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書院薦書】在當今節奏飛快、海量信息的環境下, 讓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書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視角、新主張,將為你我在這場閱讀盛宴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關注 頭條號,讀書,為遇見更好的自己,為遇見更大的世界。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圖書:《論大戰略》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ISBN:9787521703672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推薦理由】20年前,耶魯大學為了培養世界未來的戰略家,開辦了“大戰略”課,該課的主講人是普利策獎得主、著名戰略學研究專家約翰?劉易斯?加迪斯。20年後,這位連小布什和基辛格都是其思想擁護者的戰略學大師,將大戰略20年理論研究精華濃縮成一本簡明讀本。在《論大戰略》中,加迪斯對跨越2500年的戰略思想進行了一次精彩巡禮,從古羅馬帝王們到改變當今世界版圖的領袖們,加迪斯通過對他們戰略思想的深挖和盤點,始終在探討什麼樣的戰略才能稱得上是“大戰略”,答案是:目標與能力相一致,並根據環境變化適時調整。真正的大戰略家還能夠同時駕馭三種能力,即拿捏分寸、全局考量、抓住時機的能力,也就是賦予規模、空間、時間這三者同等的尊重。《論大戰略》一經上市,外媒報道蜂擁而至,《華爾街日報》稱每一屆美國領袖都該讀一讀《論大戰略》。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知名投資人徐小平也作序傾親推薦。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內容簡介】《論大戰略》的作者加迪斯自20年前起,就在耶魯大學開設了“大戰略研究”課程,受到廣泛關注,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他將為期一年的課程內容濃縮成為一本簡潔而又全面,以史實為依據又飽含獨到見解的歷史著作。這部著作學術嚴謹,視野開闊,從2500多年前的希臘和波斯的戰爭,寫到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雄霸古地中海的羅馬領袖,寫到改變美洲新大陸的美國總統。文獻豐富,思想深刻,既有對寓言的深度解讀,也有古今中外諸多軍事家的戰略思想精華分析。在加迪斯眼中,大戰略就是目標與能力能夠達成一致,並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其核心就是:好高騖遠容易導致失敗,厚積薄髮間接實現目標,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策略。大戰略不僅適用於國家層面,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發展,都需要宏觀戰略,需要目標與能力的相協調。這一權衡問題將關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格局。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作者簡介】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名的冷戰史學家和大戰略研究家,曾被《紐約時報》稱作“冷戰史學泰斗”現為耶魯大學羅伯特·A.拉韋特講座教授,2005年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著有經典作品《冷戰》(甲骨文出版)、《遏制戰略》、《長和平》等。憑藉《喬治·凱南傳》榮獲2012年普利策獎。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讀後感

目標是遠處的港灣,能力是航行的船。而戰略就是根據風向、波浪和潮汐,不斷地調整船的速度和方向,讓它最終能到達港灣。

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1.每個臺階都很實在很具體,目標不僅體現在口頭上,更落實在實際行動中,是能力的集中表現。

2.換臺階很快速很及時,也可以理解為跨越不連續性,能做到快且及時,必然建立在目標清晰,戰略明確的方向之上。

這一週,首發了一本新書,叫《論大戰略》。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戰略學家加迪斯。用王爍老師的話說,這是美國國寶級的學者。這本最新出的《論大戰略》,我是拿到手,一口氣就讀完了。為啥?不僅是內容好,筆法也好。整本書就像一部電影,大全景和小細節,大故事和大理論,切換得行雲流水一般。我自己作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很久沒有讀到過這麼有閱讀快感的書了。

好,回到書本身。“論大戰略”,這個詞很虛啊,但是在加迪斯這本書的語境裡面,其實很簡單,什麼是戰略?大到國家、中到公司、小到個人,你總想採取行動,達到目標吧?這是啥?這就是戰略。一點也不玄乎。問題是戰略的關鍵是什麼呢?重點來了,加迪斯說,戰略關鍵在於“目標和能力的平衡”。這句話乍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細想起來,這其實揭示了我們很少關注的一個維度。就是自己這一方的能力變化。

你想,過去我們談戰略問題,總是把自己的能力當作是一個不變的量:我在棋盤前一坐,我假設自己的資源是不變的,能力是穩定的,在這個基礎上去想,我走哪條路才能贏呢?過去我們以為,這才叫戰略。但是加迪斯就提醒:不對。你雖然是棋手,但你在下棋過程中,能力是不斷變化的。你的資源也是不斷變化的。最大的戰略錯誤,其實不是你的方法有什麼問題。而是你的能力、資源和目標不匹配了,但是你沒有感覺到,沒有做及時地調整,這才是最大的戰略風險。

舉個例子,40年前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相比,GDP增加了幾百倍。國家的戰略目標當然就不一樣。今天面對的很多問題,是40年前無法想象的,當然40年前也沒有必要想象。這40年間,中國真正的挑戰是:每走一步,能力在變,目標也在變,目標一變,需要的能力類型也跟著變,原來強大的地方,也許反而成了軟肋,原來的弱點,也許反而成了資源,那戰略當然也就得隨之調整。國家、公司、個人都一樣。

所以,真正的戰略能力是啥?不是在給定情況下想出好辦法的能力,其實誰也不比誰傻多少,給定情況下大家想出的辦法其實沒那麼大差距。真正的戰略能力,是敏銳地感知到能力和目標之間微妙變化,然後做出調整的能力。這就要說到那個著名的比喻——我們節目裡也多次講到過——“狐狸和刺蝟”: 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蝟知道一件大事。這兩種思維方式是各有優缺點的。刺蝟知道一件大事,所以方向感特別好,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但是它一根筋啊,不知道變通啊。狐狸知道很多事,所以對環境有敏銳的感知能力,但是狐狸沒有夢想啊,一路抖機靈但是難免迷失目標啊。

我們這個時代,最容易受到歌頌的,是隻知道一件大事的刺蝟。比如很多創業者,動不動就說自己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這其實就是在說,我知道那件大事,我是刺蝟,我總會抵達目標的。但是這沒用啊,你怎麼抵達目標呢?比如美國總統林肯,他的夢想是廢除奴隸制,但是在實現的過程中呢?政治交易、賄賂、奉承、施壓,甚至徹頭徹尾的謊言,一樣也少不了。據說林肯說過這麼一段話:“指南針能從你所在的地方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對於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澤、沙漠和峽谷,它不會給出任何建議。如果你只會悶頭向前衝,那必將陷入泥潭,最終一事無成。那麼,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裡,又有什麼用呢?”這就是狐狸和刺蝟的難題。

那怎麼辦呢?加迪斯這本書裡就橫跨了幾千年的歷史,詳細解剖了多個案例,給你看狐狸和刺蝟的智慧,是怎麼融合起來的?也就是對環境的感知力和對目標的方向感是怎麼融合起來的。我自己讀了之後,有一個巨大的啟發是:要做刺蝟,目標一定要有,狐狸的部分怎麼體現呢?就是要有具體的、連續的戰略臺階。

此話怎講?簡單說,就是要把長遠的目標,拆成一個個當下的小臺階,然後一步步地拾級而上。

我講個歷史故事你就明白了。話說,北宋神宗時期,有一個禁軍的將領叫宋守約,他專門負責皇宮的守衛。當時民間有一個傳聞,說這個宋守約有怪癖,聽不得蟬鳴,就是知了的叫聲。夏天,知了的叫聲確實挺煩人的。所以,宋守約就要求手下的士兵,舉著個竹竿子去粘知了,只要宮裡聽見一聲蟬鳴,那對不起,就鞭子大棒伺候,要揍人的。宋神宗聽說之後就找他,說你這也太過分了。宋守約說,我當然知道這很過分。但是您想啊,我是個帶兵的人。在戰場上帶兵很好辦,敵人就在那裡,士兵只要聽號令就行了。可我現在是在守衛皇宮啊,都是分散的行動,我拿什麼約束士兵的紀律,維持他們的戰鬥力呢?“無所信其號令,故寓以捕蟬耳”。我沒有戰場上的號令,只好拿捉知了來說事。蟬鳴這麼困難的事,我都能讓這支隊伍解決了。那將來,如果陛下你讓我去守一個小城,我還有聽從命令的士兵可以使用。皇上一聽就說,你幹得好。

這下你明白了,為什麼和平時期訓練部隊,要走隊列、踢正步,要把被子疊得像豆腐塊?這其實都是宋守約這一招的變種。長遠的目標是維持軍隊令行禁止的戰鬥力,但是你必須把這個長遠目標拆成眼下誰都看得見的、非常具體的臺階,讓所有人都能簡單的感知到,有明確的標準和清晰的邊界。就像宋守約,一聽見有知了叫,士兵就知道自己犯錯誤了,所以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戰時狀態。

這是說戰略臺階要具體。但是別忘了,前面提到“戰略臺階”這個詞我用了兩個定語,一個是具體,另一個就是戰略臺階要連續。也就是處境變化了,臺階也要跟著變。爬山的人是一步一步跟著走。比如,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有一條很奇怪的法律,叫“刑棄灰於道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要是膽敢在路上倒點垃圾,直接砍掉一條胳膊。為什麼要搞這麼重的刑法?其實想想就很好理解。刑法重,但是避免起來成本很低,不亂倒垃圾不就行了嗎?這是商鞅變法一開始的時候,為了申明法律的嚴肅性,搞的一套規矩。反過來,商鞅不也搞“徙木立信”嗎?把一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給五十金的賞錢。在國內搞變法的時候,剛開始只能用這樣的重賞重罰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這也是很合適的很具體的戰略臺階。但是秦統一全國之後呢?還是搞這一套,沒有換臺階,徵發民夫,從陽城到漁陽,就是從河南到北京,那是要穿越當時的半個中國啊,法律居然也是,不準時到要殺人,這不就逼反了陳勝吳廣嗎?能力變了,目標變了,沒有重新設定戰略臺階,這就要出大問題了。就是說的,秦國的戰略臺階沒有連續性。

所以你看,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最後還是強烈推薦一下這本好看的書,加迪斯《論大戰略》。得到App裡已經為你準備了精排版的電子書,你打開這個音頻附屬的文稿,或者到首頁搜索,都能看到它。

如果你沒時間看這本書,那書裡的有一句話,我特別建議你記住它,那就是“常識就像氧氣一樣:越往高處走,它就變得越稀薄。”這在提醒我們:能力越強的人,地位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忘了——

想象中的任何目標都是不可能直接達到的。腳下站的任何臺階都是不牢靠的。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精彩書評】

《論大戰略》一書認為,人的思維往往處於刺蝟式和狐狸式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抗中。如果把刺蝟式思維理解為對戰略目標和願景的規劃,把狐狸式思維理解為對自身能力的評估和調控,那麼目標與能力的平衡即為戰略。作為中國讀者,從加迪斯勾勒出的上千年世界戰略歷史中,可以觀察到國家興衰的各種印記,引人入勝。

——傅瑩 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

《論大戰略》探討的是一種戰略邏輯,這種戰略邏輯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擁有常識,在目標與能力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往往就能成就一番事業。但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夠靈活運用常識,審時度勢地知進退呢?《論大戰略》確實能對投資界產生深刻啟發,作者所闡述的戰略邏輯和權衡思維值得每一位投資者反思。

——徐小平 真格基金創始人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穿越赫勒斯滂海峽

第二章 長牆

第三章 老師和約束

第四章 個人與國家

第五章 作為樞紐的君主

第六章 新世界

第七章 最偉大的戰略家

第八章 最偉大的總統

第九章 最後的美好希望

第十章 以賽亞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分享薦書】薦書一向是我樂意做的事,因為讀書既是一個人的事情,又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謂“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讀書本來不是群體性行為,獨自一人面對青燈黃卷,也能思接萬里,窮覽千載,和古聖先賢心有慼慼。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不怕孤獨,甚至期待有孤獨下來的時間和能力。所謂“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禮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看人、看事、看書,都有可能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而把自己的心得與他人分享剖辯,不僅自己能獲得更深更廣的見解,也能啟發同好者的視野與思維,讓信息和見識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分享薦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把自己認為最值得閱讀,乃至一讀再讀的書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於人於己,不亦樂乎!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一日一書  ‖《論大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