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一說到民國我們就會想到舊上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上海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融合的中心,各方勢力雲集於 此,魚目混雜且幫派林立,既有商人、企業家、學者、政客等精英階層,也有歌女、黑道、苦力等貧民階層,更有國外的各方勢力駐 扎於此,可以說這裡是所有中國人心目中的嚮往大城市和夢想的淘金地。

而舊上海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東西讓人一看到,腦子裡立馬就會浮現出舊上海的面貌?比如我看周星馳的《功夫 》,裡面給我上海印象的是“旗袍”,特別是阿珍和盲人殺手擋住周星馳看美女這兩個橋段,還有比如瓊瑤阿姨筆下的《情深深雨蒙 蒙》,劇中的是夜總會和歌女、舞女讓我感覺很上海,但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忽略了一個我們最經常看到卻又從未在意的東西,它就 是“黃包車”,說到這裡腦子中是不是馬上就有畫面感了:夜晚的小攤街頭,一輛黃包車停在某個夜總會旁的角落,看到裡面走出來 位貴婦,車伕立馬迎了上去,隨後響起清脆的鈴鐺聲,漸行漸遠。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一、黃包車的來龍去脈

黃包車是一種靠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在平常的書本和電視中,我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它所扮演的角色就相當於現在的出租 車或者滴滴。在舊上海拉黃包車的車伕很多,估計有幾萬人,每條街道每個小巷幾乎都有那麼幾個,然而這種風靡上海的乘坐工具卻 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最早黃包車還不姓“黃”,它是19世紀的70年代由日本人發明出來的,到清朝同治12年時,才被一個名叫“梅 拉”的法國商人引入上海法租界,數量也才一兩百輛而已,上海人稱它為“東洋車”。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科技落後,經濟貧困,可 以說毫無工業基礎,國家根本沒有人力和物力來發明創造這種機械,只有當時的日本有這個能力。


梅拉這個商人的眼光還是挺準的,他看中了“東洋車”在上海的商機,於是向政府申請了“東洋車”運營許可和專利,風風火火經營 了一段時間,令人沒想到的事這個商人卻破產了,按理說他應該大發一筆橫財,因為清末年間交通工具一般是驢車、馬車、牛車這些 ,速度慢、操作難、成本大且不舒適,反而是半人力半機械的“東洋車”更適合城市複雜的街巷。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法國商人的想 法沒有錯,出發點也沒有錯,他錯就錯在不瞭解中國,缺乏實地考察,所以造成他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兩點:第一,梅拉僱傭的車伕多 為日本人,中國人很少,這就造成了語言不通,車伕和顧客無法正常交流,畢竟消費的主體是中國人,梅拉以為日本人會更懂得拉車 ,他沒找對服務對象;第二,引入的“東洋車”是雙座的,過於笨重和龐大,且造成資源浪費,你說如果顧客是一個人的話,你是拉 還是不拉,而且中國人不喜歡和陌生人同座,再則當時的路沒現在這麼寬,經常會發生剮蹭的交通事故,這也是梅拉沒想到的。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所以引入新事物後,不要急著使用和推廣,你得先考察好本地的環境和消費習慣,梅拉的例子就是一個教訓,雖然先行者“東洋車” 破產了,但是這種新式的交通工具並沒有消失,反而是得到了改進,催生出了“黃包車”。中國人很聰明,他們看到了“東洋車”的 缺點,把原來的雙人座改為了單人座,這樣即增加了速度和靈巧度,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資源,而且他們還把鐵皮色的“東洋車”塗 成了黃色,牢牢抓住了中國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因為我們國人天性不喜講話,且大多以黃色為尊,經過這麼一變通,黃包車在 上海立馬發展流行起來,可謂是風靡一時,鼎盛時期的黃包車擴張到近八萬輛,車伕近二十萬人,這個規模空前絕後,我願稱它為“ 黃包車盛世”。


二、黃包車獨受上流社會“恩寵”

清朝末期受閉關鎖國影響,人民愚昧無知,到了民國的時候,西方的文化和科學開始慢慢融入到東方這片土地,兩種文化的碰撞肯定 會形成浪潮,特別是在大城市,感受非常明顯,人民開始追求新鮮的東西,討厭以前舊的生活方式,認為那是落後的,就比如我們現 在的“韓流”。所以,黃包車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產品,深受中上層階級的喜愛,有些甚至成為了他們的私家車,在圈子裡非常火, 特別是商人和白領這類的,而黃包車備受追捧的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三點: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1、符合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

民國時期的舊上海,已經具備了大城市的規模和規格,城市的街道和路面不在是坑坑窪窪的泥地了,大多數都已經鋪上了石板和磚頭 ,而像牛車、馬車這類的舊交通工具明顯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它們體型龐大且速度慢,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為大城市的人口多, 人流量大,而且馬和牛還會隨地大小便,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黃包車的出現立馬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它體積小輕便 ,可以很方便地穿梭於各個小巷之間,雖然人的體力比不上牛馬,但是在城市裡不需要長途奔跑,夠用了。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2、造型時髦,內飾舒適

如果不看車伕,只看後座的話,黃包車是不是相當於一輛敞篷車,視野開闊,可隨心所欲欣賞風景,如果遇到下雨天,後面的敞篷可 以往前拉,剛好蓋住一個人的空間,這樣乘客就不會淋到雨了,這麼騷的操作在當時可是非常先進,人的好奇心和虛榮心是無止境的,有了這麼一個新鮮玩意兒,誰還願意去做土裡土氣的牛車和馬車。而且,黃包車行駛在石板路上還是很平穩的,裡面的座位一般是先用棉包一層,然後再用皮包一層,坐上去非常舒服,軟軟的又不顛,如果是女士乘坐,配上美麗的旗袍,可謂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人忍不住回頭多望兩眼,這也是為啥名媛、貴婦喜歡它的原因了。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3、身份地位的象徵

黃色在中國一直是尊貴的象徵,只有那些王公貴族才可以用“黃色”裝扮,平民百姓沒有那個資格,商人富豪照樣沒有,現在好了,商業用途的黃包車都是粉刷成黃色的,坐上去就跟坐龍椅似的,中層階級的白領以及做生意的商人富豪終於逮到了出頭的機會,紛紛湧過去體驗一把“貴族生活”,以前手裡有錢但沒地位,現在可以坐上黃包車顯擺顯擺了。有人可能會疑惑,底層的百姓不也可以坐黃包車麼?其實雖然黃包車在民國已經相當普遍,但是車費也不是很便宜,底層的百姓是坐得起,可他們心疼自己的血汗錢,坐黃包車有點奢侈了,他們寧願走路或者坐電軌,而上流社會的有錢人,他們則會買一輛私有的黃包車,再僱傭一名私人車伕,這是相當有面子的事,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三、“車上車下”的不同生活

從古至今,不管是哪朝哪代,也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貧富差距一直都是存在的,這種差距是無法消除的,為什麼,因為人類的慾望和私心是無法消除的,我們從一輛黃包車就可以看到這種社會的縮影。黃包車車伕在當時的舊上海算是一種熱門職業,這些車伕大多是從農村來到上海的,他們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工作,又沒有親戚朋友可以投靠,唯一能幹的就是體力活,不怕吃苦不怕累,黃包車車伕這個職位簡直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


年輕車伕為了賺錢來到上海,他們的黃包車都是從車行租過來的,只有交了押金才可以拉著黃包車出去載客,這還不算,你每月還得向車行交租金,租金的數量視情況而定,有多也有少,最多的時候要上交每月收入的一半。黃包車車伕辛辛苦苦拉了一個月的車,最後到他們口袋的也沒多少錢,勉強能夠維持生計,養家餬口。幹這行也不輕鬆,拉客的時候要小心,因為車是租來的,撞到了或者是磕到了,你是要賠錢的,情節嚴重的連車子都會被“交警”扣押的,到時候贖金和賠金就夠你和一壺的,你大半年都白乾了,而且你的個人信譽也會受損,不僅乘客不來找你,甚至連車行都不願意把車租給你,這就等於失業了,失業在那個年代可是要死人的。

民國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黃包車”


上流社會出行天天坐黃包車,出入各種風月場所,可謂風光無限,再看看那些車伕,他們拉了半輩子的車,風裡來雨裡去,每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攢下來的錢卻連一輛黃包車都買不起,想想就有點心酸。審視當下,我又突然覺得有點好笑,現在的年輕人和當時的車伕又有什麼區別,我們努力工作了十幾年,卻連郊區的房子都買不起。


歷史的車軌不斷地向前延伸,物是人非,風景依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