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KTV,没有酒吧街,古人在晚上如何消遣?

孤单的飞11


说说宋朝人晚上的消遣,那可是大有讲究。

开宗明义,宋朝古人犹爱“百戏”。

顾名思义,百戏大抵说的是“歌舞百戏”,当然还包括民间杂耍与绝活儿,每一样单拎出来,皆堪称集宋代劳动人民智慧之大成。

翻一翻《东京梦华录》这类史料,可得知“百戏”的大概特点,共有两个:


第一,特殊的表演场所。


说场所之前,要先说“杂乐”的定义。

何为杂乐呢?

其实就是“街头卖艺”,自古到今,反是“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艺术表演”,均可划归到这一类,此类艺人日常居无定所,基本是走到哪演到哪,以混江湖路演为生。

一来流动性较大,人员较散乱,官府不便管理。

二来艺人收入,基本全靠地理位置是否优越,收入难有保障,生存环境较为艰难。

而到了宋朝,这种情况便大有改观,宋朝官府为了便于管理,也为了能使街头艺人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游人观赏,就专门设立一处“游乐场”,供街头卖艺者在其中表演。

史称:瓦舍。亦称:瓦肆。

《梦粱录》: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通俗来说,就是有活动的时候,临时搭建起一座游乐场,让卖艺者进入其中表演,而等活动结束,便将游乐场拆除,便于民众和卖艺者聚集,等活动完结,也便于众人离散。

而这瓦肆之间,再以“绳索”或“木制栏杆”隔断,亦或是“中间搭上简易的棚子与布障”,而隔开后的空间,便因此称为:“勾栏”。

“瓦舍·布障”复原模型

所以传说中的“勾栏瓦舍”,大家明白具体含义了吧?

正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游乐场,其中表演百戏者众多,而每一种杂技也好,戏曲也罢,中间均用“勾栏”隔开,方便百姓选择欣赏。

其实这四个字,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反过来:瓦舍勾栏。

毕竟瓦舍说的是一个大型场所,无数个小型勾栏,则搭建于瓦舍之内。

而当时最大的瓦舍,正是汴京城内“御街东边,朱雀门外”之处。

《东京梦华录·皇城·街巷》: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通过这段记载,大抵可看出日常的热闹,即便不是节日期间,御街东面的朱雀门外,仍然“至夜尤盛”。

那么说完了场所,咱们再来看这“杂乐”,究竟都包含了哪些好玩儿的内容?

在《东京梦华录》中,便突出描述了当时瓦舍之中的“杂”,大致分成如下小类:

瓦肆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为方便读者理解,咱们就来简要说说:

货药,自然是百货与丹药。

卖卦,卜解算卦,看手相,测姻缘等。

喝故衣,这一条最有意思,其实就是“唱着歌,卖衣服”,但所唱歌谣中的词,均带有所卖衣物,通过动人的曲调与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顾客前来选购。

探博,正是“探摸赌博”,大概是一种,往布袋里放入各色彩球,再让游人伸手探入,摸到黑球,有黑球之奖励,摸到红球,则有红球之奖励,诚然,在摸之前肯定是要先给钱的嘛~

饮食,最好理解的一项,节日游乐,怎能少得了各地美食呢~

剃剪,理发。

纸画,依宋代文化之昌盛,此处说的应是卖画之处,同时也应该包括民间画匠为游人描绘肖像,有点儿类似欧洲街头的速绘,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游客画一幅肖像。

令曲,这个最有讲究,所谓“令”,正是小令,意为“短调的词”,再加上“曲儿”,把小令加上伴奏演唱出来,是谓“令曲”,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发扬光大。

《耆旧续闻·卷二》宋·陈鹄 :唐人词多令曲,后人增为大拍。

以上,便是百戏所存在的主要表演场所,以及瓦舍这一场所内的“杂”。


宋朝“杂剧”

而说完了“杂”,咱们再来看真正的“乐”,都有哪些?

也是“百戏”的第二个具体特点:

技艺。

所谓技艺,说的正是艺人的技能,不仅种类繁多,专业性强,且队伍庞大,因某项绝妙技艺而闻名瓦舍者,比比皆是。

如《东京梦华录》中所载之技艺百戏,有:

小唱、嘌唱、般杂剧、傀儡、说话、散乐、舞旋、影戏、弄虫蚁、诸宫调、叫果子、商谜、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讲史、小说、合生、说诨话等。

基本包含了“说唱逗乐,曲艺杂谈”八大项,可谓是应有尽有。

比方说您想听曲儿,便可走到“小唱”的勾栏前,驻足聆听,若艺人唱的不错,便可打赏些银子。

若您喜欢看杂耍,那就走到“舞旋”或“影戏”的勾栏前,观看奇妙舞蹈,欣赏皮影戏之趣,如果艺人表演精彩,自然是免不了收获掌声与吆喝,以及些许碎银的。

图:百戏之“傀儡”(类似于现代的木偶)

而这只是民间一般游乐活动,若恰巧赶上节日,比如元宵,则更为丰富多彩,而这种全国性的节日,一般属于官办的活动庆典,自然极为盛大,除此之外,还有帝王亲自办起的百戏活动,那可当真是天下一绝了,基本上平常看不到的杂艺与绝活,在此类庆典上全部纷纷亮相,能让游人百姓们过足眼福。


——————


钱品聚


古人的夜生活相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是比较少的,有些枯燥无味。古代是没有电的,白日能够有许多作业 娱乐活动。但晚上大部分娱乐活动进行不了。古代的农民受条件的限制,日子根本便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没有什么太多的夜生活,比较简单。

上层达官有钱人相对有比较好的照明条件,能做的事也更多:

1 读书,古人爱读书,晚间尤盛。虽然照明设施和今天相比,相差甚远。但只要照明条件允许古代文人就会挑灯夜读。有诗为证:“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刘禹锡)”“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杨万里)”等等。这不仅是因为古代没KTV,没有酒吧街,可消遣的东西实在不多,主要因为“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2 喝酒。对古人来说,酒是聚会的必备。高兴是喝酒,不高兴时也喝酒。文人喝酒像李白,喝酒就诗兴大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书法界草圣张旭,经常晚上喝得东倒西歪,回到书房边脱衣边喊边唱边写。

3 逛青楼。至于这个,就太多了。文武百官下了朝就去逛青楼,成了家常便饭。

4 朋友聚会,听小曲。古人晚上聚会,大多是好朋友在一起,下棋,猜谜,听歌,看舞。杜牧在扬州一梦十年,晚上二十四桥赏月,听小姑娘吹箫,还写下了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以上是有钱人的夜生活。总之,古人没有KTV,没有酒吧街夜生活受到很多限制,如照明蜡烛较贵。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夜生活。相对来说达官贵人的夜生活要丰富些。


宛城阿涛


要说古代没有酒吧,那可真是太小瞧古人了,当然要说古代有没有KTV,只不过换了种形式,娱乐方式还要比我们现如今的档次要更高,当然也仅限有钱人专属,关于吃烧烤,蹦迪唱歌,以及在酒吧喝酒娱乐,其实古人过得也甚是疯狂,尽管看似是现代化的产物,但其实这说白了,也是古人们玩剩下的,并非凭空产生。

中国人吃烧烤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大约在4000年前,人们从刚开始掌握火种以来,所有的食物并没有锅碗瓢盆加工一说,直接都是放火烧烤,而且这样的熟食食用方式也颇受当时人们的欢迎,逐渐的人类已经从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脱离出来,熟食的味道不仅鲜美,而且有效的杀灭了众多微生物,所以历朝历代也就被沿用下来,尽管后来锅碗瓢盆出现了,但其实烧烤这件事一直没有被遗弃。

起初的那段时间,俺们的祖先可是能用烤的,坚决不生吃,毕竟好不容易生一次火,那要一下子不烤个够,怎么得了?据说当时的商纣王对于烧烤就颇有钟爱,当时人们的烧烤工艺其实已经不差了,为了能够让肉块均匀受热,不仅会及时的进行翻动,而且会将其切成小块,方便食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富豪们已经逐渐扩大了烧烤类目,但是当时由于食物资源有限,即使有肉,也不可能肆意挥霍,所以还要控制一定的次数。鸡鸭鱼肉,万物皆可烤。

古代酒吧可是实现人生逆转的重要途径

还记得那位无酒不欢的诗仙李白吗?他对于诗词歌赋的研究之所以那样出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酒后的字字箴言,古人对于酒的钟爱丝毫不比现代人差,毕竟这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神奇液体,据说当时历史上的高渐离就是开酒吧的,当时的荆轲还经常去高渐离的酒吧蹭酒喝,而且当时高渐离的职责,与现如今酒吧里的吉他手、贝斯手所干的活也如出一辙,时不时的也会给客人们弹两曲来助助兴。

实际上现如今流传广泛的大多数诗词经典著作,都是在酒后那一片美好的精神家园创作的产物,如同当时《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古代酒吧已经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产物,尽管时不时的,政府也会颁布个禁酒令,宵禁什么的,但其实在我国宋朝时期,酒馆林立已经是一件常见的事儿了,当然喝酒并不能干喝酒呀,助兴的节目自然少不了,所以古代的酒吧也已经成为一种熬夜的亮点。

Ktv也算得上古代的一种衍生品

尽管古代没有专门供人唱歌的场所,但其实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由来,就与KTV中所唱的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通过词曲的形式再配合乐理进行加工整合,最终达到能够广泛被人传唱的完整艺术作品,我国现在许多流行歌曲都是向古人创作取经的,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的魅力博大精深,无论是周杰伦的那首《青花瓷》,还是此前不久比较流行的那首《生僻字》,都同古文化一般有韵味。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古人夜晚的消遣活动有足够的了解了吧,他们怎么会乖乖待在家里睡觉呢?熬夜通宵也是常有的事,据说当时有酒吧能够开到凌晨5点,要知道这个时间节点,皇帝们都该起床了,大臣们也该上班了,说起古人的疯狂,远远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当然前提是,众多的消费也是需要有钱才能买单的。


历史红尘


今人的夜晚是闹热的,到处都是亮亮堂堂的灯光,家家户户都有条件照明,科技发达,手机人手一部,生活条件富裕,脱离生存挣扎。且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晚上没有时间限制。



反倒是古代,夜有宵禁,否则吃板子。灯火照明有限制,生产力落后,在生存线上苦苦的挣扎。

消遣还是富人的权力,古代绝大多数人是老百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有时为节约时间,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作,还是劳作,怎么来消遣?(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没有KTV,夜晚到底怎么消遣?独坐书斋手作妻?NO,NO……

一是读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士人的追求。读书才是硬道理,尤其在科举制度兴起之后,不光消遣时光,更是光宗耀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刘禹锡写道:“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古代读书励志的故事还是不少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二,思念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活在人身上所有的角落。当然,思念又有很多种。思念妻子的,如宋人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思友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还有思念丈夫,李白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思念最精彩的有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很冷,撕扯下面纱,人孤独,枕难念,思亲人,情人,友人……

这时,便喝酒,写诗(看月亮,数星星)。

话又说回来,情人便看枕头。你看,高阳公主送辩机和尚“金宝神枕”,没有枕头看香囊、耳环、耳坠、手镯、玉佩、发簪、头发……更或者直接上门,如西门庆与潘金莲。



三,自娱自乐

自娱自乐这是在家里,因为外面宵禁。富豪大户不缺点点钱,所以,各种玩的吃的,层出不穷。外面喝酒没喝尽兴,继续在家里大摆酒席到天明。

旁边就有歌舞,这是家妓女。最著名的家妓女是赵姬,跳得一身好舞,最后被吕不韦送给了奇货可居的秦异人。

家妓就是唱歌跳舞,陪喝酒。以此助兴。这是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没有家妓,便去青楼。与青楼相对,就是窑子。如《梅圃余谈》:

近世风俗淫靡,男女无耻。皇城外娼肆林立,笙歌杂遝,外城小民度日艰难者,往往勾引丐女数人,私设娼窝,谓之窑子

青楼女与文人相辅相成,文人写诗,她们唱,文人扬名,她们跟着出名。其中以柳永为最,相传这位大才子最后去世,还是青楼女凑钱,买的棺材,将他安葬。每到清明,皆是自发来往祭奠柳永,吊柳会。

四,勾栏

具体来说是瓦舍勾栏,指的是市肆瓦舍下的演出棚。说白了,就是一个市井娱乐场所。一个专门供艺人商业表演的地方。又不局限于娱乐活动,随同的还有商品交易,吃喝玩乐齐全,相当于现在一个综合性娱乐场所。



时间是宋朝,宵禁不再如之前那么严,商业繁荣,文化也繁荣,居民区和商业区合一。瓦舍下由勾栏隔开,不同勾栏对应不同的节目内容,包括说书、杂剧、相扑、杂技、木偶皮影戏等等,应有尽有。


三叔小记


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喝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看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拯救失足妇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单身狗想家发呆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数星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会友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干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开party

河汉近瑶席,开帘空翠生。金杯摇夜影,画烛剪春声。一笑藏钩戏,低回舞雪轻。欢歌杂未歇,澹月照三更。

撩妹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梦游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锻炼身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想姑娘睡不着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不可描述

以下省略三个字


脑洞历史观


古代有街区的!在古代每千户就会有一座城,在西北或者偏远地区甚至200~300户就会有一座城(小型城堡),这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财产而建的,古代匪患多,经常抢钱抢粮食。把居民聚居起来便于防守,也能把粮食等重要物资保护起来。

一般来说每座城池都至少会有一条商业街,这个是供给群众日常买卖交易的,在农耕时代,老百姓需要这种集市来买卖各种粮食农具以及布匹等生活物资。晚上的时候这些街区都是营业的,街区上有各种商铺茶楼酒肆怡红院春楼(根据城池规模),富人们可以上街游玩,喝酒泡茶。

普通老百姓可以上街走走逛逛,当然当时的城池都不大,小城池可能也就长宽300~400米左右。所以单纯的逛街肯定是不经逛的,走一圈也就是大致一袋烟功夫。但是呢,城里有灯!街市上有灯!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常说的华灯初上就是这个意思),在家里点灯还得费灯油,上街走走可以享受免费的灯光。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做各种游戏,比如耍杂技卖膏药,听唱戏,说书等等娱乐。

不过呢,这是对于闲人来说的。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根本没得闲,他们往往鸡叫就得出门干活,一直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得洗衣做饭劈柴挑水,基本上累抽了,没空娱乐,只能早早睡觉了。


优己


甭说古人,这没有KTV,没有酒吧街的晚上,我就曾经经历过,别说得好像离这历史多远似的。

好吧,这个问题可能没把农村人算在内。要知道咱农村过去就没这么洋玩意儿。他们干什么?早点关门睡觉。因为没有电,计划生育还颇有难度……

但事实上,那些有钱有闲的古人,虽无KTV,也无酒吧逛,但过得一点也不差。

逛街市,吃烧烤:自唐朝起,就有了夜市,住在大城市里的古人,大晚上也可以逛夜市。有诗为证: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除了灯,夜市还会卖些什么?无外吃和穿。西域的牛羊肉烧烤,又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也不全是电烤,所以,请自行想象那无污染的有机牛羊肉在火上烤得油直滴的景象。

听堂会,赴酒宴:听戏吃酒,《红楼梦》里时常见之。有一回,宝黛钗几个夜半吃酒,还行令,玩得好不惬意。有一回,贾府过中秋,还召来戏班子,请了女先人,唱戏说书,又喝酒赏月,好不快哉。唐宋文人辈出,诗会酒会层出不穷,宫中也常作彻夜欢。喝酒看戏,一宵忽忽而过。

打打牌,谈谈爱:长夜难过,除了“闲敲棋子落灯花”这种雅事外,邀上三五好友,摸骨牌,掷骰子也是一种消磨。打得兴起,半夜乃至天明收局也是可能。

然后还有一等人,都寻往秦淮河边谈谈爱啦,春宵一刻还嫌时间太短呢。

当然,以上消遣都是有钱有闲人的方式了。估计平民百姓,除了偶尔逛逛夜市,看看江上渔火,余下的,也就是早点睡了。逛逛看看不一定掏钱,看戏找爱人却要真金,请人上家唱戏就更别提了,光点蜡烛的钱都掏不起。


钱多多读文史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在古代,没有KTV,没有酒吧,也没有网吧,更没有手机玩玩游戏,刷刷小视频。那是不是说古人的生活就是枯燥无味的呢?

但其实,在古代虽然现在这么多的娱乐设备,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人在晚上就没有什么意思的活动!相反,古人在夜晚的生活比现在人更“潇洒”,更好玩儿,更有意义!

那么,古人在晚上是怎样过的呢?我下面简单举三个例子!



第一,逛街

也许你会说了,这逛街算什么特别的晚上活动?但你要知道的是,古时候是没有电灯的,照明基本上都是蜡烛。而能在一个没有电灯,却依然“灯红酒绿”的大街上逛街,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吗。

而古人逛街也并非都是买东西,有的时候也是为了找寻自己心爱的姑娘,或者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采。因为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读书社交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了,逛街这事儿也要考虑朝代,时间和地点。

如果在唐朝,这样的情况就很少见了,基本上只有贵族才有的活动。为何呢?因为唐朝所实行的叫做“坊市制度”,也就是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所以就很难形成繁华的街面,逛街一事就成了少数人才有的活动!



但如果在宋朝就不一样了,宋朝经历非常繁荣,百姓们的行为也不会受到控制,所以到了晚上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逛逛酒楼,听听小曲,找找自己的爱情!

总之是美不胜收。



第二,读书写字

在没有一切科技设备的条件下,古人们则主要在书本和实践中获取知识。无论是在平民百姓家,还是在王公大臣家里,夜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时间,因为没有白天工作上的烦恼,也不用去拜访他人,自己则可以多看点书,提升自己。

当然了,读书写字也同样要结合时代和人群来看,对于生活贫苦的百姓来说,读书写字就是奢侈,晚上则就是用来休息的,因为第二天早早的就要劳作!



第三,约会

古人其实比现在人更懂得浪漫。

因为一系列原因,古人一般都比较含蓄,即便是两情相悦的一对男女,在相遇时,也常会害羞脸红。他们通过一些唯美的句子来传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意,对方则以相同的方法回应。

但是,受到传统礼数制约的情侣,基本上都不能走到一起。即便他们两情相悦,但是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年代,他们爱情则大都被定格在“门当户对”的标准之下!

但是,那又怎样呢?两个相爱的人,总是能想尽一切办法,跳出传统的“牢笼”,去到槐树下和爱人相聚。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是值得的!



总之,古人的晚上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枯燥乏味,反而还很有意思。


方圆文史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晚上是非常寂寞的。之所以说古人晚上很寂寞,因为古人的夜生活受到很多限制。一是照明问题。古人没有电,照明靠的是蜡烛和柴禾。无论是蜡烛还是柴禾,都是很贵的,一般的人家都用不起。二是古代技术有限,没有电子设备这些,看电影看电视这种消遣也是不会有的。三是风月场所虽然多,古代很多时候也是合法的。但是,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而且确实因此疾病横行,道德沦丧,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古代的街市)

那么,古人的夜生活,究竟是怎么安排的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想用几个诗句来表达。

一、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显然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夜生活。

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这种自给自足,不仅仅表现在自己种庄稼种菜获取粮食,自己养猪养鸡养鱼获取肉食,还自己织布裁衣等等。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片地,衣食住行都能保证,基本上不用靠别人。

如果是大户人家,当他们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的时候,他们就更加能够自给自足。这种自给自足,不仅仅是物质保障,精神娱乐也能够保障。我们现在看看古代留下来的那些老房子,里面都有戏台,说明古代的大户人家是有戏班子的。再看看《红楼梦》里面讲的四大家族,就更明白古代,古代大户人家,确实自身就能提供全部的娱乐设施。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是富二代晏几道写的词《鹧鸪天》中的两句。晏几道是宋朝宰相晏殊的儿子,和他父亲一起,代表着北宋初年婉约词的最高水平。他的词华美艳丽,而他能够做到如此华美艳丽,其实正是他实际生活的写照。

在这首词,前面的两句是“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这说的是“喝酒”。“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说的是看舞女“唱歌跳舞”。由此可见,只要是大户人家,只要照明能够得到足够的保证,大户人家的人,可以娱乐到天明,通宵不睡(舞低杨柳楼心月)。

(古代舞女剧照)

二、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代大户人家纸醉金迷的生活,毕竟也不是特别多。更重要的是,不能提倡。毕竟古代是礼治社会,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要求人应该克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过分的欲望。

而且,古代一直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的。道德成为古代选拔人才的第一考量。很多人因为从小是道德模范,因此才能走上高位。纸醉金迷的生活,显然是道德沦丧的表现,不适合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的。晏殊是宰相,但是他的儿子晏几道几乎没有当过官。后来家道中落后,更是穷困潦倒。

喝酒唱歌,就算不是去风月场所,而是只在自己家里,显然也是不能提倡的。而另外的一些,比如“琴棋书画”这样的娱乐活动,就是适合在读书人之间,在君子之间进行的夜生活了。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里面所想表现的,并不仅仅是等朋友来下棋,还包括甘贫乐道的意思在中间。尽管外面很热闹(“青草池塘处处蛙”),尽管等不来机会(“有约不来过夜半”),尽管在寂寞的等待中岁月消散(“闲敲棋子落灯花”),但是,依然不放弃安贫乐道的生命姿势。

(古代宫女剧照)

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天就织女星。

这是一首宫词,写的是嫔妃宫女的夜生活。尤其是那些不受皇帝宠爱的嫔妃宫女的夜生活。

也许有蜡烛,但是点着蜡烛又有什么用呢?皇宫少不了乐队,但是这不是嫔妃宫女们有权力享受的。

在寂寞无奈之下,只能走到宫外的台阶上,坐在那里,数天上的星星,畅想不可能出现在这个嫔妃宫女身上的爱情故事。

“宫词”在古代其实是一个隐喻,不仅仅讲宫女的生活,而是隐喻了更多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的生活。

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是古代普通劳苦大众的夜生活。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总是很严重的。尤其是进入王朝社会的中晚期,很多劳苦大众就不可能再拥有自己的土地。因此,他们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一来,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既完成交租的任务,又能确保自己不至于饿死,就必须在劳动时间上下功夫,也就是尽量延长劳动时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一种延长劳动时间的表现。

延长了劳动时间,就挤占了夜晚。对于劳苦大众来说,连睡觉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还有什么夜生活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人的夜生活是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比较少的,有些枯燥乏味,有些夜生活达人来说感觉是很不可思议的,但的确就是那时古人的真实生活。

古代是没有电的,白天可以有很多工作、娱乐活动,但晚上有大部分活动就进行不了的。上层达官富人相对有比较好的照明条件,能做的事也更多。比如可以聚会、呤诗作对、饮酒言欢、欢歌宴舞,也有些比较上进的就学习读书或学艺、习武。而平民百姓的夜生活就相对少了,也许三几知己喝点小酒、谈谈心就算好的了,而大多都是早早两口子造人,为国家的人口增长作贡献去了。但夜生活最吸引人的一直都是不便明说的那些事,青楼妓院才是古代夜生活的核心,既有歌舞,又有美酒佳人,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它的吸引力都胜过任何一个场所,相比现在,青楼妓院的人气远高于现在的夜店。

所以说古人的生活基本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什么太多的夜生活,比较简单。当时时代环境造就也只能那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