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2000年后的世界电影,国家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作品的核心思想也越来越同质化。

这不是一种否定,而是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将"艺术无国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几乎很难再看到一部纯粹的"国家电影"——美国电影中会捎带其他国家的文化、欧洲电影中会有明显的美国符号、亚洲电影也开始主动将世界元素放置在作品之中。在差异化中寻找共鸣,成了世界电影的创作基础。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短短数月内迅速向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引爆点并升级为"海啸",全球股市几乎在一瞬间蒸发了20万亿美元的市值。在欧洲受到重创时,法国的股市和银行都遭到了致命程度的打击。除了各个行业的经济指数断崖式下滑,最明显的莫过于失业人数的与日俱增。2008年10月,法国新增失业者接近5万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上升了6倍之多。截至2008年的9月底,法国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195万余人,10月的徒增意味着失业人数突破了"200万"这一重要的心理关口。

关于这一点,在《触不可及》电影里有很明显的交代。主人公Driss一出场就插队面试,见面第一句就是让对方拒绝录用自己,理由是凭借三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失业补助。也就是说,Driss已经对找到工作不抱有任何希望——

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可能还不如依靠政府来得稳妥踏实。这样的情节设定是有据可循的,当时的法国暗潮涌动,丢工作简单找工作难。电影作为抚慰人心、提高士气的有效工具自然担负起"扭转乾坤"这一重任。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个个“身怀绝技”的护工应聘者


而"一黑一白"的设定已经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叙事母本,这样的肤色设定天生就带有一定的阶级意味和文化差异。比如我前段时间评论的《遗愿清单》,还有前年大火的《绿皮书》,均采用这样的叙事主体。那么除了不可跨越的阶级和文化差异,《触不可及》中"触不可及"的存在还有其他哪些层面?


"触不可及"的尊重和理解


在电影一开始,富人Philippe对前来面试的人就表现出不加掩饰的冷漠甚至不耐烦,故而观众开始猜测,这位高位截瘫的有钱人究竟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护工?但当贫民窟出来的黑人Driss夺门而进后直接表明来意,富人的脸上居然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从一来一往的谈话中观众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Driss和其他面试者的不同(除了肤色)——真实、乐观,而且对别人的缺陷毫不避讳、从不刻意掩饰。

关于这一点,在电影后边的情节中有一句台词交代了原因。富人的亲戚前来规劝他放弃身边这位来路不明的工作者,还用"他不尊重你,不拿你当回事"来危言耸听。富人的答复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要别人可怜我。"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由此可以看出,Driss的漫不经心恰恰满足了富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被平等看待。因为不被当做残疾人,所以不会被对待得小心翼翼;因为经常被忘记身患重疾,所以连来电话的时候Driss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手机给富人递过去,全然忘记对面是个脖子以下完全不会动的废人。

正是这样的"粗心大意",让富人和Driss相处起来很轻松。在一起时经常哈哈大笑、抿嘴忍笑和后面Driss离开后面对"专业"护工的一筹莫展和喜怒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Driss难能可贵的"一视同仁"遥相呼应的,则是富人的"不闻不问"。一纸录用书来得何其草率,甚至都没有做过任何的身世背景调查。如果不是Driss的家人根据通讯地址擅自找上门来,也许关于他的一切,富人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去问。

这也是关系中的一种尊重和平等。就像Driss从来没问过"你是做什么的?这么有钱!"之类的话一样,富人对他是否出身于贫民窟、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得到失业补助、家里还有其他什么人一概不加以追问。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他们都是有缺陷的人:一个是生理上不可逆转的缺陷,只能用金钱去维持生命;一个是社会规则下的生存缺陷,只能努力赚取有形的资本。他们都需要尊重,也都不想被触碰最后一丝不堪。

尊重是双方的,理解的互相的。这段友谊的基础除了"情投意合"——一个喜欢开玩笑,一个乐得被开玩笑以外,对关系之外的存在不置一词,也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触不可及"的人心和真情


看完这部电影时,我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换做是我,会信任Driss这样的人吗?

试想一下,肤色、教育、贫穷等显而易见的客观条件,会劝退多少人去真正了解另外一个人?更不要说带着他去餐厅,分不清熔岩巧克力;带着他去看剧,对着"一棵会唱歌的树"全然不顾公共场合的礼仪。这样一个人,是否真地有机会走进你的生命里?

我们习惯了用各种各样的外在条件去衡量一个人——学历、出身、经济条件、外貌......但Driss这个人物却通过电影向全世界阐述一个事实:贫民窟里,也有发光的灵魂。

他简单直接、善良单纯、富有正义感,而且对喜恶从不加以掩饰。尽管他蹲过监狱,但在他的心中仍旧有一把高于法律的道德标尺。

而且结合故事年代设定和当时的法国大环境来看,Driss代表着一个群体——世界经济的受害者、社会体制下被压迫的人。这样的人,生来就注定承受贫民窟以外所有人的审视和有色眼镜,所以可想而知,Philippe的接纳和认可相比之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反观富人的生活就好到哪里去了吗?富丽堂皇的家中在Driss到来之前、女主人去世以后,已经度过多少个压抑难当的日日夜夜?那一幅幅动辄几万欧元的所谓名画又有几笔能真正画进他的心里?他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龟,华贵无比却生来注定。

Driss之前的护工没有一个能胜任超过一星期,之后的仍旧是将富人看作是不折不扣的病人——甚至精神都捎带着有点问题。那些人都是冲着一份工资去的,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份工作,完全不同于Driss一开始的较劲和好奇。所以你看,纯粹的东西往往不具备"干净"的开局,就像第一眼印象并不能定义一个人一样。


故事的最后,Driss抽身离开之前将富人生命中第二位知己带到了他的面前。有些角色是无法被替代的,哪怕再惺惺相惜、再彼此懂得。他们二人心知肚明,这对于彼此来说才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两个大男人不能在一起一辈子,Driss要有一份回归社会的工作,富人也要重组属于自己的家庭。而

这样的转变,更是有效地将二人的主仆关系升华为"平等的友谊"——皆大欢喜。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触不可及"的阶级和反差


除了温情以外,这部电影也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含蓄地平铺在观众面前。一个穷苦的健康人和一个很富有的残疾人,哪一个更幸福?

穷和富、健康和疾病,这些都是外在的、客观的存在,电影通过一段关系的起承转合向我们展示出"AB"之外的其它选项: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生生不息的最大前提。就像《绿皮书》所呈现的那样,黑人即便富可敌国依旧要面对种族歧视的问题,白人即使身无分文也有永远不需要担心的东西。然而这些也是外界强制附加的文化习惯和价值取向,能冲破这一切的无非是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严肃端庄的“生日聚会”,闪闪发光的笑话


在一个所有人都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年代,外界赋予的本就千差万别,肤色、身高、样貌等DNA决定的东西也注定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么真正的平等究竟是什么?在对待别人的方式上,在看待别人的眼光上,在思考别人的方式上......可以是平等的,而这些也是主观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对于富人而言,不追究Driss的过往;对于Driss来说,富人的残疾不需要小心翼翼。这样的前提设定不是导演编剧的凭空设想,而是刨除一切"看似合理"后更符合真实的选择——自然一点,别太刻意。他们的关系十分对等,对等到给予对方一个全新的世界后又从不居功自傲,"各取所需""力所能及"被两个无处不显示出巨大差异的两个人执行得非常彻底。


豆瓣9.2《触不可及》:这段“童话般的关系”,展现出真正的平等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中二人的友谊仍在继续


结合我之前评论的《狗镇》,再看《触不可及》,"真正的平等"除了不歧视以外,不自知的傲慢和自卑也是值得注意的"雷区"。在《触不可及》这部电影里,给绝对反差的两个人的关系理想化到比《遗愿清单》中因为死亡将近才愿意敞开心扉、拉近关系以更纯粹的处理。但这种理想化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体会、去拥有,至少去理解的存在。

一句话:当每个人都简单了,整个世界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