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大法宝”答好“发展之问”丨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专题学习研讨活动。从今天起,本栏目摘编相关报道,重点介绍苏州“三大法宝”的历史成因和新时代实践,助力全市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观念、坚定信念、更新理念,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新篇章。今天首先介绍“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

学习“三大法宝”答好“发展之问”丨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市的前身,是1962年由常熟、江阴部分边远公社组建而成的沙洲县。底子薄、经济基础弱,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但张家港人“拼”出一条发展之路。1992年,张家港市委提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全市上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抢建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1994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后,自加压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在大江南北引领了“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的热潮。如今已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县级市。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了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又是张家港精神,催生了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精彩“蝶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