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

宅心13


加工资是基于综合因素考虑的,无论是按照职称加工资,还是按照工龄加工资,都有失偏颇,而且职称和工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要想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什么是职称,什么是工龄,以及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加工资,而不是孤立去看这个问题。

1、什么是职称?价值何在?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原来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后来随着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与所担任的岗位相分离,职称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担任岗位称之为“专业技术职务”,简称职务;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则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来标识,简称职称。

例入:某人是大学老师,这是职务,而他是副教授,这是职称。

对企业来说,你可以认为职称就是这个岗位的“任职资格”。

2、职称有准入门槛,一般与待遇直接挂钩。

国家级职称评审,主要由原人事部,后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负责的,毫无疑问更权威,也是通行的标准。

国家的职称评审,按不同的系列去划分种类,如高等学校教师系列、卫生技术人员系列、会计专业人员系列等。职称的级别一般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级别。有部分系列初级可分设为助理级和员级。

职称的取得主要包括认定、评审、国家统一考试、职业资格对应等方式。换句话说,相关职称取得,是要经过统一考试,以及一定职称需要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是有准入门槛的。

在单位,尤其是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岗位的薪酬待遇往往与职称直接挂钩,比方说,教师的职称就直接与教师工资待遇挂钩,高级和中级职称相差很大。“评上和评不上,一个月差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

3、工作年限是职称评审的条件之一。

职称评审要看几个条件,最先看评审专业,有些所学专业与申报专业不一致,将无法参与评审。

申报职称一般都有最低学历要求,还有一些关于工作年限的要求,比方说“从事技术工作满3年”等等,换句话说,能够评上职称,许多本身就有工作年限要求的。

这里有一个概念要澄清,即“工作年限”是“工龄”的法律用语。

工龄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指职工所有的工作、生产时间。本企业工龄也叫连续工龄,指职工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

所以,如果按照工龄计算工资,要区分是一般工龄还是连续工龄。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按照一般工龄肯定比较划算,对于企业来说,按照连续工龄给发工资更为实际。

4、对企业来说,按职称加工资为主要方式之一,但要考虑工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怎样才能加工资?主要依据什么加工资?

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要讲效益的,加工资主要考虑的是结果导向,换句话说,谁的贡献大、谁的绩效高,谁就理应加工资,这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绩效付薪”。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职位和职称的因素,职位不用说,职位高、职位关键其内在价值相对越高,有的把这个叫做职位评估。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职位付薪”。

除此之外,职称就是任职资格,体现岗位上人的能力和水平,是看一个人胜任力的关键,这是岗位匹配的要求,如果不具备任职资格,那是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的。

这里体现的根据是“以能力付薪”。

综上所述,如何定薪、加薪,主要考虑的就是三个方面的因素:绩效、职位、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涵盖了绝大部分内容,起到主导作用。

原因即在于其导向是能力和贡献,而不是资历。因为资历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职位和工作年限,简单来说,干的时间越长,职位越高,资历越老,拿的工资越高。

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即员工一辈子在一家公司终老,不存在被辞退的风险。

不过,也要具体看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如果想留住老员工,希望老员工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余热,适当的考虑加入“工龄工资”这一项,有助于实现企业用老员工的目的。

因此,最后总结一句话:按职称加工资还是按工龄加工资,都不是最佳选项,而是要综合考虑薪酬给付依据,对员工进行综合性评判,结合职位、贡献、能力、职称和工龄等因素,给到最合理的方案。

我是@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以上内容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抄袭。

喻派职言


拿我自己所在单位为例,我们单位共有25人,80%的员工平均年龄40岁,青年员工很少,所以当你以青年员工的身份身处这个大环境,你会觉得没有奔头,工作就那么回事,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好该完成的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只有在每年年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年又一年,你依旧是一个模样。相比较在企业的同学朋友来说,我缺少了一种憧憬,一股拼劲,一种学习力。我们单位就是按照工龄调整工资级数,你到岁数了,会按照规定给你增加几十块钱,也影响你的年终奖励。年轻员工坐在一起经常会感慨:熬到年纪了,就什么都有了。单位大部分青年员工基本没有什么学习能力,不会因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去想办法通过学习来增进能力。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辞职的时候,你发现你除了现有的这些本事,其他什么都不会,还不如继续混日子。这种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用人的时候,发现无人可用。所以,我觉得未来,对于工资的调整方法,可以更人性化一点:

1.针对老员工,着重工龄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职称学习设置奖励。

2.针对青年员工,着重职称学习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学习,也能够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不同年龄层、不同岗位,按实际情况,通过职称和工龄二者更好的相结合,来激发员工知道学习,落实行动,一个单位的学习气氛浓厚,将会带动无数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柳涌


按照在职的人员来说,两种都有片面性,有的人虽然职称比较高,其实也是论资排辈婚“混”上去的,不代表有什么高水平,真实能力和职称完全不对等。而工龄本身就是论资排辈,我刚进厂一年多的时候,厂里经常搞技术比武,我连续几年都是本岗位的技术冠军,那些老师傅也比不过我,但是,人家工龄长,那时候涨工资的时候就是按照年限。退休后倒是应该统一,什么职称在退休后没有任何贡献,工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可以对工龄给予适当的考虑,但是不必太厚重,每多一年增加30、50的就可以了。


谨言慎行否则封号


退休人员加工资应该按照工龄来加最合理,退休了还有什么职称,你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一个退休人员,在职时你有职称比没职称的多拿很多了,退休的人应该按工龄,工资相差不会太大,如果按职称会相差很大,希望国家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都应该按工龄来拿退休费,这样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贫富不会悬殊很大。


我快乐67097459


当然是按工龄加工资好。君不见,职称评定充斥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再给他们涨工资,就是错上加错。而工龄相对公正的多,只要在岗一天,毕竟就是为国家服务。工龄长说明为国家付出的多,为国家付出的多就应该获得国家的更多的工资。特别是那些曾经下过乡的老人(1976年前下乡知青),在下乡期间一些人得了各种疾病,至今还病患缠身,更应该给他们重点的加工资。


dzsdzsdzs


说实话,我们现在的工资制度脱离了现实,有些人得职称,来得五花八门,有没有能力,有关系就行!也没有按照可以高职低聘!有些人有职称没本事!没人品,没贡献,但,工资却高得离谱,这样的制度只会制造矛盾。让人一点都不想再好好工作!所以,在本来就不公平的现实中,再更加不公平,请问,这样的工资改革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吗?你不国骂?这是不是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用户9816816435580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两者兼顾才公平的。

根据职称和服务年限增加工资有好处也有坏处。根据职称增加工资可以利用高学历和能写论文的人,但这些人实际上可能不会做出更多贡献。有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因为他学历不高,不会写论文,也不能获得高级职称,所以他工资可能很多年都不会上涨,这是不公平的。

根据服务年限增加工资更具包容性,但也不能反映个人能力和贡献的价值很容易造成人员过剩、资历过高和效率低下的局面,因为不论你贡献多少,服务年限越长,工资就会增加得越多。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把两者都考虑进去会更公平。

事实上;两者的效果都被削弱了然而,实际情况中,职工人的职称和服务年限的作用有所削弱。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否加薪与职称和服务年限关系不大。这主要取决于个人贡献、个人表示和个人能力。对于政府机关和机构的雇员来说,工资增长是国家的统一调整。现在基本工资每两年左右调整一次。主要基于职位工资和职级工资。据说是否增加工资取决于你职位和级别,与你工龄和职称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退休人员来说,养老金调整现在与职称无关以前,高级职称会增加一点,但现在养老金调整不再与职称挂钩。目前,养老金的调整主要与缴费年限有关,即服务年限,这比较公平。也就是说,退休人员的养恤金增长根据缴款年限和养恤金水平进行调整。服务年限越长,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将增加得越多。


云步的vlog


这两项似乎是现在工资确定和发放的基本参照,除了纯体力和纯计件的工作岗位外,基本都在这样执行。

单按工龄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都靠混。

单按职称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有了职称后也是混。

制约混的办法是奖金。可惜时下的奖金搞得太滥,单位有钱就多发,无钱就不发,使之类似于福利待遇,发了嫌少,不发就叫。

窃以为奖金最多一年发二次,年中和年终,应当有必备的来源,硬核的条件,公开透明的评定,成为员工大家明确的既定目标,而不是到时候再说的不确定东西。

以上所说主要是在单位内部能决定的内容,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奖金不在此列,职称工资拉开了过大差距也不在此列,这些问题应在與论方面加强呼呼,而涉及本单位的比如职评中扭曲的现象应在单位内仗义直言争取避免。


乡下人1个


如果两个一定要选一个,就我自己个人经历而言,当然是按职称加工资好。

按职说明你的能力是比别人突出的,同样两个人做一职位,一个给公司带来了盈利,一个只是完成公司规定的工作。如果公司还是给相应的工资,这会打击那个给公司带来盈利的员工。而且能力强就意味可以升职,对于那个每天只知道做好自己工作的也会得到启发,也会激发自己的能力去竞争,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果是按年龄加薪水,对于公司来说只会养出一群没有创造力的团队。而对于员工本身,也是不好的,一直处在舒适区,也会养成惰性。

所以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推出奖励制度。公司也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价值,而员工也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独特与偏爱


工龄工资是企业按照员工的工作年数,给予的劳动报酬。随着工作时间越长,工龄工资会越高。

职称工资是专业技术职称应该享受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等级越高,待遇越高。

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工龄工资是否执行和执行标准,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在劳动合同和公司规章制度里面自行约定。

从从业者角度来讲,当然是同时执行最好,大部分企业也是同时执行工龄工资和职称工资的,两者并不冲突。

从企业角度来讲,一般也会在薪酬制度里面同时设定工龄工资和职称工资,激励的对象和目的不一样。工龄工资主要是对老员工的认可,增强员工的稳定性的一种手段,但是工龄工资通常金额不大,平均每月50元至100元,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一项福利待遇。职称工资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岗位,如财务、建筑、水利、法律等,职称等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业水平,发放职称工资也是提升员工专业技能的一种激励方式,金额相对工龄工资较高,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

不管是工龄工资还是职称工资,有都比没有好。如果企业非要择其一,推荐职称工资,在薪酬福利上会更加有吸引力,对企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付出的成本也会相对更高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