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中華民族向來以“龍的傳人”為美譽,祟尚一切龍的圖案。

以鈷料作為繪畫原料在瓷器上繪製龍紋,最早出現在中國元代,青花色調恰到好處地突顯出蛟龍矯健的身姿,展露出龍的陽鋼與威猛。

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一 龍的誕生

中國龍文化,上下數千年,源遠而流長。

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

“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

”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比如龍鳳為圖、龍鳳呈祥、、龍馬精神、龍樓鳳城、龍眉鳳目、龍蟠鳳逸、畫龍點晴、龍飛鳳舞、飛龍在天。

《辭源》雲“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辭海》又云“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因此所謂的龍,應該是指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特徵是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生物。

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威力無比,變幻萬千,無所不能的。

它象徵著自由歡騰和完美。

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二 龍圖騰的階段性發展

上古時代,是龍圖騰的孕育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將蛇、鱷、魚、豬、馬、牛、鹿等諸多動物的超常能力和對雷電、雲霧、虹霓、龍捲風等多種天象的畏懼心理,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稱之為龍的通天接地,無所不能的神異動物。

嚮往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都被描繪成龍身人首或者蛇身人首,他們同被稱之為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龍祖”。

華夏民族的祖先炎、黃二帝,傳說中也是龍的傳人,“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

據說炎黃時期就以龍為圖騰,龍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

所以中國人一直以“龍的傳人”自居。

傳說中的龍能隱能顯,春風時可上九天,秋風時可潛深淵。

並能騰雲駕霧、興雲下雨,本領強大成為皇權象徵,皇帝是天上的真龍下凡,是天子在人間的代言人,因此皇帝又被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

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等傳說。

在中國,流行“耍龍燈”(“舞龍”、“龍燈舞”)等風俗。

神話傳說中,龍的種類有很多:

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爾茲為螭龍,未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鬥者為蜥龍。

在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

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

“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

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

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作為溝通天地神靈信息的工具。

商周時期龍文化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在皇帝和貴族所使用的各種精美玉器和青銅器,龍的形象經常出現,並賦予無限想象和神的力量。

秦漢以後,皇帝將龍作為固化的帝王的專屬象徵。

至此之後,歷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封,把龍的形象廣泛用在帝王使用的物體上,比如將皇帝的居所稱為龍廷、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皇帝隊伍打的旗稱為龍旗等。

老百姓更是在心理上對龍產生了既尊崇又畏懼的情感,作為神靈供奉,祈求風調雨順,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三 龍形圖案作為統治者的專用紋飾

在漫長的階級社會里,皇權獨尊的專制統治壟斷了龍紋飾的運用。

象徵帝王專用的龍,採取嚴格的等級制,帝王龍的製作上,以九龍、五爪龍作為天子的專屬象徵,不容旁人染指。

王侯將相因等級,只能使用簡龍化紋,比如低於天子的五龍、四爪龍和三爪龍,尋常百姓排除在外,若有使用,視為大逆。

流傳於世的龍紋瓷器中,一般繪有五爪龍紋飾的瓷器為官窯所制,繪有四爪龍或三爪龍紋飾的瓷器為民窯所制。

龍紋飾中尤以雲龍紋最為普遍。

我國古代有“雲從龍”之說:

“雲行天空,亦即為天”,“龍之往返,祥雲相隨”。

雲龍紋飾有“飛龍在天”的畫意,是吉祥紋飾,大受人們的偏愛。

龍紋飾:中華瓷器最至高無上的圖騰;淺議龍圖騰發展與瓷器龍紋飾

四 瓷器中的龍紋飾的變化

元代瓷器龍紋飾,有雙角和獨角之分,頸細而身瘦,常見為三爪龍和四爪龍,龍紋氣勢兇猛是為特色。

明代至洪武朝,龍的氣勢不如元代兇悍,出現五爪龍,但是以四爪龍和三爪龍多見,雲龍紋的流雲的雲腳較短。

永樂朝的龍紋,龍身較肥,有三爪龍和四爪龍及五爪龍。

明宣德朝,虁龍(香草龍)紋開始產生,海水雲龍紋大量運用。

一般龍紋顯得豪放而粗重,改變了永樂朝的纖細風格,突顯龍的兇狠。

弘治朝的龍紋在瓷器上廣為採用,以六龍和九龍的群體龍紋出現。

一種帶有翅膀的飛翼龍始現。

嘉靖朝的龍紋,有不同於前朝的紋樣出現,正面龍、螭虎龍和團龍紋是為新創,在瓷器上大量運用。

萬曆朝的龍紋改變不明顯,僅表現為龍身的鱗成鋸齒形,明代晚期民窯青花團螭龍紋,為我國古代傳說中類似蛟龍一類的神奇動物。

一般可輕鬆辨認出螭龍的眼鼻、身軀和爪掌。團螭紋飾,只剩下身軀的圓圈圈,以及被抽象化了的螭龍的眼鼻和爪掌。這樣的畫法,簡化了螭龍的王威與怪異的面目,代之以貼近百姓的生動抽象的圓形裝飾圖案。

清代順治朝的龍紋,體現的是神秘感,以朵雲行龍的紋飾居多,祥雲分別隱罩著龍的身軀,只隱約露出龍的首、身、尾。

康熙朝瓷器所繪的龍紋,龍的頭部較突出,龍的身軀較短且粗笨,龍鬚怒放,額頭可見刻意繪寫的“王”字,龍鱗排成八字形狀。官窯器為五爪龍,民窯器為四爪龍居多。

雍正朝創立過牆雲龍紋飾, 過牆雲龍盤由外向內繪一條騰飛的雲龍,盤內繪龍的頭、身軀和前兩足,數朵祥雲相隨四周,龍身經盤外壁延伸到內壁,外壁相連龍的後半身軀、兩足和龍尾,龍身也有數朵祥雲環繞。因該盤的龍身由外壁向內壁伸展,過壁又被稱為過牆,因此又稱之為“過牆雲龍”。青花雲龍盤畫面構圖簡約,氣勢磅礴。白中略帶青的底色釉構成青朗的天空,運用勾勒平塗畫法繪成的淺藍色調的一條蛟龍,破雲而出,咆哮於朵朵祥雲之間,透現出龍之精神的強大震撼力。

乾隆朝瓷器龍紋,一般繪著巨角低額的龍頭,龍的頸部毛髮多而飄逸。光緒朝龍紋和其代發展運勢同步,一副老態龍鍾的景象,龍鬚下垂是最大的特點。

龍圖騰,是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作為“龍的子孫”、“龍的傳人”要以“龍行九天”氣勢,發揚龍的昂揚奮發、一飛沖天的精神,把“龍”的文化世代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