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有這樣一本傳奇之作。十五年前,它曾在文藝界掀起一股旋風,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五年後,又入選“新中國70週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合集,位列殿堂級的經典名作。這本書就是《狼圖騰》。

五十萬言的長篇小說一經上市就引起了讀者以及輿論的廣泛關注。可能有人會問,在如今這個文娛方式如此多樣化的社會,我們為什麼還要閱讀這部經典名作?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狼圖騰》實拍


Ⅰ一部史詩級作品的前世今生


《狼圖騰》首次出版於2004年4月,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一位知青在內蒙古草原插隊時與草原狼,與遊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作者姜戎於1967年到內蒙古額侖草原插隊,1978年返回北京。十一年的草原生活,讓他與狼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在蒼茫的大草原上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他的小狼共患難。蒙古狼帶他穿過歷史的千年迷霧,慢慢地,他懂得了為什麼蒙古人會如此信奉狼圖騰,還有草原人對狼的愛和恨。


其實早在1971年,姜戎就開始醞釀一個與草原有關的長篇故事,但直到1997年完成初稿,2003年底才最終定稿。


他說:


“我的小說不是寫出來的,也不是編出來的。它是我拿命換來的一個故事,從我的心裡慢慢萌芽,帶著我的血肉、感情和思考生長出來的。”


多年來,作者姜戎幾乎從未在公眾面前出現過,網絡上甚至找不到一張清晰的照片。但這並不影響《狼圖騰》以其自身的魅力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旋風——在中國大陸出版大獲成功後,《狼圖騰》又被翻譯為37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已經成為中國在今日世界文化的符號之一。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各國版本的《狼圖騰》


蒙古國翻譯家寶利德巴特爾受世界銀行一家環保機構之託,把《狼圖騰》翻譯成蒙古文在蒙古國出版發行,不承想取得了一鳴驚人的效果。


這部小說的銷量在蒙古國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


在總人口約300萬的蒙古國,圖書銷量超過1000冊便可稱為暢銷書,而《狼圖騰》的銷量到目前為止已突破6萬冊。這意味著在蒙古國,平均每50人中就有1人購買了《狼圖騰》。姜戎更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蒙古國文豪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非蒙古國作家。


2015年,曾導演過《情人》《兵臨城下》等眾多經典影片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耗時6年將《狼圖騰》搬上了大銀幕,成為當年春節檔的黑馬,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電影《狼圖騰》海報


Ⅱ 因為特立獨行,所以無可替代


《狼圖騰》上市之後,在一片火熱的讚揚聲中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無數對市場刻意逢迎的流行文學中,《狼圖騰》的確算是其中的特立獨行者。


姜戎以親身經歷為基礎,架構起了狼與草原、人和自然的宏大的故事。


《狼圖騰》的敘事手法十分獨特,介於虛構與紀實之間,帶有對文學邊緣性與嫁接性的探尋,正因為它文本的獨特性,使讀者在現實和虛構之間很難找到一個準確的定義。


《狼圖騰》在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中,就是這樣一個燦爛而奇異的存在。


如果作為小說來讀,它充滿了歷史和傳說;當作一部文化人類學著作來讀,它又充滿了虛構和想象。


學識與文學能力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細節描述和人類學知識相互滲透得如此不可思議,情理交織、力透紙背。深沉豪放的蒙古長調與草原狼幽怨孤獨的仰天長嗥交織,其中透出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腸、最動人的怨曲。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狼圖騰》實拍


2005年,具有敏銳嗅覺的企鵝出版社獲得了英文版《狼圖騰》在全球範圍內發行的權利。


企鵝中國公司總經理周海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


“《狼圖騰》與很多中國小說都不一樣。它吸引我,不僅是因為其獨特的敘述風格,更因為它帶有濃烈的蒙古文化特色。我相信西方讀者也會被這本書所吸引。”


確實,《狼圖騰》在海外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衛報》《紐約時報》《時代週刊》《華爾街日報》等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媒體都不約而同地撰寫長文評論。


《紐約時報》評論道:“姜戎的小說中幾乎像照片一樣的記憶,還原了蒙古草原的浪漫與孤寂,成功喚起人們對草原的回憶和嚮往。”


《時代週刊》則給出了更高的評價:“該書對蒙古草原上的兇猛原住民——狼進行了異乎尋常、發自肺腑的頌揚。在同一領域,美國文學史上有惠特曼和梭羅。中國則非姜戎莫屬。他徜徉在廣闊無際的草原中,歌頌著那些最原始的元素。”


毫無疑問,《狼圖騰》中對自然和勇氣的歌頌是超越國界和時間的。無論多少年過去,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能從中獲得驅走現實陰霾的勇氣和力量。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狼圖騰》實拍


Ⅲ不同的時代,它帶給人們不同的啟示


《狼圖騰》初次出版的時間正處於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的進程開始進入新世紀,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歷史時期,“這部作品回應了我們整個民族、每個人在那個歷史階段,所感受到的焦慮。”文學評論家李敬澤曾這樣說過。


十五年前談到《狼圖騰》,人們目光的焦點多集中於主題中的狼性;而十五年後,時代變化了,新的讀者又能從中體會到什麼?


“狼是脆弱的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狼群真的沒了,最終也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最後受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身。”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王俊凱曾這樣介紹這本書,並將主題延伸到了生態環境保護上。


書中的主人公陳陣、楊克,像每個拿起這本書的人一樣,毫無預警地“闖進”了這片土地,想走近和理解那裡的生活,最終卻無奈地見證了草原的生態被打破,充溢著詩意的生活漸漸遠去、消弭。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電影《狼圖騰》


作者姜戎進行了三十餘年的研究與思索,寫出了這部有關人與自然、人性與狼性、狼道與天道的長篇小說。


《狼圖騰》所展現的並非僅僅是草原狼遠去的輓歌,其背後隱藏著人與整個世界的相處之道。


草和草原是大命,狼和人是小命,小命需要靠大命才能活命;

草原狼是如此有智慧,有耐力,不抱怨;

草原人是如此堅韌,卻又如此柔軟地與環境和諧共生。


萬物有靈,生而平等。在草原粗糲的環境中,人與狼之間來來往往的追逐,彷彿是奏響在騰格里的生命之歌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如何被狼的精神影響的故事,背後卻隱含著關於人的信念與勇氣的思考。


這本經典名作過去15年,今天的年輕人能從中得到什麼?

電影《狼圖騰》


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離開父母的懷抱,會迷茫,會彷徨,或許會隨波逐流,失去方向。此時不妨看看這一曲由草原與天空、人與狼構成的蕩氣迴腸的故事,或許能有所體悟,奮然前行。


有蒙古狼群縱橫馳騁的遊牧草原正在或者已經消失,那些有關狼的傳說和故事正在從我們的記憶中退化,但不妨在心底許下這樣一個願望:有生之年,希望我們能看到草原水草豐美的樣子,向著變幻著美麗彩霞的天空,張開雙臂,向那片草原,向草原狼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