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何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劉智華


這個很正常,有人喜歡行書,有人喜歡草書,相同的作品,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審美標準不同而已,求同存異就好,就比如王羲之的書法,能得到許多人的喜歡,只是他在這個行業裡把書法推向了極致,造就了這個行業的標準,後來人才有了標杆,向他看齊,生活中,每個行業都有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因為思想不同,做法不同,才能讓我們看到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世界,這才是我們想看到的生活,需要的生活,如果生活中都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說好就好,說不好就不好,那不是太無趣了。




1923無名小卒


就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練字超級喜歡《靈飛經》,後來練的久了,越來越欣賞鍾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開始練字時,根本無法接受《宣示表》。儘管有業內好友強烈推薦。

我曾經試過,把我和老師的作品放在一起發個朋友圈,竟然一些沒練過字的好友說我寫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練過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門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計他們是在恭維我(害羞)因為他們反正不認識我老師,這算不算一個評價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對於字的評價標準一般就是美不美,而專業人士看得就深遠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風格特色,章法筆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評一番的,當然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這也是一幅優秀作品帶給人的樂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眾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個人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性格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師和我的字,給大家評論一下誰寫的更好吧😄(抱歉為了保護隱私就不放全圖了)


墨淡花開


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

以我自己為例,我一直欣賞不了康有為書法,認為康有為書法有點“醜”。其實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鑑賞能力有限,書法修為不夠。

對於康有為的書法,書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種聲音。

有人認為看過康有為的字,“終於找回自信了”。有人認為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

而北大教授陳玉龍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其實,審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來講,高書難入俗眼。

康友為的書法風格一生三變,早年為館閣體帖學風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勢,晚年形成獨立風貌——“康體”。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書壇中一位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碑學巨擘。

所以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的評判,不是好看難看這麼簡單定義的。

懂書法的人會從作品的筆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傳承,是不是格調高雅等等。而欣賞者的群體不同,審美觀點就會千姿百態。沒有法度的隨意揮灑才是江湖書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書。

就像康有評論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著呢。所以要懂得欣賞作品好壞,就得提高自己的修為,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青溪散人


為什麼對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素養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是每個人見解的不同方面。有的人高學歷,見多識廣,見得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欣賞觀,有的人文化程度低,見寡識薄,只憑自己的淺陋之見而欣賞,所以,欣賞的面就窄,由此欣賞的差異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二、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歡靜,有的喜歡鬧,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認認真真,有的人則喜歡率性任意,無拘無束,任意所為。我曾經問一個愛寫楷書的朋友,為什麼不寫寫行書或者草書?他很認真的回答我:寫行草書太麻煩,要字字求變,筆筆求變。同一個字都不能寫成一個樣子,而要千變萬化。但是寫楷書則沒有這些麻煩,一個字練好了,只是字的大小不同,沒有筆畫,字形,結構的變化,寫起來省力省心。由此可見,有的人喜歡在變化中求變,有的人則喜歡千篇一律,穩中求進。

三、欣賞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喜歡清秀的字,例如瘦金體,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的字,譬如啟功先生的書法,即使是行草書也不是寫的放浪不羈,誇張任性。有的人喜歡筆畫誇張,一筆突兀,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密,有密不透風。疏,有大可跑馬,諸如周慧珺的書法。還有高山的書法。

像對沈鵬的字,這種好壞之說尤為明顯,有的說他鬼斧神工,獨樹一幟,有的人則說沈鵬的字一塌糊塗,壞的不得了。這就是審美觀的差異。


書博軒主


要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

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

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這個很正常。因為,每個人書法藝術的認知、欣賞水平、審美趣味都不相同。如果是專業藝術評論工作者一般就會有一個相對接近的標準。還是因為他們的專業基礎是同樣具備了的。在這一點上,本人覺得中國書法還是缺少比較公開、統一的評判標準。比如:武術、棋類、鋼琴、舞蹈都可以明確評級,而書法恰恰是歷經數千年卻沒有做到!我希望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參考其他藝術門類,包括國外的經驗,建立書道的評判標準。讓中國書法藝術走向規範、公開、相對可明確鑑別的藝術發展道路!希望有志於此的同道英才一起努力!謝謝🙏


墨客


這是很正常的事。手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是以是否遵循了書譜來創作?另外受章法佈局,用墨豐枯等因素影響。欣賞者水平高低不一。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對別人的批評,有道理的要聽,沒道理的也要聽。說的有道理對自己藝術創作是促進。說的沒道理,就當給外行人一個發言機會。謝謝大家指導!









王壽傳書法


您好,我來嘗試回答一下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代四藝:琴棋書畫,書法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綿延至今。縱觀古今,不乏大量的優秀作品流傳於世。那麼對於同一作品,為何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呢?我來粗淺分析一二,以供大家指正。

第一、作為書法作品本身,我們很難以單純的好與不好來籠統歸結。不要簡單定性好不好,否定了書法藝術本身所倡導的精髓主旨。書法既然是藝術,就有其自身的包容性與延展性。既要看到書法作品表觀上的佈局、架構之美,也要看到筆勢、氣韻之魂,從中窺出書法者的底蘊與功力。

第二、書法藝術包羅萬象,書法的種類繁多,各有所長,各有各自的追求者與欣賞者。書法分為金書、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等,每一種書法形式都有其獨特魅力與內涵,而且背後都有歷史的沿革與文化的傳承。每種書法作品都能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第三、欣賞者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角度不同,底蘊不同,看待問題的標準不同。外行人主要看美觀,略懂者看架構與筆勢,諳熟者看氣韻與靈魂。但,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著眼於不同層次觀者的感受,從表至裡,從美觀到內涵,具有欣賞性,才會流傳。

總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我們很難以一句好或不好去評價一幅作品。當我們站在一幅書法作品面前,無論古人亦或今人的作品,讓我們細細觀察,在藝術的氛圍中陶冶自我,以平靜的內心去感悟與體會,才能不斷提高自我的欣賞水平。


維摩居主人


您好:這就要看個人的見解了,每個人的認識審美都不一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看重字的結構,有的看重筆墨,有的看重氣韻,但總體都還是要書寫正確,多讀書,就像王羲之、王獻之、蘇軾、董其昌等大師寫的草稿都是經典;加油一起努力學習,共同進步。(個人淺見)





今生書畫


同一件書法作品有人讚賞,有人認為不好,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首先是每一個人的伸美觀不同,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某次是每一個人喜歡的書體,不同,欣賞楷書的人就會感到,行書不大好等,喜歡行書的人就會認為楷書過於嚴正正規,沒有行書靈動而己。這是我近幾天寫的叫一日一字請大家指教點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