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芮小丹是因公殉职,而原著小说中并不是,这是编剧对丁元英的饶恕吗?

是90后王大爷呀


再次解读《天道》第七回

《天道》与《遥远的救世主》针对芮小丹的死有不同的阐释

《天道》电视剧其实一直都是很遵循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情节的,但为什么到了“芮小丹的死”这里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分歧?

究其根本原因,我觉得应该可以理解为这是:大众媒体与文学作品所需要向其各自受众所传达的精神意义不同造成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部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天道》所表达的意义

电视剧《天道》所表达的是主流价值观,在大众的心目中,英雄是不能自杀的,无论他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不行的。

所以芮小丹就算是被炸得没有了双腿,脸部也被严重毁容,以后就算活下来生活也会毫无质量,只能苟延残喘度过余生的前提下,她也不能自杀。因为英雄就是这样,需要拥有超人的生存力和意志力。

于是在这种主流价值观下,编剧只能让芮小丹伤重过世,这也是对她尊严最好的维护,感谢编剧没有让那样芮小丹活下来。

《遥远的救世主》所表达的意义

在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是自杀了的,这是符合她人设的。

因为她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一个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一个从不会依附于他人的人。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她怎么能忍受自己带着如此的身体活下去。

这样的身体,会让她失去她一切的骄傲与尊严;这样的身体,会摧毁她所有的计划与爱情;这样的身体,会让她活成不是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样子。

于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这样也好,在失去生命的同时,她获得了自我的实现。

芮小丹原著中最后的选择与丁元英关系大吗?

芮小丹在书中选择了自杀,她最后的脑海里回忆的画面都是丁元英。

她还记得那一年过年时,丁元英扛着方便面的情景。她在扣动扳机之前,最后在心里的一句话就是: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

这样看来,芮小丹的自杀确实与丁元英有莫大的关系,但我认为这只是将芮小丹往前推了一步而已,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认为就算芮小丹没有遇到丁元英,从没有心上人,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走这条路,这是她的性格决定了的,不会以丁元英的意识为转移。

无论芮小丹是怎么死的,丁元英都不被世人理解

在电视剧中,芮小丹是失去过多而死的,所以她成了英雄,成了烈士。

在原著中,芮小丹是自杀的,她没有被授勋,只是同事朋友一起送的她。

但是无论她是怎么死的,从头调查起来,在世人眼中,丁元英都是脱不了干系的。

因为丁元英在与芮小丹最后一次通话中,没有劝告芮小丹不要去做那么危险的事,所以他被认定为渣男,冷血动物,受到了所有人的不理解和谩骂。

对此丁元英不置与否,他无法给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劝阻,因为说了他们也不会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说。


芮小丹与丁元英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

芮小丹与丁元英成为恋人,并不是世人所认为的普遍意义上的恋人。

他们之间相互爱恋,精神上相互依恋都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并且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的,他们之间的金钱关系,都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上。

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情才是最纯粹的爱情。

他们此时会因为爱对方,而在一起;也许下一秒就会因为不爱对方了,而和平分手。

所以他们只是一对因为彼此爱对方才在一起的恋人,对于这样的一对恋人,丁元英已经做得最好了。

丁元英不需要编剧,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饶恕

在我看来,丁元英当时在电话里没有说一句话,其实是因为他太了解芮小丹了,比这个世人任何一个人都了解她。

他没有说一句话,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因为太爱她,所以他舍不得说一句话。

他知道,劝告芮小丹是无效的,因为她在行使自己的职责,她是警察。与其做无谓的劝告,还不如就静静倾听,这也是芮小丹给他打电话的原因。

她只需要丁元英知道就行。

在丁元英看来,芮小丹的死让他心痛得无以复加,他从来没有因为一个女人而如此心痛过,但是他没法与他人讲解他的痛,因为痛是自己,与他人无关。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天道》第七回。


宇哥带你读原著


我不是一个《天道》的粉丝,只是看到网上对这部电视剧评价很高,所以就买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看了下。在这里浅谈下您提的这个问题。

原著中芮小丹是在送刑警队王队长母亲和弟媳妇回家,回刑警队的路上与3个劫匪发生了战斗。芮晓茹开枪击毙一人炸死一人,芮晓茹双脚被炸断,面部和胸部严重灼伤。他仍控制着最后一名劫匪,并坚持到警察到来,最后选择了自杀。最后刑警队考虑到小丹是自杀,不能算是牺牲。所以就没给追加“烈士”称号!

丁元英可饶恕吗?从一个读者的感情上说,我是认为不可饶恕。但从原著的思想上说,无所谓饶恕与否,一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以及吐血也就表明于此了。

丁元英追求的是活个心里明白,这个明白就是“道”,道法自然,道法如来不可思议。丁元英看似超凡实则已经迷失于自心,在与五台山高僧智玄大师论道时,智玄大师最后给他改了两句诗,其中一句“修行勿取真经”改为“修行务取真经”,勿改为务,一字之差可见境界的变化。丁元英认为世人不可普渡,智玄大师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但一个务字也算一种含蓄的表态。看过正本小说使我感觉芮小丹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她没有丁元英那高深的精神觉悟,但芮晓茹本身就具备了“道”。芮晓茹最后的拼死抓捕拯救了世界,如果三个劫匪逃脱将会伤害更多的人,无论伤害到谁,那么承受失去亲人痛苦的那一方世界就会崩塌。一人死亡和全世界一起死亡伤痛是一样的。芮小丹的死拯救了一个甚至多个世界,他才是救世主。也同书中一直提到的“天国的女儿”相呼应,善良,坚强,神圣。就像《易经》中说的那样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盛德大业至矣哉。


落落笑笑生


原著中是自杀,电影中是爆炸和歹徒同归于尽!

改编应该是突出她"因公殉职"的"为天下"的之心。

但是改编是有些问题的。

1,《天道》里的芮小丹其实就在演一个远离了"贪嗔痴",活在当下的女人,"天国的爱情"也是觉醒的男女的"灵魂"灵魂伴侣。


2,最后的离别,丁元英沉默没有说话,因为她懂得她"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天性。他懂得她的选择和打电话的目的是为了离别。这是一种终极的觉醒,超越生死,在沉默的片刻。这种感觉常人难以理解。孔子在觉醒的时候发出一句感叹“朝闻道,夕可死!”可见这种觉醒对人的震撼力有多么的强大,一个人的觉醒不仅自己的“身心灵”合一,而且是与天地同在,与万物一体。《天道》是一对灵魂的共修,比上面的力量还要强大,那么这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感受自然而然,又不做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庸者见庸”。


3,原著中,芮小丹的自杀和丁元英的沉默,是对应的,因为"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利他思维。丁元英尊重芮小丹所以沉默,这是丁元英的"利她",芮小丹半身已没,她知道丁元英不会放弃她,选择自杀,这样又超越了死后的名誉,这是终极的"利他"!


4,最后,自杀与"天国的女人",遥相呼应。没有贪嗔痴,超越生死,名誉,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


易通义行


你根本没看懂这本小说,丁元英根本没有错,需要饶恕他什么呢?丁原英他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小丹也不会因为他说什么而改变想法。因为她是警察,警察有警察的道!

小丹作为警察,发现了三个马上要去做案的杀人犯,以一己之力拖住歹徒,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生为警察的道,如果小丹一时贪生就会造成更多的人失去生命,如果所有的人都为贪生利己而逃避责任,这个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消防员,子弟兵,警察,医生,老师,父母。。。哪个角色在遇到危险时能往后退呢?

如果小丹因为畏惧而不试着拖住歹徒,如果因此而又让很多人丧失生命,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请问:小丹会不会懊悔?提问的你会不会抱怨?死去的老百姓会不会怨恨?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客观规律,也是道。

小丹自杀了对父母家人的折磨终究有限,如若已经高度残废和毁容,再贪生,对父母亲人的折磨是一辈子。

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不昧因果,小丹无愧是天国的女儿!


笔墨清欢


云台山大师曾说好在有一个扶贫的有头。韩楚风惊讶的说,你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为了送给女人一个礼物,你知道你这波操作会伤害多少人吗?而且还仅仅是一个觉悟!就是因为这一个觉悟,代价太大了!芮小丹的死,是内心是非常矛盾和内疚的,他根本没有意想到这么严重的后果。虽然整个过程是合理合法,但是丁元英在一次与芮小丹谈话中说到,社会中有些人不是用刀子在杀人。


乾坤之念


《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烧脑剧,豆瓣评分高达9.1分。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女警官芮小丹(左小青 饰)通过朋友结识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王志文 饰),并受托在古城照料丁元英的生活。丁元英异于常人的性格和让人瞠目结舌的才华深深吸引着芮小丹。 借由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制备音箱的契机,芮小丹和丁元英建立了恋爱关系,并结识了几个古城的音乐发烧友。发烧友看中丁元英的奇才,想要利用他的才华帮助自己的农村老家脱贫。而小丹也希望丁元英用自己的智慧在这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写一个神话,作为送给她的礼物。 丁元英答应了小丹的请求,带领几个发烧友重出江湖,给音响市场带来了巨变的同时,也生动的演绎了所谓天道的“道法自然,如来”。可是他的礼物完成时,那个收礼的人却已不在身边,他也有自己难以出离的天道。

原著中最后芮小丹在双腿被炸断,严重毁容下是开枪自杀的,这段情节电视剧里仅仅说是失血过多而亡,但这个情节是点睛之笔,才会是局长要调查芮小丹给元英的最后电话,才会使小丹同事和芮爸觉得丁元英冷漠。

关于芮小丹的死,原著中是自杀,而电视剧里是因公殉职。原因很简单,单纯的政审不能通过。一个警察为爱自杀,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那我们来谈谈芮小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大家如果注意看会发现刘冰、林雨峰、芮小丹皆是自杀,反映的是贪嗔痴,而芮小丹更接近天国的女儿。双腿被炸断,严重毁容。在芮小丹看来,已经失去了和丁元英平等相处的资格。

这就要说到剧中对人的境界分层,而芮小丹最后选择了去往天国,做个自在人。

第一层境界:庸 人

刘冰,古城的小人物,为了生存,开过出租,当过跑堂,后来开了爿唱片店,生意半死不活地挨着。

他没什么能力,做事缺乏定力,却梦想挣大钱,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果他能够脚踏实地干上几年,或许能像蜗牛一样,往上爬一段路程。

刘冰身上有两大短板:

不会识人。在他眼里,金钱是衡量一切的准则。所以,他一度怀疑蛰居顾城、潦倒到需要贩卖收藏唱片的丁元英,究竟是不是高人。

不会做事。机缘巧合,他有幸和叶晓明他们一起,在丁元英指点下创办起音响公司。可他并不做实事,自封了“办公室主任”头衔,开着公司宝马,到处炫耀,贪慕虚荣。

致命的是他的人品问题。因为奢望一夜暴富,坐享其成,当丁元英交给他一份假文件,本想让他凭此保住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个自诩“最讲义气”的人,出卖人格,背信弃义,幻想借此文件遏住别人命门,力缆狂澜,从此出人头地,实际上,那是为自己推开了地狱之门。

这样的人,算不得聪明人,完全是庸人,甚至小人。为了金钱,可以不要脸面。当他将仅有的一点做人的道义被自己碾压踩碎,跳楼,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

明明没有翅膀,却想一飞冲天,结果摔得粉身碎骨。

这是庸人的悲剧。

第二层境界:聪 明 人

有一天,芮小丹问丁元英:你对叶晓明这个人有何评价?

丁元英答:叶晓明是个聪明人。

叶晓明在古城开了一家音响店,为人热情,经营之下积累了些许生意场上的人脉。潮流更迭,迫使他考虑关门。机缘巧合,芮小丹去他店里购买音响,交谈之间,提到丁元英家里那套“能够播放清澈女声”的高档音响,于是上门。单凭一套音响,叶晓明认出丁先生乃是高人。于是穿针引线,引出英雄为博红颜一笑,杀富济贫的现实神话。叶晓明能够慧眼识人,出谋划策,及时抓住机遇,借高人的力来创自己的业。

因为聪明,当别人对丁元英在音响展会上将自家产品大幅度降价这一决策感到一头雾水时,他能分析出丁的真实用意。

同样因为聪明,他一叶障目,关键时刻只看眼前利益。所以,当他收到竞争对手的起诉书时,为避免牵连,连夜退出公司股份。当他退股的那一刻,也是他爬到井沿、却自动放手掉下去的那一刻。

认知能力的有限,注定他无法看深看远,无法看懂丁元英的布局。

野心,让他胸怀大志。格局,让他坐井观天。

这种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会。成能成在审时度势,擅于借力,败就败在眼界太窄,格局太小。

第三层境界:忠 厚 人

冯世杰被拿来与以上二人相提并论,因为他仨都是小人物,都热爱音响,都想创业赚钱,也都抓住了丁元英这个机遇。

刘冰与叶晓明创业,完全为个人利益着想。不能说冯世杰没有这一想法,但他带动自己所在贫困村发家致富的出发点也属真。

基于这点初衷,退股后,他决定用个人股份保住村里那些机械设备。因为他知道,一群农民,没钱没技术,建立一套生产体系不容易。

冯世杰比刘冰多了做人的忠厚,比叶晓明多了做人的反省。

三个人,只有他,在意识到事情真相后,自我批评是“烂泥扶不上墙”。

所以啊,要成大事,除了高人指点,关键得靠自己的认知与作为。就像老话: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四层境界:人 精

冯世杰之流忙活半天,最后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个“他人”,就是当过丁元英助理的肖亚文。

冯世杰、叶晓明、刘冰退股后,在格律诗公司表面看起来最危险的时刻,肖亚文当机立断,买下三人退出的所有股份。很快,她一跃成为公司最终的大股东。

网上有人认为,肖亚文才是这部剧中最聪明的人。

其实“最聪明”并不至于。肖亚文并非神,不会一开始就料到后来的林林总总。她的过人之处是,建立在学识与认知基础之上的会看人、明事理。会看人,让她透过丁元英,揣摩到事物真相;明事理,让她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

在她眼里,丁元英虽有魅力,对女人而言并“不实惠,没有女人想要的那些东西”。

基于这点考虑,她理性又自持地将丁元英定位在熟人与朋友的位置,以确保其价值。

于所经之事,步步为营;于男女之情,冷眼观之。肖亚文活得格外现实。

这样的女性,是社会中的人精,职场中的白骨精。

肖亚文的聪明,应了另一句老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只是这个“识时务”,让她失去了比做俊杰更有情味的东西。

第五层境界:实 在 人

欧阳雪是芮小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坦诚、热情,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人若欺我我亦欺人。

她从摆馄饨摊做起,后来拉了芮小丹合开饭店,小打小闹,一年几十万,也挺知足。

机缘巧合,她和那帮音响发烧友走到一起,成为格律诗音响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只出资,不管事。

她和冯世杰他们一样,认知所限,想不到深远处。所以,董事长的职位,在她,坐得有喜有悲,有惊无险。

直到尘埃落定,肖亚文接手这一摊事,她总算能心安理得地做回饭店总经理。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开饭店,别的什么都不会,所以,只有让我在饭店呆着,心里才踏实。”

在丁元英眼里,欧阳雪是个实在人。

他离开古城之前,特地嘱咐肖亚文,“没什么特别的事,就别去打扰欧阳雪,让她安安心心经营自己的饭店。”

实在人,从不痴心妄想,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为人。

谁都不会嫌钱多,但是实在人,实在在有自知之明,实在在明白道理: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大碗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第六层境界:明 白 人

丁元英是个明白人。这是丁元英的一位君子之交,对他做出的评价。

肖亚文对自己老板的评价是:说他是鬼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因为他跟正常人的思维颠倒,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

在商界,同行对丁元英的评价有两个字:鬼才。

留学世界名校,经济学硕士。高学历,高智商,经商,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做人,低调内敛,能屈能伸。他愿意花四十万装置一套音响,也能坐路边摊,吃两块一碗的馄饨。

关于亲情,他有这样一番论调:如果养儿为了防老,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养来养去还是为自己,那是交换。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

关于女性,他认为:女人是形象思维的典范,辩证思维的障碍。因此,他对女人怕而远之,直到遇到红颜知己芮小丹。

他自知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总想找个地方,一个人呆着,喝喝茶,听听音乐,没有主义,没有观念冲突,谁也别妨碍谁。

于是,从私募基金赚钱一笔足以支撑这种生活的钱后,让肖亚文给他安排个清净地。于是,有了古城、芮小丹,有了围绕音响产生的悲欢离合。

在丁元英身上,可以读到尼采一句话:

更高级别的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第七层境界:自 在 人

之前看书,我以为最厉害的角色是丁元英。论做人,他有处世智慧,论做事,他用战略眼光。

这次看《天道》,才发现,要论谋事手段,非丁元英莫属,可是要说做人境界,最高的,原来是芮小丹。

她年轻貌美,“神色间有三分天真,七分娇憨”。明明已经取得德国居留权,她却放弃,选择回国,回到犄角旮旯里的古城,报考活累钱少还危险的警察。

这种生存状态,在常人眼里属于病态。只有丁元英,读懂了她,她不是傻瓜,更非无知,而是活得自性自在。自在,即解脱。通俗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种真,看似简单,实为奢侈。这种奢侈,是放下一些东西之后的得到。用丁元英的话说就是,“你是想到了就做,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

芮小丹生活状态的真相,让他这个越想活个明白就越不明白的、众人眼里的明白人,自愧弗如。

芮小丹爱上丁元英后,即便知道后面可能是地狱,还是爱上去。

家人提醒她,那么厉害的男人,恐怕驾驭不了。她却认为,爱情没有驾驭一说。“能够驾驭的,不用驾驭,不能驾驭的,又何须驾驭。”

面对爱,芮小丹不贪不痴,不幻想天长地久。良辰美景,隔着一桌美食,她对丁元英说:“咱俩活得不一样,我活得很简单,你活得太复杂,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是交叉而过,这于我已经够了。”

虽说“够了”,可还是有所计划:

再在警队干一年,然后去法兰克福留学,按丁元英的建议读编剧,学上十年八年,用她的方式告诉世人,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到时候,她一边学习,一边在自家餐厅打工,同时陪伴母亲,每到周末,就去丁元英所在的柏林,与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世上事,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在一次出差过程中,芮小丹在山路上偶遇逃犯。最终,牺牲。

行动前,她给丁元英打了一个电话,说的却是当时面临的情况,没等对方回复,她就挂了。她和他都明白,这个电话,相当于告别。所以,丁元英纵然千万个不舍,却未发一言,更没阻拦。因为他知道,也只有他知道,芮小丹是怎样一个人。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呐。”芮小丹牺牲后,丁元英抚摸着她的照片,喃喃自语。

芮小丹的平平淡淡,让我想起《菜根谭》里一句话:

肥浓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追忆8090


个人认为饶恕谈不上。丁元英在得知芮小丹去世这个事实过后,喃喃自语: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这句话我以为不要理解为芮小丹这时候“当死”,这种理解不恰当,因为凭什么芮小丹就该死?显然这个逻辑不恰当。

而我认为恰当的逻辑应该从丁元英和芮小丹在耶路撒冷的对话中去解读:

小丹:如果只有一颗炸弹爆炸,死了会怎么样?

元英:那就不存在怎么样了。

小丹:不,仍然存在,那时爱就永恒了。

元英:那你该祈祷有炸弹还是该祈祷没有炸弹?

小丹:存在和永恒我都能接受,有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从最后一句话来解读芮小丹最后的选择,我认为最恰当,因为她和元英的爱存在且永恒了。

而题主说的饶恕,我想大概是觉得小丹不愿意抱着残废和毁容来拖累或者折磨她和元英的下半辈子,我个人觉得这里没有这层意思。他们之间的爱是不缘起饶恕或者拖累或者折磨的。但凡缘起这些,都是对他们感情的亵渎。


梵晓865


做为一名警察,芮小丹的英勇行为值得敬佩!但实际上芮小丹的缉拿罪犯的过程还是缺少一点睿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自不量力不顾自身安危的行动,无疑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为了剧情的需要,芮小丹被牺牲。剧情中的芮小丹是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老刑警了,有着处置人质事件的经验,也有被罪犯一枪致命的经历,虽说芮小丹偶遇通缉犯的突发状况,但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遇见坏人打110的常识,芮小丹孤身面对三名通缉犯,第一时间不是打给刑警队,却第一个电话打给丁元英道别,从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更何况芮小丹是一名优秀的刑警,显得很不专业,显然故事需要芮小丹最后自杀,以对应为什么最后打给丁元英的电话了!映衬出丁元英有着诸葛亮的聪明和预判能力,所以丁元英是鬼才,能知道那个股票可以赚一倍,能预判芮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


osk1997


丁元英如果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话 就不是丁元英了

就像是周星驰一样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看星爷的作品只会傻乐 而有了生活和故事之后再来看星爷的作品 才觉得 星爷的伟大

所以丁元英的世界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懂他的人这本书中不超过5个人 芮晓丹算一个 五台山的老和尚算一个

韩楚风和肖雅文他俩算一个

所以芮小丹死后 那两个上门告诉死讯和警察和芮父的态度 那个时候丁元英之后思念和悲伤

如果普通人的话 肯定会发脾气 一顿互怼

这就是为什么混沌摊老板管丁元英多要了两块钱 而丁元英给了的道理一样

我有很长时间都陷入这样的思考 不理解芮小丹为什么那么做

当我读了天幕红尘之后 叶子农的选择。我慢慢的懂了

有些事情是要看因果的 是要去实事求是的

违背了这个 也就违背了天道


东北陈二狗


冯虽然说格局不够大,但在格律诗的体系中占了生产基础,所以没有出局。肖在最初安排丁元英时就用足了心思,后期丁元英提出让肖来代理官司,实际就是暗示让她主政格律诗。芮小丹提议王庙扶贫是林雨峰悲剧的根源,不听肖亚文的警告与丁元英发生关联,就已经打开了地狱之门,之后要求丁元英扶贫导致林雨峰自杀,其结局早已注定。要说明白人,欧阳雪绝对是一个,首先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理的很清楚,与芮小丹、丁元英、叶晓明等都处理的周全。其次事事留后路,让她出资,出到能赔的上限,格律诗胜了,仍把重心放在自己擅长的饭店上,别说刘冰威胁不了,丁元英又能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