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無印良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此後一直深受人們喜愛。“無印”二字包含著精簡品牌的理念內涵,現在已經成為日本社會極簡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在1982年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在當時住處附近的東急東橫線佑天寺站旁邊的便利店裡看到了這樣一個商品,那是一個沒有特別花紋、顏色也淡淡的文具。當時,我立刻驚呼道,啊!沒錯,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然後立即買了下來。那個文具就是無印良品的產品。

在那之後,無印良品一直是我所鍾愛的,從自行車到服裝、再到桌子、衣櫃、燈具等等,購買了許多他家的產品。

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在過去,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各種各樣的品牌商品大行其道,在這種背景下,無印良品作為反品牌的象徵誕生了。它向消費者提供的產品剔除了企業強加給消費者的無用價值,讓消費者通過它來創造最具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的素材。人們不必再去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品牌,在無印良品可以選購到很多空的容器作為“素材”,然後自己動手給她染上自己喜歡的色彩,自己進行加工和處理。

此外無印良品還堅決排斥過度的包裝和顏色、追求環保和簡約。它已經作為“極簡主義的象徵”被廣為接納。

在日本,現在崇尚“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族群正在增多,他們使用天然食品,認真做飯,不使用合成洗滌劑,用天然成分的洗滌劑打掃衛生、不開空調,灑水降溫,不追捧新產品,使用爸爸媽媽甚至是爺爺奶奶留下來的東西,他們享受自己動手主動參與所帶來的愉悅感,他們擁有的東西很少,卻能感到富足。這與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東西的數量和尺寸都很足量的生活方式大大不同。

關於“極簡主義者”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有趣的例子:

從提高檔次到降低檔次

20世紀80年代,我在一個市場營銷雜誌做編輯,當時正值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市場營銷的關鍵詞之一是提高檔次,即,想過比現在更有檔次的生活,買更多的東西。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就像廣告給人們的印象是“越大越好”“隔壁的汽車看上去太小了”等等,人們的幸福感來自於換更大更高級的汽車和電視。

1998年之後,70後開始進入大學,或者步入社會。這一代人成長於戰後日本,他們出生的時候,他們的家庭已經完成了中產階級轉型,因此,他們從一開始家庭生活水平就不差,很多人家裡的家電齊全,也擁有私家車和自己的私有住宅。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太有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檔次的想法。

並且90年代以後,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購買大物件也被認為是違背環保意識的行為,因此,人們會產生一種罪惡感。

這樣一來,消費行為從提高檔次轉向了降低檔次。但是,降低檔次並不是消極意義的無奈之選,它標誌著出現了一種新的價值觀:降低檔次反而更棒。人們開始認為,把大汽車換成小汽車,或者儘可能換成混合動力汽車會更加帥氣。

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Rethink

“Rethink”一詞本身取自湯姆·迪克森寫的Rethink一書。

Rethink直譯為“重新考慮”,在這本書中表示“改變看待事物的方法”、“改變視角”“轉為他用”等含義。

這本書中介紹了很多奇思妙想,例如,把集裝箱當作辦公空間,把磚塊堆起來當桌子,把百葉窗當作分隔房間用的隔擋物,把冷藏用的泡沫塑料盒子壘起來當書架,等等。總之,把工業用的物品轉換成生活物品的點子很多。

實際上,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學會用動物的骨頭做武器,椰子做容器,石頭做箭頭了,以此構築了人類的文明。骨頭、椰子和石頭都屬於轉用。這就是創造的開始。可以說,Rethink是人類為了生存下去而進行創造的原點。

無印良品也具有Rethink的性質。因為這些無色無紋的商品,可以讓消費者根據自身的情況,去想象如何使用它們,並且還可以改造它們。

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從往下傳到往上傳

我們這一代人,童年時代的衣服一般都是往下傳著穿的。特別是我,有哥哥、堂哥、表哥,沒有弟弟,所以童年時代的便服、制服,還有平時用的桌子等,都是傳下來用的。

而如今,大家都沒什麼兄弟,也沒有住得近的堂哥、表哥,這種生活習慣恐怕不太常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幼兒園、託兒所和當地的跳蚤市場,購買年齡大的孩子不能穿的衣服,或者不用的玩具等,雖然有償,但十分便宜。

就在最近,好像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穿起孩子們不能穿了的衣服,這叫“往上傳”。

父子(母女)之間沒有了價值觀和時尚感的差距,都穿上了款式相同的衣服,所以,父母穿著孩子的衣服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

並且,近來中性時裝多了起來,媽媽穿兒子的衣服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我的妻子也經常穿女兒和兒子的衣服,相比之下,女兒穿的衣服對她來說還是有點花哨了,反倒是兒子“往上傳”給媽媽的衣服更簡潔、更適合。

兒子經常穿我傳給他的衣服。褲子不太合身,腰圍和腿長差太多,但是T恤、運動衫、風衣之類,就完全沒問題。有時候,我們還共享鞋子和襪子。另外,揹包、提箱和手錶也都是共用的。

早就有朋友式親子關係的說法,但是現在才真正是父子(母女)之間在時裝上無差異、像兄弟姐妹一樣將衣物“往下傳”或“往上傳”的時代。

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撿漏時代

我最近把在街上撿東西當作一種樂趣,見到過一個僅僅有點燒焦就被扔了的高檔鍋,不愧是高檔品,受熱均勻,做起飯來很好用;我還撿過木頭自己做書架。有人會扔椅子,還有人扔沙發,我雖然也很喜歡,但是沒有地方放。有時候在街上還可以看到很好的桐木衣櫃,我很想要,但因為當時無法搬運也只好放棄了。說真的,如果你開著輕型卡車在東京街頭到處轉悠,轉眼之間就能集齊所有家當。

原來持續過很長一段時間“不要用完就扔”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斷舍離”的熱潮,都是因為要扔掉的東西太多了吧。

日本的房地產也有類似的情況,現在人們越來越不喜歡樣板房大同小異的公寓式住宅了。越有品味的人,就越會低價購買二手房,然後翻新。現在在郊區一個新建的公寓,70平方米左右要7000萬日元。但是,山手線內側一個同樣面積的二手公寓只要3000萬日元,再花500萬日元重新翻新一下,就能住上適合自己的舒適公寓了。這裡放著自己中意的東西,例如撿來的椅子,別人轉讓的桌子,那個她作為禮物送的杯子,只要看到這些室內用具,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那個人的人格和品味來。這樣的生活才是具有自己風格的意外收穫。

從“無印良品”看日本社會極簡主義者的崛起

(本文摘自《極簡主義者的崛起》,作者:三浦展)


閱讀鏈接:

內容簡介:

《極簡主義者的崛起》是三浦展繼《第四消費時代》後的又一力作。作者持續30年對日本的社會動向,消費動向及城市動向進行觀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關注著日本消費社會的新生現象,並精準定義。如書中提到的:每天穿同款衣服的時代、暗黑女、兩位大叔結伴而行、單人烤肉與便所飯、墓友、墓寵及共享墓等。作者藉助對這些新的現象和新名詞的整理和梳理,去洞悉消費領域的迭代升級,發現消費行為的最新變化。日本是中國最好的鏡子,書中所提及的現象和群體,有些在中國已經出現,有些未來或許會陸續出現。本書正好可以作為一個窗口,提供給大家一個別樣的視角去理解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時代。

三浦展,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部,市場營銷雜誌《穿越》(ACROSS)主編,1990年進入三菱綜合研究所,1999年成立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消費、城市規劃等。日本暢銷書作家,著有暢銷書《下流社會》《第四消費時代》《簡約一族的叛亂》《愛國消費》《為了今後的日本論“共享”》《今後郊外的去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