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枉死尸体在死前隐藏欲告知的语言,而解开这些尸语就是破案的关键


故事:枉死尸体在死前隐藏欲告知的语言,而解开这些尸语就是破案的关键

宋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他生于南宋1186年,自幼聪明,很早就谙熟经典,通晓各家。因为才学出众,才二十岁就得州府举荐入临安府太学院学习。

南宋太学院隶属国子监,但独立成院,规模宏大,延袤数里,每到夜间众学子挑灯夜读,灯火相辉,从夕照山雷峰塔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话说嘉定九年,离科考时日不多,太学院的学子一个个悬梁刺骨,足不出户地为早日迈入庙堂之内而苦读奋战。

一日,杭州城内风雷激荡,彻夜疾风骤雨,直到第二日才云淡风轻,万物归于平静。

“好雨知时节,想必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卯时醒来的宋慈,看着经雨洗过的苍穹,忍不住感叹,却突然听见一声打破空寂的惊恐哀嚎。

宋慈闻声而去,却见太学院河塘中漂浮着一具女尸。

太学身处京师首善之地,所谓风动四方而视之表,此刻竟然无故出现离奇尸体,立即引起了司丞、主薄等众官员的高度重视,下令封锁院门,避免消息走漏引起朝野议论。

太学院虽为独院,但有一条香河贯穿期间,在辟雍台曲折汇聚成塘。太学院不许女子出入,而尸体又是在昨夜暴雨后出现,想必一定是某家女子,昨夜在上游意外失足落水后顺流而下,最后在辟雍台香河塘处搁浅,才导致无故出现在太学院的结局。

主事司丞探查一番后,认为尸体是香河上游漂流下来的。这一意见虽也有可能,但是人命关天,不可妄下结论。

宋慈自幼喜欢刑辨,在仔细观察尸体后,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即:尸体并非是漂流此处,而是雨后被人投尸至此。

宋慈的推断立即引起众人蜚议。学府重地,岂能出现杀人命案,这是太学司丞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如若这样,他作为太学院主事,必定难逃被弹劾的命运,于是对宋慈大加训斥,驳斥他是在危言耸听,妖言惑众。

好在太学院博士真德秀对宋慈欣赏有加,力主宋慈讲明依据。真德秀是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为人正直,于时政多所建言,太学院司丞有所忌惮,只能让步。

随后,宋慈陈述了自己的推断依据:“昨夜疾风骤雨,河流湍急,尸体如若顺流而下,期间不可避免会被河道树枝、锐石等异物碰撞所伤,但再看这具尸体衣物完好无损,甚至连轻微的磕擦损坏的痕迹都没有,显然不合常理。仅凭这一点便足以证明尸体并非所谓的从上游漂流下来。”

宋慈语毕,众人点头附议,赞其言之有理,唯独司丞提出疑问:“这个理由并不能完全排除尸体是溺死的可能。即便不是从上游漂流至此,也可以在太学院意外失足。毕竟昨夜疾风骤雨,谁也保不定有人误入太学院,甚至故意投水而死。”

宋慈点了点头:“单凭这点确实不能支撑他杀的论断。我之所以是他杀,是尸体亲自告诉我的。”

“什么,尸体告诉你的?”众人大惊。

“对!尸体会记录死者生前的信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便可以解译出来。”宋慈说着,来到了尸体旁边,解释说:“自然溺死者,落水后因人未死必奋然争命,气脉往来搐水入肠,所以通常具备以下特点:女仰卧,头面后仰,两手两脚俱向前,口合,眼开闭不定,两手拳曲;脚底皱白不胀,发髻紧,头与发际、手脚爪缝,或鞋内等处各有泥沙。口、鼻内有水沫及有些小淡色血污,或有搕擦损处。腹肚胀,拍作响。”

“而这些系生前溺死的特征,在该尸体上均没有体现。当然,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系生前被人推入河中,但此情况尸体上多有绳索或略有伤痕可疑之处,在本案中并不涉及。”

“还有你们看,死者舌头微微外漏,面部虽经池水浸泡仍有青紫,瞳孔散大,口鼻有斑痕淤血。很明显是生前被人用手捂住口鼻,窒息而死。所以,我断定尸体是死后被人投入河塘内的。”

证据面前,太学司丞也不得不点头应是,接纳宋慈的观点。至此,尸体死亡的原因已被查明,可是该如何找出凶手呢。

而对于凶手,宋慈心中早有了方向,那便是凶手就在太学院之中。因为太学院管理森严,是不可能有外人进出的。

但是令宋慈不解的是,为何凶手会将尸体抛至辟雍台处,这看似随便的行为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随便。

枉死的尸体在死前聚集怨气,隐藏了想告知的语言,而解开这些“尸语”往往就是破案的关键。因为通过尸体可以勾勒出犯罪过程,通过推演犯罪过程,又可以揣推测凶手的心理、行为,捕捉到凶手特征,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犯罪心理画像。

宋慈试做分析,假如自己是凶手,在杀了人之后一定会急于隐藏尸体。而不是抛至于河流之中,幻想着能够漂流到它处。

而且即便是抛至于香河内,也会选择在雨夜河流湍急处。而不是待风歇雨停之后,将其抛至辟雍台,因为此处为河塘,是半封闭的水池,尸体并不会自然流走。既然是太学院的人,想必定然不会愚蠢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说,凶手在明知道有风险的情况下还选择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让尸体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这就非常奇怪了,宋慈思来想去,突然意识到什么,对太学院司丞说,自己需要查看所有学员的档案。

司丞应允,然后宋慈在众多学子档案中发现了一个自己从未有过印象的名字。此人为外舍生,早年时曾指陈时事,言表北上抗金,但无人关注反而得罪权贵,受到处罚。之后变得沉默孤僻,寂寂无名,又因三次科举不中,自卑寡言。

而恰恰是这样的人,内心其实是渴望被关注的,当在现实中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后,便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寻求聚焦。当人们把注意力关注在尸体上,讨论凶手的时候,凶手在一旁观看也会得到瞒足。

果真,随后司丞下令逮捕此人,却发现此人已经逃之夭夭。而据同学所言,刚才在案发现场,还有人看见到他。

事后司丞不解,为何科举在即该生却选择铤而走险。宋慈思索后回答,可能是因为自己前一段勘破了两起案件,成为大家谈资的对象,从而引起了他的嫉妒......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