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國腐敗的成因和警示

分析|美國腐敗的成因和警示

本書觀點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逐漸曲解腐敗概念,聯合公民案的判決將腐敗定義為“賄賂”,麥卡欽案的判決表明憲法認定的唯一的腐敗形式是“利益交換”。狹隘的反腐觀為美國的院外遊說、“旋轉門”等政治腐敗披上合法外衣。近年來美國腐敗概念的日益狹隘化、政治獻金限額的取消以及一系列現實案例表明,西方所謂“憲政”“三權分立”“多黨制”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尤其是政治腐敗問題。

重要啟示

一、更加堅定反腐敗鬥爭的制度自信。

二、持續推進反腐敗工作法治化規範化。

三、健全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美國學者澤菲爾·提紹特所著的《美國的腐敗》,聚焦政治腐敗這個主題,詳細記述了美國建國以來的反腐敗立法進程,介紹了亞祖案、聯合公民案等經典案例,提出腐敗是政治肌體的癌症、腐敗導致美國的民主正在“失去”、迴歸美國傳統反腐觀等重要觀點,對推進中國反腐敗鬥爭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更加堅定反腐敗鬥爭的制度自信。美國在建國後的200年間,堅持廣義反腐觀,認為“私利影響公權力的行使”即是腐敗,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逐漸曲解腐敗概念,聯合公民案的判決將腐敗定義為“賄賂”,麥卡欽案的判決表明憲法認定的唯一的腐敗形式是“利益交換”。狹隘的反腐觀為美國的院外遊說、“旋轉門”等政治腐敗披上合法外衣。近年來美國腐敗概念的日益狹隘化、政治獻金限額的取消以及一系列現實案例表明,西方所謂“憲政”“三權分立”“多黨制”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尤其是政治腐敗問題。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成功實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與各種形式的腐敗水火不容、堅決鬥爭,這是我們根本的制度優勢。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於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重要論述,始終堅持黨對反腐敗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持續推進反腐敗工作法治化規範化。

19世紀是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現代化加快推進時期,也是腐敗最嚴重時期,史稱“鍍金時代”。正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所說,腐敗程度與社會和經濟迅速現代化有關。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針對政治機器壟斷職位任命的局面,出臺了彭德爾頓法;針對賄賂盛行問題,出臺了反賄賂法;針對選舉中的腐敗,出臺了蒂爾曼法、聯邦反腐敗行為法等一系列反腐法律,將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逐步引入法治軌道。美國走出腐敗高發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不斷健全法律制度。要深入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健全完善監察法及相關配套法律,依規依紀依法辦事,讓法規制度剛性運行,不斷提高反腐敗鬥爭的質量和效果。

健全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作者認為,明示規則對防止腐敗具有重要作用,是“根本而必要的美國目標”;維護團體利益不應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反對以社會多元化為藉口、用團體利益來掩蓋腐敗,希望“從根本上改造權力機制”。這實質是為了減少私利對公權力干擾,防止權力淪為只為小集團和派別利益服務的工具。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公權力的監督,推進反腐敗鬥爭,加強監督、從嚴監督至關重要。要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不斷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鍾紀言)

內容簡介

本書從1785年美國駐法國大使本傑明·富蘭克林收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所贈送的社交禮品——一個鑲有408顆鑽石的鼻菸盒說起,引出美國建國之初預防性腐敗法則——禮品規定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當前美國的腐敗案例及判決,分析闡釋了美國政治實踐中“權錢交易”腐敗行為產生的深層原因:預防性腐敗規則的缺失、法律制定的不完善及政治法律實踐中高層決策者認知的弊端等,以期引起美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