開始,騎牛在戰場上,最重要的昆陽之戰劉秀身先士卒,並且以少勝多,這是一個沒有長江,黃河這樣有危險的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不能相比。我一直認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正如孔子所說,更高的層次是,如果自己不身先士卒,別人就更不會聽從他的命令。關羽受到了劉備的厚恩,我猜,第一種可能就是關羽曾經無論如何也要去涿郡,當時,應該是有重大事件, 有些像望門投止的張儉,和劉備毫不猶豫地幫助關羽,度過危險,因此,關羽是感恩。後來,劉備開始起義,劉備、關羽、張飛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他們是兄弟,關羽心裡深深地被打動。要知道,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和劉皇叔睡在一張床上的,其實不光關羽、張飛有這個資格,還有一位也有這個資格,他的名字叫趙子龍。

說了這麼多,關羽張飛為什麼鐵石心腸一定要跟著劉備。張飛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他從小就認識村裡的人。一是劉備在縣裡有很高的聲譽,當然,張飛也在其中。而關羽的話,是因為他有著和劉備相同的價值觀和復興漢朝的夢想。第二個原因是劉備曾經有恩於關羽,關羽是燕趙之人。那時候,燕昭王建立黃金臺的時候延攬英雄,劇辛樂毅感恩分,忠心耿耿,關羽非常向往這樣。第三,劉備是漢代一張的王牌。四是劉備的人格魅力,也使關羽屈服。因此,關羽和張飛常常在的濃濃的人群中坐著、站著,每天保護著主公,從來不怕危險。因此,關羽和張飛在歷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勇猛和忠義的地位。





緬懷未逝的青春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關羽和張飛都是三國名將,為何死心塌地的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

這個得從最開始講,不是武將一出來就是名將。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縱觀《三國志》全書,能夠親手陣斬敵軍主將的記錄都只有寥寥幾次。被關羽斬殺的顏良可不是無名小卒,而是袁紹手下大將。袁紹作為當時全國軍閥中勢力最大的一方,坐擁河北四州,手下猛將如雲,顏良在其中也是佼佼者,但卻被關羽秒殺,關羽因此而成名。而這發生的背景是在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被俘虜後,曹操欣賞關羽而和張遼拜為先鋒時發生的。

而張飛出名的是在長坂坡之戰。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劉備當年敗走當陽,被曹操猛追,張飛只領了20個騎兵負責斷後,然後上演了一出被後世廣為傳頌的“據水斷橋”的故事。

這已經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左右了。

而在當初涿州相識時。關羽還是當時一名逃犯,張飛正在開肉鋪,

都被當時小有名氣的劉備所折服。

一個人,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麼?

尊重。“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最善於作感情投資,以籠絡人心,使自己的中堅團隊牢而不破,以至於有人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來個“杯酒釋兵權”,更有甚者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劉備善用感情,屈伸求才。對部屬愛兵如子,但同樣重視制度化,軍紀嚴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是其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對結義弟兄張飛犯錯也一視同仁,決不姑息,獎懲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

從劉備自身說,他能一步步從一個平民百姓走到一國之主,顯然與他的識人、用人能力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劉備具有識人的能力,所以他才看出了關羽、張飛的不凡,作為同是涿郡的居民,顯然劉備是聽說過張飛、關羽的,再加上雖然那時打天下、治天下都是依靠世族大家,但劉備因為出身的緣故,他是籠絡不到大家族的人的,所以劉備前期只能依靠像關羽、張飛這樣出身低微,但卻有真本領的人。

關羽張飛也正是因為在劉備麾下才逐漸的露出真本事。以至於劉備更加愛惜,籠絡。

而那時候的人都有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關羽張飛正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對劉備忠心不二!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首先應該說明,關羽、張飛成為名將是後期的事情,他們和劉備結拜為兄弟並追隨他時,關羽、張飛並沒參軍,連兵都不是,更談不上是名將。

我認為關羽、張飛之所以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劉備是漢室宗親,跟著他感覺光榮。

古人講究出身,出身高貴,別人會刮目相看。劉備雖然當時窮困潦倒,但他說是漢室宗親,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關羽、張飛信以為真,覺得跟著皇室的後裔很光榮。即使劉備是假皇室,打著這面大旗,也好招募鄉勇,以後成為一方諸侯也容易。

二、劉備為人和善,值得信任。

劉備的性格很好,仁慈和善,看上去還非常誠實,值得信任,任何人都愛和這樣的人交往。關羽、張飛的性格都比較急,他們三人在一起可以互補。

三、劉備有遠大志向,將來能成大事。

當時是東漢末年,各地起義不斷,皇帝也是大權旁落,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劉備當時雖窮,但他有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關羽、張飛認為劉備將來必定能夠成大事。

四、既然桃園結義,就不背誓言。

劉備、關羽、張飛結識的時候,張飛頗有些資產,當時他是賣酒殺豬的,他們三人結義也是在張飛家的桃園裡。“桃園三結義”成為一段佳話,結義誓言裡說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既然對天發誓,那麼以後不論發生什麼事,關羽、張飛都誓死追隨劉備。劉備也一直不忘結義誓言,當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舉蜀國全國之力伐吳,要為關羽報仇,充分說明了他們兄弟三人的情義之深,都不肯違背誓言。

結語:

中國儒家文化講究“忠”、“孝”,從關羽、張飛死心塌地地跟隨劉備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很忠心的人,值得人們尊敬和效仿。


博超講堂


在三國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三結義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都欽佩關羽、張飛的義氣,當初曹操用重金和美女都沒有留住關羽,反而關羽千里走單騎一直追隨劉備,劉備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關羽、張飛等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 劉備以仁義招攬人心
    在亂世三國中,由於仁、義、禮、信的缺失,人們為了生存經常不擇手段,在以叢林法則為前提的三國中,誰的拳頭大誰就厲害。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自從在逐鹿起兵,邊將仁義的來標榜自己,無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劉備的仁義在當時簡直就是當代偉人般的存在,成功的吸引一大批人才。

  • 劉備重感情

當初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為了就劉備唯一的血脈劉禪,七進七出曹操的陣營,導致自己身上的傷口有數十起,劉備見狀一把摔開劉禪,哭著對趙雲說“為了一個豎子幾乎損失一員大將”。此外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舉全國之兵帶喪討伐吳國,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向眾人表明自己的重感情。重感情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也是成也在這裡敗也在這裡。


  • 劉備能夠禮賢下士

劉備當初起兵的時候,身邊一個謀士都沒有,劉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在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是非常感動,更是鞠躬盡瘁的替劉備賣命。而其他的君主都是以一紙招賢令將人才拉來,沒有像劉備一樣彎下身軀來求賢。

因此關羽、張飛等人之所以願意一直跟著劉備,是因為在三國時代由於道德的喪失,仁義、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幾乎沒有,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因此曹操才會痛殺呂布,而劉備簡直就是一個正面案例,大家覺得跟著劉備有安全感,劉備更是會真心實意的對待他們。


趙小三與戰神們


在三國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三結義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都欽佩關羽、張飛的義氣,當初曹操用重金和美女都沒有留住關羽,反而關羽千里走單騎一直追隨劉備,劉備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關羽、張飛等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但由於家境衰落,到了自己這一輩只能靠賣草鞋為生。從小也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而且自己家境貧寒更沒有什麼背景,在動亂的三國時代,按照正常人的眼光,劉備就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一生也許就碌碌無為而終。社會地位低、沒有任何超能力、更沒有財富的劉備為何會受到眾人的愛戴呢。

1、劉備以仁義招攬人心

在亂世三國中,由於仁、義、禮、信的缺失,人們為了生存經常不擇手段,在以叢林法則為前提的三國中,誰的拳頭大誰就厲害。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自從在逐鹿起兵,邊將仁義的來標榜自己,無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劉備的仁義在當時簡直就是當代偉人般的存在,成功的吸引一大批人才。

2、劉備重情義

當初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為了就劉備唯一的血脈劉禪,七進七出曹操的陣營,導致自己身上的傷口有數十起,劉備見狀一把摔開劉禪,哭著對趙雲說“為了一個豎子幾乎損失一員大將”。此外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舉全國之兵帶喪討伐吳國,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向眾人表明自己的重感情。重感情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也是成也在這裡敗也在這裡。

3、劉備能夠禮賢下士

劉備當初起兵的時候,身邊一個謀士都沒有,劉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在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是非常感動,更是鞠躬盡瘁的替劉備賣命。而其他的君主都是以一紙招賢令將人才拉來,沒有像劉備一樣彎下身軀來求賢。

因此關羽、張飛等人之所以願意一直跟著劉備,是因為在三國時代由於道德的喪失,仁義、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幾乎沒有,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因此曹操才會痛殺呂布,而劉備簡直就是一個正面案例,大家覺得跟著劉備有安全感,劉備更是會真心實意的對待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