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再過幾天,我們將迎來2020年,同時我們也將告別21世紀10年代,邁向20年代。每當這個時候,人們總是喜歡念舊。回想一百年前,已是1920年!再一想:當時的合肥是什麼模樣?發生過什麼大事?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圖一 來源 | 資料圖片,圖二 攝影 | MR.D)

筆者查詢了諸多資料,本篇以影像和史實來解開大家的疑惑。ps:時間限定1920—1929年。

政局與社會情況

上世紀20年代,民國初期,袁世凱剛倒臺不久,北洋軍閥群雄混戰。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促成了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帷幕。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相繼成立,開啟北伐戰爭(1926—1928)。期間,又發生寧漢分裂、二次北伐。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北伐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成立)實現全國統一。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來源 | 網絡圖片)

當時的合肥縣屬於安徽省安慶道,這一行政區劃源自1914年發佈的《道官制》,同屬於該道還有江淮地區的十五縣。1927年道制廢除,省直管縣。1919年《安徽省60縣產業調查繁表》記載合肥縣1416111人,1928年《安徽全省戶籍第一次調查報告書》則顯示為1305646人,九年間減少了11萬多人,但一直是安徽人口第二大縣,僅次於阜陽縣。1928年,合肥縣面積4795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達到295人。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合肥縣全圖(來源 | 1926年《安徽省明細地圖》)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安徽省人口密度圖(來源 | 《1925至1935年間人口密度》)

城池規模和城市功能區,與清代相比變化不大。行政區位於城區中西部,文教區在東南部,商業與服務業集中在十字街(今宿州路與淮河路交叉口)和四排樓附近。城區街道縱橫,巷陌交錯;城郊有優良航道,可通巢湖。合肥縣分城區、東部鎮鄉、西部鎮區、南部鎮鄉、北部鎮區、東南鎮區、西南鎮區和西北鎮區。主要城鎮有梁縣、三河、店埠、排頭、撮城、官亭、青陽、圓疃、長寧、長城、上派河、石塘、青龍廠、左路、豐樂河、界河、金橋、吳山廟等。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廬州府城圖(來源 | 1917年[日本]《中國省別全志》)

文教與衛生事業

1913—1920年,北洋軍閥倪嗣沖治皖期間,合肥教育遭受挫折,城鄉學校折損一半,“停學辦團,弦誦中輟,校舍蕭然”。期間,1918年合肥縣沿用清代制度,重新設置教育行政機構——勸學所。1924年,改設教育局(由縣長任免局長)。當年,教育事業開始恢復,漸有較大起色,一時成蓬勃之象。雖然當時已經設有主管機構,但多為地方豪紳掌控,教育行政呈現“奄奄不振之狀,教育經費紊亂而無整理”。至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全縣學校停閉”,後大多校舍毀於戰火,城鄉教育再遭折損。1928年,省教育廳相繼公佈《安徽省縣長辦學考試暫行條例》、《安徽省縣督學暫行條例》等,基本規範教育行政機構職能與運作。縣立中學校長由縣呈報省廳委任,省立中小學納入省廳管理,私立中學也需省廳立案並報教育部備案。1929年,學校漸次恢復,但校舍、設備等一時皆難以恢復舊觀,只能勉強維持日常教學。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清代廬州府學教室一角(來源 | 資料圖片)

1916年,有縣立高等小學校3所(縣立第一、縣立第二、縣立啟明初等高等小學校),公立高等小學校、國民學校等5所(縣東鄉公立群英初等高等小學校、私立貞英小學校等)。1920年成立第一家省立小學——省立第六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至1924年,小學校超百所。當時的初小設有修身、國文、算術、體操、手工、圖畫、唱歌等課程,高小則另有讀經(1922年廢止)、理科、地理、農業、商業、英文等課。1929年,縣城有公、私立小學26所(省立1所、縣立6所、城立17所、公立1所),縣立與城立有女子小學,在校小學生1000餘人(其中女生328人)。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合肥小書院(繪圖 | 馬驊)

1920年,有省立中學一所,即省立第二中學(小書院址,今合肥九中);公立中學一所,即合肥公立女子中學(大觀音庵址,今省立醫院東首北側,一說創辦於1922年);私立中學兩所,即私立合肥三育女子中學(四牌樓北姚公館址,今宿州路郵政大樓,後遷今南門小學址)和私立合肥三育中學(基督農場,今省立醫院東首路南)。在接下來十年間,又陸續創辦一些省、公、私立中學。1920年,教育先賢劉君堯創立私立合肥正誼中學,起初校址在舊縣學內(今原省總工會址),兩年後遷至義倉巷新址,是今合肥三中的前身。1924年,劉劍文創立私立合肥廬陽中學,校址在(縣署東側)今合肥四中老校址西側,三個學期後因經費告罄停辦。1927年,省立第六女子中學創立,校址在舊縣學內。1928年,省立二中與省立六師合併為省立第六中學,設初中、高中、師範三部,校址在大、小書院(今老省府、合肥九中址)。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合肥三中(攝影 | 束文傑)

20世紀20年代,是合肥新聞出版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是由地方報業的萌芽到全面開花的轉折期。這十年,相繼創辦的報刊有:《安徽第六師範週刊》(1921年9月26日創刊)、《自治日報》(1922年創刊,合肥縣自治講習所畢業學員辦,後劉海峰、劉抱冰兄弟接辦,次年停刊)、《新合肥報》(1923年創刊,社址衛衙周昭忠公祠,今中房合肥公司宿舍附近,四開四版)、《淝聲報》(1924年創刊,主辦人方煥成、編輯張匯六等,不久停刊)、《合肥日報》(創刊於1925年,原啟新印刷社印行,主筆龔嘯雲,合肥縣黨部背景)、《民聲報》(1926年8月創辦,民辦,創辦人戴學同、郭叔平、唐潤平等,鉛印,四開四版,廣告、電訊、地方新聞、新聞及廣告)、《皖商周刊》(1927年創刊,合肥縣商會主辦,編纂楊力蹉、丁利坤等,油印八開)等。從上述資料來看,1921—1927年,連續七年每年辦有一種報刊。雖不及省內安慶、蕪湖等地的報業繁榮,但在大部分縣域中仍處於較大的優勢。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今日報刊(攝影 | 束文傑)

當時城內的書店較少,僅有大酉堂(1915)、臺記書店、大智堂書店(1919)等幾家。公共圖書館方面,1923年冬,中和局在尚節樓街(今徽州大道,安慶路至長江中路段)創辦了合肥縣立中和圖書館,館藏書刊千冊(專設圖書報刊閱覽室),這是合肥第一家對民眾開放的公共圖書館。1927年初,遷至府學明倫堂(今合肥四中老校址),不久因戰爭停止開放。1928年,重新整頓,在尚節樓街原址恢復開放。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2001年復建的文廟大成殿(攝影 | 束文傑)

又是1928年,那年春天婁邁三在今天的廬江路省立醫院附近開辦了城南遊藝園,有大鼓、雜技、馬戲、京戲(京劇)、倒七戲(廬劇)、文明戲(話劇)等項目,晚間放一些無聲電影。這年冬天歇業。說起電影,也是這個時期傳入了合肥。1925年夏,美國傳教士、時任基督醫院院長柯普仁在合肥的自家別墅(今省立醫院附近)庭院內的草坪上,為當地士紳和教會人士放了一部無聲電影,這是合肥第一次有記載的電影放映活動。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衛生事業。民國初期合肥未有官辦近代化醫院,人們更多的選擇是坐堂中醫或者鄉村草醫等。教會辦有合肥基督醫院,起初是由眼科醫生柏貫之於1897年在杜家巷(今淮河路上)所辦的西醫診所,1903年遷往新址(今省立醫院宿舍)並改為“柏貫之醫院”,1914年再一次更名,是今天安徽省立醫院的前身。慈善救援組織紅十字會於1912年正式成立了廬州分會,1926年曾開辦了施粥廠。1927年(一說1926年),醫學博士、原基督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劉夢九(劉錫麟,一說劉孟九)在四古巷對面一棟老式平房開辦了民生醫院,這是合肥第一家民辦西醫院。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體育方面。1920年,唐殿卿在城隍廟開設拳場,教習石頭拳、查拳等。1925年,馬小勝在南門外開設拳場。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廬州府城隍廟(攝影 | 束文傑)

經濟與交通運輸

民國初期,日本的東亞同文會曾著有《中國省別全志》,其中《安徽省》部分,對合肥地區的經濟狀況進行詳細的描述。農業方面,“說到合肥本地的物產則最有名的是米,還有麥、豆、花生等,其次是雜谷,而茶、麻、毛皮等產物也有不少”。“吳山廟,位於江淮分水嶺的頂點,在合肥與壽州交界處,由此往合肥長江流域,土地肥沃,全部都是水田。一過吳山廟至淮河流域,則忽變為高臺的地勢……缺水不能種稻,因此全部種旱糧,其中最多的是高粱、綠豆、棉花,其次是亞麻、大豆、芝麻。”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初秋映畫(攝影 | 月半印象)

關於工業,“本地的工業雖然不發達,但因為附近產棉花和麻特別多,因此有毛巾製造廠和麻布織造廠,竹器、鐵器也不錯。其中最發達的還是織布業,每年出品有十七萬匹。”1920年,洋襪從國外傳入,當年仁華針織襪廠興辦,職工一百多人,有數十臺手搖織襪機。1921年,義和鏟頭店(崇德街90號,今長江東路)和鴻群藤器號(後大街295號,今安慶路)相繼開業,分別生產鑄鐵犁頭和藤製用品。1923年,方恆興鐵鋪在崇德街100號開業,打製建築鐵件。合肥的電也是開始於這個時期。1926年(一說1923年)9月1日,葉斗南在東門外木灘街(今鳳凰橋路)成立了“合肥耀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僅5間機房、1臺50千瓦發電機及1臺100馬力柴油機,供電區域也僅東大街(今淮河路)、前大街(今長江中路)、後大街(今安慶路),日供電18—24小時,主要用戶是政府機構及鉅商大佬。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合肥老電廠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關於商業,他統計了民國初期的商業機構有“商務總會(商會)、錢業公所、布業公所”等。另據商會調查統計,“布業八十戶、廣貨鋪十七戶、紗業三十戶、雜貨鋪八十戶、錢鋪四戶、米行三十戶”,共計500戶。其中雜貨和錢鋪資本最雄厚,東門外的米店糧行則相對較少。當時的著名商號有楊裕發、沈德豐、沈鴻昌、厚豐、鴻福興、益興隆、永康、沈餘慶、同宏泰、楊豐泰等。1921年,合肥產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方片糕等精細糕點已經享譽大江南北。1927年,合肥布業公會有成員78家,資金約佔18個同業公會資金總和的20%。當然,這一時期,洋貨大肆傳入,物產貿易頻繁。銀行業方面,僅有中國銀行合肥支行(1916年設,1927年裁撤)、交通銀行蕪湖支行合肥匯兌所(1916年設)以及幾家錢莊。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商鋪(攝影 | 束文傑)

陸路交通方面,此時繼續沿用清代傳統驛站和管道。出東門向東至店埠分兩路,向北至定遠,向東至全椒、滁州;出西門向北有兩條,一條通六安,中途吳山廟分一道至正陽關,另一條通壽州;出南門至舒城、桐城、安慶。1927年,合肥開始有公路汽車業務,但發展極為緩慢。那年,合六、合安公路動工興建,分別於1931和1932年竣工通車。水運交通,則是由南淝河經施口,過巢湖,通過裕溪河、裕溪口,到達長江。當時主要是小火輪運輸,還有一些擺船、江船、划子船等普通民船,進行旅客、貨物運輸。當時合肥縣設有廬州郵務局,主要鄉鎮設有郵政代辦處,村鎮設有信櫃。城內還設有無線電臺,呼號XHF,波長66米,電力15瓦特。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1945年,合肥郵局舊影(來源 | 資料圖片)

結語

文章的最後,值得一說20世紀20年代合肥的兩件大事。第一,馬克思主義在合肥傳播。1926年9月,合肥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合肥北鄉支部在雙河集崔家祠堂成立。1927年9月,在城內十棵椿(今霍邱路)成立中共合肥小組,當年年底在城東小學改成立中共合肥特別支部。1928年春擴建為中共合肥特別區委。第二,1922年10月1日,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四古巷家中第五進東正屋出生。楊振寧在這裡生活了六年,直至1928年隨父赴廈門生活、學習。

20世紀20年代,一方面內憂外患,軍閥混戰,群雄紛爭;一方面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浪潮滾滾而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各項事業開始有所突破和較大發展。而到了今日,華夏“雄獅”早已甦醒,傲立東方,一吼驚天。昔日的“小縣城”合肥縱身一躍,重現漢宋繁盛,榮登“創新之都”寶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顯然已經成為合肥閃亮的全新名片!

由於篇幅和筆者水平有限,文章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還望廣大讀者批評和指出,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非常感謝!

一百年前的合肥:剛剛有電,馬克思主義傳入,楊振寧出生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束文傑
  •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安徽省明細地圖》、《中國省別全志·安徽省》、《合肥文史資料》、《合肥通史》、《合肥郵政志》、《合肥教育史話》、《合肥市教育志(初稿)》、《合肥市電影志》、網絡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