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挖不下去了?是技术达不到还是另有隐情?

小包看看


导语:秦始皇嬴政,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别的不说,光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几点,贡献就空前巨大。是他结束了春秋战国半奴隶半封建的割据状态,也奠定了中国封建历史两千多年的格局。说起关于秦始皇的话题,人们总是津津有味,他也被许多思想家誉为“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的一生,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他的身世之谜,他的不立后不立储之谜,他追求长生不老之谜,他的死亡之谜等等。这其中最让人们感兴趣的,则是他的陵寝之谜。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


秦始皇陵是仿照当时的都城咸阳而建,由陵园区和从藏区两部分组成。整个帝陵占地约56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园占地约为8平方公里,始皇陵的地宫就位于陵园的中心地带,它近似于一个正方形。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高76米,占地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四周还分布着大大小小陪葬坑400多个。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抵知道,秦始皇的地宫里有铜做的椁,有都城、皇城、宫殿。还有文武百官塑像,有各种各样奇珍异宝,把整个地宫都塞满了。同时,秦始皇还在地宫里用大量的水银修建了江河湖泊的模样,并让能工巧匠让它们流动起来。还特地增加了防盗机关,下令工匠修建能自动发射的弓弩,以对付盗墓贼。地宫屋顶,有日月星辰等天空景象,地面有江河湖泊,高山平原。同时,细心的秦始皇还用“人鱼膏”来解决了地宫里照明的问题,据说能长久不灭。

总之,始皇把生前拥有的一切,都修建在地宫里,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让他能在地宫中宛若在世,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

研究历史的肯定都知道,文献的可信度绝对不如出土的实物,既然已经确定了秦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挖不下去了?其实,原因说出来很无奈,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现在保护文物的手段和技术还不成熟。

1956年,在一次施工中,无意发现了明朝定陵墓,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墓穴,人们欣喜万分,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定陵墓,人们就傻眼了,本来五彩缤纷的字画和丝织品一瞬间全部失去了色彩。后来又发现了武则天墓,周总理指示,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再开掘帝王陵墓。

秦朝时没有纸张,文字都记载在竹简上,上面的文字可以想象其历史价值有多高,如果保护手段不成熟,陵墓里处于饱水状态的竹简迅速脱水,然后变成细线,一碰就碎,那样就什么价值都没有了。

出土的竹简,没有保护好久是这样

竹简只能这样保存

其二、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皇陵里面是有水银的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意思就是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还代表着山河江川,分布在秦始皇陵的各个角落。

另外,在2002年,国家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面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考古人员发现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现象,这与《史记》记载的吻合。

在那次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多米,探测仪的勘测结果还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大胆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

  

更让人吃惊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愿望。

可以想象,一旦打开地宫,释放出来的毒气是无比巨大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其三、如果挖掘秦始皇陵,需要多少资金?国家是否能承担的起?是否会劳民而伤财?这个都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虽然有了大地探测技术,但是并不能完美的探测出地宫的详细情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地宫还采取了各类保护措施。如果不采用大规模的揭顶式的挖掘方式,而是采取寻找墓穴入口向内进行挖掘,那么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完全靠人工挖掘,将会是一个比修长城还漫长的过程,如果使用机械,陵墓结构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坏。

最主要的是,经过了2000年的地质变迁,陵墓地宫的墓道已经被填埋,地宫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毁损了。所以,如果真要发掘秦始皇陵地宫,就必须是“大揭顶”式的发掘方式,必须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现在的封土规模,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接近20万方的封土工程量。虽然资金问题,对于盛世中华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个过程,就要进行现场保护,避免遗迹及发现的文物遭受风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么就要搭建一个500米见方,高达近百米的一个大型保护建筑。从工程上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而且发掘过程也会比较漫长,必须细细的进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还要人工进行过筛,以便筛选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发掘清理工作就从1976年一直进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发掘,500年?这……几十代人的接力呀!

其四、国家对于文物的维护政策

我国文物维护方针政策是“维护为主,抢救为首,合理使用,加强管理”,并且周总理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

我们国家的考古队,一般对古代的皇陵,都是采取保护性挖掘,也就是说在陵墓被盗,或者面临毁坏的时候,为了保护文物,研究历史,才会开挖这些文物的。

再者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特别重视尊重先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挖坟掘墓、盗挖陵寝一直倍受谴责,属十恶不赦的大罪,秦始皇一统天下,于中华民族发展居功甚伟,被赞为千古一帝,如果贸然挖掘秦始皇陵,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也是难以被国人所接受的。

总结:无论开掘秦始皇陵能有多少历史考古与旅游文化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没理由进行开掘式的破坏,让它以完美的形式屹立于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可能比开掘意义与价值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