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1958年7月,北京定陵打開了神秘的地宮大門,在後殿寶床上的梓宮旁邊,出土了一頂三龍二鳳鳳冠。

鳳冠高27釐米,口徑23.7釐米,重2320克。

冠框用細竹絲編制,然後髹漆。冠通體嵌各色珠寶點翠如意雲片。

前部飾三條金龍,其下為點翠雙鳳,口銜珠滴。

全冠共鑲大小紅藍寶石100多粒,珍珠5000餘粒。整個鳳冠的龍、鳳、雲、花,形象飛舞,色澤瑰麗。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精美絕倫的鳳冠被放在孝靖皇后棺槨旁的隨葬品箱子裡,打開孝靖皇后的棺槨本身,裡面卻不見什麼值錢的隨葬品,還能看一看的,只有一把殘破的銀壺和一個滿是缺口的銀盤。

這頂鳳冠和幾件銀器的主人,正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皇貴妃——王恭妃,到她孫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後,被追封為孝靖皇后。

這些霄壤之別的陪葬品,背後是一個苦命女子的不幸故事。

鳳冠很漂亮,孝靖皇后卻很苦。她的兒子、孫子都當上了皇帝,她的一生,卻是明朝皇帝生母裡最悽慘的一個。

被臨幸的宮女

王氏原本只是個宮女,萬曆九年,朱翊鈞年方19,氣血正盛,在一次去慈寧宮向生母李太后請安的路上,偶遇王宮女,一時興起,把她給寵幸了,當時她只有16歲。

明朝皇帝的私生活,還不像後世清朝皇帝那樣受到更嚴格的限制,朱翊鈞寵幸一個宮女,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可是朱翊鈞寵幸了人家,卻又想賴賬。他不按規矩來,沒有按慣例賞賜東西,因為有賞賜就有證據,他嫌王宮女出身太低,配不上自己。

這就有點渣男的意思了,不過貴為一國之君,在後宮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在起居注上,賴是賴不掉的。王宮女因此懷上了龍種,雖然不敢聲張,但肚子瞞不了人,很快被李太后看破,拿來起居注一對照,朱翊鈞也只好老實承認。

十月懷胎后王宮女產下一子,起名朱常洛。

這是朱翊鈞的長子,照理說,母以子貴,王宮女怎麼也得有好日子過了。

但對朱翊鈞來說,這卻是個煩惱,因為他心裡早就有了別人。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受寵的貴妃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淑嬪鄭氏。

鄭氏在萬曆十年二月進宮,被冊封為淑嬪,萬曆十一年,就晉封德妃。

這時候,已生下皇長子的王宮女剛剛被封為恭妃,這還是萬曆不情不願封的,畢竟人家為皇家生下了兒子,總得給個名分。

到了萬曆十四年,鄭妃的肚子終於爭了氣,為朱翊鈞生下一子,起名朱常洵,兩個月後,德妃就晉封為皇貴妃。

鄭氏進宮四年,就完成了後宮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三級跳,成為僅位於皇后之下的皇貴妃。

這時,王恭妃還是王恭妃。

鄭貴妃趁熱打鐵,接連又生下了皇四子朱常治、皇七女朱軒媁,可想而知她有多受寵。

國本之爭

隨著皇子們年齡漸大,問題來了,皇帝該立太子了。

朱翊鈞的皇長子是朱常洛,但這個兒子就跟撿來的一樣,他的母親王恭妃不受寵,朱常洛也不得父親歡心。

朱翊鈞喜歡的是鄭貴妃,愛屋及烏,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也很受寵愛,萬曆想立朱常洵為太子。

但是大臣們不答應,他們早就看出萬曆這點小心思,要求皇帝早立朱常洛為太子,以避免他做出違反祖制的事來。

眾人分為兩派,互相擁護自己的人選,吵得不可開交,這一吵,就吵了十五年。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國本之爭。

爭國本事件,又臭又長,皇帝和大臣們爭論的重點都在太子上,王恭妃還是那個王恭妃,還是不受待見,自從萬曆十年被封為恭妃後,她的待遇就一直沒提高過。外面吵得轟轟烈烈,王恭妃還是在宮內默默無聞,苦熬日子。

萬曆二十九年,爭國本事件終於塵埃落定,朱常洛終於被立為太子。

兒子終於當上儲君,王恭妃的好日子,怎麼看也應該到了。

然而並沒有,王恭妃這時已被幽禁在景陽宮內,整整十年沒有和兒子見過面。並且,她被受寵的鄭貴妃視為眼中釘,待遇極差,還不如普通宮女。

被幽禁的貴妃

直到萬曆三十四年,太子朱常洛已經生下長子朱由校,萬曆皇帝有了孫子,他終於將王恭妃晉封為皇貴妃。

名分終於有了,王恭妃的日子也沒什麼改變,因為還是萬曆皇帝執政,他不可能否定自己去討好王恭妃,那樣等於向大臣們再次低頭,甚至他把在大臣那裡受的氣,又出到王恭妃頭上,還是始終將她幽禁。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長期見不到兒子,王恭妃心情壓抑,身體變差,五年後就生了重病,這時她已經十幾年沒見到兒子。

她病危時,神宗也沒去看望她,不過終於網開一面,同意太子去探望母親。朱常洛趕到景陽宮,跪倒在母親床前,這時王恭妃已經雙目失明。

她在去世前想見兒子一面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與兒子抱頭痛哭一場後,得以如願辭世,享年不過46歲,她在宮中苦熬30多年,最後以這樣的方式告別,周圍所有人都莫不流淚痛哭。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七》:三十九年九月己酉,皇貴妃王氏薨。妃雖生皇太子,失寵目眚,比疾篤,太子始知之,亟至,宮門尚閉,抉鑰而入。妃手太子衣而泣曰:“兒長大如此,我死何憾!”太子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須臾薨。

生前身心受到摧殘,身後明神宗更不想為王恭妃多費心,在大臣進言後,也不過將她草草葬在十三陵內一塊平岡地裡,隨葬更沒有什麼珍寶,陪伴王恭妃入葬的,多是她生前使用過的一些器物,其中就包括了這把銀壺。

這把銀壺,底部的銘文是”大明萬曆壬午年(1582年)制”,也就是萬曆十年所造,經過數十年使用,已經坑坑窪窪,破破爛爛,卻在她死後仍然被帶入棺槨。

除此之外,她棺槨內還有一件銀盤,外層的鍍金早已磨損,滿是破洞和缺口,更是讓人心酸。想必是她下葬時,沒有任何賞賜,左右只得把她生前所用值錢一些的東西給她陪葬。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頂精美鳳冠和一把破銀壺,揭開女主悽慘一生

政治的犧牲品

直到王恭妃的孫子朱由校登基,才將她追尊為“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胤聖皇太后”,把奶奶的棺槨遷到定陵內和明神宗合葬,並補上了不少隨葬品,裡面不乏精美器物,比如這頂三龍二鳳鳳冠。

但這些在王恭妃生前都是無法企及的。

王恭妃還曾生下一位公主——雲夢公主朱軒嫄,那是在萬曆十二年,朱常洛剛剛兩歲,鄭貴妃還未獨得聖寵之時,可惜公主在四歲時夭折。

作為母親,對王恭妃的打擊可想而知。

一起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器物箱裡,還保存有三件小姑娘穿過的衣服,可見做母親的心,永遠都在孩子身上,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兒女是她們永遠和割捨不下的。(感謝條友 補充線索)

這個可憐的女人,是宮廷鬥爭的犧牲品,帝國政治的替罪羊。

對她來說,在世時唯一能給予一些安慰的,只剩對兒子的母愛。然而,連這點也被殘酷地剝奪了。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這樣總結她:
雖然她這一生,並沒有什麼可供傳誦的事蹟,但她已然知足。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