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關注我~
作者 | 青衣
法國有句諺語:謹慎是智慧的長子。
唐太宗與長孫無忌是布衣之交,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因此太宗對他十分信任。
唐太宗幾次要封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都果斷阻攔,她認為皇親國戚,越受恩寵,更應該加倍謹慎。
她以漢高祖呂后的例子作為警示,勸哥哥不要貪圖眼前的榮華富貴而釀大禍。
長孫皇后謹慎行事的做法,是她安身立命的智慧,最終贏得太宗的敬重,贏得“千古賢后”的美名。
方孝孺說:“人之持身立事,常成於慎,而敗於縱。”
謹慎尤其注重三方面:慎言、慎行、慎獨。
慎言
古人云:
“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話多鼓譟,輕則惹人厭煩,重則丟性命。
楊修之死,就是因為不懂慎言,惹來殺身之禍。
管不住嘴的人,暴露了一個人缺乏涵養,好表現的缺點。
明代名臣解縉,天資聰穎,詩詞、文章、楷書、草書無一不精絕,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在襁褓中母親教他識字,5歲過目不忘,10歲寫詩、寫文章,文采斐然,18歲高中皇榜,19歲官至翰林學士,深得朱元璋賞識。
朱元璋曾對解縉說:你我是道義上的君臣,恩情上情如父子,你應知無不言。
解縉真的知無不言,口無遮攔上萬言書,激怒群臣。
朱元璋下召把解縉的父親叫來,說了一番話: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認為他才華超絕,欠缺涵養,罰他閉門思過,一罰就是十年。
只因解縉口不擇言,21歲時,大好的前程,被生生斷送。
朱棣登基,解縉被重新啟用,朱棣對他開始也是賞識有加: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然而,解縉不思悔過,好景不長,因為多次口不擇言,激怒太子遭誣陷。
被朱棣下大理寺監獄,錦衣衛在朱棣授意下,用酒將他灌醉,埋在積雪中活活凍死。
解縉有一副諷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成了他自身的寫照,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慎言免禍患。
明朝胡居仁在《易象鈔》中有言: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如果只是一味逞口舌之快,不假思索,不管不顧的說話,只能傷人害己。
語言是為了表達思想,說話前要考慮言辭是否恰當,時機是否成熟,慎言是修身養性以奉天命的根本。
說話謹慎,是一種涵養,是處事的基本素養。
慎行
德國有句諺語:
“行為不謹慎,再多的智慧也無濟於事。”
人尤其是在得意時,容易忘形,容易變得不謹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
而謹慎行事,永遠是人生的避風港。
曹操發跡之前,有一個布衣之交是汝南人,名叫王鉨。
他們二人互相欣賞,曹操愛他的遠見卓識,王鉨稱讚曹操有治世之才。
袁紹和袁術母親去世時,場面極其宏大,別人都羨慕得不得了。
曹操偷偷對王鉨說:
“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
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
王鉨說:“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
兩人相視一笑,可謂知己。
後來曹操手握大權,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兩次請王鉨出來做官,豪華的車子開到家門口,王鉨謝辭不就,一直過著隱居生活。
王鉨64歲,在武陵去世,曹操非常傷心,追封他為先賢。
《三國志》贊王鉨:“鉨,為人外靜而內明。”
王鉨的內明,就是一種謹慎的態度,他何嘗不是因為太瞭解曹操,才能抵制住名利的誘惑,因為謹慎行事,才得以善終的結果。
正如《史記》中那句:“前慮不定,後有大患。”
人最重要的智慧,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更適合自己。
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謹慎行事,目光長遠,才能走的長遠。
正所謂:“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凡事三思而後行,人生的路才不至有偏差,一旦腦門一熱,做出的決定,往往讓人後悔莫及。
慎獨
《禮記.中庸》中記載: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是關於慎獨的初始記載,大意是,所謂君子,在沒人看到的地方,也能謹慎自己的舉止言行。
林則徐的家中,高懸著一塊“慎獨”的匾額,為自我勉勵,且警戒子孫。
一個人在沒人看的到的地方,所暴露的是最本真的自我。
有的人因為沒有監督,而為所欲為;有的人則不欺暗室,有人跟沒人,都能自我約束。
司馬光立志完成一部通志,可是公務繁忙,難免找藉口偷懶。
他為了避免自己貪睡,特意做了一個圓木枕,只要一翻身,枕頭的滾動會把他警醒,被後人稱之為“警枕”。
後來,司馬光因勤勉完成《資治通鑑》,這是慎獨的結果。
曾國藩可以算得上“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的踐行者,他得益於慎獨,成就一生盛名。
曾國藩的遺囑中有言:
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給自己一些尺度,在大的原則方面,要不逾矩,不欺心。
小到對自我行為的約束,例如:少熬夜,多讀書,多鍛鍊。
看起來是小事,其實真正能長久做到自我約束的人,才是真正自律。
不為了擺拍作秀去做什麼事,不為虛榮做給任何人看,期望獲得讚美,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覺醒。
慎獨的人,是有敬畏心的自律,是一種對自我的尊重。
弘一法師有言:“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看似偶然,其實是我們言行折射的結果。
慎言、慎行、慎獨,給自己的語言、行動和思想,多一些約束,在謹慎中不斷提升完善自己。
沒有誰的人生不委屈,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守住內心的那個“慎”字,是成熟的標誌,是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END
作者:青衣,十點讀書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個人公眾號:青衣的微態度(ID:qingyi20186)。本文首發有書(ID:youshu925)
閱讀更多 青衣20186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