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軍斯登衝鋒槍,二戰期間還有哪些大量製造的簡易武器?

武器裝備秀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常規戰爭,當然,末期在德國投降後,老美砸在日本人頭上那兩顆被稱為原子彈的小玩意除外。

為了贏得戰爭最終勝利,各交戰國都製造了大量簡易的武器,只要能簡化工藝、節省工時、節約成本、能大批量生產、能用來殺人就行,武器就是用來殺人的,這點毋容置疑,也不必諱言。

英軍的司登式衝鋒槍、蘇軍的波波沙-41衝鋒槍、美軍的M-3黃油槍等,都是非常簡單醜陋的武器,但卻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幾樣典型的武器,都已通篇累牘地介紹了,所以作為軍迷就不再重複湊熱鬧了。

個人覺得德軍的“鐵拳”反坦克榴彈和蘇軍雅克以及拉系列木頭飛機,也都是非常簡陋但大批量裝備和使用的武器。

二戰時期,坦克作為各主要交戰國的突擊兵器,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閃電戰打得歐洲國家軍隊的士兵們,只恨爹媽少生了兩條腿,說明德國人坦克玩得最順溜。

但蘇軍無窮無盡的坦克,在數量上壓到了以質量取勝的德軍,給東線德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37毫米戰防炮對陣T-34坦克,根本就不起作用,無奈之下的德軍就用隨行的88毫米高炮打坦克,一不小心,竟成了反坦克的神器。

但88毫米高炮實在是太笨重了,轉移陣地包括開火準備都十分不便,不是打垮蘇軍坦克的進攻,就是被蘇軍坦克的滾滾洪流所淹沒,就二選一的結局。

儘管坦克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但德軍坦克數量卻遠遜於蘇軍,坦克大戰時,都自顧不暇了,於是,德國軍工發明了“鐵拳”反坦克榴彈,讓步兵成了反坦克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由於“鐵拳”反坦克榴彈,確實堪用,遂成了蘇軍和美英坦克的惡夢,“鐵拳”反坦克榴彈,又稱作“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事實上是德國製造的一種非常廉價的火藥推進無後坐力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小型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而非坊間傳說的火箭發射器,戰後蘇聯人設計出著名的RPG-7反坦克火箭筒,被認為參考了鐵拳的部分設計思路。

“鐵拳”反坦克榴彈,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就是為了反蘇軍的T-34坦克,製作非常簡單,相當一個放大版的手榴彈,其總長度不足60釐米,在管內填入推進火藥,將前方一個類似手榴彈的破甲彈噴出,從而對坦克造成殺傷。

從最初的30米有效射程,一直改進到有效射程100米,儘管裝備簡陋,威力也一般,但當時從未出現過針對坦克的這般武器,對裝甲不厚重的坦克,破甲彈足以造成相當大的破壞。

事實上,在二戰時期,堂堂的大英帝國的空軍,也曾有裝備過用木頭製作的蚊式輕型轟炸機,被視為英國航空史上的創新之作,因其自重低,身輕如燕,性能優良,且價格低廉、節省原料,迅速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傑出機型,創造了皇家空軍轟炸機作戰生存率的最佳記錄,擁有“木頭奇蹟”的美譽。

蘇聯作為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並不缺乏鋁合金,只是鋁的提煉要消耗大量的電能,當時的鋼鐵工業消耗了大部分的電力,所以無法提煉足夠的鋁合金。

於是,蘇聯人就將木頭大量地運用於雅克1、伊爾2、拉3、拉5等系列戰鬥機和強擊機上,這些機型都不是全金屬,而有相當一部分的機體採用了木頭結構,木頭所佔的比例非常高。

當然,木頭飛機所用木頭並不是簡單的木頭,全都是精挑細選的西伯利亞紅松,先製成膠合板,然後再在高壓環境下,進過特殊加工後製成的,強度比鋁合金略低一些,但也足夠用了,木頭飛機照樣升空作戰,為反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FP45解放者手槍。這種手槍結構極為簡單,僅能打一發裝填一發,但是優點就是生產簡單,僅需金屬片即可,而且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因此被大量提供給了敵佔區的情報人員,游擊隊等,用於執行暗殺任務或者自衛等用途。

MP3008衝鋒槍。這是德國版司登衝鋒槍,德國在戰爭後期陷入軍工生產的困境之中,材料缺乏,而且飽受盟軍轟炸干擾。因此德國人參考英國司登衝鋒槍,搞出了MP3008衝鋒槍。其結構相對於MP40大幅度簡化,方便生產,不過出現時已經太晚,因此實際產量不大。

M3衝鋒槍。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結構複雜,生產時要用一整塊金屬加工,極為耗時耗力,幾經簡化還是難以提高生產率。於是美國人搞出了M3衝鋒槍,價格僅有22美元,打壞了甚至不需要修理可以直接丟棄,戰爭後期大量生產,並出口到了很多國家。

ppsh43衝鋒槍。蘇聯ppsh41使用的是木質結構,但是後來為了簡化生產,推出了使用全金屬結構的ppsh43,改用可靠性更高的35發彈匣供彈,也被大量生產,後來我國也仿製過這種衝鋒槍。


戰壕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如果說參戰各國還有些準備不足,那麼進入到戰爭中期,也就是1940年以後,無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都開足馬力進行大規模的軍火生產了,這一時期的軍事裝備研發原則,簡單皮實便於加工才是最牛的。最為典型的這種簡易式大批量武器裝備除了英國司登衝鋒槍以外,還有下面幾種:

1、莫洛托夫雞尾酒

這是一種單兵用來反坦克的超級簡易武器,多數採用玻璃瓶,內裝汽油,瓶口隨便纏繞布條,使用前用打火機點著,之後扔出去就行,尤其是打裝甲車輛很爽,一般扔到裝甲車輛尾部的排氣口。發展到後期,直接用小包裝炸藥外插入導火索,點著之後扔出去就行,比普通手雷效果更好。這玩意,一直到現在,在中東或者非洲大地上,還有人再用。

2、美國M3衝鋒槍

二戰期間美國湯姆遜衝鋒槍堪稱是最好用的衝鋒槍,但是這玩意價格貴,且加工多采用切削加工,費時費力,為了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美國推出了M3衝鋒槍,這玩意直接採用衝壓+焊接加工方式,零部件大幅簡化,裝彈量依然是30發,外觀上比較像加油機。二戰中後期大量生產,還曾經裝備國軍。

3、蘇聯PPSH-41波波沙衝鋒槍

這是蘇聯量產最大的衝鋒槍,也是二戰期間量產最大的衝鋒槍,這就提現出“簡易”的價值。配置71發彈鼓,近距離火力壓制絕對是霸主,一個班小組,如果來上2-3支這玩意,交互掩護射擊,基本上能夠持續壓制半分鐘時間,讓敵方無法還手。

4、蘇聯BM-13火箭炮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蘇軍在二戰期間最強大的地面壓制火力,單車配置16枚132mm口徑固體火箭彈,採用簡易發射架,10秒鐘就可以全部發射出去,最大射程8.5km,對坦克、步兵一律通殺,二戰期間蘇聯製造了10000多輛BM-13。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英國生產的斯登衝鋒槍簡直就是粗製濫造的代表,雖然簡單便宜易生產,但是性能卻特別糟糕,特別是保險裝置。而蘇聯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也是大量製造簡單易生產而且便宜的工業產品。截至1945年共生產了400多萬隻,是二戰期間生產裝備量最大的衝鋒槍。



該槍的絕大部分零件都採用鋼板衝壓製成,裝配時你採用大量鉚焊工藝,全槍只有92個零部件,不僅生產簡單而且保養也非常容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男性都上了戰場,工廠裡面生產槍支都是女性,老人以及小孩,但是就是依靠這些老幼就能操作機器生產,而且能快速的組裝武器,這充分說明了波波沙衝鋒槍的工藝簡單。


雖然它工藝簡單,但是它的性能是斯登這把爛貨不能比的,無論射速、精度、可靠性都比斯登好上幾百倍。而且斯登衝鋒槍是一戰的設計理念,根據塹壕戰時士兵匍匐前進時設計成橫向彈匣,降低士兵的身體高度,而波波沙則是不一樣。而且在朝鮮戰爭波波沙也同樣大放異彩,有多少人中國士兵的喜愛和認可,所以在中國也進行了仿製,並命名為53式衝鋒槍。就是雷鋒手中那一支。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據我所知,像蘇聯造的pps43衝鋒槍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槍的誕生完全是因為德軍包圍了蘇聯城市列寧格勒而催生的產物,在極端缺少資源的情況下,它算得上蘇聯人為了抵抗德國人而造的應急產物。它雖然造價低,大量使用衝壓件,但是性能確不錯,我國就曾經引進了該槍(雷鋒手持的那把衝鋒槍就是pps43的國產版本)。

美國也有類似的產品,雖然他們財大氣粗,但是也生產了一種被大兵戲稱為“注油槍”的m3衝鋒槍。其在國產身劇裡經常會出現,又被“黃油槍”或“蓋德”m3。雖然其定位為一次性產品,但是美國大兵確覺得該槍性能穩定,很可靠。國民黨遠征軍當年曾獲得少量的m3,打內戰的時候依靠美援也獲得一部分,後來解放軍又依靠繳獲得來,都覺得該槍性能不錯。

還有最最簡易的“燃燒瓶”,估計這是造價最低,效果卻非常不錯的武器了。當年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交戰的時候,在著名的“燃燒瓶之夜”裡,日本鬼子就是依靠步兵這種幾近瘋狂的蠻勁使用“燃燒瓶”摧毀了不少蘇聯的坦克和裝甲車。後來德國入侵蘇聯時,德國人也嚐到了蘇聯人使用的“燃燒瓶”(具體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里美德兩軍的經典巷戰便知)。

對於軍事,小天也是純屬一知半解,這樣類似的武器應該還是有很多的,希望大家後續補上吧。謝謝!





於天


英國人一向都以精工細作製造精良聞名於世,確實也未曾料到它也會設計出一種便於大量生產製造和簡單粗糙的一種武器來。

這在當時戰況緊急的情況之下不失為一個很不錯的設計製造方案!

除了英國人的司登衝鋒槍之外,蘇聯人設計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也以設計粗糙和便於大量生產而聞名於世。


波波沙衝鋒槍不僅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滿足了蘇聯軍人的戰爭需求,並且在後來還大量裝備我奔赴朝鮮戰場的志願軍部隊,其中有一幅很出名的雷鋒畫像,他手中拿的便是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

其實不管是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還是在戰後的和平年代,蘇聯的武器一向都是以簡單粗糙、火力強、成本造價低和易生產聞名。

波波沙衝鋒槍、T34坦克、莫辛納甘半自動步槍,都是這樣。


其實要說蘇聯真正最簡單而且火力猛和更便於大量生產而且名氣最大的、我認為當屬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最早定型應該是在1938年左右的時候,當朱可夫上將從諾門坎前線勝利歸來時,斯大林在高興之餘帶他去看當時蘇聯最新式的武器即喀秋莎火箭炮。

其實喀秋莎火箭炮原先的設想並不是專門為軍隊設計一種地面火力壓制武器,它最初的設想是打算為在空中的戰鬥機設計一種航空火箭。

但由於技術上還不太成熟,便轉而改成了地面的車載型。

其實在原蘇聯時期,蘇聯人很早就研製成了固體火箭燃料和飛行火箭,這就是在戰後一段時期蘇聯的火箭技術和人造衛星都能領先美國的原因。

大家不要道聽途說的說什麼蘇聯搶走了德國的火箭工廠和火箭資料,即便是蘇聯搶走了這些廢銅爛鐵,也比不得美國人搶走了馮布勞恩來的重要。

所以說蘇聯的火箭技術是很棒的,因為人家研究的早底根子雄厚。

由於把它安裝在作戰飛機上技術不太成熟,蘇聯的工程師便把它組合成為了地面用的車載型火箭發射器。

萬沒想到的是這一很簡單和隨意的改裝,不僅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從此之後一戰成名。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在實驗正式開始。

它以3NC—66×4載重卡車為平臺,為了儘可能的多搭載火箭彈,火箭炮共有24條工字型發射導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

在開火的時候,必須將車身保持90度角,雖然在精度上較之火炮是差了一些,但它齊射火力猛,一次性投入大,敵人根本就來不及做任何的防禦和躲避。

1939年的3月份,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8條導軌的6M13—16也試製成功,它分上下兩排共攜帶16枚132毫米的火箭彈,它特別適合打擊暴露在野外的敵有生力量,雖說它的缺點不少,比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但它優點更多,成本低、易生產,在生產成本遠小於同類口徑火炮的情況之,打擊效果和地面的火力壓制要遠高於同類口徑的火炮。

在蘇德戰爆發之後不久,蘇軍很快就將這一武器投入了戰場,使來勢洶洶的納粹德國第一次嚐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

1941年的7月14日,在被德軍剛剛攻佔不久的奧莎爾火車站,德軍正在忙碌著抓緊時間將後方的戰爭物資運往這個靠近前線的供應站。


在下午的2點30分左右,被一陣突如其來的、可怕的呼嘯聲驚呆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一批批從天呼嘯而下的、帶有長長的尾焰的炮彈從天而降,巨大的爆炸將火車站附近的德軍和它們的軍用物資全部炸上了天,整個的過程不到10秒鐘。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種齊射火力猛,造價成本低而且還最容易生產的廉價武器,它在整個的衛國戰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直到伴隨著整個戰爭的結束。

在整個的蘇德戰爭中,哪裡有戰役行動,哪裡就有它的身影,從斯摩稜斯克到莫斯科會戰,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再到庫爾斯克大會戰,直到最後攻克柏林。


它那可怕的呼嘯聲,既激發起了蘇聯紅軍的戰鬥精神,又給敵方的德軍帶來了可怕的沮喪。

在建國之後,我國也曾引進了一批喀秋莎火箭炮,並把它應用到了朝鮮戰場,大家看看電影《上甘嶺》的最後志願軍的反攻階段就知道了,那發射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殺傷力還非常大,令敵人防不勝防,陣地上的美軍根本就來不及躲避或者進入工事。

蘇聯人設計的武器一向都以簡單實用、火力強著名,複雜其實並不意味著先進,簡單也其實並不意味著落後,實用就行!


東方中華不敗


有m3衝鋒槍,由通用汽車公司製造,外形簡單酷似汽車維修用的黃油槍。由於製造簡單、成本低廉,是二戰美軍使用最廣泛衝鋒槍。但是還沒有廣泛如電影和神劇中的我軍,從紅軍戰士到抗日戰士甚至蘇軍女兵,不管什麼年代都端著1944年才正式裝備的這種”黃油槍”。

還有”解放者”手槍,2塊美金一把,由電冰箱製造廠生產,兩個月造100萬把。


傲翔鷹


莫落托夫雞尾灑。。!!


軍統60


美國的m3蘇聯的波波沙、波波斯,德國的mp40也應該算,燃燒瓶,美國的反埋克火箭彈也應該吧,手榴彈,地雷,都應該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