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何对亲孙女贾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

yybukn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没有结局好的。对于迎春婚后的悲惨生活,谁也没有办法。贾家既不能派人到孙家去闹,也没有能力去压制孙家,人们也只能劝劝迎春,陪她掉些眼泪罢了。不仅贾母没有发声援助,直到被虐而死。
第七十九回,关于迎春的婚事,贾赦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1、贾母心中并不十分称意,是说贾母本意是不同意的。贾政觉得这门亲事不妥,担心孙绍祖的人品。贾政也劝谏贾赦说孙家祖上就是攀附权贵的小人,因为有解决不了的事求到了贾家,事后又忘恩负义。这样的人家是靠不住的。可是贾赦不听,贾政只能作罢。后来孙家不仅不记得贾家的恩情,孙绍祖还反咬贾家希图他家的富贵,贾政深恶这样的人家,所以极力劝阻,但贾赦却一意孤行,并未听进去,贾政也只能作罢。2、想来拦阻亦恐不听,贾赦素来不为贾母所喜,母子关系一直都不好。贾赦一直怨恨母亲偏心,和贾母少有来往!贾赦虽是贾母长子,但对贾母并不顺从,表面恭敬,暗中一直对贾母偏心耿耿于怀。贾母知道就算拦阻也不会听从,反倒折腾的全家不得安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时候的人伦大理,祖母毕竟隔了一层。贾赦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贾母也就只能丢开手。

贾赦不管事还胡作非为。令贾母心中积聚了失望。贾母明知道自己劝说了也无用,还不如不说,更担心自己出面反驳,更加大贾赦对她的不满,觉得她管太多!免得彼此不痛快,进一步破坏母子关系。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贾母没有出面反对。再进行干涉,就是逼着贾赦露窘,于迎春无补,让本就冷淡疏远的母子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3、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贾母旧的思想观念作祟。古代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的婚姻大事,是父母说了算。贾母是祖母,贾赦要做主,别人是无法阻止的,作为贾赦的弟弟,贾政也只能劝,贾母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上了年纪的贾母眼中,儿女的姻缘是天注定的,人力无法改变。迎春回娘家时,王夫人说这也是你的命。贾赦一向做事自我主张,糊涂至极。贾赦,是见其家资富饶。所以他一手遮天,不听他人劝解,唯利是图,将女儿送入虎口。再说贾母迷信儿女之事自有天定.自己再干涉也没有用,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就好。 4、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贾母年龄大了,也看开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喜欢热闹高兴的事,对迎春的事也就顺其自然了。贾母疼爱孩子那是出了名的,对于贾府的千金小姐都是宠爱有加,照顾有方。贾母老了。儿孙一堆,不见得个个都是心头肉。迎春性格懦弱,惰于言辞,外号二木头,她为人太老实,胆小怕事,懦弱至极。贾母不喜欢她这性格。


贾迎春性格木纳,软弱可欺。贾母喜欢女孩儿,但迎春性格懦弱,甚至可以说不太喜欢这个孙女。她在贾母的心中,几乎没有什么位置。 贾母的控制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贾母因为老迈影响力已经降低,这个降低,甚至直接影响到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态度。王夫人不同意宝黛姻缘,贾母也毫无办法!红楼梦里,很多人觉得贾母对孙女迎春婚事的态度是太无情,其实贾母连宝黛的婚姻大事,都不能作主,况且迎春。
很多人觉得贾母高高在上,大权在握,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实不然,贾母终究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当家做主的是男性,母亲的地位更多是因为封建礼数。儿子孝顺,她的话才好使,儿子不孝顺,她的话没人听。 一般年长的智者已经透悟了人生,很少干涉儿女事情,尤其是孙儿辈的。贾母是贾府最年长最智慧最自得其乐的老人,该管的事情才去管,管不了的事情不插手。按照贾母的心性,她难道舍得让一手带大的贾元春去皇宫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封建社会的女子命运就是如此,贾母也不可能违背社会的人伦习俗。

整本书里,贾母并不曾强行替谁做主,她已经不管事了,尤其不曾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给宝玉和黛玉婚事做主,毕竟她要顾忌贾政和王夫人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贾母对于众儿孙并非一视同仁。迎春素日不被贾母欣赏,不得贾母关心,关键时刻,贾母不是故意不管。
当然如果贾母预知后果,也许贾母拼着与儿子反目,也会设法阻止,吃苦遭罪。即使贾母不为孙女着想,贾家也丢不起这个人,国公家的千金小姐,被作践的似下流仆妇一般。这是羞辱贾家!贾母绝不会答应!王夫人不让告诉贾母,贾母不知道。贾赦更不知道亲生女儿的悲惨境地。若是知道以贾母的性格断不会放任不管。
贾母实在恪守本分,从不越权。她最疼爱宝玉,也没有一言堂地替他和黛玉作主。祖母爱莫能助。贾母是贾府中封建思想的维护者,逃不过封建礼数的制约。连宝玉的婚姻大事他都没有主张,更何况迎春的婚事。
贾母本该夫死从子,孙辈的婚姻,只能由他们的父母做主。迎春属于在家从父。邢夫人半点关系都没有,更也没有感情,根本不在意她嫁给谁。所以,贾赦让她嫁给谁,她只能嫁给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管不着了。


伴读红楼梦


贾母是一位善良的老太太。她打着喜欢孙子孙女的旗号,把宝玉、四春、黛玉都收收在身边抚养。但是,善良的同时,贾母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人。


黛玉是因为母亲去世,才接到贾府来的。探春刚出生时,嫡母王夫人有贾珠、元春、宝玉三个孩子,生母赵姨娘又是出了名的粗俗愚蠢,跟着贾母,显然有助于她的成长。迎春生母早逝,父亲和嫡母都对她冷淡,贾母虽然并不格外亲热,但至少在贾母身边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有姐妹作伴。惜春是宁国府的人,跟贾母的关系其实已经比较疏远了。但宁国府荒淫的氛围,“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实在不适合未婚少女的成长所以也跟着贾母生活,是贾母对她的格外照顾。

贾母喜欢收养孙男孙女,但贾赦的长子(一说是次子,长子却没有出现)贾琏、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子贾珠、和赵姨娘的长子贾环,都是在自己的父母跟前长大的。在那个宗法社会里,这一举动可说是相当睿智:贾母尽管照顾孩子们,但在宗法权上绝不含糊,跟着她长大的都不是嫡(长)子。


虽然是贾府中的“宝塔尖儿”,贾母实在恪守自己的本分,从不越权。那么疼爱宝玉,也没有一言堂地替他和黛玉早早订婚,宁可让他们借着两小无猜的“姊妹”名义培养感情,也给反对派的王夫人和元春充分的回旋余地。

如果贾母强硬地主持二玉的婚姻,即使成功,将来在她的百年之后,黛玉又如何在婆婆王夫人面前自处?贾母的“不越权”,实际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二玉的侧面保护。至于八十回以后黛玉病重早死,宝玉终于娶了宝钗,不是人力可以挽回。


同样的,贾母早就选中晴雯作宝玉的侧室,但也一直没有明言,直到王夫人提拔袭人、撵走晴雯,贾母虽然不快,也并不多言。因为给儿子选媳妇、选侍妾,是母亲的权力,贾母不会干涉过多。

邢夫人嫉恨儿媳妇王熙凤,当众给她没脸。贾母知道后虽然肯定王熙凤的做法是对的,但并没有批评邢夫人,甚至没有在公众面前丝毫流露自己的态度。她所作的,是借鸳鸯之口,委婉地说出王熙凤的委屈,替凤姐做出一种低姿态,求邢夫人手下留情。贾母当然可以像鸳鸯拒婚时那样,大发雷霆,把邢夫人训斥一顿,给王熙凤撑足面子。但训斥之后又怎样?邢夫人和王熙凤的矛盾必然更加尖锐。说到底,她们才是婆媳,王熙凤以后的日子好过得了吗?



回到迎春的婚事。对于孙绍祖,贾母并不满意。但迎春的婚事背后充满隐情:新婚不久,孙绍祖肆无忌惮地打老婆,除了他本身是虐待狂的可能,更合理的解释是对贾赦的怨气发泄到迎春身上。对贾赦有什么怨气?显然不止是五千两银子的问题。 王熙凤曾经计算过几个年轻人的婚事预算,“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一场婚礼就是一万两,怎么竟会还不起五千的债务、把亲生女儿送上顶债?不是说贾赦爱惜女儿,而且贾家的小姐,显然有更高价格。



孙绍祖也没有说贾赦借了他五千两,而是“曾收着他五千两银子,不该使了他的”。“收着”,孙家的银子为什么要让贾家收着?江南甄家也曾收着贾家的五万两银子,想必是因为路远不方便带回家,暂时存放。到修建大观园时用来采买戏子、置办灯彩帘帐,甄家显然是把这银子还上了。

孙家也在京城,不存在路远的问题,况且五千万不比五万两,有什么必要让贾赦代为“收着”呢?多半是政治上的诉求,以五千两为代价,求贾赦贿赂上层——孙家是军官出身,又是独身在京,门路不广。



这次贿赂谋求的结果,显然是没有办成。贾赦也许已经把银子花用了,也许还没有。但孙绍祖的要求,可不是退还银子就能了事的。否则的话,贾家无论如何不至于拼凑不起五千两来。孙绍祖不收银子,要求贾赦完成当初的承诺,满足孙绍祖在政治上的要求。但是贾家已经败落,贾赦又着意于“成天和小老婆喝酒”,无法达成孙绍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迎春被“准折卖”给孙家。而得寸进尺的孙绍祖,不肯满足,才会对迎春大打出手(其实书中没有写到打,只是骂,并且威胁)。



分析了前因后果,就不难了解贾母为什么对迎春的婚事冷淡了。即使她不了解内情,也一定从贾赦的轻率和仓促中看出一些端倪,知道迎春的婚事无可挽回。既然这样,再进行干涉,就是逼着贾赦自承窘态,于迎春无补,反而让本来就冷淡疏远的母子关系更加雪上加霜了。


等闲看红楼


红楼梦里,贾母对孙女迎春婚事的态度,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无情”了,因为她没有出面干涉,完全听任大儿子贾赦去办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迎春嫁给孙绍祖一事,我们都知道,二老爷贾政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孙家并不是什么豪门贵族,“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

贾政看的很清楚,这个孙家不仅门第不高,而且是趋炎附势之辈,他劝过自己的哥哥两次,但贾赦不听,他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说到底,迎春不是贾政的女儿,他做叔叔的无权过问。

那么贾母对迎春婚事是什么态度呢?她真的熟视无睹了吗?当然没有!当邢夫人向贾母回明迎春婚事后,贾母的态度是“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贾母不过问迎春婚事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贾赦不听劝阻。知子莫若母,我们都知道,贾母的两个儿子里,他偏爱的是次子贾政,这一点从贾赦曾经讲过的偏心的玩笑中可知,他是在暗示母亲偏心。

贾赦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母亲贾母自然也心知肚明。他不务正业,有官不好好做;老色鬼一个,房里姬妾一堆,还曾强娶母婢,夺人财产(夺扇),棒打儿子,一件正事儿不干。

贾赦的这些“罪行”,贾母不可能不知道,她明知道自己劝说了也是无用,还不如不说的好,免得给彼此找不痛快,再一次破坏母子之间仅存的一点点关系。

第二,儿女姻缘天注定。以前人结婚,都讲究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的姻缘,婚前双方要合八字,两个人八字相配才能结成姻缘,不能够自由恋爱。

在上了年纪的贾母眼中,儿女的姻缘更是应该如此,即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人力是无法强求,更不能肆意更改的,说白了,就是信命。迎春回娘家时,王夫人对侄女在夫家的悲惨遭遇也曾说“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

第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古代男女结婚,不能自主,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儿女的婚姻大事,是父母说了算。

对迎春来说,她的婚姻自然是父亲贾赦、继母邢夫人说了算,贾母只是祖母,如果贾赦执意做主,她是无法强求的,毕竟贾赦才是迎春生父,所以作为贾赦亲弟弟,迎春亲叔叔的贾政,也只能是劝,而不是越俎代庖,强行做主。

除了以上提到了的三个原因,贾母不过问迎春婚事,其实还有两个原因。

第四,迎春在贾母心中的位置。我们都知道,贾母喜欢女孩儿,但我们也看得出,迎探惜三春作为贾母的亲孙女(侄孙女),在贾母心中的位置,明显不如黛玉、湘云和宝钗。

前八十回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贾母对迎春这个孙女的关心,祖孙俩唯一的一次交集,还是贾母动了雷霆之怒,要处罚迎春的奶娘。地位稍高的探春,完全都是自己争取的,迎春懦弱的性格,使得她在贾母的心中,几乎没有什么位置。

第五,贾母与贾赦紧张的母子关系。贾赦素来不为贾母所喜,母子关系一直都不好,尤其在鸳鸯抗婚之后,贾母就更是瞧不上自己的这个儿子,更不要说过问他女儿迎春的婚事了。

贾母不过问迎春婚事,也许有跟自己儿子置气的原因,加上贾赦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贾母也就丢开手了。

综上,并不能说贾母对孙女迎春婚事不闻不问,或者说完全听之任之,而是种种原因决定了,她没法过问迎春之事。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出嫁的贾政的女儿,也许贾母会出面干涉,因为贾母偏爱次子,且贾政夫妇什么事都听老祖宗的,但贾赦单门独户另住,跟母亲关系又这么僵,且迎春婚事他有私心,所以,他是不会听从贾母的,贾母也深知这些,自然也就不再多问此事了。


少读红楼


贾迎春是贾府四春之一,是荣国府的二小姐,贾府贾赦之女,并非嫡出,生母早亡,性格懦弱,号称“二木头”。



一、贾迎春虽美,且无主见,懦弱到听天由命。

贾迎春也是个美女,长的体态风韵,中等身材,腮凝新荔,皮肤嫩白,有几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默寡言,憨态可亲。

贾迎春,为人太老实,说话太实诚,同时又胆小怕事,懦弱至极,唯命是从,从不会反驳或者反抗,似乎看透了人世间的纷争,自己已经超脱了俗人,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独树一帜。

二、贾迎春出场不多,命运极其悲惨。

贾迎春作为贾府的千金小姐,生在福中且不得福,有好的环境,且没有好的父母和家长,贾迎春的童年肯定既缺少母爱也缺少父爱,所以这种懦弱的性格,孤僻的性格,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贾母疼爱孩子那是出了名的,对于贾府的千金小姐都是宠爱有家,照顾有方,贾母对于贾迎春也是一样的宠爱,题目中所说的贾母视若无睹更多是指她的婚姻。

贾迎春的婚姻似乎是一场买卖,感觉是贾赦用来抵债的,哪来的幸福可言。

贾赦这个人的确有些可耻,难怪鸳鸯这样的丫鬟都看不上,别的就不说了,就说贾迎春吧,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闺女,自己用了人家孙家的钱,竟然不知道,还以为是白拿的,竟然把女儿嫁去,这简直是用来顶债,让人情何以堪啊!何况嫁的人不是善良之辈,而是虎狼之徒,孙家觉得贾迎春就等于是自己家用钱买来的,尊严这些根本就扯不上,加上贾迎春的性格懦弱,又不敢反抗,只能任凭风春雨打,在家暴之下悲惨死去,可惜可悲可叹啊!



面对贾迎春的婚姻,贾母几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权干涉,贾赦一向做事自我主张,糊涂至极,比如秦可卿的葬礼等等,这个人光宗耀祖没啥本事,做糊涂事可相当有本事。就贾迎春的婚姻也是他一手遮天,不听他人劝解,唯利是图,竟然将女儿送入虎口。才有了后来的悲剧。

贾迎春婚姻悲剧的客观原因是父母做主,主观原因是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同样是姐妹,贾探春就和贾迎春两个样,因为探春有自己的主见,诗词歌赋都是有所成就,而且深明大义,在贾府还算有点地位,贾迎春除了难以改变的性格外,学习也不优秀,就下棋还勉强说的过去。说话更是无章可循,无理可判,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的表现更是吓破了胆,足矣说明贾迎春在贾府的地位还不如外来户。

封建社会婚姻就是不自由,家庭几乎都是重男轻友,贾宝玉再闹再混,那都是个宝,贾迎春就不一样了,不优秀就代表着难以树立自己的地位,懦弱就要挨打,话说回来,《红楼梦》中有几个有好结局的,都是悲情,都是黄粱一梦。

中山狼,偶然得志人猖狂,不怜香,何惜玉,哭啼声,催人泪,暴力促妻赴黄粱,一场婚姻梦一场,贾母只觉事荒唐,一句“知道了”了了场,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参考文献: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胡 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泽 渊:《诗解红楼梦》


黑白文章泽渊诗


贾母对迎春的出嫁视若无睹,是《红楼梦》最让人痛心的一节。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从原文描写,我们看到贾母本意是不同意的。 其后写的贾政劝谏贾赦说孙家祖上就是攀附权贵的小人,因为有解决不了的事求到了贾家,事后又忘恩负义。这样的人家是靠不住的,贾母也必然因为这一点而不愿意。“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这是贾母的态度。呼应后边说的“知道了”,有赌气的意思。

贾母赌气是因为“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贾赦虽是贾母长子,但对贾母并不顺从,表面恭敬,暗中一直对贾母偏心耿耿于怀,讨鸳鸯更是对贾母的一次直接挑衅。这样的儿子,让贾母老人家也灰心。知道就算拦阻也不会听从,反倒折腾的贾家上下不得安宁,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那时候的人伦大理,祖母毕竟隔了一层。从这一点也看出,贾母的老迈对于贾家的影响力已经降低,而这个降低,直接影射了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态度。王夫人贾政不同意宝黛姻缘,贾母也毫无办法!


贾母的态度当然和迎春的性格也有关系。迎春外号“二木头”,贾母是不太喜欢的。贾母曾当着宝钗的面说王夫人像个木头,寡言少语,公婆面前不显好。这当然是个明贬暗褒的说法,但也表明贾母不喜欢迎春这样的性格。贾母喜欢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这样爽利的个性。当初说王夫人,也是针对薛宝钗而说的。 迎春无疑不讨贾母的喜欢。贾母八十大寿,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贾母也是让探春陪着薛,林,史几人出来见客的。这样的迎春也是贾母兴不起为她和贾赦闹一场的冲动的。

贾母老了,家和万事兴。儿孙一堆,并不见得哪个都是心头肉。迎春输在了起跑线上,性格懦弱,惰于言辞,于上下不讨好,不得贾府上下的重视,最终赔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是君笺雅,多歧为贵,看我眼中的红楼梦和你们有何不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君笺雅侃红楼


贾母是贾府的大家 长,也一贯是孩子们的保护伞。贾琏借着酒疯一定要杀了王熙凤,贾母保住了王熙凤;鸳鸯被贾赦逼婚,贾母护住了鸳鸯;宝玉和黛玉闹别扭,贾母从中劝和,两人和好如初;贾家落败,贾母散尽家产救助众人。

可以说贾母是出了名的善良,可是为何她对亲孙女贾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了,贾母不是不关心迎春,而是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无奈。

第一,贾母不知道迎春的悲剧,王夫人不准任何人向贾母透露迎春的消息

贾母不管迎春最大可能就是她不知道迎春的事情,迎春回贾府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王夫人那里请安,迎春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己的事情和悲伤,她第一次向王夫人吐露心声,可是王夫人除了不痛不痒的安慰之外,她没有对迎春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且她还劝告认命。

仍命人忙忙的收拾紫菱洲房屋,命姊妹们陪伴着解释,又吩咐宝玉:“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走漏一些风声,倘或老太太知道了这些事,都是你说的。”宝玉唯唯的听命。

王夫人的心狠在于不仅不帮助迎春,还不准别人把迎春的事情告诉贾母。王夫人都发话了,宝玉 都不敢违背,谁还更敢不顺从呢?这样一来贾母自然也就不知道迎春的悲剧,所以贾母也无从管起来。

第二,贾母对迎春的婚事无能为力,贾赦的执拗让她无计可施

换一种想法即便贾母知道了迎春的悲剧,可是贾母也无从管理。迎春的婚事当初贾母是不满意的,可是看到贾赦的执拗,贾母连说了不说了,因为就算了说了贾赦也未必肯听。贾政早前已经对贾赦提过几次孙绍祖不是好人,不能把迎春嫁给他,可是贾赦执意不听,贾政也没有办法了。

迎春的婚事是有贾赦做主,对于她在夫家所有的委屈,贾赦夫妇都不管不顾,其他人由怎么敢擅自干预。贾赦夫妻脾气都很怪,贾母想管也要左思右想,这样畏首畏尾也就耽搁了。

第三,迎春自我放弃,她被王夫人劝告的认了命,也没有对贾母说这话

迎春在整个贾家最信任的人就是王夫人,她都这样劝告她,迎春心中悲痛到达了极点。王夫人就是贾家的当家人,她不管也就没有人会管她了。迎春所有的挣扎都放弃了,她只剩最小的愿望就是到大观园她原先的住所缀锦阁住上一晚了。

迎春回家贾赦从头至尾没有露面,邢夫人对迎春毫无关心,自己的家人都如此对待自己,迎春对于救助已经彻底放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迎春对生活也没有了任何指望。



十一的江湖


贾迎春,是贾府的二小姐,大老爷贾赫与小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温柔又美丽,只是老实无能,懦弱怕事,任人欺侮,加上又缺乏才情,于是有“二木头”的诨名。



迎春到了出阁的年纪,她父亲贾赦因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拿她抵债,做主把她嫁给所谓的“世交之孙”孙绍祖。


孙绍祖是大同府人氏,祖上军官出身,相貌魁梧,体格健壮,现袭指挥之职,绰号“中山狼”,是个骄奢淫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家里的人几乎淫遍。


贾政觉得这门亲事不妥,担心孙绍祖的人品。他预感到迎春嫁过去会受委屈,因此劝谏过贾赦两次,可是贾赦不听他的,贾政也只能作罢。


可怜迎春这个怯懦软弱的女子,在孙绍祖的拳打脚踢折磨虐待之下,嫁过去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


贾母对贾迎春的悲剧真的熟视无睹了吗?当然没有!书中说明,当邢夫人向贾母回明迎春婚事后,贾母的态度是“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由此看来,贾母不关心迎春的婚姻是有原因的:


一、母子关系紧张是主因


贾赦不管事还胡作非为。贾赫是大儿子理应振兴家业,但是他不但不管家事,还在荣国府划出一片地方,自己居住。他有官也不好好做,还是老色鬼一个,房里姬妾一堆,还想强娶母婢,夺人财产(夺扇),棒打儿子,一件正事儿不干。


知子莫若母,他的种种“罪行”,贾母肯定教育过,劝过,骂过,长年累月下来,效果甚微,心中积聚了失望,干脆对他放之任之。


贾赫夫妇对贾母是假孝顺。从贾母对薛姨妈说的话“你这个姐姐她极孝顺我,不像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



可以看出来:邢夫人因为惧怕贾赫,在贾母面前装装样子,是假孝顺,贾母内心明白,也不指望他们孝顺。由此看来,贾赦和贾母矛盾很深,自己不孝顺,连带邢夫人也不孝顺。


贾赫不尊重贾母。十个手指有长短,做母亲的对孩子多少有些偏爱,贾母就比较疼爱小儿子贾政,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而在一次家宴上,贾赫借讲笑话的时机,直接影射贾母偏心,让贾母颜面受损,心生不快。


种种原因造成了贾母不喜欢贾赫,母子关系紧张,有句话说得好“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贾赫不讨喜,连带的贾迎春也得不到贾母的多少关爱。


因此对于这次贾迎春的婚事,贾母明知道自己劝说了也是无用,还不如不说的好,免得给彼此找不痛快,再一次破坏母子之间仅存的一点点关系。


二、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


古代男女结婚,不能自主,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儿女的婚姻大事,是父母说了算。


对迎春来说,她的婚姻自然是父亲贾赦、继母邢夫人说了算,贾母只是祖母,如果贾赦执意做主,她是无法强求的,毕竟贾赦才是迎春的生父,所以作为贾赦亲弟弟,迎春亲叔叔的贾政,也只能是劝,而不是越俎代庖,强行做主。



以前的人相信命,认为结婚是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的姻缘,婚前双方要合八字,两个人八字相配才能结成姻缘,不能够自由恋爱。


在上了年纪的贾母眼中,儿女的姻缘更是应该如此,即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人力是无法强求,更不能肆意更改的。迎春回娘家时,王夫人对侄女在夫家的悲惨遭遇也曾说“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


三、贾迎春自身性格造成


贾迎春为庶出,她从小死了娘,父亲贾赦和继母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同父异母的兄长贾琏也对她漠不关心。而且她性格木纳,软弱可欺,对任何事情不上心,在一众才貌双全的姐妹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小姐。


贾母对于亲孙女贾迎春的爱远不如黛玉、湘云和宝钗。在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贾母对迎春这个孙女的关心,祖孙俩唯一的一次交集,还是贾母动了雷霆之怒,要处罚迎春的奶娘。


而同样是庶出的探春,靠自己的能力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赞赏,迎春逆来顺受又与世无争的性格,使得她在贾母的心中,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因此,贾母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需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贾赦是贾母所生的嫡长子,世袭贾母之夫贾代善的爵位成年、已婚、做官的儿子,理论上贾赦才应该是荣国府真正的家长。按照封建伦理道德贾母此时需要“夫死从子”,贾赦应是长兄为父。

当然贾赦的弟弟贾政也是成年、已婚、为官,已经可以与长兄贾赦形成相对独立的关系自己撑起自家的门户了。所以贾赦与贾政兄弟二人的关系也至多是互不干涉内政而已。

贾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她的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理应由贾赦做主,邢夫人是“从夫”的模范夫人自然无意见,就是真有意见也不管用。

贾政王夫人做为贾赦的弟弟和弟媳虽然反对贾赦把侄女迎春嫁给不靠谱的孙家,贾政已经当面向贾赦提出了反对意见,贾赦不接受意见也是无用。

贾母做为自己的嫡长子贾赦的母亲,对于贾赦女儿迎春的婚事也只有提意见,也管不着贾赦听不听。所以贾母见贾政的反对意见无效,自己再说什么也是无用就干脆沉默了,知道再多说也是无益。
贾迎春的婚姻悲剧贾母和王夫人等都是悲伤和心痛的,可是很无奈呀!真的是管不了,没办法。


阿丹151014015


贾母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何对亲孙女贾迎春的悲剧视若无睹?

贾母不是善良,而是慈祥的老人家,喜欢漂亮的女孩子。

书中说贾母极爱孙女,故把宁国府的惜春都拿过来一起养。

迎春嫁给孙家后的悲惨命运,不仅贾母没有发声援助,其他人也没有出来帮助迎春解决不公的命运。一直到被虐而死。

其实这个也不能怪罪贾母,毕竟情况复杂,而且迎春的父亲贾赦也还活着。

最初贾政和哥哥说过,这门亲事不是很好。据说孙家的人品不是很好,估计迎春嫁过去的话不会幸福的。无奈贾赦不听。

还有就是迎春自己的性格懦弱,自小死了妈,父亲也不管,也没有吃一技之长,在贾府的地位可想而知。

古代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女人的命运要听从父亲、丈夫、儿子。

弱弱的迎春的命运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

贾赦想要鸳鸯实际是要赚钱。迎春被卖掉的原因是因为钱(因为贾赦欠孙绍祖家族钱,她自然会被人瞧不起一段时间;比如夏金桂,家里太有钱了,连薛潘都不敢对她做任何事) 金钱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迎春结婚的时候,两家人已经闹得不可开交,贾母的控制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因此,晴雯被开除了,她没有出面干涉。迎春结婚这件事,她也没有出来 她不再年轻,只想做一个安详的老人家,平静地度过晚年。

还有一个点就是贾母并不是真的上心,在贾母过大寿的时候,南安太妃要求看看贾府的小姐们。贾母点名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和探春几个人,着个细节也能说明贾母并不是真的很用心,在贾母的心中迎春不是优秀的孩子,拿不出手。

就连邢夫人都看的出来,认为贾母偏心,迎春再不好,也要比庶出的探春好十倍。

博而化易,原创精品!(纯技术分析文。)


博而化易


诚邀!

贾母之所以对迎春的亲事不是那么关心,是有原因的,但也并不至于视若无睹。

我想迎春悲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贾母绝对不是主因。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按理说迎春已经是比平儿等人命运好很多的了。

其一,自己性格原因。

可是偏偏她自己性格不济,老实懦弱,被人称作“二木头”。每每出场,都被当作空气一般。这不是别人的错,而是她自己太没有存在感。既然和贾琏同为贾赦之子,按理说贾母应该疼她和贾琏一样才对,纵然她是一个女的,可是好歹她是贾母的亲孙女啊!比林黛玉和王熙凤她们亲太多了好吗?可是,你却看见贾母最疼的无非就是宝玉、黛玉和王熙凤。依次下去,轮到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等人,再不济,连一个外人薛宝琴都得到了贾母的无比关爱。只有贾惜春大概和她有的一比吧,但是贾惜春是谁?那可是宁国府那边的,贾珍的妹妹,本来就没那么亲。

纵使贾母不爱她,咱们可以说是因为贾母偏心,喜欢漂亮的,会说话的。但是其他人呢?贾琏是她哥哥,何曾见过贾琏对她有一丝半毫的关爱?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没有人护着,自己也懦弱,可不就是会在“风刀霜剑”中的贾府中活得没有存在感?

但是,同样是庶出,我们看看贾探春,她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待遇?

按理说,贾探春和贾迎春是平级的,两个人的老妈都不招人待见,都是庶出。因为庶出,所以她们自然而然就比别人矮了半截;又因为是女孩,更是矮了半截。可是人家贾探春呢?愣是巴结王夫人,巴结贾母,和各位兄弟姐妹打好关系,在荣国府里“有尊严”地活着。至少,活得还像那么个样儿。

其二,贾母和贾赦关系紧张,此时不宜多出头。

贾母的偏心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贾赦也想着把鸳鸯讨过来,好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些财产(因为贾母的东西都是鸳鸯收着的)。可是贾母不让,贾赦心机落空,只好自己买了歌丫头。不过,贾赦和邢夫人并未就此甘心,他们时时刻刻想着反扑。趁着各种机会来讽刺贾母偏心,送给贾母的东西黑乎乎看不清楚,似乎在讽刺贾母不是东西。贾母多聪明的人?能看不出?其实,她的心中也有感伤,只是没有过于表露罢了。因为没要到鸳鸯,贾母对贾赦心有愧疚。而邢夫人,则借着抄检大观园这件事儿,狠狠打了王夫人的脸。表面上是打脸王夫人,事实上更是打脸贾母,意思是瞧你选的管家人,出了这样的丑事儿居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贾母心中的愧疚更深。

具体到迎春这件事,贾母并非熟视无睹,好赖起码她还是看得清楚的。不但贾母,贾政也曾经试图劝贾赦回心转意,无奈人家不听,你能怎么样?毕竟人家才是贾迎春的老子。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贾母和贾政的反应,表明他们实在太了解贾赦:贾赦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鸳鸯没有要成,他已经恨上了贾母,故而和邢夫人屡次三番趁机挑衅。加上贾母本身对贾赦心怀愧疚,若再管他的事情,显得自己太不知分寸。何况贾赦并不会听,说也无用。(贾政的劝谏无效,说明了这个问题)贾赦之所以要鸳鸯,为的是财;之所以卖迎春,也为的是财(因为贾赦欠了孙绍祖家的银子,自然会被人低看一等了;如夏金桂者,家里那么有钱,连薛蟠都不敢对她怎么样)。钱财之威力,可见一斑。

其实到迎春出嫁的时候,两家之争已经势同水火,贾母的控制力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故而,晴雯被撵这件事,她没有出头;迎春出嫁这件事,她也没有出头。她已经不再年轻,只想做一个安度晚年的老祖宗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