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那么恨岳飞?连他的儿子也要杀?

土律师


岳飞的儿子中只有岳云遇害。岳云是当时的将领,如果杀岳飞不杀岳云不能保证是否会出现兵变,所以要杀岳云。至于岳飞的几个小儿子岳霖,岳振和岳霆都是小孩没有威胁,岳雷当时虽然成年但是没有在军队任职,没有声望,造反也没人会听,所以只要给岳雷换个环境,岳雷就什么都不是。

政治家的手腕,从分利用了我比你官大,我能欺负你,你奈何不了我的手段。


杭州老聃


宋高宗对岳飞产生不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岳飞不同意与金国议和,执意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岳飞受命兼并刘光世淮西大军后,麾下兵力达到南宋总兵力的五分之二,引起宋高宗的猜忌;岳飞几次以回乡守墓要挟朝廷,让宋高宗很伤面子。但是,最让宋高宗痛恨岳飞的是,岳飞奏请早立太子一事。这件事不但犯了武将干预朝廷内政的大忌,还十分严重地侵犯了宋高宗不可启齿的隐私,以至于宋高宗必欲杀岳飞而后快。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在金军的追击下,于1129年退驻扬州。扬州市井繁华、人物辐辏,美女如云。向来好色的赵构如鱼得水,整日在行宫中花天酒地、肆意淫乐。这年二月,完颜兀术率金兵突袭扬州,正在行宫中御女的宋高宗闻此消息,心胆俱裂,在突然惊吓之下,竟然丧失了性功能,从此不能生育。赵构在称帝以前,曾育有一子,但是在“苗傅兵变”中被惊吓致死。于是,宋高宗这一脉就绝后了。这对于不满30岁的赵构来说,是内心最为伤痛的隐私。

虽然没有了嫡生子,但皇位还要传承下去。宋高宗隐瞒了自己不能生育的隐疾 ,暗中派人在赵宋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一个名叫赵伯琮的七岁小孩,养在宫中,作为以后继承皇位的人选。这个赵伯琮,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这本来是一件宋高宗不忍提起的宫廷秘事,但是还是被传到了岳飞的耳朵里。公元1137年九月,岳飞被宋高宗召到建康去汇报军情。在奏对完前线战事情况以后,生性耿直坦率的岳飞突然向宋高宗提出:“陛下不能生育龙子,应当早立建国公赵伯琮为皇储。” 宋高宗一听此言,立刻惊呆了。随后强忍怒火,淡淡地对岳飞说:“卿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就马上结束了会见。岳飞受此责难,愧悔莫及,下殿时面如死灰,匆忙返回防地。

岳飞在宋高宗面前莽撞进言立储一事,确实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首先,宋朝一贯“重文抑武”,皇帝本来就对手握重兵的武将十分忌惮,现在岳飞竟然干涉皇家私事,大谈立储之议,很有“僭越”之嫌;其次,岳飞直言宋高宗的生理隐私,这让宋高宗无地自容。于是,公元1141年,宋高宗不但将岳飞斩首,并且还处死了岳飞的养子岳云,可见宋高宗对岳飞的“僭越犯上”是多么的痛恨啊!


棒槌袄袄


关于岳飞之死,有人说是宋高宗听信了秦桧的谗言,最终导致岳飞被杀。也有人说是因为岳飞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皇帝,皇帝才下令处死他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显得十分牵强了,有些人说岳飞是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原因才被杀的。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全面,岳飞一定得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的一个决定让皇帝的皇位不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

岳飞死后,宋高宗去祭拜时曾经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实就已经把原因说的很清楚了。就是宋高宗其实在心里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而且莫须有的罪名也确实是很牵强的。但是他“非朕不明”这一句则是在为自己开脱,因为他自己也有说不得的苦衷。

岳飞一心为大宋尽忠,并且在前线屡次大败金兵,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他要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来洗雪大宋的前耻,可是他没考虑过的是,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了,那么现在的皇帝宋高宗该怎么办?是继续当自己的皇帝,让宋钦宗和宋徽宗当太上皇充当花瓶?还是交出自己的皇位,让他们两人复位?

不管怎么样,对宋高宗来说,这都是个难题。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岳飞打败金兵,迎回宋钦宗和宋徽宗。他只希望岳飞能够抵挡住金兵,保家卫国就好了。岳飞没能想明白这一点,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也十分重要。宋高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本来是宫女的孩子,做皇帝是没他的份的,而且在继位之前,他还被军官们软禁,受过手下大将的背叛,所以对军人本身的印象就不好。

而岳飞的岳家军战斗力极强,并且只听岳飞的号令,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了。相当于这支军队是岳飞的专属军队,皇帝是无权调动的。

而且岳飞自己也放弃了最后一线生机,如果他接到撤军的命令就立即班师的话,还有可能不被杀,而当皇帝用了12道金牌才召回他时,等待他的结局就非常确定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看完有些人的言论后,说老实话有些搓火。

承认一下完颜构是个怂包加笨蛋有那么难么?

哪怕以最保守的评价,岳飞也是两宋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是天才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无法培养,无法复制,可遇不可求,你丫的居然给弄死了,不是脑子进水我无法找到别的解释。

有些人站在赵构的角度,强行解读岳飞的种种行为对赵构产生了“威胁”。

省省吧,大清都灭亡了一百多年了,为尊者讳的想法还要捧多久?赵构贵为皇帝,难道就意味着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

我只想说,作为一个皇帝,赵构真的不及格。

当初徽钦父子俩把北宋玩脱了,第二次被金兵围城开封,包围圈之外的赵构顿时成了北宋希望之光。于是他被封了个兵马大元帅,希望能带领大军回援开封。

但是他跑了,顶着兵马大元帅的头衔跑了……

接着,北宋玩完了,包围圈之外的赵构凭借中五百万大奖的运气登上大位。从此他将竖起大宋的旗帜,昭告天下,大宋抗争到底?

然而事实是他却被金国人追赶得狼狈不堪,一路撵到海上去了。据说他晕船,还晕出了毛病,从此听到金国或者金军的消息就脚软。

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看起来比南京安全那么一点点儿,而且方便跑路。

所以,你指望这位爷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省省吧,去西湖看看美女还实际点。

岳飞和韩世忠等人浴血奋战,打退了金国人的进攻,还收复了很多失地。但这些在赵构看来,只能算是和金国人谈判的筹码。

你见过谁家谈判的时候把底牌全部抖出去了?没见过是吧,那你去看赵构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金国人十分忌惮岳飞,因为在战场上金军拿岳飞毫无办法。于是,他们跟秦桧提了个要求。

必杀飞,始可和。

你见过谁家谈判的时候,会要求对方把底牌毁了?没见过是吧,那你看看金国人的要求就可以了!

一个看似极其愚蠢的谈判要求,遇上了一个极其愚蠢的谈判对手……没准就答应了呢。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白日梦是可以的,万一实现了呢。

客观地说,南宋为了应付抗金战争,国力已经捉襟见肘。我们也要承认,岳飞所谈的直捣黄龙,与现实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打仗已经让赵构筋疲力尽,他想歇歇。

议和从来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问题在于赵构这货连议和的底线都木有了。

不想打仗了可以啊,你让岳家军停止进攻就罢了。作为皇帝,并且控制着岳家军的后勤,你有太多办法可以让岳飞乖乖听话。一个令敌军胆寒的军事统帅,不一定要放到前线去,他活着就是一种威慑!

因此,赵构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连利害关系都无法正确衡量。他只是一个可以在谈判中把底牌给撂了的怂包,这样的人做皇帝真的是灾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构又迎来了可能是史上最佳手套的秦桧,于是这哥俩联手把岳飞害死了。

莫须有……

这等于向全天下宣布,岳飞无罪,杀他是为了议和。要不要那么直接?

臣构……

这两个字足以说明一切!





Hai子君


岳飞是南宋抗金派的旗帜,是南宋苦苦支撑、对抗金军的全部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肱骨之臣,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杀得金军魂飞魄散的英雄,最后竟落得个风波亭遇害,死在自己人手里!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处死岳飞呢?

首先,岳飞爱国胜于忠君。岳飞心中常怀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信念。他之所以坚决抗金“直捣黄龙”,就是要“迎二圣,复失地”。这目标虽然宏大高远,爱国之心虽然日月可鉴,却一点也不现实。连金国皇帝都说:“徽、钦返国,何以处之?”这两个前任皇帝,是现任皇帝的父、兄,他们要是回来了,怎么安置好呢?在标榜孝道的宋朝,这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高宗嘴上也说要“迎二圣”,但那真的只是喊一喊口号,做一做样子的。你岳飞倒好,不仅真喊,还真干!你让高宗情何以堪?你考虑过高宗内心的真实感受了吗?

岳飞犯高宗忌讳的事还不止这一件。他还高度关心高宗立嗣的大事。高宗一直没有子嗣,岳飞三番五次上书劝高宗为社稷长远计,当早立储君,以安众心。秦桧趁机构陷岳飞,跟皇帝说:“岳飞这是断定皇帝今后不会生儿子了,太可恶。况且,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干预皇子人选,这绝不是社稷之福啊!”

封建帝王选任臣子,第一条就是绝对忠诚,而岳飞却把“爱国”放在“忠君”前面,高宗皇帝从此对岳飞“深忌之”。这就是岳飞被害的内在原因。

其次,南宋官僚内部勾心斗角、嫉贤妒能、各逞其私,终至自毁长城,败坏国家。

岳家军威震江湖,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使同僚如张俊、韩世忠等名将,羡慕嫉妒恨,嫉妒岳飞风头太劲、升官太快。岳家军日渐壮大,最后连朝廷都深深忌惮。高宗即位之初就遭苗、刘之变,一度下台,险些被杀。如今岳飞功高震主,高宗不能不对岳家军有所戒惕!所以,秦桧执行皇帝意旨,构陷岳飞。关键时刻,所有前线将领都默不作声,不置一词。连屡次受岳飞大恩的韩世忠,也仅仅只是向秦桧问了一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没有人仗义执言,更没有人敢于直言犯谏!岳飞失去了免死的最后机会。

南宋“举朝之士皆妇人”。金兀术在郾城、汴京附近被岳飞打得魂飞魄散,赶紧跟秦桧密信,明令杀岳飞是和议的先决条件。

这时的高宗皇帝只顾自身安危,只想议和守残,只求偏安江南。无论忍受多少屈辱,也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因此他连父兄都可以不顾,连祖宗陵寝都可不管,连北方大片国土都可以拱手相送;区区一个岳飞,何足挂齿?高宗绝不能让一个岳飞坏了议和大事!

高宗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需要岳飞浴血奋战抵抗南下金兵之时,岳飞就是国之栋梁,“一切事宜均可自专”;需要与金议和息兵之时,岳飞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悲的是,岳飞至死仍不醒悟——他还向人展示背上的“精忠报国”刺字, 那四字分明深入肤理!


纪录影像


背景:

公元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九,寻常百姓正在忙着除旧迎新,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大理寺内的风波亭,年仅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

名将殒命,壮志未遂,令人扼腕至今。

两年前,也就是绍兴十年(1140年),在距开封仅45里的朱仙镇前,岳飞面对着众将士,下令班师回京。他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跪在他面前的部将张宪不明白,他的儿子岳云也不明白,开封城近在咫尺,守在城中的金兀术,早已被他们岳家军吓得闻风丧胆,为何此时下令退兵?

岳飞一开始也不明白,但后来他明白了。

其实这次奉旨出兵北进,岳飞是信心满满的,他决心收回失地,他对众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他向他的儿子岳云下达军令:“不胜,先斩汝”。

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什么“拐子马”、“铁浮屠”,通通不堪一击。打得金兀术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躲在开封城不敢出来。然而,当岳飞看到手上这十二块木牌,上面用金字书写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他明白了,这十二道不是“金牌”,而是他的催命符。

果不出所料,岳飞刚一回到临安即被解除了兵权,成了枢密副使,而后岳飞主动请辞,告老还乡,回庐州老家。但这依然救不了他的命,只要他活着,就让很多人不安。岳家军退兵后,金军再次南下,秦桧组织议和,金兀术开出的条件是“先杀岳飞,方可议和”,岳飞在劫难逃。秦桧先是秘密扣押了岳云和张宪,接着派岳飞的结义兄弟杨沂中到岳飞老家“请”岳飞回临安,结果岳飞到了临安城之后,当天即被押入了大理寺。

分析岳飞被害的原因,引人深思。他为什么非死不可?到底是谁想要他的命?

首先,岳飞的悲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宋高宗赵构,虽然少不了奸臣秦桧的挑拨,但其实在赵构心里,早已对岳飞下了杀心,只是早杀晚杀的问题。为什么?

其一,赵构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他打心底就没想过收复北方,而且岳飞一代名将,精忠报国,时不时就跟赵构说要收复北方,迎回徽宗的棺木,还要接回钦宗。迎回徽宗的棺木倒是好说,如果真要接回了活着的钦宗,赵构的皇位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不会让岳飞成功。

其二,是因为岳飞曾干涉赵构立储的事,立储君这种事历来是皇帝最敏感的问题,而且这种事对赵构更加敏感,因为据说当年赵构在临安逃跑的时候,惊吓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一直没儿子。所以特别忌讳别人谈论立储的事,而岳飞偏偏向赵构上书建议立储,这不得不引起赵构反感。

其三,岳飞势力过大。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有忌讳武将拥兵自重的传统,所以一直是重用文官,轻任武将。赵构也一直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对待与北方民族的战事上,都是以和为主。而岳飞却与赵构的思想正好相反,坚决主战,手下军强马壮,却号称“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军”,所以赵构对岳飞等高级将领早就有了防备之心,中兴大将岳飞、韩世忠、张俊,都是赵构削弱的目标,而岳飞首当其冲。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另外,岳飞的悲剧,还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岳飞是天生的将军,光明磊落,治军严明。但这些职业军人的素养在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却是致命的,这样的性格在政治中就体现成了性格耿直、做事不知变通,使岳飞树敌太多。

第一,岳飞耿直的性格得罪了赵构。岳飞一代名将,自然不擅长像秦桧那样去揣摩圣意,他过于耿直的性格使得赵构拿他也没办法。其实在绍兴十年之前,金兀术就曾多次南下侵宋,而每次率兵击退金兀术,准备北进收复失地的时候,赵构往往会派秦桧站出来组织议和,这让岳飞很不忿,结果他采取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方式,罢官回老家,而等到金兀术再次南下的时候,赵构又不得不请岳飞出山,这就等于岳飞在变相威胁皇帝,所以赵构心里自然很反感。

第二,岳飞得罪了秦桧。以岳飞的光明磊落的性格,自然是瞧不上秦桧这等奸臣的。赵构曾问岳飞如何能天下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武将不怕死岳飞做到了,而文官不爱财自然会遭到秦桧的反感,而且更要命的是,秦桧是主和派,战事起时,秦桧难以发挥作用,而只有议和才能体现秦桧的价值,所以秦桧一心要除掉岳飞。

第三,岳飞与张俊有矛盾。张俊作为岳飞年轻时的老领导,可说对岳飞是有一些知遇之恩的,但这个人却是个小人。当时赵构准备下手削弱韩世忠兵权时,张俊跑来找岳飞,想跟他一起瓜分韩世忠的兵马,结果被一身正气的岳飞怒斥。所以在最后秦桧陷害岳飞的时候,张俊也跑出来落井下石,买通了岳飞的部下王贵,冤枉岳飞叛国谋反,造成了风波亭下的千古奇冤。

岳飞墓前的跪像

俗话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结合当时混乱的朝局来看,一代名将岳飞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他战无不胜,但也难以挽救南宋走向危败的国运,风波亭之后,宋朝再无北进收复失地的可能。


白话历史1973


众所周知岳飞是军事奇才,他的部队号称“岳家军”,在对金作战中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最厉害的一次,岳飞重创金军主力,一路回了开封。当时金国疲惫,而南宋的经济、军事恢复情况都很不错,再加上北方地区有大量的百姓愿意支持抗金事业,金国又出现内斗。以当时的形势看,岳飞恢复北宋领土,甚至一鼓作气恢复燕云十六州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岳飞的获胜和赵构的利益产生了根本的冲突。\r

一方面,赵构是个胆小鬼。在对金的战争中,他是万事以逃跑为上,为了保全性命甘愿付出一切代价。举个例子,中国历代的南方政权都首选南京为国都,赵构也是在南京登基的。可是赵构不顾百官的苦劝,非要选择杭州市作为首都(当时称为“临安”)。因为杭州更远离前线,也更容易出海。这么一个无能胆小的人,对形势的判断自然过于悲观。所以他害怕岳飞主动出击,在给岳飞的指令中多次嘱咐他不要和金军的主力决战。他生怕一次惨败输光了家底,又会引来金兵席卷。\r

另一方面,如果岳飞真的获得全胜,打败了金军甚至恢复了北宋故土,那岳飞等于立下了不世之功。这功劳太大了,如果都让一个人得了去,那时的岳飞会不会拥兵自重,反而威胁到皇权?虽然岳飞本人在赵构面前极其恭顺,后世的史学家们也都认为岳飞没有野心,但赵构多疑的性格让他总不能放心。也就是说在赵构看来,无论岳飞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安全。所以他最反对的就是岳飞主动出击。可岳飞总把“靖康耻”挂在嘴边,总在策划“直捣黄龙府”,偏偏这说法又符合朝野上下的呼声,赵构根本没法反驳——你爸爸、你哥哥被金人当奴隶一般使唤,你的原配夫人、你的姐妹被金人凌辱,这种情况下你公开说咱不进攻了,咱不复仇了,不救这些人了?那你还是不是人啊!所以,本以为自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实际上是把皇帝放到了火堆上去烤。这个时候,拯救赵构的天使来了,这个人叫秦桧。\r

秦桧是个坚定的投降派,甚至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金人派来的奸细。金人在和岳飞的战争中连吃败仗,授意秦桧促成两国的和谈。赵构和秦桧俩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唱一和的和谈之路。在这条求和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战场形势全面占优的情况下,岳飞被赵构强行从前线拉了回来,剥夺了军权。不久之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赵构和秦桧处死。光处死岳飞还不够,赵构和秦桧又对和岳飞有关的人进行大清洗。株连之广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因为厌恶“岳”字,下令把“岳州”改成了“纯洲”。\r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在迫害岳飞和其他主战派的同时,赵构和秦桧同金人签订了和约。宋朝在原本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向金国称臣,每年进贡大笔金钱,甚至还把岳飞攻下的土地又割让给了金国。\r

赵构之后,继任的宋朝皇帝开始给岳飞平反,但是上一代的名将已经被屠戮干净,金人逐渐学会了如何统治农耕文明,如何把农田变为自己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南宋和北宋相比失去了半壁江山,也就失去了大笔的收入。可每年给西夏、金国的进贡、以及庞大的军费并没有减少。因此时间拖得越久,南宋的国力就越弱。再想恢复岳飞时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可能了。





天香引


宋高宗为什么恨岳飞,连他儿子也杀掉。其实,如果你是宋高宗你也会这么做。为什么呢?且听我分析。

我们先了解一问题点-----宋高宗原名赵构,是南宋的开创者,话说北宋经过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要说宋人不恨金人不想收付北地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收复呢?

首先,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相对于金来说,两宋军队就是弱鸡,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

其次,如果收复失地迎回宋钦宗宋微宗父子,那么你让赵构这个皇帝如何自处?毕竟皇家血统没有他们纯正,不要说这个不重要,古人的皇帝非常注重这个。

再则,南宋前期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结果北宋被灭,南宋刚立,经济处于恢复期。也就意味着没有过多的财力物力去长期作战(南宋要收复北地,势必是长期的过程,这个不分析了吧)。


然后我们来看岳飞这边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经常讲的岳家军其实不是私军,但是民间缺叫出了“岳家军”的说法。大家想想,岳飞功高震主到什么程度了。只要他愿意,推翻宋高宗不难。

其次,大家想想,宋高宗不收复北地,好说歹说你岳飞就是要一意孤行,一路直追到中原,你让宋高宗面子何在?这是做臣子的态度吗?

再则,岳飞能不能收复北地先不提。他战后归来,人气势必高涨,加上在军中的地位...朋友们,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么做?那为什么连他儿子杀掉呢?其实未必是有多恨岳飞,更多的应该是斩草除根。毕竟岳飞在军中的地位太高,谁能保证岳飞的儿子不会在岳飞忠实部下帮助下再次接受岳家军呢?从而报杀父之仇呢?


岳飞是有民族大义的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永远不会变。我以上言论没有任何诋毁的意思。仅从客观角度分析提问者提出的此问题。


我是0华生0,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0华生0


宋高宗对岳飞的恨那是长期积累造成的,大体分为,第一岳飞低估了宋钦宋对赵构的迫害,第二力挺王安石变法推行理学,第三拥兵自重兵力数量超出了赵构心理承受力。

赵构对宋钦宗是有恨的,金军在第一次围攻开封过程中钦宗力主合谈,金军的要求是先送一个亲王和丞相到金军军营当人质才合谈。钦宗只有一个嫡亲兄弟,一个四岁儿子。剩余的庶出兄弟母亲都有贵妃头衔,唯独赵构母亲只是个妃子,地位是最低的。做人质最好的人选是钦宗的儿子,岁数小去做人质肯定不会起到人质的功能。人选就锁定在这些兄弟里,赵构的身份最低逼迫他去是最理想的,于是他和丞相张邦昌、枢密御史秦桧、一起打包送到金营做人质。每个人这时候对赵构的形象肯定是懦弱没什么个人思维主建的人。正相反他是个思维慎密身体强壮言谈十分浮夸的人。因为是人质他们可以在金营走动,当赵构在金兀术面前表现出能拉百斤强弓,骑马和越野奔跑过强说话又有一种市井小混的浮夸时,让金兀术一度怀疑宋朝送来的是一个假亲王。刚好这时候宋军完成了驰援,钦宗的授意毫无顾虑的反攻更加了金兀术的疑心,一度要杀了赵构,这时的秦桧才游说金兀术迫宋朝用钦宗唯一嫡亲弟弟交换赵构才救了赵构的命(秦桧也就从这时成了赵构最信任的心腹)。从金营出来赵构也不敢回开封逃到了河北的磁州避难,这才有了南宋的开国。说赵构怕迎回徽钦二帝对他的帝位不保?第一徽宗以成太上皇对他没有威胁,第二钦宗以成北狩帝迎他回来无非是一个抬升为无上皇一个抬升为太上皇。只是出于对钦宗的恨,恨不得他死在外地才省心,对岳飞的主张他可以不听但提得多了心也就烦了。

南宋建国之初就已经定性王安石的变法是北宋亡国的根源,他的一切法度在南宋初期是禁止的,也就是岳飞的力挺才在高宋的后期恢复。岳飞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高宗的脸上打耳光。得罪高宗和当初制定法规的文臣是肯定的。

拥兵自重这要从宋朝重文抑武说起,宋朝军队和将领不是不能打而是军队没有形成精锐部队。所谓精锐那是一支军队长期在一个将领的训练和指挥下形成一套固定的战术打法。北宋的将领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利,将领变打工的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自然也提升不了。南宋变了府兵制将领有了自主权但兵力也都控制在三万人左右,这是上限(最主要的是兵是朝廷养,但军人的孝忠对象却是初建者)。这也就有了岳家军在襄阳大捷时岳飞的官位以到了顶点宋高宗只能赐岳家军"精忠报国"金节。金节的特权是大军行进遇到城门矮的金节不能竖直进入可拆城门,入城直道上有民房挡住拆民房。特权专属岳家军"精忠报国"四个字也不可被岳家军挪作它用。岳家军在这一时期兵力也保持在三万不到的人数。直到平叛太湖杨幺起义,岳飞合同武将张俊的"八字军"收编了杨幺的降兵,(张俊没有收编),这使得岳家军人数一下子扩建到十一万人。这可触痛到了宋高宗的底限。岳飞的死就成了自然的事。赵构的一步步忍让,体现了岳飞在官场情商的低下。年龄太轻也是一个因素。


古城小川


岳飞不懂官场政治学问,一而再再而三提北伐 要迎回二圣,一旦宋徽宗父子真的回来了,高宗皇位不保。 其次 岳飞不停让高宗立太子 而高宗亲儿子已经死了,这是戳到皇帝内心痛处了。。再来个假设,假设岳飞真北伐成功 弄不好也会成为刘裕那样的军阀 最后架空皇帝 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