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

菲菜阮六


現在中國缺少年味原因:

一、表明人和人關係不和諧。人們發現,人和人的關係靠不住的,都是面笑心不笑,人們不再相互拜年。甚至鄰居相互不認識不說話。

二、年輕人有對過年失去耐心。年輕人去購物廣場,買衣服,吃垃圾食品,肯德基,碳酸飲料,珍珠奶茶,酒吧咖啡樣樣行,就是不會在家做黃燜雞,蛋卷。

三、物質豐富了,吃穿不愁了,人的需求更高,人心浮躁。幹什麼都覺得沒勁。

四、人們改變過年生活方式,比方開車旅行。

五、購房,治療,結婚,子女教育,是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讓人們生活索然無味。


德州的小老頭


我記憶裡的鄉下年味,已經是非常非常久遠的事了。但無論多麼遙遠,腦海裡的那年味情懷,卻怎麼也忘不掉。

首先是,過年了,從臘月開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殺一頭甚至兩頭年豬,大的有三百甚至四百多斤,小的也有百八十兩百來斤。那一天,應該是家裡一年來最溫情的日子。

因為,對多數農村人來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或許只有這一天,是可以用大碗來盛瘦肉、血腸、豬雜湯吃的。那鄉下土豬肉,非常香甜、可口、美味。關鍵是,還可以一碗一碗地吃,直到吃飽、吃不下肚為止。

在那一日三餐無一頓飽的年代,在那大米飯奇缺、餐餐紅薯充飢的日子裡,能如此地大碗吃肉、大口喝湯,想想都美得流口水。

其次,除夕晩上,娘總會給孩子們拿出一套新做的衣服來,都是當時最流行的布料,拿到裁縫鋪裡去量身定做,每每過年了,拿著嶄新的衣服穿上,別提有多神氣了。

你想啊,都穿了一年時間的帶洞口、帶補丁的衣服了,終於有一天,可以穿上沒有爛的新衣服了,這該有多期盼?俗話說,人靠衣裝。新衣服一穿上,那抖抖擻擻的精氣神,一下子全都出來了,別提有多來神了。

還有,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放鞭炮,一大早地,孩子們穿上新衣服一家一家去拜年,順便在炸完的鞭炮堆裡尋找一顆顆未炸響的鞭炮子,然後點上一根香,三五個孩子一起,去炸爛泥、炸牛糞、炸石洞,反正什麼好玩炸什麼。

半天一天下來,總會把一身新衣服炸得帶泥、帶糞、帶汙水的。回到家,娘總是被氣得脖子通紅,可是也絲毫沒有辦法。因為鄉下規矩,新年第一天,是不能罵人,更不能打人的。無論娘怎麼氣,也不得不忍住。

這對平日裡經常挨爹孃藤條抽打的孩子來說,這一天,別提有開心、多快樂、多解氣的了。

除這些外,在我們鄉下,中國年味還有很多,比如說守夜、炸餈粑、喝油茶、走親戚、舞獅子、唱大戲……等等。只是,這種日子一晃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今年春節,我帶著家人回到鄉下老家,家裡殺年豬幾乎已經沒有了,鞭炮也開始禁放,要放也都是偷偷地放,守夜、舞獅、唱戲也都沒有了,過去的年味幾乎都無處可尋了。

確實,不得不承認,中國年漸漸地失去了年味。但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壞事,這是社會的發展,這是時代的進步。因為,我們早已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現在老百姓的日子,已經比以前好了無數倍。

所以,這種變遷,這種年味的缺失,就讓它慢慢變遷、缺失吧。因為,缺失的年味裡,人們有了更多的美滿和幸福。


深秋曲豆


沒有了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73年出生的我,生活在農村。小時候一個三千人的村子,在外面工作的人員,不到十個。

我們一家五口人單過,爺爺奶奶和叔叔生活。一年土裡刨食,年底也剩不下幾個點。只有過年,我和哥哥姐才買上一件新衣服。過年自己家殺豬,宰雞,年貨買的極少,鎮上唱大戲,村裡有秧歌隊!高敲隊。小子們放鞭,姑娘們頭上帶著🌸,滿世界跑!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村民們開始有少數人員外出掙錢謀生。(那時候還沒有‘’打工‘’一詞)

人員外出的越來越多,思想變了,農村人都跑進了大城市,就有了打工仔,農民工這個稱呼。

農村人,把過年看的不再重要。一心向錢看。

過年了,有的在外面,不再回家和父母團聚過大年,有的在城市安了家。年味一步步在農村和城市淡化!

就拿我來說吧,自己的一家人生活在市裡,母親和哥哥生活在農村。年前回去看望了母親,給了母親錢,吃完了中午吃飯,就回市裡了。沒有了兒時過年的想法。

現在過年只是一種例行公事,走個過場,沒有了年味。

現在天天吃好食品,和過年一個樣。

結果,過年就是一個節日,一個新年度的開始,再也沒有了兒時的盼望!


一杯仙


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應該說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無論在哪座城市打拼,到了過年,絕大多數的人總會搶上一張回家的車票。

近幾年我們可以聽到越來越多的人說,年味沒有以前濃了,過年沒有氣氛了,越來越沒意思了。從我的實際體會來看,的確如此。

小時候很喜歡過年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可以放鞭炮和煙花。臨近過年,爸爸帶著去買兩袋子煙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已經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我們家不放鞭炮了,不是因為環保,也不是因為安全,而是因為“感覺沒啥意思了”。

我覺得一句“感覺沒啥意思了”,基本概括了現在,尤其是年輕人,對過年的感覺。這也是漸漸失去年味的重要原因。

那為什麼“感覺沒啥意思了”呢?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只有過年可以吃到的東西,享受的快樂,現在在平時就唾手可得。

以前只有過年才吃餃子,現在想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吃;以前只有過年可以穿新衣服,現在幾個月不買衣服,很多小姐姐就覺得沒衣服穿了。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很難再想到有什麼事情是隻可以在過年時候才能擁有而平時不可以擁有的(小孩可以拿到壓歲錢不算,因為我現在是屬於要發出壓歲錢的那一撥了)。所以,過年不再那麼稀有,既然不再稀有,也就沒有那麼重要,既然沒有那麼重要,那原來在過年時要做的各項準備工作就會逐漸被“嫌棄”為繁瑣,也正是因為太繁瑣,所以不由自主地被簡化,年味也就逐漸變淡。這麼看來年味的失去與人們怕煩有關,而這又顯然是人之天性。因此,在生活日漸向好的今天,傳統年味變淡,看似令人嘆息,實則必然。

這裡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既然過年對中國人是重要的,但現在年味又逐漸失去。那是不是要盡力挽回傳統年味,保留過去那一份對年味的繁瑣呢?我看不必!就好像元曲在中國文化史上那麼燦爛,在它轟然倒下之後,我們沒有必要為元曲的消亡扼腕嘆息,因為在元曲之後,新的戲曲和藝術形式會生長出來,其取代元曲的地位而絲毫不影響元曲的歷史地位一樣。每個時代有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記憶,沒有一種文化記憶能夠經久不衰。中華文明能屹立數千年而不滅的原因不是因為先秦文化一以貫之,而是多次新文化和新思想的融入。餘秋雨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種形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我深以為然。不同時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年味淡正說明我們生活在時代的快速變遷中,所以,需要的不是嘆息,而是積極的去融入。既然覺得一如既往的過年方式越來越沒意思了,那就去嘗試新的方式。出國旅行過年可以,用完成一項對自己的挑戰來過年也可以,“過年”對中國的意義是辭舊迎新,是一種對自己的激勵,只要你覺得有意思,就都可以。

當然啦,對於一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的年輕人,還是要考慮父母的感受,在團圓的基礎上過出新年。雖然現在才十二月份,但是相信大家已經在規劃即將到來的新年該怎麼過了吧?希望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過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新年。這其實是對過年文化的創造,而不是對過年傳統的遺忘。





沫之雨兒


中國年是以陰曆計算,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隨著國家的不斷改革開放富強,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究其原因我大致總結這些: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記憶,那時國民總產值低物質匱乏,人們生活條件差,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憑各種票證供應。

每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幾個小,家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平時的飯桌上主食是玉米麵、高粱米,副食幾乎沒有肉,油都很少,只有過春節能供給多點。

春節是全家大人孩子歡天喜地最高興的日子,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如花生、毛嗑、大白饅頭、炸丸子、炸油條、殺雞宰魚、再包二頓肉餡餃子。家庭條件好點還可以給孩子做身新衣服,買雙新襪子。不只是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單調,過年期間能看場電影。

俗話講‘有錢沒錢娶媳婦過年’,老百姓一年365天,苦辛扒作大人孩子盼望的就是這個年。根據家裡老人講究的傳統和規矩,每家都使出洪荒之力要把年過得隆重、熱鬧、有排場。這樣才能喻似一年的日子能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隨著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錢袋子鼓了物質更是極大豐富。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和買不起的,老百姓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每天的日子都像過年。

新生的事物不斷湧現,老的傳統東西越來越少,有的已慢慢消失。所以再也沒有了往日慾望和祈盼,人們已漸漸對過年失去了興趣,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淡!


秋葉之靜美49


以前過年家家貼門畫,放鞭炮,迎新春,小孩子也有玩的煙花小炮,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來很早,小孩子要挨家挨戶的拜新年,美到一家就說新年好!大人們把早已經準備好的包包給每一個登門拜訪的小孩,有時候還逗一下小孩,真的回味無窮!而現在的人都有好吃好喝的了,就不在家家拜訪了,現在很多小孩早上根本不起來,家家沒有小孩來往感覺很冷清,唯有走親戚來來往往,電視也不是過年的熱鬧品,人人是機不離手,和平常沒什麼區別,小孩子也不緊張過年。紅包都沒有手機遊戲誘惑力大。所以就失去過年的味道了。


開心秉著快樂


過年!這個專屬中國的,最大的,最富傳統特色的節日已經在華夏大地傳承了幾千載了,進了臘月門兒,人們就開始了備年貨的行動,買新衣服,添置新傢什,買好吃的,打掃廳廚,炸年糕,蒸花饃,貼春聯,點旺火,放鞭炮,拜大年。春節讓無論身處何方的遊子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回家和家人團聚。春節讓每個人臉上都充滿了笑容,無論他有錢沒錢或錢多錢少。以前的春節充滿了暖意,充滿了融洽,充滿了和諧。一家人圍著一大桌子的年夜飯吃著,喝著,總結著過去,暢談著未來,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電視機裡的春晚舉國歡慶。和和美美的一家人盡享著天倫。而如今的春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也變得豐富多彩了,好多年輕人喜歡春節去旅遊,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孩子們也因為電子產品的高度發達,好不容易放了寒假,都拿個手機玩兒著各種遊戲。老人們卻是早早起來鍛鍊身體,然後就開始了帶著孫子,孫女。 可能是生活節奏快了,很多年輕人春節都留在城裡不回家過年了,如今的小孩兒都在家要麼看電視,要麼玩兒手機,大街上沒有了孩子們穿著新衣服的嬉戲,耍鬧,兜裡揣著一盒鞭炮。現在的人們對新衣服的概念已經麻木,對過年的好吃的更不貪戀,如今的過年,大街上少了滿面笑容撅著屁股拜年的人群,領裡之間也少了走動,如今的春節在現代人的意識中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節日了,真不知道再過些年,春節會變成什麼樣子。


朝陽群眾不吃素


1.經濟方面。

從前物質極度缺少,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幾天好的,穿一次漂亮衣服。因此,對“年”特別重視。這些年,隨著經濟的進步,物質逐漸豐富,人們再也不會為吃肉穿衣服發愁了,和過去相比,現在天天是過年,小孩子對年的期盼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

二.家庭方面。

現在,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不多了。以前,農村之所以年味很濃,因為人多,老人小孩都有,大家一起過新年慶團圓!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鬧花燈、發紅包、穿新衣,是多麼的有年味啊!可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那種三代、四代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來越少了。這也影響和淡化了現在的年味。

三.社會方面。

現在外岀打工的越來越多了,導致家裡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外出工作,年輕人不在家就沒人去搞,造成春節期間“冷冷清清”。

四.環境方面: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

五:科技方面:以前過年,人們都要到實體店去買一兩套新衣服穿著。趕集就是趕“年味”,就感受人氣。如今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就沒有這些春節的年味體驗了。過去年初一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很是熱鬧。而現在拜年就一個微信視頻就解決了。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完春節,都會隨父母親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種感覺真是具有濃濃的春節味道。

(PS:希望春節的假期能長點)


娛不熱


不是吃的太多了!是狗頭磚家太多了!這幫狗磚家一切向西方學!禁這禁那!想從文化上滅掉我中華幾千年的,精神![發怒]


用戶7399423529524


以前條件差,一年忙到頭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只能求著每天有三頓吃的,還不能保證吃好,不餓肚子就不錯了,那就巴望著過年了,大家都一樣,過年弄點好吃的,其實也就是多吃點肉什麼的。然後燃放鞭炮,驅除上一年的不順心,張貼對聯祈禱下一年有好的收成。 現在好了,天天過年😄😄😄😄就沒有那個激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