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自九十年代以來,韓國的文化輸出產業一直做得風生水起,韓流不僅橫掃東亞、東南亞的流行文化市場,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作為歷史上對韓國文化輸出最多的國家,如今也成了人家的“受眾” 國 ,有時難免有點百味雜陳,從而導致對韓國的很多評價沒那麼客觀。鏡像的角度有時是相互的,中國的優勢在於,我們是一個大國,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許在意“美國怎麼看我們”、“俄羅斯怎麼看我們”,卻很少在乎“韓國怎麼看我們”。而這個近鄰的角度,雖然也有它的侷限性,但也不失為一種瞭解自身是參照途徑。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韓流

韓國教科書上的中國形象

教科書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對一個國家的文明傳承、知識傳播、國民意識乃至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深遠影響。中學教科書是一個人最早接受國際問題的媒介,它所形成的認知框架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認知體系。因此每個國家都很重視教科書的編寫、審定、出版、採用等過程。它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主流階層的意志,也就是在鬥爭衝突中佔據了優勢地位的群體的意志,由此形成了國家的歷史記憶。所以教科書上的歷史內容並不一定是事實傳播體系,而是被有著現實利益的人們構想、設計、創作出來的。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韓國學生

韓國教科書中對中國描述最多的是古代文明,其次是近代的沒落、民族運動和中國的改革開放。簡而言之,韓國教科書所勾勒出的中國形象是: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盛世而衰的龐大帝國,屈辱的遭受侵略的經歷與曲折的民族獨立運動。韓國教科書承認中國文化對韓國產生的巨大影響,但同時也強調韓國並不是全盤照搬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的改良,從而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文化,如“金屬活版印刷術”的發明,而中國常常咬死活字印刷是中國畢昇發明的。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畢昇

教科書中還詳細地描述了“中國多次侵略韓國”的劣行,形成了韓國人群體歷史記憶中中國的霸權印象。在敘述隋唐與高句麗之戰時,反侵略的情緒表現得十分突出。對於中朝軍民共同抗擊倭寇這一段歷史,韓方教科書主要凸顯了李舜臣率領朝鮮水軍和各地自發組織起來的義軍英勇抗爭的一面,對華夷體制下得到的中國軍事援助只是一筆帶過。中國教科書上也是著重描述了中方鄧子龍所起到的作用。在各國的教科書編寫過程中一般都存在著“誇大本國英雄,選擇性忽略他國的本能傾向”。在選材方面也都選擇有利於本國立場的文獻資料。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電影裡的李舜臣

中韓敏感的爭議話題

中韓在教科書上爭議本來沒那麼突出,畢竟大家各自關起門來就這麼教,非原則性解讀也不至於激怒對方。但隨著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入,有些問題就被擺上了桌面,其中最敏感的歷史爭議是關於高句麗和渤海國的歸屬問題。中國的邊疆史地研究學界在本世紀初提出了“高句麗和渤海國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的觀點,韓國學界一聽就炸鍋了,不僅通過各種渠道提出強烈抗議,而且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組織專門的研究機構,駁斥中國的觀點,也引發兩國網民在互聯網上展開激烈的爭論。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韓國的高句麗版圖

韓國的歷史專家表示,很多中國人並不知道也不關心高句麗歸屬這個問題,但對於韓國人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是在掘他們的墳墓,韓國曆史的正統性和正體性由此遭到了侵蝕。剝奪高句麗的歷史,讓韓國人失去民族的根,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等於抹殺了韓民族。雖然中國官方主張這只是一部分學者的學術活動,是小事,無礙兩國關係的發展,沒必要大驚小怪。但韓國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比韓日之間的歷史爭端和反美主義對美韓關係的影響都大。但同時他們也表示,中國是大國,有很多問題要處理,所以這個問題對中國來說,可能真是小事,但對於他們韓國人來說這就是大事。曾經中國對韓國人來講不僅是一個大國,也是一個上國,隨著中國的衰落,雖然還是大國,但已經不是上國了。即便他們現在面對中國,有了某種優越感,但其中還夾雜著自卑的成分。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高句麗壁畫

在當今韓國人的心目中,長白山是韓民族的象徵,教科書上曾經的韓國地圖覆蓋整個朝鮮半島,長白上、天池都在其中。如果不是他們運動員在冬奧會上打出標語來,中國也沒抗議過他們的教科書怎麼編。韓國的國歌中也寫道:“直到東海水乾透,直到長白上被磨平……”長白山到底屬不屬於韓國,現在論證起來已經很複雜了,只能說,從精神上,從情感上,韓國人覺得長白上(他們叫白頭上)是他們的聖山,而據中國學者考證,在朝鮮王朝建立初期,長白山就被視為域外之,沒有被列入國家正式的山川祀典中。康熙51年,長白山被定為中朝界山。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長白山天池

中韓是同“性”相排斥嗎?

韓國曾做過一項“提到中國的第一聯想是什麼?”的問卷調查。得到的反饋中,名列第一的正面聯想是“經濟高速增長”;中性聯想最多的是“地大”、人多”;負面聯想中比例最高的是“髒”和“部分地區還很落後 ”。在對中國人進行特徵描述的調查中,也與中國人通常認為和宣傳的正面形象“勤勞、善良”相去甚遠,在大多數韓國人心目,中國人都有著“髒、善於算計、陰險和難以信任”的刻板印象。這種印象由來已久,代代相傳,完全不需要印證就存在。不過,只要反過來想想,我們中國人對韓國人有些評價的負面程度也不低,也不需要去驗證,異曲同工而已,也就平衡了。

韓國人對中日兩國哪個更沒好感,為什麼越相似越掐?

劉德華唱《中國人》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一直認為韓國人最不對眼的應該是日本人,在對日本侵略戰爭的聲討清算方面,中韓一直是統一口徑的。但實際上,在對中日好感度和信任度的兩個調查中,日本人都排在中國人前面。也許韓國人恨的是日本人,但更不喜歡不信任的是中國人。甚至在信任度方面,俄羅斯都排在了中國的前面。儘管中國人在韓國人心目中形象非常負面,但是他們也承認,中韓兩國的傳統文化相似,即便是和日本相比,中國人和韓國人的相似之處也更多,因此相處起來更沒有壓力,容易感到親切。世界上很多越近、越相似、淵源越多的民族掐得越厲害,中韓之間的互相排斥,除了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利益之爭,其中也有某種同“性”相排斥的成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