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為什麼一意降清?還愚蠢到自己帶著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

陳一逛


對於海盜出身的鄭芝龍而言,在此前為了降明已經是費盡心機,可好處還沒來得及享受多久,時間就到了1644年,滿清入關,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於是鄭芝龍便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垂死掙扎的南明王朝,鳳鳳火火投入滿清懷抱,而關於其投降的原因,概括起來大抵有五方面:

一、投明利大,以至於他不願意放棄

鄭芝龍降明後,在明朝軍事機構的庇護下,積極擴大自己的實力,崇禎時他是總兵,紅光帝時,封為南安伯,福建隆武天子時期,他已經兼任戶、工、兵三部尚書,隆武天子基本就是他的傀儡。而在經濟方面,投降明朝後,鄭芝龍亦官亦商,壟斷了東南海上貿易。正因為投降明朝帶來了這麼多的權勢和財富,鄭芝龍不願意放棄這些東西啊,看起來幹不過清朝,不可能放棄東南基業,所以為了保住這些榮華富貴,所以選擇了投降。

二、與南明朝廷貌合神離

一開始擁立唐王朱聿鍵的,並不是鄭芝龍本人,而是他弟弟鄭鴻逵,擁立本來就不是他的意思,所以辦事就不可能盡心盡力。七月時,首輔黃道周自清出關督師,鄭芝龍手中雖然握有大量軍隊和糧草,但他只把數千老弱病殘之軍和一個月糧餉撥給黃道周,致使黃道周不久就兵敗身死。鄭芝龍在南明朝廷為保存一直消極避戰,引起許多南明大臣不滿,12月隆武天子親征,鄭芝龍卻不願意隨行,只好由他留守福州。

縱觀鄭芝龍與南明的一系列奮起,不難看出,他擁立隆武的目的是要做定策勳臣,藉助隆武朝廷的名義鞏固自己在福州等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這實際上帶有很大的格局色彩,而並非像南明朝廷中多數人希望的那樣,以光復明室為己任。道不同不相為謀,這種根本目的的差異,預先決定了鄭芝龍不會在南明政權中得到廣泛擁護,也就無怪乎他會身在明廷,意別有在了。

三、常年異域生活的影響

鄭芝龍一生與異域人打過很多交道,對異族有較一般人更廣泛、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因為更容易接納外租,這也是其願意降清的一個因素。他是百歲,就移居澳門,開始與葡萄牙人做貿易,他不僅學會了葡萄牙語,還開始信奉天主教,西人的記載中往往用他的教名尼古拉一官來稱呼他。

到了1623年,鄭芝龍開始到日本經商,在日本期間,他受到了幕府的召見,先住長崎,後遷居到商業發展的平戶河內埔。在這裡娶了平戶的日本女子田川氏為妻,第二年生下了鄭成功。他的這些生活經歷,都使得他在思想上比一般人更加容易接受異族的統治。

四、清廷的利誘

清朝入關後,對內陸各省所採取的是攻撫並行的兩手政策,他們設有專職招撫使。順治三年,清廷密遣使者與鄭芝龍取得聯繫;同時,洪承疇也以同鄉的身份,經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同意,寫信個他們。老洪說許他破閩為王,博洛也給鄭芝龍寫信許他閩粵總督。

老鄭想了想,像洪承疇這樣素以文韜武略著稱,被俘之初,也不願意投降,最後也被清廷說服的人都投降了,他又有什麼理由不投降?

五、社會風氣的因素

回顧鄭芝龍降清時的社會風氣,我們可以看到類似鄭芝龍的行為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明末清初大多數高官顯貴在天翻地覆的大變化之際,最關切的不是國家民族利益,而是如何千方百計維護自己聚斂起來的鉅額財富。當清軍佔領浙東時,隆武朝廷的許多官員眼看大軍逼近,為保自己身家性命,紛紛暗中派人前往浙江向清軍投遞降表。

綜上可知,鄭芝龍之所以要投明降清,即是他所處的特定社會歷史大潮衝擊的結果,更是他曾先為商、後為盜、再為官的個人經歷,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即無封建正統忠君思想,又無因清朝統治而產生的民族要給,只有個人 的生活於發展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價值觀。所以在潮流和價值取向下,鄭芝龍投降清廷,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至於去北京,那是被挾持的,並非自願。


江畔初見月


鄭芝龍是一個懦弱短視的無恥之徒,身為福建王手握重兵,八閩之地盡歸鄭氏家族掌控。

明亡後鄭芝龍和鄭鴻逵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就是南明隆武帝。鄭芝龍一味保存實力,只拿隆武帝當傀儡,根本沒有復興明朝殺賊驅虜的打算,清軍還沒有打到福建他就早早的主動跑去投降了,這麼沒有骨氣的傢伙即使在明末亂世都極為少見,清朝人也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不戰而降的鄭芝龍。

福建仙霞關號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地勢極為險要。派重兵據守仙霞關足以抵抗清軍,鄭成功也一直阻止父親鄭芝龍降清,希望鄭芝龍率部在福建領導抗清大業,即使失敗了也不可怕,揚帆出海就是了,反正本來就是海盜出身,怕什麼?

可是鄭芝龍不聽任何人勸阻執意降清,結果一到北京就被清朝軟禁起來,被當做人質成為了清朝威脅逼迫鄭成功投降的籌碼,束縛住了鄭成功的手腳,迫使鄭成功不得己多次與清朝私下洽談投降事宜,給鄭成功帶來巨大的麻煩。

到了1655年鄭芝龍被清朝關進監獄,六年後的1661年鄭芝龍和他的兒子們仍然被清朝政府給處決了,這個鄭芝龍害人害己硬是窩囊死的。


西賊聞之心膽搖


明朝末年,海盜出身的鄭芝龍不顧其子鄭成功和其弟鄭鴻逵的苦勸,輕信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下的鄭芝龍投降後讓其任閩粵總督的諾言,率領部眾趕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後的鄭芝龍才發現自己上了當,非但沒有當上閩粵總督,反而被博洛挾持進京軟禁起來。鄭芝龍之所以放棄在隆武朝位極人臣的地位執意降清,與其個人出身、自身對當時局勢的判斷和自身年齡進取心衰退有關。

一是海盜和商人出身,決定了鄭芝龍的逐利性高於常人。眾所周知,鄭芝龍以海盜和海外貿易立身,曾經是東亞和東南亞一帶舉足輕重的海上軍事力量,是明朝朝廷的心頭大患,幾度軍事圍剿未果。於是,朝廷決定改剿為撫。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鄭芝龍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遊擊,任"五虎遊擊將軍"。在1644年,崇禎皇帝自盡清兵入關後,在其弟鄭鴻逵的協調下,鄭芝龍決定與黃道周等大臣一道擁立唐王為帝,是為隆武帝。但隨著清軍不斷南下,商人出身的鄭芝龍有了歸降滿清保全自家財富地位的打算,特別是看到吳三桂等人降清封王裂土,自己也有意效仿之。1646年11月,鄭芝龍秘密派人聯絡降清。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諾鄭芝龍投降後讓他任閩粵總督。“且兩粵未平,令鑄閩、廣總督印以相待;吾欲見將軍者,商地方故也”鄭芝龍於是打算降清,儘管其子鄭成功、其弟鄭鴻逵均力勸之,認為不可輕信清廷,但鄭芝龍執意降清,甘願賭一把相信清廷的承諾。

二是鄭芝龍認為當時大明大勢已去。隆武朝建立後,由於江南各地同時出現隆武和魯王監國兩個政權,加上隆武朝內部各派系力量內鬥不止,清軍南下,鄭氏家族地盤也不斷萎縮,為保全自家財富地位,鄭芝龍決意降清。

三是鄭芝龍當時年過半百,歸降明朝10多年的富貴生活早就磨滅了老海盜的鬥志。雖然鄭芝龍年輕時也曾縱橫四海,但自從其接受朝廷招安後,早已習慣了富貴安逸的生活,這個當年的海賊王早已變成了暮氣深重的老年人,他只想著保全自家榮華富貴,建功立業、青史垂名、位極人臣早就不是他的人生追求。雖然後世都知道清廷的承諾一向靠不住。但是,這個老海盜老了,當年的膽識眼界早已不復存在,與其為了看起來輸面較大的天下賭局賭上自己的財富地位性命,不如相信一把清廷的承諾,賭局的莊家不是他,他不出意料地賭輸了,賭上了自己和大部分家眷的身家性命,也賭掉了往昔的英名。

在遙遠的北京囚所,他也許會追悔,後悔自己輕信清廷,但也無濟於事,也只能看著自己的兒子鄭成功為國揮灑才識,建功立業,留下千古美名。



滄海拾遺錄


因為鄭芝龍太精明瞭,精明過頭就成了愚蠢。

在料羅灣海戰之後,鄭芝龍將荷蘭人的軍事力量驅逐出了東海海域和南海海域,成為了東海和南海唯一的霸主,在當時,任何貿易商船都必須打出鄭家的旗號,不然就會遇到麻煩,從此鄭芝龍成功的當上了名副其實的“海賊王”。



不過人都是貪婪的,有了錢以後,鄭芝龍就開始在權力上下了功夫。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


不過這時候清軍已經打到福建邊境了,隆武帝希望鄭芝龍可以率軍出擊,去抗清復明。但是鄭芝龍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首先鄭芝龍很清楚,單憑自己的人馬,是擋不住實力迅速膨脹而且兵馬彪悍的清八旗和清綠營軍的,如果公然和大清對抗,很有可能丟了自己現在的官位,而且還會失去自己諾達的海洋霸業。

所以對於鄭芝龍這種商人投機者來說,誰當權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保住自己現有的資產和利益。在鄭芝龍看來,自己手握鄭氏集團的重兵,而且名義上又是統領南明所有軍事的南安侯,憑著這樣的資本,怎麼也能喝大清進行一波談判。鄭芝龍的目的很簡單,只要大清留自己繼續在福建當霸主,他就歸順大清。



這點很聰明,因為生意人嘛,談判是門必修課,但是鄭芝龍太高看自己的實力了。南明重用鄭芝龍,是因為南明實在是沒什麼人可以用了。而大清人才濟濟,並不缺你個鄭芝龍。你鄭芝龍唯一的價值就是手裡的軍隊,上交了國家之後,就你這個唯利是圖的奸商人品,政府憑什麼相信你。所以當鄭芝龍投降之後,清政府馬上把鄭芝龍軟禁到了北京。當時之所以還留著鄭芝龍,也是因為他兒子“國姓爺”鄭成功還在抗清,而且掀起的風浪很大,還一度震驚了清廷,留著鄭芝龍可以威脅鄭成功。然而這個“愛國”的鄭成功並不太在乎老爹的生死,拒不降清,那麼鄭芝龍也就失去了作用,清廷也就把他囚禁了起來。


火器工坊


鄭芝龍雖然是一心投降,但是並非自願去的北京,而是被清軍挾持所致。

鄭芝龍也是明末的一個傳奇人物,是東南沿海的海商兼海盜之一,以臺灣為基地劫掠福建及廣東,後來接受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招安,成為海防遊擊。熊文燦招安鄭芝龍的目的是用他來對付其他海盜,而鄭芝龍也是想借熊文燦的官方背景來實現一家獨大的地位。最終鄭芝龍成為東南沿海第一大海商集團的首領,鼎盛時期有20萬大軍,超過三千艘的大小船隻,甚至一度擊敗來犯的荷蘭人,迫使荷蘭人低頭繳納保護費。

當然,鄭芝龍的海商集團本質上還是一個聯盟,鄭芝龍只是盟主,並無絕對的控制權。而且他畢竟只是海商出身,並無太大的遠見,因此在做決策是過多考慮眼前利益,降清就是因為短視所致。

鄭芝龍的財富主要來源是生絲之類的貿易收入,這些商品產地都是江南,因此在清軍佔領江南進軍福建時,鄭芝龍首先考慮的是保住自己的財源,因此他立刻和清軍接觸,商量投降一事。當然,這也不能歸罪於鄭芝龍一人,在投降前,他還是召集了各船船主來商議,根據當時的文人記載,此次大會光來的船主有數百人,多數都贊同了鄭芝龍降清的主張。包括鄭芝龍在人,大多數人都認為一旦降清,那麼就能繼續像以前一樣做海上貿易發財。

不過讓鄭芝龍始料未及的時,清軍主帥博洛卻對他並不放心,因此趁他來清軍大營投降時直接將其劫持帶回,其他船主也按照來投降的土匪處理,直接打散編入各營。經此大變,鄭芝龍的海商集團頓時土崩瓦解。最後因為鄭成功堅持抗清,鄭芝龍全家在北京被殺,也是一個悲劇吧。


不沉的經遠


鄭芝龍雖然是草寇出身,但是在福建當地,他的口碑還是不錯的,他做人比較仁義好施。有自己的底線。

鄭芝龍也不是僅僅為了榮華富貴投降的,他不是和洪承疇,尚可喜之輩為了榮華富貴可以認賊作父,也不是和吳三桂一樣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大義。他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他沒有什麼國家和民族意識,換句話說,他並不是主觀上想當漢奸,我認為他嚴格意義也不算漢奸。他投降雖然也是有榮華富貴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他的階層侷限:

鄭芝龍不過一個山大王,他的眼界和眼光自然也沒有那麼遠見卓識。在他眼裡自然那麼多漢族人被殺,留根豬尾巴也不是民族壓迫。就如他自己所說,明朝和清朝不過是換了個主人,如果清朝是個文明社會的話,自然的確如此,大家換個地方上班唄,反正都是中國,只不過倆朝廷。問題在於清朝實行的是民族壓迫,而明朝不會這麼對待自己人,所以對於天下漢族人,自然是抗拒清朝,並非是喜歡明朝。

所以說,在他眼裡,反倒是自己的兒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我想讓自己的兒子和全家一起享福。

而鄭成功不一樣,鄭成功類似嶽武穆,韓世忠,比起來一個武者,他更像是一個俠者,鄭成功接受了先進的教育,他的老師是錢謙益(錢謙益因為“水太涼”留了一根辮子,屈節是他人生的汙點,但是他只是怕死,而並非喜歡認賊作父,這點黃宗羲理解他,我也理解,咱們也不想死,咱們直系祖先和旁系祖先一樣死了也沒咱們了。而且錢謙益有自己的良知,當他看見無數人因為抗清被殺,清朝歹毒天下最後自省),接受的是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教育,自然有自己的底線和良知。鄭成功見到滿清讓萬里河山沉淪自然也起了他的民族意識。

所以,鄭成功並沒有錯誤,他為了更多人犧牲了自己的小家。而鄭芝龍是有錯誤的,但是是認識錯誤,並非他主觀上喜歡跪舔清朝。


放學後的teatime


知足吧,老鄭沒有跑去日本就很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