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前為什麼不殺了黃皓?

笑口常開9046874


諸葛亮,一代明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因為有了諸葛亮,才勉強在曹操面前有點抵抗之力,直至最後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奠定了蜀國的基礎。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差點丟了性命,又是諸葛亮佈置了八卦陣阻擋了陸遜的追擊,可以說蜀漢都是靠諸葛亮一人在撐著。白帝託孤後,諸葛亮的擔子更重,北伐戰爭掏空了他的身體,直至病死五丈原。

諸葛亮臨死前都不忘幫劉禪佈置後路,先用計除掉了蜀軍中最有威望的將領魏延,安排了一系列人才輔助劉禪,諸葛亮做了這一切本來以為應該是萬無一失的,但諸葛亮殺了魏延,還有一個黃皓。

此人是一個太監,劉禪聽信讒言,蜀漢後期的軍政大權都交與他掌握,連姜維都不敢回到成都,此人如此厲害,諸葛亮死前為什麼不殺了他呢?

第一,諸葛亮死太早了,黃皓雖然是個大宦官,但諸葛亮在世時,卻不敢造次,甚至是默默無聞,再加上,諸葛亮在世時,朝廷軍政大權都在他手裡,黃皓根本沒有機會參政。

第二,諸葛亮死錢,培養了董允,朝廷的大權在董允手裡,董允為人正直,繼承諸葛亮的策略、政策,蜀國內部還是很平穩的,黃皓翻不起風浪。

第三,諸葛亮對劉禪有信心,諸葛亮常教劉禪親賢臣,遠小人,相信劉禪也懂得了,再者,諸葛亮常年在外,並不注意到皇宮內部的變化。

黃皓沒有被殺掉,最後也是他一手導致了蜀國的滅亡,但有什麼辦法呢?只能說諸葛亮走得太早了。







小曹食品科學


這個如果問題是這樣:董允在臨死前為什麼不殺黃皓?應該是更貼切。

首先,在246年一直壓制黃皓的董允死後,黃皓才逐漸被劉禪重用。

董允在世前,也就是公元246年之前,曾多次責備黃皓,那時黃皓的官職是黃門令,東漢宦官的官職分為大長秋,中常侍,小黃門。黃門令就是小黃門,是宦官裡官職最小的。東漢末年十常侍亂政,小黃門根本靠不上邊,所以,董允當時雖然意識到了黃皓的危害性,但也只認為最多是“切膚之痛,而非心頭之患”,一個小黃門“能興什麼風,作什麼浪呢?”。當時,黃皓官小沒權利,也沒有能違法犯罪的權力,同時,董允也沒有太合適的理由殺掉他,所以,董允在臨死前也沒能處置掉他。

其次,234年,諸葛亮死時,黃皓還只是一個打雜的。

我們看諸葛亮,諸葛亮在234年的最後一次北伐中就病逝了,那個時候軍中府中,大事小事,皆丞相一人說了算,當時在劉禪身邊,可能連端茶倒水還輪不上黃皓,就是他的前任在劉禪身邊也不會有什麼作為,因為當時劉禪還沒有多少實權。所以諸葛亮當時根本甩不著誰叫黃皓。更不用說殺他了。


讀史思辨


諸葛亮的臨死決斷,黃皓逃過一劫,魏延卻倒了黴

關注我們,不定期抽獎送現金紅包

提到三國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精兵悍將龍爭虎鬥、一段朝代更替的歷史家喻戶曉,併為世人所高度傳唱。今天我們還是要來聊聊蜀國的二三事,說起蜀營裡一位驍勇善戰的大將——魏延,大家肯定也都不陌生,魏延其人武功高強,善騎善戰,按理說該是受到重用的人才,但最後還是在馬岱刀下身首分離,這讓許多朋友感到十分不解。

諸葛亮臨死前,特意囑咐要殺魏延這樣一位強將,卻放著亂法亂綱的黃皓不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不應該是迅速處理掉像黃皓這種無法無天的人麼?

先說說蜀國那時候的情況。蜀國後來的整體情況每況愈下,蜀國原本的人才情況就令人堪憂,特別是比起人才濟濟的魏國來說,蜀國就只有諸葛亮和五虎將算得上是亮點,其他兵將不是莽夫就是懦夫,存在很大的用人問題,這也成為威脅蜀國的一大隱患。

蜀國極度缺乏人才這件事,是被所有人公認的。當時,劉備對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具有十分客觀的認知,凡是人才必須重用,於是殺了前主公後歸降的魏延也就不意外了。魏延其人,的確有高強的武功在身,能打能抗,對劉備也忠心不二。雖說劉備最初對魏延抱有憂慮,但後來逐漸消除顧慮,開始愈發重用他。

不過諸葛亮在這點上還是稍微高瞻遠矚了些,作為一名謀士,必然為了主子的大業著想。諸葛亮從最開始就覺得魏延不行,想必日後有很大可能會謀反,所以安排了心腹下屬盯死了魏延,在自己去世後,這魏延一旦有什麼動靜,就立刻處決。

魏延雖然不討諸葛亮開心,但他好歹也是一員猛將,在領兵作戰的能力方面不輸他人,可以說魏延是繼五虎將之後,蜀國鮮少能靠得住的大將了。再怎麼說他也是個可用之才,為什麼諸葛亮偏偏就想要除了他呢?

這和魏延的個人性格有著很大關係。魏延其人武功高強,他在自己心中也掂量過自己的水準,自古以來,無論是什麼樣的驕兵悍將,都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到最後不聽勸阻和安排,甚至會覺得國家領導無方,策略不行,才導致軍隊屢吃敗仗。

實力強歸實力強,但如果將領逐漸變得目中無人,那就是另一種情況了。諸葛亮就是看出了魏延的這點小心思,遂一直提防著魏延謀反,從大局的角度考慮,如果留著魏延不管,蜀國的社稷遲早要被他反了。平日在營中,魏延的人際關係其實也很一般,因為目中無人而沒什麼朋友,這樣的人野心一旦變大,後果將一發不可收拾。

而談起禍國殃民的黃皓,諸葛亮卻沒怎麼管他。這個道理也很好理解,魏延的趾高氣揚表現在外,很容易引起注意,而黃皓的心機不軌只藏在肚子裡,並沒有向自己主公表現出過分的野心,自然也就逃過一劫。


歷史雲頂


諸葛亮為啥不把黃皓殺掉,豈不是絕了後患?

看三國志--劉禪傳:【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從這裡看出,黃皓在景耀元年(238)年才得勢,而諸葛亮早在四年前的建興十二年(234)就去世了。可能諸葛亮在世時,黃皓也在宮中,只不過可能只是一個小宦官,諸葛亮事務繁忙,根本無暇顧及此類人物,只有多下功夫,重複勸誡劉禪親君子,遠小人。



注意:這一年史官說了句話,就是景星見,這是天象學,意思是有大變化。這其中也包含了古人總結的經驗,不過一般普通人很難參透其中玄機,直到最終結果顯露,才覺得確實奇怪。黃皓受寵幸的238年,距離蜀國滅亡的炎興元年(263)還有二十四,五年之久,說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絕非危言聳聽。

當然,現實當中,有人對劉禪,甚至黃皓很感冒,認為這才是會生活,值得擁有羨慕。不過,黃皓最終沒有免掉一刀,下場不好。劉禪雖然昏庸糊塗,但看來沒忘老爸劉備先生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沒作太過惡劣的壞事,總算得以善終。



諸葛亮最終其實也明白,阿斗靠扶是難以持久的。演義117回寫鄧艾偷渡陰平後,見到道旁一座石碑,上有“諸葛武侯題“字樣,其文曰:【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鄧艾大驚。這說明諸葛亮對這個結果是有預料的。二火就是“炎“字,初興就是改元剛半年不到,蜀就亡了。(4:49)


流譽後


諸葛亮殺不殺黃皓沒有任何意義,問題出在劉禪不在黃皓,諸葛亮總不能臨死前去把劉禪給殺了。

黃皓本只是劉禪身邊無足為重的宦官,侍中董允死前,黃皓都沒什麼權勢。至延熙九年(246年)董允病逝,陳祗取代董允做了侍中,跟黃皓互相表裡,二人才漸漸開始壟斷中樞決策權,但這個過程起碼也要有五六年之久,自大將軍費禕死後才徹底失控,這時已經是253年,距離諸葛亮病逝已有十九年之久,諸葛亮再怎麼智謀超群都沒法判斷到一個無足輕重的宦官會禍亂蜀國朝政。

諸葛亮死前,蔣琬、費禕分掌軍政,董允執掌宮廷,其中樞行政系統非常穩定,蔣、費遵循諸葛亮遺法治國也得到歷史好評,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近乎完美。如果蔣琬、費禕二人長期執政,後來的官員也品德清正,有沒有黃皓也影響不到蜀漢朝政。


在意義上來講殺了黃皓也是沒意義的,無論是陳祗還是黃皓都是在劉禪扶持之下上臺,侍中董允在位時常常制約劉禪,不允許劉禪納太多妃子,而陳祗、黃皓能夠迎合劉禪心意,才得到重用,也就是說就算沒有黃皓,劉禪也會在董允死後任命會迎合自己心意的官員執掌宮廷事務。

蜀漢依舊逃不開東漢皇帝需要倚重宦官的命運,天下人皆知宦官擅權是禍害,而自桓、靈二帝卻越來越倚重宦官,還給常侍數量增員,因為宦官的權勢都是皇帝所賦予,他們必須忠誠於皇帝才能保持自己的權勢,因而二者總是趨勢於互相扶持,因而殺不殺黃皓根本沒意義,除非劉禪壓根不信任宦官。

還有一點是劉禪晚年把女婿諸葛瞻拉入侍中寺,又走上東漢依靠皇親國戚輔政的老路,然而諸葛瞻當時的能力還不足以執掌中樞,他無力剷除黃皓勢力,只能看著朝政日益衰敗。

根據吳國使臣薛珝返回對皇帝孫休說蜀漢朝中不聞正言,可見劉禪後期的朝廷裡都是些說好聽話的人,沒人敢說直言,這樣的局面歸咎於劉禪本身,黃皓無非是依附在劉禪權勢下的寄生蟲罷了。

想想諸葛亮給劉禪留下的都是品德很好的官員也知道,蜀漢後期的弊端都是在諸葛亮留下官員幾乎死光後才出現,即便是這樣,連最後的重臣董厥、樊建都是諸葛亮時期提拔的官員,只能說劉禪一直在啃老本,壓根找不出什麼新人才。


蘇沉船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諸葛亮沒有殺了黃皓,是因為諸葛亮死的時候,黃皓並無出頭,也沒有後來那麼權傾朝野。


1、諸葛亮為劉禪留下了班底,正常情況下,足以抑制黃皓。

諸葛亮生前數次北伐魏國,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在朝廷留下了費禕董允等人,還留下了姜維。按道理來說,一文一武足以鉗制黃皓,可惜董允早死,在公元246年就死了,接替董允的侍中陳祗為人諂媚,與中常侍黃皓逐漸把持朝政,迷惑劉禪,終於導致蜀漢滅亡。這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姜維常年領兵在外,關係不如黃皓和劉禪親近,所以無法鉗制黃皓。


2、諸葛亮明白,君主昏庸,殺一個人沒有用的,客觀規律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我們假設一下,就算諸葛亮真的殺掉了黃皓,難道就不會有李皓劉皓之類的人出現嗎?這是君王自己的原因,與其他人關係不大。客觀規律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劉禪自己不英明,殺掉誰都沒有用。


劉禪可能為人並不愚蠢,但人懶這是必然的,君主人懶,思想也懶,基本上就沒有救了。所以諸葛亮沒有殺掉黃皓是料不到黃皓後來會這樣,而且料到了殺了黃皓一人也用處不大。


職業減肥營養師


蜀漢是個小朝廷,人口少,官員也少,宦官更少,談不上什麼勢力。諸葛亮在世時,宦官黃皓安份守紀,沒有什麼過錯,諸葛亮憑什麼殺他。諸葛亮在先主去世後,一心治理好國家,只是把李嚴的兵權架空收回,叫李嚴駐守永安,加強中央集權。後又平定南中三郡及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叛亂,回到成都又擬定北伐計劃。向後主上出師表,希望後主像先漢賢主一樣,親賢臣,遠小人,奮發圖強,君臣一心,完成先主遺願,北進中原,還於舊都。從228年到234年諸葛亮一心撲上北伐工作上,朝中之事由蔣琬,費諱管理。只是對魏延不大放心,為蜀漢不留隱患,在彌留之際設計除掉魏延。楊儀個性張揚,想掌管軍政大權,能力與理想不符,誹謗朝廷,被降罪自殺。黃皓自後主為太子時就侍候後主,到諸葛亮逝世侍候後主十二年了,年齡可能在二十五歲上下,宦官是近臣,主僕接觸的時間多,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可向他傾訴,日久信任,日久生情。諸葛亮與黃皓沒什麼交接,不可能無故將他斬殺,來傷後主的心。黃皓後來在蜀漢的情況與秦二世時期有的類似,但趙高有丞相李斯的支持膽敢廢立,能左右皇權。黃皓在蜀漢沒有多大的地位和勢力,只是受到後主的寵信,慢慢把持朝政,為害蜀漢政權,連大將軍姜維都非常忌憚,在踏中屯田避禍。在歷史上宦官勢力把持朝政,塗毒生靈,在東漢就特別突出,外戚專權用宦官制衡,宦官專權又用軍閥逐除,搞得生靈塗炭,民不燎生,國家滅亡。更甚的是唐代後期,宦官善自廢立,國家與皇帝在宦官的掌控之中,宦官的專制時代達到頂峰。黃皓雖禍亂蜀漢,但他不能控制後主,只能蠱惑後主,從中取利,把瘦弱的蜀漢弄得奄奄一息。算無遺漏的諸葛丞相算不著霄小宦豎黃皓危害蜀漢,不如當年一刀斬之,以絕後患。


劉坤忠120


在本質上黃浩和諸葛亮都是劉禪的寵臣。諸葛亮開府,有實權,在蜀國內政外交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諸葛亮權力慾望過重,對劉禪有諸多的限制,最主要的依靠就是董允。此時黃浩只是一個小太監,靠著陳抵上位,董允死後逐漸嶄露頭角。因此黃浩和諸葛亮之間應該不會發生交集。至少黃浩的級別還輪不到諸葛亮來操心和處理。

黃浩說到底是代表了劉禪利益,代替皇帝在發表意見,應該說黃浩還是很忠心的。只是劉禪在權力回收過程中遇到了太多阻力,無法達成預定目標,無論是益州派、東洲派還是荊州派都形成了密集的利益體,矛盾日益激烈。皇權收復工作非常艱難,最後不得已讓黃浩背鍋來平息眾怒。所以黃浩是有點冤枉的。


小屋253315373


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逝世,而據史書的記載直到24年後,也就是公元258年黃皓才開始亂政。

看似兩人不在同一個時期,但是據《三國志》記載:“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這說明諸葛亮在世時劉禪已經開始寵信黃皓了。諸葛亮卻不殺他,這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難道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說的“親賢臣,遠小人”都是表面文章,故意做給別人看的?

其實不能怪諸葛亮不殺黃皓,而是沒有殺黃皓的理由:

一: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黃皓壓根就沒有什麼實權,頂多就是宮裡一個小太監。在強勢的諸葛亮面前,劉禪都沒有什麼權力可言,何況是他手下的小太監?所以沒有必要去殺一個整天陪著劉禪玩耍的黃皓。

二: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後,就一直想著如何興兵北伐,還於舊都,經常都帶兵在外征戰,不是太顧得上宮裡面的事情。據《三國志》記載:“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這個時候主要是董允在宮裡面負責管事,黃皓也非常怕董允,沒有能力、也不敢做什麼壞事。

三:黃皓作為劉禪身邊的親信也不是想殺就可以殺的,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黃皓的主人是劉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黃皓沒有犯下什麼大過錯,諸葛亮就沒有殺他的理由,總不能直接因為看黃皓不順眼就殺了他吧,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讓劉禪面子往哪擱?

景耀元年(258年),在鎮軍將軍陳祗逝世後,黃皓才開始把持朝政大權,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逝世24年了,他想管也管不了了!


小凌說史


為什麼諸葛亮不殺了黃皓,我個人認為

1.在歷史上黃皓是一個小人,很會察言觀色,諸葛亮和董允在世的時候他根本就不敢冒頭,露出那麼大的狼子野心,不然他首先被諸葛亮殺死。


當時諸葛亮真的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連劉禪都聽諸葛亮的,可是諸葛亮他沒有篡位的野心,所以那時黃皓那時那裡敢明目張膽的露出他的野心,再說黃皓只是一個內臣,一個小人物,諸葛亮最多會覺得是一個小人,還不足為患,誰能想到他會和陳祗勾結禍害蜀漢。

2.黃皓雖然經常忽悠劉禪,但也不敢過分,還經常替劉禪背鍋,那時小心謹慎的諸葛亮在處理對蜀漢的不穩定因素,有一些人必將會影響到蜀漢,所以諸葛亮成天忙於處理問題,那裡會關心一個內臣。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還不昏庸,一直聽諸葛亮說的“親賢臣,遠小人”,所以沒有過分期寵黃皓,如果諸葛亮發現黃皓會帶壞劉禪,但然是不能放過黃皓,但是那時黃皓沒有那麼大膽子,所以諸葛亮怎麼會對他下手。


所以啊,諸葛亮是萬萬沒有想到,黃皓才是最後禍亂蜀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