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惜福,惜父母福

李叔同先生在《我歡喜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提到:青年佛徒最應該注意的,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

惜福,也就是愛惜福氣的意思,先生認為: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我在唸書的年紀裡,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福薄的人。考不上心儀的大學、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偏偏又生了個內向孤僻的性子。等臨了大學畢業,開始出社會尋工作、遠離父母背井離鄉時,才驚覺自己的福氣不比其他人少一分。

而我身上所揹負的這些福氣,小部分是來自後天環境的饋贈,絕大多數則是來源於父母的寵愛。

因為身體突發問題,春節期間被媽媽拖去了醫院。

一看到醫生,向來樂觀的媽媽立即緊張起來,一遍遍的重複著:“醫生醫生,還要麻煩你幫她細細檢查一遍,多花點錢不要緊……”、“不知道身體出了什麼問題,還要麻煩你細細查一遍……”字裡行間都是擔憂。

醫生原本也是低著頭的,聽到這麼一番話,突然抬起頭問道:“你應該是她的媽媽吧?”看到她點點頭,醫生也莞爾笑到:“我也猜到了是媽媽,也只有媽媽才會……”說了一半,卻沒接著說下去了。

所幸,檢查出來只是個小毛病,藥到病除的那種。媽媽也鬆了一口氣,一直說:“還是過來檢查一遍最放心。”出了門她還不忘記給外婆打一通電話,報告我的身體狀況。

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醫生沒說完的話是什麼呢?

也只有媽媽,才會如此緊張在意你;只有是媽媽,才會這麼傻,如此緊張你的每一個小毛病……

我在中學的時候和父母鬧得最厲害,除了不斷的離家出走以示不滿之外,我常使用的利器還有一個,就是說很多叫他們傷心的話,戳他們的痛點,直到看他們氣的半死,我的心裡才舒坦幾分。

現在回想過去,恨不得扇自己兩巴掌。媽媽卻好像完全不記得以前的事情,每次故意問:“你後悔不後悔生了我?”她只調皮的回答:“後悔又有什麼用呢?還能塞回去麼?”

只有一晚談到過去,她開心的說道:“過去我養了兩個女兒總被你奶奶罵,走在路上也覺得低人一等,現在你看多好,養女兒多好。”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我和妹妹從小成績一般,長大了也不會掙錢,遇到委屈還愛打電話回去哭訴,“從未讓你驕傲,你卻始終視我如珍寶。”

我爸是一個孝子,從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我奶奶家請安就可以看得出;同時他也是一位難得慈父,我身上的“感性基因”就是遺傳於他那裡。

知道四個月沒發工資的我沒錢又好自尊,他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援助我:比如,這是新年紅包;比如,這是打牌我輸給你的錢;比如,我借給你兩千塊,你回頭發了工資再還給我也不遲;比如,這是媽媽給你和妹妹的錢,妹妹都收了你不能不收……

老鄒對我們姐妹兩的好,有時候連奶奶都看不下去,時常故意說道:

“哎呀,你爸又去超市給你們買零食去了吧?”

“你們都這麼大了,他竟然還不讓你們洗衣服,一個大男人自己拎著去河裡洗像什麼樣子!”

確實,村子裡還有哪一位父親能做到對女兒這樣呢?大概也就只有老鄒甘之如飴了。

要說明一下的是,我不是從小到大都能受到這般“溺愛”的。翻出中學時的日記,上面還清清楚楚的寫著:“真的不知道爸媽是怎麼想的,週末還給我安排家務活,我還有好多作業要寫呢!”

從小該做的家務活爸媽並沒有少讓我做一件事,只是這些年人長大了,回去的次數也少了,父母才格外溺愛了起來。

我很喜歡這樣的相處模式,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在慈父嚴母的教導下該學的該做的一樣不少;長大了漸漸開智,也愈加感激他們。

我想,若有一日能以我的福氣,為父母子女帶來福報,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