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在执着什么?

50874457102樱花开了






年过于自大,过于想依仗军功,制衡皇帝,据说还私自任命官员,私自罢免官员,不把皇帝与皇族放在眼里。

尤其第二次进京,让百官磕头,他持宠而娇,导致败落现前,他以为雍正不会杀他,完全判断失误。皇帝是要有人平定叛乱,而不是要有控制军权的人,军权旁落是皇帝不要看到的,所以必须杀年

综上所述,雍正必杀年,因为他要重新树立在军中的权威,不能让西北只知道年,而不知道雍正大帝的名字,权臣弄权如此,是雍正不能允许的

年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纵。行文诸督抚,书官斥姓名。

请发侍卫从军,使为前后导引,执鞭坠镫。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

在边疆时,蒙古王公和额驸阿宝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直隶总督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

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

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禩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十一月,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

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

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

曾经荐陕西布政使胡期恒及景灏可大用,弹劾四川巡抚蔡珽,上即以授景灏,又擢升胡期恒为甘肃巡抚。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布政使和署理副将的官职。

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羹尧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

年羹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珽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死,蔡珽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

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羹尧,蔡珽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

蔡珽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蔡珽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操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珽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

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

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

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

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遐龄及年羹尧兄年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

年羹尧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

公元1727(雍正五年),雍正帝赦免了年羹尧诸子,交年遐龄管束。

雍正帝:“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2]“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2]“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4]

这就是大概情况。


逍遥先生看历史


趣谈答案:这就有点扯了,年羹尧在临死之前给雍正皇帝写了一封信,那封信里都快哭了。

年羹尧的小倔强

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特别特别的好玩。

小学的语文老师发现某一个学生的作业没有交,而在问他的时候,他说他把作业交上去了,但是有人给它撕掉了。

语文老师一看果然是有人把他那页撕掉了,上面还有印记,于是便把5个语文课代表叫到了办公室,问你们这5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撕掉了这一页纸,是谁撕的?给我站出来。

语文老师在那等了半个小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直到老师查到了监控,并且指出了那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才承认错误。

语文老师问道,我刚才问谁的错误谁站出来谁承担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呢?

那个小朋友说这里有5个人呀,万一老师不会查监控,或者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我就可以浑水摸鱼了,如果我站出来我就必然会接受惩罚,如果我不站出来,我只是有可能接受惩罚而已。

好的事情到此告一段落,我们把这段话完整的挪到年羹尧和雍正皇帝的心态当中来。

雍正皇帝问年羹尧你做错了吗?如果你站出来说自己做错了,我可以从轻发落,但是如果我找到你做的那些恶心事,我就要搞你。

年羹尧说我一点错都没有,皇帝可以放心大胆的查。

为什么年羹尧最开始的时候不认错了,因为年羹尧知道一旦认错这些统统都是死罪,认错了就没的活,如果不认错万一还能活呢。

而年羹尧毁就毁在了这个万一上,因为雍正眼里不容沙子,万一是没有的。

年羹尧的最后

当雍正皇帝直接下了旨意,并且要求年羹尧自裁的时候,年羹尧彻底慌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年羹尧的所作所为,都已经被雍正皇帝摸到了底儿,所以他不认错也得认错了。

在年羹尧给雍正皇帝上的最后一道奏疏当中,全文全都是忏悔之作,让人看了之后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恶心至极。

甚至皇帝派遣臣子来看一下年羹尧究竟有没有自杀的时候,年羹尧抱着那几个臣子的大腿死命要求,希望能够再见皇帝一面,给自己留条后路。

由此可见年羹尧不认错是因为雍正没有抓住把柄,一旦雍正皇帝抓住了把柄,自己就赶紧认错了,认错态度之好,常人难以想象。

但雍正皇帝已经铁了心要灭你了,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花样来。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人人都认为年羹尧是因为太过嚣张才被雍正赐死,但是我们看《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变化以及最后的坚持,其实里面蕴含了一种别样的东西。

1、年羹尧并不傻,他知道和皇帝作对不会有好的结果

许多人认为年羹尧是自己膨胀了,是自己在作死。但是我认为年羹尧必定有自己的深意,因为他并不傻。

年羹尧一开始在江南赈灾时主动截住胤禛说还是和跟在主子身边好,年羹尧能够知道给胤禛送礼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知道主动让自己的妹子伺候一个瘸腿老头子,能够想到给张廷玉送礼等等事件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年羹尧情商很高,他不傻。

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年羹尧最后坚持不向雍正低头,甚至有和雍正打擂台的意思,是年羹尧故意为之,哪怕是死也在所不辞。2、年羹尧究竟在坚持什么?

其实在我看来年羹尧其实一直在寻找“自由”,是人格上的“自由”,是一种自尊。他所坚持不肯向雍正低头是因为他不想在当别人的“奴才”。

年羹尧一家都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开始的时候年羹尧在杭州将军手下当参将的时候,他还自认是雍正的“奴才”。

但是当八爷胤禩推荐他做四川提督的时候,年羹尧不在想做雍正的奴才了,他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于是非要见胤禩一面。

江夏镇惨案发生后,年羹尧将所有财宝都据为己有,没有报备,其实也是年羹尧在试探雍正的想法,雍正没有提,年羹尧当然也不会说。

3、对年羹尧最大的刺激

其实对年羹尧最大的刺激就是雍正知道年羹尧私自上京拜见八爷胤禩的事情。当时年羹尧在王府整整跪了一下午,后来还是给雍正洗脚才获得胤禛的原谅,临走想要倒掉洗脚水,手伸出来后又放弃了。

这件事情深深的刺激了年羹尧你做多大的官,也是人家的“奴才”,用老十的话说就是满人的狗。

总而言之,年羹尧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野心和理想,他只不过是要摆脱“奴才”的身份而已。


逝去即历史


年羹尧并不是至死都没认错,在当了25天杭州将军后,雍正派钦差大臣拉锡强制抓捕了年羹尧一家290余口,年羹尧向雍正递交了一个自我救赎的折子,字里行间已经到了摇首乞怜的程度。所以年羹尧之前所有的执着用不见棺材不落泪来形容比较恰当,在赐自尽时,年羹尧还对监督的官员乞求再见皇帝一眼,要当面向皇帝求饶,可监督的官员中有一位叫蔡珽,那个曾经被年羹尧死死踩在脚下的四川总督。

雍正帝的“海誓山盟”宠坏了年羹尧

当今有历史学者评价雍正皇帝与年羹尧前期的君臣关系为“肉麻”,这一点确实不为过,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不顾君臣礼节的称年羹尧为恩人,并许下“永不负卿”的诺言。之所以有这种甜蜜的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年羹尧对雍正皇帝的拥立之功,以及帮助雍正皇帝平稳的渡过了振荡期,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皇十四子胤禵的成功牵制。他与皇九子胤禟都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康熙皇帝储位之争的“九子夺嫡”中,胤禵在后期成为八爷党的最大希望,雍正皇帝即位最受争议的也是因为这位十四阿哥。年羹尧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被任命川陕总督之后,便开始了对抚远大将军胤禵的暗中监视,在康熙去世前的几个月年羹尧一直身在肃州(甘肃),而胤禵在同年五月就已经将大营扎在肃州,雍亲王得报的所有消息皆由年羹尧传回。所以雍正在军事上获得的支持,在内有他的舅舅九门提督隆科多,在外则有年羹尧。从胤禵被调回京的时间节点上看,年羹尧对于朝廷内的动向具有极强的敏感度,雍正皇帝刚即位就派延信前往甘肃接掌了胤禵的抚远大将军印,这种兵不血刃的接管军权,完全是由于年羹尧的强大牵制,以及谍报系统提供的信息足够精准。

其次,对皇九子胤禟的成功看守。八爷党的两位核心人物文武不一,胤禵能征善战,所以领兵在外,雍正即位之后便宣入京城,实行了实际意义上的软禁。而胤禟是喜文不喜武,非常有才华,也是八爷党在京的风向标,所以对待他的处置以外放为佳。外放的地点也是选择在西宁,这个差事也交给了年羹尧,命他在军事堡垒西大通修建房屋,以安置胤禟,后将其在京家眷全部迁至此处,成为京外软禁的一位王爷。对于八爷党的文武核心一进一出,导致政治威胁清除,雍正皇帝的皇位才得以坐稳。

“正当危急之时,朕原存一念,即便事不能善结,朕不肯认此大过,何也?当不起!原是圣祖所遗之事。”——《雍正朱批》

最后,对于青海叛乱的成功平定。雍正帝在即位之初面临的不仅仅是兄弟们的威胁,更是夺嫡党派背后政治官僚的威胁,所以即位之初的国家稳定也是平稳过渡的重中之重。在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这是雍正即位后的最大政治考验,雍正帝打破了汉人不得统领八旗兵的传统,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并下旨告诉年羹尧,青海平叛是康熙朝的遗留问题,这个锅我背不起,打输了是你年羹尧和康熙爷的责任,打赢了是我的政绩。可见雍正帝对于年羹尧的信任,但也反应了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皇帝,这可能也是年羹尧轻视雍正帝的一个原因。最终,年羹尧以过人的军事天赋平叛成功,并在西宁上演了一场真人版空城计,传为雍正一朝的军事神话,雍正也从此树立了政治威信,坐稳了皇帝宝座。

有此三件大事,年羹尧便成为雍正帝心中的恩人,因此也就恩宠过盛。在平叛成功之后,雍正帝在对年羹尧的朱批中写到“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君臣如此肉麻的也可谓古之罕见。年羹尧也由此受召进京,时为雍正二年(1724)十月,进京时百官居然对其行跪拜礼,这里包括直隶总督与陕西巡抚等封疆大吏,这种跪拜也曾见于边疆时的蒙古王公,已然是僭越至尊之礼,雍正帝起初对此并未在意。在觐见之后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其本人及其父亲年遐龄封一等公爵,其子年斌也已封爵,又赏加一等男爵给予年羹尧次子年富,可谓是一荣俱荣。与此同时,雍正帝宣称自己和年羹尧是古之君臣典范,要求百官要学习年羹尧。

“年羹尧之才为大将军,总督则有余,安能具天子之聪明才智乎。外人遂造作浮言,加年羹尧以断不可受之名,一似恩威赏罚,非自朕出者。”——《雍正朝起居注册》

年羹尧不仅在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以年羹尧的推荐为主要参考,当时的入仕门径除了科举、战功以外,流传出“年选”一项。只要是年羹尧推荐,入仕当官绝不在话下,除了川陕地区的独断任命,各地封疆大吏的推荐任用也大都出自年选,甚至连其家奴桑成鼎、魏之耀都分别当上了直隶布政使和署理副将的官职。在京面圣时,雍正帝所有军功赏赐皆来自年羹尧所列,在整治八爷胤禩时也是与年羹尧商议的结果,加之雍正说年羹尧“能宣朕言”,将年羹尧当作圣谕的代言人,这种宠信也成为朝中风言风语的把柄,流传雍正皇帝为年羹尧的傀儡。

雍正对年羹尧是真的宠,年羹尧也是真的被宠坏了,最明显的是“无人臣礼”。除了令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尧向雍正帝索要御前侍卫从军,为其牵马坠蹬。御前侍卫一般都是由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及皇帝所赏识的侍卫中擢优选拔出来的,从一等侍卫到蓝翎侍卫都是正三品到正六品级别,年羹尧将御前侍卫当做奴仆一样使唤。据《永宪录》记载,年羹尧在与雍正见面时常盘腿而坐,毫无人臣体态。古之皇帝御旨属于正大光明之事,若有圣旨,臣下需三跪九叩,跪拜听宣,雍正皇帝御旨曾两次到达西宁后,年羹尧“不行宣读晓谕”,仿佛圣旨如阴谋一般。

“朕察其言辞举动,奸伪毕露,屡次面加切责,使无容身之地。”——《雍正朝起居注册》

反而年羹尧向下属赏赐后“令北向叩头谢恩”,这不仅是无臣礼,且是有大逆之嫌,在发给平级总督、将军的文书上擅称“令谕”,将同级别官员视为下属。再得到雍正帝宠信以后,年羹尧自居白虎转世,一次夜观天象后,向幕僚邹鲁讲天下将大变,并引《玄象赋》“赤云飞上陇头山,此日江分九鼎逢,纪岁木火,毕当承运”。说此天象象征天下要九分,其中一块就在陕西,纪岁代表“年”,木火代表雍正三年、四年。言外之意就是雍正三年、四年的时候会发生变故,最后年羹尧会在陕西成就霸业。要说这事儿在幕僚面前吹嘘一番也就罢了,年羹尧还要在雍正帝面前搬弄是非。雍正二年时,康熙皇帝功德碑修好,来年春天需要雍正帝前往景陵揭幕,年羹尧就劝雍正不要前往,呆在紫荆城最安全,外边会有大事发生,雍正皇帝也是由此感觉到了巨大威胁,开始怀疑年羹尧。

君臣甜蜜期后的翻脸

年羹尧进京虽然得到了雍正帝的赏赐和褒奖,但他的行为也开始引起雍正帝的猜忌。这种猜忌也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首先,君臣之间的权力冲突。年羹尧进京风光无限,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功劳,这种功劳也为他带来了极速扩张的权力。年大将军在西北掌握了八旗精锐,同时身肩川陕总督,集军权与疆臣身份于一身,年羹尧所推荐的官员几乎在西北形成坚不可摧的派系,并逐步渗透到各省督抚、中央各部。在雍正帝皇位不稳时,年羹尧的这种势力可以帮助雍正维护统治,但在皇位趋于稳定之后,年羹尧的势力就形成了对皇位的威胁。所以京城流传雍正为傀儡时,雍正皇帝是最受震动的。且在雍正试图安插眼线监视年羹尧时,这些眼线无一例外都被年羹尧的谍报体系反侦察出来,并逐一收买,所以才有了雍正帝对其“奸伪毕露”的评价。

其次,君臣之间的隐衷冲突。这里所说的隐衷其实就是夺得皇位时的秘密行动,这种见不得光的秘密合作只能有君臣二人知道,但雍正帝有苦难言的是年羹尧并没有完全按照君臣二人设定的计划执行。雍正帝想要年羹尧牵制大将军胤禵,但雍正是想在外部牵制,哪知道年羹尧向康熙上奏了胤禵的“谋逆”之心,胤禵被调往京城虽达到了牵制目的,但把雍正架起来后不得不在京软禁,这与皇太后伤心离世不无关系,而最大的获利者却是后来接任大将军的年羹尧。而对于胤禟的处理上,雍正帝是想将其至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年羹尧听取胡期恒的建议,在西北好吃好喝的供着胤禟,反而用以牵制雍正帝,这就是说我年羹尧可以扶起你雍正帝,也能再把胤禟送回去换下你,这又使雍正帝吃了哑巴亏。

“尔等功臣,一赖人主防微杜渐,不令至于危地;二在尔等相时见机,不肯蹈其险辙;三须大小臣工避嫌远疑,不送尔等至于绝路。三者缺一不可。”——《雍正朱批》

当年羹尧离京时,雍正帝就口谕“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以此言敲打了年羹尧,年羹尧也是第一次听到雍正皇帝这种语调的口谕,因此回到陕西后也乖乖的上折子认错。哪知雍正皇帝在折子上的朱批更加刺耳,年羹尧此时已经回到了西北,对于雍正帝的指责也是摸不着头脑,这与在京时的态度转变太大。正当年羹尧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雍正帝开始了对西北军政集团的瓦解,能够拉拢的官员一并秘密策反,拉拢无望的逐个解决。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命延信回西北重新接任抚远大将军印,将八旗精锐调动权收回,并授延信密旨日:“朕将遣尔回尔任所西安,朕所以遣尔去者,其意颇深。年羹尧必甚恐惧,著尔知而留意之,将此旨甚密之,不可再令一人知晓。”

除了对军权的动作以外,雍正帝火速调亲信广东布政使图里琛到陕西任布政使,专门盯着年羹尧心腹岳钟琪,并伺机将其策反。并将年羹尧的死对头蔡珽升任左都御史,专职弹劾年羹尧,为舆论造势。找来了年羹尧的死对头弹劾多少有抨击之嫌,所以雍正帝又亲自下旨策反年羹尧亲手栽培的直隶巡抚李维钧,李维钧不敢违抗圣命,只得不痛不痒的弹劾一番,这引得雍正帝大怒,再次口谕要求李维钧“尽情攻讦”,达到“羹尧恨尔如仇”的地步才行,否则将以同党治罪。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

年羹尧离京前曾说雍正三年会有大变故,雍正帝为了在舆论上造势,于雍正三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令钦天监观测天象,卜得“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以此证明年羹尧造谣生事,蛊惑人心。随即百官上表庆贺祥瑞,年羹尧也硬着头皮上了一表,但此表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这句话来自《周易》,意思是说天子白天忙于政务,晚上忙于自省,这样就不会犯错。年羹尧写反之后,将天子所事黑白颠倒,这让雍正抓住了把柄,称年羹尧大不敬,上表影射皇帝颠倒黑白。随即雍正借题发挥,大肆更换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拔出年羹尧的左膀右臂。

到了四月,年羹尧川陕总督一职被解除,延信也由此接管抚远大将军印,年羹尧被调任杭州将军。墙倒众人推,加之雍正帝对李维钧有言在先,想要“不辩自明”,就得努力弹劾年羹尧的罪状,以此划清界限,这就引起了年羹尧往日亲信纷纷倒戈,弹劾的折子一波接一波,其中最重量级的人物就是岳钟琪。雍正皇帝此时添油加醋的说“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一方面将弹劾之声往谋逆方向引导,一方面也试图利用年羹尧做幼儿,引江浙反清复明势力抛头露面。

“既不敢久羁陕省,亦不敢丰遽赴浙江,闻江苏仪正县地方为南北水路分途……前至仪正县,静候纶音。”——《永宪录》

年羹尧得知朝廷弹劾他的折子此起彼伏,也在赴任途中频繁向雍正上折子解释,这是其低头认错的一个证据。雍正帝既然已经督促年羹尧前往杭州,他当然不敢逗留太久,而因雍正说帝出三江口,年羹尧明白杭州是个坑,当然也不敢往里跳。所以在给雍正的折子中挑了个地方待命,有学者说“静候纶音”带有要挟之意,其实我觉得这是年羹尧等待雍正给予宽恕,毕竟此时的年羹尧已经没有了军权,想要挟皇帝也没有这个资本。雍正帝的反应就是催其赶赴杭州,并令亲信傅森前往杭州担任副都统,令亲信福敏换掉年羹尧的小迷弟法海,担任杭州巡抚,布下天罗地网后,就等年羹尧赴任。

在年羹尧从陕西前往杭州的这一路,雍正帝也没闲着,他令人从陕西开始调查年羹尧的家产转移情况,在陕西境内的西安、泾阳、三原等处调查年羹尧动用的骡马货车,最终查出动用车辆230车,骡马2000多匹次。随后雍正下令全国彻查年羹尧财产转移动向,并以河南巡抚田文镜主理,经过一番折腾后,年羹尧的田产查出300多万倾,商号查出100多所,保定豪宅里搜出425万两白银。雍正帝之所以从财产入手,是想找到革职的理由,因为按照清朝法律规定,对朝廷命官定罪前必须先革职,所以雍正帝完全是按照降职、革职、定罪这个流程进行的。

在搜集到年羹尧巨额财产来路不明的证据后,雍正帝令将年羹尧革职,派一等侍卫拉锡前往杭州逮捕年羹尧一家老少,共迁其一妻十妾、五儿八女等共计290余口到北京。但到了议罪环节,百官提交了九十二款大罪,这与一年前雍正帝口中的百官之表率,君臣之典范截然相反,多少有些打脸。碍于定罪后的舆论压力,雍正帝又自导自演了一场老虎闯进年羹尧京城宅院的戏码,然后宣称上天暗示不能放虎归山,所以后世也称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破裂为“龙虎斗”。此事过罢,百官再次恳求将年羹尧处以极刑,只有皇子弘历(乾隆帝)、朱轼为年羹尧求情,朱轼说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也是退休的封疆大吏,常规劝年羹尧勤勉国事,如果年羹尧以大逆处死,会连累老人家,这是不仁之举。

“闻年羹尧赐自尽时,诸大臣咸在,羹尧迟回引决,欲一见天颜而死,珽独厉声叱之,勒令自裁,假公以快私愤如此。”——《永宪录》

雍正帝听此劝谏后,便绕开正常的司法程序,将年羹尧赐死,这种待遇在后来还发生在和珅头上。在牢狱之中,年羹尧就上折子给雍正,乞求念在旧日情分上饶他一命,自己才四十来岁,还能在皇帝面前做牛做马。在赐死执行的时候,年羹尧依然心有不甘,恳求面圣一次再死不迟,可监督的官员蔡珽咄咄逼人,令其速速自尽,算是解了心中多年的积愤。年羹尧自尽后,其子年富被斩首,十五岁以上的儿子皆遭流放,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赦免了年羹尧诸子,交年遐龄管束。其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皆披甲为奴。

“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抚驭乘方,君臣两负,呜呼!千古之豪杰英雄,所为槌心而泣血者也。”——《汪景褀.功臣不可为》

综上,年羹尧并不是只知进,不知退的人,特别在康熙时期,他曾对康熙皇帝说“格外之恩纶,即为威权之所属,臣虽至愚,岂不知畏,岂不知避,人臣所戒,虑满持盈”。只不过他是雍正皇帝成就帝业的最大功臣,高处不胜寒,是雍正帝将其架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所谓的结党、贪腐之事多数身不由己,正如汪景褀所言,功臣是万万做不得的,知进退易、能进退难。年羹尧不是不愿低头认错,而是回头太难,即便是摇首乞怜也无济于事,雍正帝早已成了负心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八十二》、《永宪录》、《雍正朝起居注册》


棍哥观史


雍正四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年羹尧被雍正赐死,而年羹尧被下狱后一直没有为自己辩驳,他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那么他究竟在执着什么?


年羹尧有自己的骄傲,他认为自己能和雍正平起平坐

年羹尧不是一般人物,他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因为在四川剿匪有功,后来被康熙派去青海地区平定叛乱,而年羹尧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在雍正继位后,年羹尧更加受重用,并于雍正二年击溃青海地区的叛乱部落。雍正大喜过望,不仅封他为一等公,让他儿子承袭子爵之位,还让他总督西北军政,可以说年羹尧此时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

不过人久居高位后,总是会骄傲自满。年羹尧在西北独掌大权,平日里说一不二,因此也越发骄横,他的架子摆的比雍正还大。

就比如总督、将军见他,要行叩拜大礼,就连王公贵族与他见面,他也只是点头示意。

尤其是年羹尧在西北接到雍正的圣旨后,连跪迎的礼节都省了,直接拿起来就看。

年羹尧向雍正提出的建议,直接要求雍正照办,这让雍正心中很是不快。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可以说除了他自己,他谁都看不起,他甚至都觉得他能够和雍正平起平坐,这让雍正无法忍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不可能向雍正低头认错,因为他有他的执着,他宁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骄傲。

年羹尧以为自己还能和雍正君臣相知,他在等着雍正赦免他

年羹尧被人弹劾有92条大罪,这些罪名加起来诛他九族都够了。

但年羹尧还以为自己只是一时落魄,他以为雍正还能和他君臣相知,他认为雍正还需要他平定西北,其实雍正早已经对他动了杀心。

而且年羹尧一点都不了解雍正,雍正早期确实很感激他,曾多次下旨盛赞年羹尧,甚至还声称年羹尧是他的恩人。

可惜年羹尧忘记了一点,雍正是君,而他是臣。君主只看重实际利益,年羹尧此时已经威胁到雍正的权力,这让雍正如何能留他。

或许此时的年羹尧还在等着雍正赦免他,他认为是雍正下旨将他下狱,那么也必须由雍正下旨将他无罪释放,可惜等待他的只是赐死的诏书。

总得来说,如果年羹尧能够放下身段,低头向雍正认错,而不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骄傲,他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东方大史


年羹尧祖籍在安徽凤阳的怀远县,和明太祖朱元璋是老乡。《在雍正王朝》里面,年羹尧和李卫被刻画成雍正的包衣,也就是家奴,这是不恰当的。年羹尧隶属于汉军八旗的镶黄旗,他妻子的祖父是纳兰明珠,人家的人脉资源很有优势。


虽然四阿哥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但是年羹尧一直对他的这位妹夫不感冒。看一下他的履历:

年羹尧进士出身,受康熙重用。康熙十八年,出任四川总督,平定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叛乱。

康熙六十年,奉诏进京觐见,康熙赐弓,以示恩宠。这年九月,年羹尧又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康熙六十一年,十四阿哥进京,年羹尧和延信共同掌管抚远大将军印。

在皇位争夺上,年羹尧更看好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反而和他们两个走得很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709年,四阿哥胤禛被康熙册封为雍亲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成为亲王之后,可以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培养自己的势力,有问鼎皇位的极大可能。正在这时,年羹尧率领的镶白旗划归雍正管理。此时,年羹尧才逐渐正视与雍正的关系,两个人越走越近。


在夺位过程中,精明能干的年羹尧立有大功,雍正继位后,雍正元年,立马擢升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览川陕四省军务。雍正特发御旨:凡是调遣兵力、动用钱粮,边防大臣以及川陕、云南督府、提镇,皆照年羹尧意见办理。这实际上成了雍正在西北的代理人,地位已经超出了抚远大将军。

在这一年的十月,年羹尧会同岳钟琪平息了青海萝卜藏丹津的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无人不知。

然而年羹尧地位和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也暴露无遗。

雍正二年,年羹尧奉旨觐见,仗着自己的军功和两朝元老的地位,在入京途中,命令直隶总督李维钧和都统范时捷跪迎。到了郊外,又让王公以下官员悉数到城外下跪迎接,王公大臣与他打招呼,他仅仅是“颔首”而已,也就是点点头,其他的官员基本上是看都不看。


还有一次,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担心众将士劳累,让他们卸下铠甲就餐,然而,没人敢动。只有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将士才敢卸甲就餐。在年羹尧的军队里,只知道有年大将军,而不知道有皇上,这让雍正深思极恐。就凭威胁皇权这一点,年羹尧必然被铲除。

年羹尧利用自己的权势,大力推举自己的心腹进入朝廷要害部门任职,凡是经过年羹尧举荐的人,吏部、兵部无不优先录用。这样一来,以年羹尧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有皇权在上,雍正是不允许有这样一个“年党”存在的。

年羹尧残忍嗜杀。据《栖霞阁野乘》记载,有一位江南姓沈的孝廉,来京城考试落第,他不想回家,想要在京城谋一个家庭教师的职位,他认识一位侍郎,侍郎把他举荐给了年羹尧。

年羹尧安排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认字、算数,工作轻松,待遇优厚,还安排了四个奴仆,八个书童伺候自己。

有一天早上洗漱的时候,有的书童用头顶着脸盆、有的拿毛巾、有的端热水,来死后沈老师。沈老师哪里习惯的了这个,就让书童放下脸盆,自己动手。这时,年羹尧带领侍卫巡视至此,发现,那位书童没有顶脸盆,就和侍卫嘀咕了一句话,侍卫把那位书童领走了,没过多久,侍卫拎着那位书童的人头进来了,向年羹尧禀报:“某位书童对年羹尧不敬,已斩之。”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沈老师受不了惊吓刺激,多次请辞之后,终于回到家乡,一辈子称病不出。

雍正二年,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公开化。特地下御旨让他珍惜眼下的君臣情分,如果侍功造做,必致反恩为仇。

从此,年羹尧的处境急转直下。雍正二年三月,陕西巡抚年羹尧的亲信胡期恒被革职;四月,年羹尧被革去川陕总督的职位,勒令交出抚远大将军印,由岳钟琪接任,年羹尧被调往杭州任职。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列出九十二条大罪,雍正赐他自尽,免连坐父兄。

年羹尧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可饶恕。纵使自己祈求认错,终究于事无补,还不如早点赴死。所以,一直蛮横至死。


品读春秋001


年羹尧这个人,算是雍正的右臂,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对雍正有不臣之心,既然你是我妹夫,我享受一下荣华,这也有错?你雍正,不过是在过河拆桥;你四阿哥的手段,李卫知,我知,邬思道知,只是邬思道跑了,我无路可逃!

年羹尧该死吗?李卫说不足以死罪,雍正说这该死的奴才,华妃说我可怜的哥哥,大臣说大将军威武,于是年羹尧死了。

年羹尧忘了一点,不是功高震主,而是皇帝作为孤家寡人,永远不会让一个臣子看不清自己的身份。

棋子就是棋子,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在任何皇帝眼中比养一只老虎更可怕,废物在某些人眼中反而是一块无价之宝,用来攻击原先主人的妙棋。

1、

年羹尧从来不相信雍正会杀自己!

他错了!雍正一直没对他放心过!

当初年羹尧投靠“四爷”,是为了回北京,没有投名状,大家互不信任,只是各取所需,但其妹改变了这一切!

年秋月喜欢邬思道,邬思道是雍正的左膀,所以当雍正知道两人的情感,于是抬旗纳为妃,间接控制了邬思道、年羹尧两人。

为我効力,否则你心上人死!否则你妹妹死!

邬思道看的清楚,年羹尧欣喜之下没看明白!

2、

追缴国库欠款案,四爷触了霉头,一时半会都会处于低潮之中,所以年羹尧接过了老八的橄榄枝。他以为,两面讨好,自己官做大了这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做了四川总督,只不过是老四骗老八的手段而已,老四利用了老八、对年羹尧也戒心渐浓。

康熙升其为四川巡抚时,年羹尧以为天高皇帝远,从此飞出牢笼。

李卫被塞了进来,因为邬思道向雍正说了几个字:“派个人,看住他!”

年羹尧还是没看明白。

邬思道只是把雍正意思说了出来。

3、

年羹尧奉命西藏平叛,他不停向雍正要钱要粮,却不肯真正去平叛,因为他要大将王这顶帽子,要打完仗后的实权。

雍正非常恼怒,年羹尧需要实权,他何尝不需要一场大胜仗来给天下人看,他的龙椅坐的还不安稳,朝廷内的大臣还冷眼旁观。

雍正骂年羹尧狗奴才,冷眼后还是给钱给粮。

邬思道来了,邬思道走了。

于是西北战事大捷。

邬思道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就叫灯下黑!”

雍正是灯啊,他需要油才能燃烧,你不能做油,拿来何用?

年羹尧胜了,还是没想明白。

4、

雍正把年羹尧当做恩人,年羹尧也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大恩人,任性挥霍雍正对他的耐心。

年羹尧以为自己是雍正上位的大功臣。

他的兵力限制了老八野心的成长。

他的部署防止了老十四的叛乱。

他的大捷坚固了雍正的位置。

他是雍正拿的出手的武将。

他还是雍正的大舅哥。

他开始享受权势带来的好处。

他忘了,他代表的是雍正的脸面。

所以他没错,那就是雍正错了,雍正怎能犯错?

年羹尧必死!

正如李卫说的,年羹尧不知收敛,闯出天大的祸,这祸就是雍正的帝位。

雍正不能让年羹尧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棋子,也不能因他让朝廷失和,唯有一杀!

年羹尧作为一个武将,在雍正登上大位时前后都有很大功劳,但他错误的真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所以横行霸道、肆无忌惮的做事为人,这等于是雍正皇位一个极其不安定的危险因素,所谓鸟尽弓藏,终于惹来杀身之祸。

如果年羹尧懂得收敛,不倚功自骄,安分守纪,做个好好人,自然君臣想欢。他却以武将的头脑去理解雍正的权谋,自然想不通,他执着的不过是自己是雍正口中的恩人身份。说穿了,就是不通人情世故,把老百姓之间的义气搬到朝廷,期待雍正能够回心转意,再给自己机会。

等到死之时,年羹尧终于想明白了,棋子就是棋子,是自己太高估自己的作用了!


西游梦红楼


关于年羹尧这个人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人物设计和正史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电视剧里面的年羹尧是雍正皇帝在潜邸时的包衣奴才,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在康熙朝夺嫡之争当中为雍正立下过汗马功劳,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又作为抚远大将军平定了西北罗布藏丹增的叛乱,为雍正皇位的稳定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最终,雍正还是把他给杀了。

而正史当中的年羹尧,并非雍正的包衣奴才,他也算是官宦人家后代,他本人是进士出身,因为才干出众,深受康熙的器重,在康熙朝后期得到了康熙的重用,一直做到了川陕总督,算是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雍正结交年羹尧应该算是有目的的,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也是为了能够通过年羹尧控制当时最为大将军王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因为年羹尧控制着西北大军的粮饷供应,笼络好年羹尧就相当于扼住了十四阿哥胤禵的脖子。

果然,在雍正依靠隆科多顺利上位的同时,年羹尧也真的就控制住了十四阿哥胤禵,逼着他乖乖就范。

同样,正史上的年羹尧也是平定了西北的叛乱,然后在平定叛乱不久就被雍正削夺兵权,一路罢贬,最终锁拿进京议罪处死。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年羹尧似乎是一个既飞扬跋扈又很刚烈的人,虽然被雍正一路从抚远大将军贬到看守城门的军汉,然而直到最终被赐死,这位年羹尧始终没有向雍正认错求饶。

这一点和正史还是有出入的,正史当中的年羹尧还是挺怕死的,在被贬职直至捉拿问罪的过程中,年羹尧多次认罪,口称奴才祈求雍正能饶他一命,但雍正似乎不为所动,最终还是处死了年羹尧。

所以,就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只能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背景,分析一下年羹尧为什么会至死也不认罪求饶。

其实,年羹尧的执着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认罪”,第二个阶段是“不求饶”。年羹尧在这两个阶段的表现,既勾勒出年羹尧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了雍正在对待年羹尧的问题上的“煞费苦心”。

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两位当事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定位的认识的本质差异。

雍正希望的年羹尧是“永远是奴才”的年羹尧,他可以给年羹尧所需要的荣华富贵,可以封官进爵,但是,主仆关系永远不能变,一旦年羹尧不认这个帐,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就不存在了,一旦没有了这个基础,赐给的荣华富贵可以抄封,赏出去的官爵可以收回。

但是年羹尧所追求的是和雍正之间的“平等”的君臣关系,甚至是“兄弟”关系,他固执的认为,他有这个资格和资本可以和雍正之间谈平等,并且雍正也承诺了这种平等关系,但是雍正食言了,所以他要抗争。

先说说不认罪的问题。

年羹尧是不认罪的。在年羹尧看来,雍正能够有今天,能够如愿坐上并坐稳皇帝的宝座,离不开自己的竭尽全力的支持与帮助,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年羹尧就几乎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为他的主子干了好多至关重要的差事,并且每到关键时刻,年羹尧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血洗江夏镇,控制十四阿哥胤禵,西北平叛大捷,仅仅就这几件大事,就足以奠定年羹尧的“不世之功”。

雍正对年羹尧的功劳是认可的并且是感激的,认可和感激的结果,就是年羹尧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年羹尧本人也越来越贪。雍正对年羹尧的感激之情,甚至不惜用“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的定义方式来表达,给年羹尧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作为雍正的恩人的年羹尧,是可以和雍正“平起平坐”的,这种平起平坐的待遇,雍正也是认可的。

当年羹尧在西北取得大捷,回京面见雍正之时,“百官跪迎”的礼遇,以及在朝堂之上雍正皇位前设座的特殊待遇,都让年羹尧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和雍正平起平坐,平等协商,甚至是“礼让三分”的资格。

所以才会有“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狂妄,才会有对雍正的三点要求一概驳回的胆气。他并不认为有什么过分的,如此功劳,皇帝的恩人,只是希望做一个“西北王”并不过分。

于是对于“僭越”的弹劾年羹尧是不认账的,而对于“贪腐”的罪名,年羹尧更加是“不屑一顾”,即使是贬为杭州将军,他的奢靡依然如故。

年羹尧的概念是:我搞得那点钱和你雍正的皇位相比算得了什么,并且我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打了胜仗之后才开始的,一直这样,也没见你雍正反对过,怎么打完了胜仗就全不对了?全成罪过了?

这是年羹尧不认罪的根源:作为雍正口称的恩人,我年羹尧的一切都是应该得到的,何罪之有?在打胜仗之前,什么都是对的,打了胜仗之后就什么都不对了?

由此,就形成了越是遭到贬斥,年羹尧约不认罪,照例的谢恩折子雍正看了越生气。

这种不认罪的对立情绪,必然带来的就是不服软不求饶。其实年羹尧从自己的“抚远大将军”一职突然被撤换,兵权被瞬间被剥夺并贬为杭州将军的那一刻起,在年羹尧的心里对雍正就已经死心,他认定了雍正开始了“卸磨杀驴”,他认为自己大概是必死无疑,因为雍正一旦开启“狡兔死走狗烹”的模式的话,那么说明,无论他做了多大的努力,即使是认罪求饶,最终还是逃不出“奴才”的身份和归宿。他幻想成为一个和雍正有“患难之交”的平等相待的“朋友”甚至是“兄弟”,的确是痴心妄想。

他对结果的判断还是很清晰,甚至是有点可以造成“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这个可以看作是年羹尧的一种抗争。

在李卫奉旨到杭州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把当年从雍正(那个时候还是他的四爷)手里讨要来的那串佛珠交给李卫,并告诉李卫:替我还给他。这个时候,雍正在他的眼里既不是“四爷”也不是“皇上”而是那个“他”。年羹尧至死也不求饶不服软,就是要保持自己再也不愿意当“奴才”的核心本意,就是死了,也要和雍正平起平坐,这种“平起平坐”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

最终,年羹尧大哭一场,他的这个痛哭,既不是恐惧,也不是忏悔,而是幻想破灭之后的彻底绝望。


步武堂


年羹尧之所以宁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一直以为雍正并不是真的要杀他。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死的时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当李卫拿着雍正诏书,来赐死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将雍正的手串托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一个对着天放声大哭,然后自尽身亡。

而历史上的年羹尧,在自尽的时候,非但没有这样的“悲壮”之举,甚至可以用“滑稽”来形容。

当宣读圣旨和监督年羹尧自尽的官员,告知年羹尧雍正要其自尽的时候,年羹尧是迟迟不肯遵旨自尽。

此时的年羹尧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在杭州,而是就被雍正关押在北京附近,所以年羹尧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宣旨的官员,皇上不会这样让他去死,而是会用一纸赦书将其赦免,于是就是不肯就此自尽。但是年羹尧所期待的雍正赦书始终没有能够到来,在场的官员也是劝谏年羹尧奉旨自尽,最终年羹尧这才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就在年羹尧临终之前,他都不相信雍正会真的处死自己,而他也是根本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年羹尧为雍正所杀,正是因为年羹尧只知进而不知退,功高震主,为雍正所处死的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趁着大清王朝君主交替,之前统兵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档时期,发动了叛乱,雍正随即安排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亲王前往青海带兵平叛。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投奔了同样是强弩之末的策妄阿拉布坦。

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让年羹尧名声大振,获得极高的威望,就连雍正都称其为“恩人”,甚至在对其的奏折批复中都毫不掩饰对于年羹尧的感恩与宠爱之情: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此时的年羹尧可以说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同时,年羹尧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得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仅在面对朝臣时趾高气昂,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在此之后,年羹尧仰仗着雍正对他的宠爱与器重,一方面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把持官员任免与升迁,进而形成了“年选”;另一方面,年羹尧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网罗财富,铺张浪费,极度奢靡。

实际上不仅仅是雍正,在朝臣之中,对于年羹尧不满的声音也是愈发的激烈,但是雍正碍于年羹尧的特殊功绩,也碍着年家特别是自己的宠妃年氏的面子,一直没有处置年羹尧,更可况自己刚刚给了年羹尧如此众多的“殊荣”,如果马上就进行清算,则必然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动摇自己的皇位。

所以雍正并没有马上处置年羹尧,反而更加滋长了年羹尧的嚣张气焰,年羹尧也就此变得更加僭越与傲慢。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群臣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向雍正祝贺。年羹尧也向雍正进上了一份贺表,但是在文中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进而引发了雍正的震怒。毕竟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是公认的文武双全,出现这样的错误,雍正认为年羹尧是故意而为之,诅咒自己早点去世,以便新皇登基,这才将代表晚上的“夕”写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将这位曾经的心腹与“恩人”赐死了。

而在年羹尧看来,自己的“恩人”是雍正给封的,自己的权势和威信也是雍正给树立的,他说做的,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极大的触动的帝王的威严,而在此情况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起初,年羹尧还有自己的妹妹作为保护伞,但是伴随着妹妹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死期。

雍正将年羹尧一撸到底,直至将年羹尧囚禁起来,并没有处死年羹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在了宠妃年氏的面子上。

年羹尧的妹妹自嫁给雍正开始,就非常受到雍正的宠爱,雍正登基后,马上将其册封为贵妃,而就在年氏病重期间,为了给年氏冲喜,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足可见对其的宠爱。并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宠妃伤心,雍正甚至没有将自己处罚年羹尧的消息告诉她。

此时的年妃,已然成为了年羹尧最后的保护伞。

但是随着年妃的去世,年羹尧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在年羹尧的妹妹去世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年羹尧就被雍正赐以自尽了。


雍亲王府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年羹尧实际上是非常惊恐的。

那时候,他简直恨不得用尽一切办法来让雍正皇帝改变主意、饶掉自己的小命,根本就没有什么宁愿死也不向雍正皇帝求饶的现象。

而在说到年羹尧之死前,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年羹尧崛起以及最终被雍正皇帝判处自杀的原因。

雍正登期早期最信任的年羹尧

年羹尧崛起的时间很早,起码比雍正当皇帝的时间要早很多。

在康熙没死、雍正还没当上皇帝之前,年羹尧就凭借着自己的雄才大略获得了康熙的认可,一路凭借着战功被康熙皇帝提拔了起来。

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年羹尧已经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顶点,成为了清朝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川陕总督。

由于年羹尧在康熙晚年的位高权重,所以雍正在和其他皇子激烈中的皇位的过程中,就和自己这位大舅子走得非常近,想借助他以及其他权臣的力量把自己给推到皇位上。



在雍正的众多支持者中,最位高权重的人物分别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就是镇守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年羹尧以及坐镇京城的权臣隆科多。

他们二人在雍正皇帝继位、登基早期对雍正皇帝的帮助非常巨大,因此在雍正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他们所被雍正皇帝赐予的权力也是最为巨大的。

只不过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过于巨大、由于他们在巨大的潜力之下做出了很多不轨的行为,所以雍正皇帝登基没几年,他就通过各种名义除去了二人身上的权力。

最终,更是把年羹尧送上了绝路。

雍正忍耐底线的崩塌

要说年羹尧为什么被以往一直对他信任有加的雍正皇帝送上绝路,其实他是活该的。

雍正当上皇帝后,早期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年羹尧的信任,他是一点都不讲究君臣礼数的,没有强制年羹尧对自己施行君臣之礼,甚至还含有鼓励年羹尧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意思。

正是在雍正皇帝的假客气下,年羹尧相信了雍正早期对自己表露的态度,觉得自己是真的被雍正皇帝当成了最为信任的人,因此,他后来就变得极为骄纵。


按照清朝的礼节,无论官员、将领们身在何处,只要他们看到皇帝颁发的圣旨,他们都是必须如同看到皇帝本人一样下跪的。

但是年羹尧却不同,在他于西北地区担任抚远大将军职务期间,他从来没有向雍正皇帝颁发到军中的圣旨下跪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就是将在外有所不从。

不过我仔细琢磨过,觉得他之所以没有向雍正皇帝的圣旨下跪,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觉得自己见到雍正本人都没有必要有那么大的礼数,更何况是一个地位身份跟自己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的小小传旨官?




正是因为如此,他没有选择向雍正皇帝的圣旨下跪。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做过许多远远超出礼数的事情。

在雍正皇帝给他罗列的罪名中,有一条非常显目,那就是说他在军中所建造的建筑以及所使用的生活物品中,有很多,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如果其他事情的话还能辨解,但是礼法大于天的古代,这件事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很难让皇帝不产生这个人想造反的想法。

而在雍正皇帝的女婿、蒙古的王公到军中拜访年羹尧的时候,他更是凭借着自己在军中的权威,逼迫了这些平常只对雍正下跪的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来。

在他回京、众人在京城道路两旁迎接他的时候,他更是飞扬跋扈地逼迫很多人向自己跪拜下来。


那时候由于在京城附近,他没有如同在军队中那么嚣张,不敢让那些王公级别的人向自己下跪。

但是在此过程中,他竟然逼迫直隶总督以及其他都统级别的大人物向自己跪拜了下来。

我们要知道,直隶总督、都统都是从一品的大员,分别是清朝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和八旗中的最高长官。

年羹尧竟然逼迫这样的人物向自己跪拜,这样超出礼数的事情对于雍正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没有理由不让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产生忌惮心理。


然后再加上年羹尧到处任用私人、贪赃枉法严重的原因,他最终就彻底点燃了雍正皇帝心中的火药桶,被雍正皇帝下定决心给撤除了权力。

不过由于当时年羹尧正担任抚远大将军这个重要官职、手中掌握着重兵,所以雍正皇帝为了避免在撤除年羹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故,他就首先撤掉了年羹尧手下一些担任重要官职的亲信,然后才敢撤掉了年羹尧抚远大将军的官职,想把他调去住杭州将军。

历史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年羹尧宁死不屈头的状况

而在正史之中,不要说年羹尧在死前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向雍正皇帝低头的事情了。

在雍正皇帝刚开始表明撤除他抚远大将军官职念头的迹象时,实际上他就已经认怂,向雍正皇帝呈上了很多诚恳认错、请求雍正皇帝再给他一次机会的奏折。

而当雍正皇帝下令让他自己在监狱中上吊自杀的时候,他更是一直心存着侥幸、幻想,觉得以自己早前跟雍正皇帝那么铁的关系,雍正皇帝肯定是吓唬自己,不是真想让自己死的。

那个时候,他还故意拖延起了时间,焦急等待着雍正皇帝赦免自己命令的下达,只不过他最后没等来雍正皇帝赦免的命令,就被监督他自杀的官员逼迫上吊自杀了。

至于什么宁死也不愿意低头的说法,我觉得可能是什么电视剧里边编造出来的虚假情节,是真是假,大家应该可以判断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