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汙,大美長江入畫來

鐵腕治汙,大美長江入畫來


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劃定航向。

江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2019年,省委、省政府兩次召開長江大保護現場推進會議,咬定目標、苦幹實幹,把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作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好攻堅戰,奮力推動長江江蘇段綠色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破解重化圍江恢復長江“氣色”


這幾天,一段視頻在微博熱傳:元旦當天,長江南京老下關段,數頭江豚在江面上歡快跳躍,網友直呼:“好萌”。

這樣的場景近年來並不罕見。南京江豚保護志願者姚斌說,去年6月9日,他在南京大勝關江邊親眼看到十幾頭江豚在戲水。“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僅南京長江段目前就有50多頭野生江豚。江豚頻繁現身,是對大力整治‘化工圍江’、持續修復生態的無言讚許。長江‘氣色’變好了!”

行走長江沿線,能切身感受到江蘇省沿江各地破解“重化圍江”的努力。2016年以來,泰興化工園先後關停產業關聯度低、安全環保不達標、產品效益低的落後企業39家,佔企業總數的30%,為園區可持續發展騰出土地1600畝。同時,以省化工行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研究制定新一輪淘汰關閉、搬遷轉移計劃,進一步壓減化工企業數量。

破解“重化圍江”,江蘇省結合“263”環保專項行動,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2017年累計關閉落後化工企業1421家,2018年關停低端落後化工企業1200家以上。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臺《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在全江蘇省展開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依法依規整治環保不達標的園區和企業,去年全省累計關閉退出化工企業579家。


緊抓汙染治理守護一江清水

1月3日,一艘貨船停靠在南京長江四橋附近的興隆洲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移交生活垃圾。“以前生活垃圾和廢水沒地方排,我們就亂扔亂排在長江裡,現在有服務區免費回收我們的垃圾,這是保護長江環境的好措施!”船主說。

鐵腕治汙,大美長江入畫來


興隆洲服務區是目前長江上最大的水上服務區,過往的船舶不僅可以在這裡加油,還可以在這裡免費移交垃圾。去年5月,興隆洲服務區推出環保接收服務,截至目前,累計接收近13000艘船舶移交的生活垃圾1700立方米、生活汙水1500立方米。

船舶汙染治理是江蘇省水汙染防治的縮影。2019年,江蘇省紮實推進城鎮汙水垃圾、化工汙染、農業面源汙染、船舶汙染及尾礦庫治理“4+1”工程,均取得階段性成效。2019年,江蘇省新增日汙水處理能力60萬立方米,新建汙水管網1200公里,全面完成年度任務。全省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率達100%。全省沿江沿海港口全部具備船舶汙染物接收能力,內河港口碼頭完成85%以上。

抓好長江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就抓住了水汙染治理的“牛鼻子”。去年3月,生態環境部在泰州啟動長江入河排汙口現場排查試點工作,長江泰州段共查處各類排汙口1222個。在泰州先行先試基礎上,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汙口現場排查。

截至目前,江蘇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排汙口整治、沿江造林綠化等專項行動有力推進,沿江修復保護向縱深拓展。江蘇省長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得到國家長江辦肯定。


凸顯保護修復打造“最美岸線”


推進沿江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打造長江沿線特色示範段,是江蘇省推動長江大保護落地見效的創新舉措,長江環境的可喜改善正在發生——

在南通,五山及沿江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啟動後,當地先後拆遷散亂汙企業203家,騰退岸線5.5公里,新增造林6平方公里。彰顯大江風光,催生文旅產業,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城市地標。

在張家港,“整島保護”理念讓雙山島成為旅遊勝地。雙山島面積約20平方公里,過去一直以農業和漁業為主,粗放的種養模式以及散亂的碼頭,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經過生態修復,這裡蘆花遍野、群鳥翩飛,一片宜人的江島風光。

放眼江蘇全省,千里江堤成為綠色長廊。截至目前,沿江8市全域完成造林16.2萬畝,全面完成2019年年度計劃任務,39個臨江縣市區在長江沿岸500米範圍內造林綠化1.7萬畝。

一系列務實舉措,讓長江江蘇段水環境質量明顯變好:2019年1月-11月,幹流水質總體為優,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優Ⅲ比例為88.9%,同比上升20個百分點,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

省長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省將進一步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和答卷意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系統推進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岸線整治、產業轉型、交通建設等重點工作,努力把長江江蘇段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的高質量發展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