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帶你理清商王朝歷史

泱泱華夏,代代春秋。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接下來,青山帶你5分鐘理清商王朝歷史。

早商

湯 →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太戊→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湯武革命

夏朝末年,夏桀生性好淫,四處討伐部族,掠奪金錢,奴隸和美女,早就引起了各個部族的強烈不滿,他強行徵調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夏朝的力量也日漸衰弱。而與此同時,位於西邊的商部落逐漸發展起來,到商湯的時候,商部落的勢力異常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量與搖搖欲墜的夏王朝掰手腕了。

商湯為了準備滅夏,在夏桀十五年,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遷至亳(今河南伊尹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35裡) 。湯在亳這裡營建新國都、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

最終,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在各個早已心懷不滿部落的支持下,在鳴條之戰中擊敗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史稱“湯武革命”。

伊尹輔政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摯,生於莘國(今河南洛陽伊河)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為氏 。

商湯三聘之後,伊尹輔助商湯打敗夏桀,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勳。拜為尹(丞相),尊號"阿衡",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即《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他做相的日子裡,整頓吏治,安撫民眾,鞏固統治,推動商朝發展,因此商朝前期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他輔佐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富強興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5分鐘帶你理清商王朝歷史


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寫了《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讓太甲認真反省,盡到自己作為一個君王的職責。

後來,太甲繼續執政的時候,變得勤於政事,盡職盡責,大商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的局面。

太戊悔過

太甲之後的這段時間,基本沒有發生過什麼太大的變故,政治、經濟、文化都呈現平穩的局面。然而在太戊的時候,傳說出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這個太戊繼位時還是個少年,不勤於國政,整天只圖享樂。在他繼位第七年時,王宮的庭院裡長了一棵桑樹,長棵桑樹沒什麼奇怪,奇怪的是這棵桑樹下又長出了一棵楮樹,七天的時間裡就瘋長了,長得很大。

太戊看到這個場面,十分震驚,他的大臣伊陟勸諫說:“臣聽說妖怪勝不過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麼缺德之處,所以才會出現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會免除禍害。”太戊聽從了他的建議,開始清明政治,整頓社會,使商朝得到了發展。

他的後代,繼承了商朝前期幾位君王的思想,不斷精進政治,發展經濟,使商朝的社會狀況日趨良好,為後來的興盛時期奠定了基礎。

興盛時期

盤庚→小辛→小乙→武丁

這個時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時期,幾位十分賢明的君主,造福人民,對商王朝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後,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

盤庚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如果再不進行改革,抑制奢侈惡習,勢必走向衰亡。經過長期思考,盤庚決定遷到殷這個地方。

殷處於黃河之北,洹水之濱,從政治上來說,離舊都比較遠,能夠削弱王公貴族的舊勢力,緩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擺脫爭奪王位的混亂局面;從經濟上來說,避開水澇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於發展農牧業;從戰略上來說,可以更好地防禦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各方國的侵擾,同時控制四方諸侯。

5分鐘帶你理清商王朝歷史


但他的想法受到了舊貴族的反對,但他為了緩解民眾的疾苦,為了大商朝的延續,毅然遷都,完成了這次遷都。

盤庚遷殷以後,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併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中興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死後諡為高宗,所以他又被稱為殷高宗。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後,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

武丁在位期間,訪得了一批人才為己所用。象賢人甘盤,尊之為師;罪犯傅說,舉以為相。在上述兩位人才,還有祖己等大臣的輔佐下,武丁開創了"天下鹹歡,商道復興"的大局面。

他還把封土賞賜給功臣,與其他民族或方國聯姻,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他還開疆拓土,擴大了商王朝的疆域。由於武丁在位時間商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因此叫做“武丁中興”。

後商

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祖甲出走

祖甲,商朝國王,姓子名載,生卒年不詳。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後繼位,在位33年,病死,葬於殷。商代鼎盛時期,高宗武丁偏愛幼子祖甲,打算廢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認為這是違禮之舉,不可強行廢立,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當年之舉,離開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後,由太子祖庚繼承王位。這使祖庚非常感動,使立祖甲為王位繼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這才回到王都繼承王位。

祖甲時期,完善並規範了祭祀活動的流程和禮制,創造了“周祭”,為周禮的完備奠定了基礎。

後期政局

祖甲之後,由於商王朝沒有賢明的君主,商朝的實力不斷的衰弱,而在商朝各地,由於商朝不斷的向外征伐,使得民不聊生,大大小小的起義反抗也不斷增多,商朝危在旦夕。

5分鐘帶你理清商王朝歷史


武王伐紂

商朝的最後一任君主是帝辛,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

傳說中說商紂王是個有名的暴君,可經過考古之後,商紂王並沒有史書中說的那樣暴虐,是後代演繹而成的結果。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發一早就趕到商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誓師。帝辛聽說姬發前來,發兵七十萬抵禦,雙方在牧野展開決戰。最終,周武王在各部落的支持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