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自從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以來,垃圾逐漸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到底什麼是幹垃圾什麼是溼垃圾?什麼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這些靈魂拷問常令人感到頭暈目眩,很多人一提起垃圾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又嫌棄又頭疼,垃圾在日常生活中被看做是無用的廢物,毫無價值。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但在《垃圾之歌》這本書中,卻有一群考古學家把垃圾視為珍寶,他們用充滿了趣味的嗅覺去研究那些在地球存在了幾千年的頑固垃圾,發現垃圾極大的社會價值,推動了一門新學科即垃圾學的成立。在研究垃圾的過程中,研究者就是以歷史考古學為基礎,並增加了許多新的方法,帶大眾重新認識垃圾,改變對垃圾的偏見。那麼本文就從垃圾考古學方法、垃圾的社會價值、垃圾研究對學術的啟示這3個方面,來解讀歷史考古學這次研究的新思路。

1,被嫌棄的垃圾並非一無是處,人們所遺忘所拋棄的東西,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考古學家對當代社會垃圾的研究,讓大眾重新審視垃圾,垃圾並非毫無價值,這些被丟棄的垃圾是社會的一部分,更是歷史的一部分。考古學家的垃圾的研究擴充了歷史考古的範圍,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1) 選擇垃圾作為研究對象,這是考古學的一次新突破

提到考古學,一般的定義是通過物質遺存研究古代社會等的一門學科,通常大眾所看到的考古學家的研究,都是去研究那些流傳下來的珍寶、遺蹟等等,通俗來說,看起來都是非常“高大上”的。但是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對於考古學研究的對象範圍也不斷擴大,僅僅侷限在某些遺物或遺蹟上,已經不能滿足研究著的需求了。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的亞利桑納大學開設了一門旨在教授考古方法的課程,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項計劃。有兩個叫弗蘭克•阿雷那和凱利•艾倫的學生,他們收集了富裕區的兩戶人家和貧窮區兩戶人家的垃圾進行了比較,這種研究垃圾的新思路得到了當時威廉·拉什傑教授的認可, 1973年“垃圾計劃”正式在亞利桑納大學確立了。亞利桑那大學考古學家威廉·拉什傑主持的“垃圾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對考古學自身理論與方法進行大膽的一次嘗試。

在這之前,沒有人會把垃圾當做研究樣本,然而“垃圾計劃”卻開創新的研究範圍,將最被人忽視被人嫌棄的垃圾作為考古的對象,希望通過研究垃圾還原出社會風貌、解決社會問題等等。原來歷史考古並不一定非要是那些精美的瓷器、閃閃發亮的珠寶、遺留的名畫字帖,埋藏在底下的垃圾也是人們遺蹟的一部分,同樣也可以被認真對待。這次研究打破了歷史考古的偏見,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那些過去被忽視的東西,這項長達20多年的“垃圾計劃”對考古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且導致了一門新的學科即垃圾學的誕生。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2)“垃圾計劃”仍然以考古學研究為基礎,同樣也納入了新的方法

這項“垃圾計劃”的實施仍以歷史考古學普遍的研究方法為基礎的,不過,“垃圾計劃”當然在過程中也有新的方法,不僅僅是侷限在舊的方法之中。

“垃圾計劃”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垃圾掩埋場去採集垃圾。垃圾計劃在美國境內的垃圾掩埋場總共進行了9次全面性挖掘計劃,這個採集過程就是簡單且粗暴的,開挖垃圾掩埋場,從大片骯髒、臭味熏天的垃圾中挑選有價值的、可以進行研究的垃圾,研究人員就像考古學家一樣去實地採集,整個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其次,研究者把這些採集回來的垃圾進行分類。“垃圾計劃”的研究者將收集來的垃圾分為150類,垃圾各自有各自的代號,研究人員將每一類物品的情況詳細登記在表格中,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垃圾數據庫。據專業人員評論說道,“垃圾計劃”統計的詳盡程度遠超過任何考古學家所作的遺物等級,可見這項計劃在對數據進行研究時應用到了很多專業性的數據處理技術。最後,研究垃圾背後的規律、動因。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垃圾計劃”代號表

通過垃圾的收集和數據的統計,學者會發現人們日常行為的共性,比如窮人和富人的消費習慣、對於食物的喜愛程度等等,發現了過去未被證實的經濟規律、人們的心理學特徵等等。總之,“垃圾計劃”大體的思路是借鑑考古學的研究,在實施的過程中同樣也加入了新的方法,在對垃圾分類的步驟,將科技手段介入考古研究,對垃圾的分類研究通過數據圖表、畫圖分析等各種形式展現出來,運用科技手段研究是其一大亮點。

(3)頑固的垃圾存在於歷史之中,與人類共存,對待垃圾的態度應是積極的而不是避之不見的

通過“垃圾計劃”的研究,還向大眾揭露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從古到今,垃圾會一直伴隨人類存在,不可能徹徹底底的消失。我們所生活的時代,還有很多古人留下來的垃圾不可分解,現代人生活的每一天都在頻繁地不間斷地創造著垃圾。垃圾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沒有方法將垃圾消滅,也沒有辦法不再生產垃圾。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作者威廉·拉什傑是對未來保持積極態度的樂觀主義者。他在書中的結尾寫道,“雖然後果如此嚴重,在歷史上,大量製造垃圾卻一直被視為經濟與社會活力的一種指標”。當然這個前提是需要鼓勵更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到處理垃圾的積極行動中,而不是對垃圾視而不見,毫無不在乎的。“垃圾計劃”去主動研究垃圾,瞭解垃圾的價值和處理垃圾的問題,轉變了人們對於垃圾以往的態度,在未來更好地處理垃圾問題。

2,垃圾猶如一面文明之鏡,忠實反映著社會問題和人們的生活風貌,垃圾並不歌頌英雄帝王,而是訴說小市民的生活現狀。

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無論人們怎麼看這些討厭的垃圾堆,它們都比其他東西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垃圾是人們所遺留的東西,它不會撒謊更不只凸顯英雄貴族的生活,垃圾有著很大的作用,反映著現代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1) “垃圾計劃”可進行人口統計

通過對垃圾的熟悉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塑料垃圾和人口數量之間有著關聯性,一個人在固定時間內丟棄的塑料品垃圾是相對穩定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統計出一個數學公式,只要知道一個地區的塑料品垃圾數量,就可以大致推斷出這個社區的人口數量。這樣有效地填補了人口普查中遺漏的底層群體,對人口數據進行修正,可以說“垃圾計劃”很好地幫助了當地政府進行人口普查局工作的開展。

(2) “垃圾計劃”總結出了人們的消費規律

“垃圾計劃” 得出了食物垃圾第一定律,即越熟悉的食物,浪費就越少,對不熟悉的食物,浪費得較多。在1973年春天,美國國內盛傳牛肉短缺的說法,當時許多人買光了所有他們所能發現的肉,以備不時之需。市場上的肉短缺了,按理說人們買回來的肉應該都會吃掉,很少有浪費的現象。但是“垃圾計劃”的研究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在牛肉短缺期結束的後幾個月,人們所丟棄的肉量是充足時期的3倍。原來許多人買光所有他們所能發現的肉,但人們不太知道如何烹飪這些肉,如何長期儲存肉類,這樣就導致肉還沒吃完就壞掉了,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人對自己熟悉的食物知道怎麼去使用,但是肉短缺的情況下人們盲目地買了好多種類的肉,根本不知道怎麼怎麼快速吃完,怎麼保存,於是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如果不對垃圾進行研究,人們很有可能將肉丟棄比例增多的原因歸結為供應充裕,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如此。

(3) “垃圾計劃”可以證實經濟學現象

曾經有經濟學家提出,窮人因為經濟困難,所以在買東西的時候買的數量比較少,而富人買東西數量是比較多的,所以窮人無法獲得大批購入東西的優惠價格,垃圾計劃證實了這個假設。研究者發現收人較低的家庭買每樣東西,從麥片到去汙劑,往往買“小號” 的;較富裕的家庭則往往買“超大經濟包”。對家庭生活垃圾的統計則表明,貧窮家庭由於傾向購買小包裝商品而無法得到許多應有的優惠,長期來看的生活成本反而高於富裕家庭,而且富人與窮人購買的商品比率懸殊,窮人使用同樣的產品就比富人丟棄更多的包裝物質。正是這種消費習慣,研究者還可以通過某個社區的垃圾情況判斷居住在這裡的人是窮人還是富人,如果垃圾中小號的用品數量非常多,即顯示這裡的人群收入較低。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4)“垃圾計劃”發現人們行為的複雜性,研究要考慮心理性因素

“垃圾計劃”還有一項很有趣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在訪談中說自己所購買和丟棄的東西幾乎都是不相符的,也就是說人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瞭解和真實情況可能相差甚遠。而且,有的人對自己扔掉的東西也毫不清楚,他會認為自己很節儉,但是垃圾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個結果也說明了人們心理性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人們所做出的很多行為都是複雜的,不能單憑一面之詞。

在以後的研究中,要重視心理學因素和現實情況的結合,如果在關聯人類行為與社會真實時不予考慮,所得的結論可能與真實情況截然相反。

當然,“垃圾計劃”發現垃圾的社會作用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調研人們對產品的喜愛程度、改善公司的營銷方法等等。垃圾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垃圾考古研究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讓大眾不斷改變著對垃圾的偏見。

3,“垃圾計劃”對歷史研究和未來社會有何啟示?從垃圾之歌到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再思考

“垃圾計劃”整個研究過程持續了20多年,所探討的問題和用到的考古學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從“垃圾計劃”的研究中,我們不僅能解決當代社會問題,還能夠將運用到的方法運用到以後的其他研究之中。

(1) 歷史考古學要重視學科的交叉性應用

“垃圾計劃”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性,研究人員的知識背景複雜,涉及的學科有考古學、統計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比如在研究垃圾的過程中,就運用到技術手段來統計數據,更加精準。還有在上面說到的,扔垃圾的行為背後具有普遍的經濟學規律,還受人們心理因素的影響,其實這些都是學科綜合的表現。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如今的考古學也需要進步,不僅僅侷限在過去那個時代,需要融合社會學、人類學、地質學、物理、化學等等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東西範圍也需要擴大,而不是隻停留在壁畫、石器、青銅器等器物,或者表面那些雲紋、回紋、饕餮紋背後的含義,歷史考古學要學會與時俱進,利用多學科思維,更具有廣泛性和應用型。

(2) 歷史考古學應立足現實需求,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垃圾計劃”始終是立足於現實需求之上的,給了極大的關注在垃圾處理、垃圾危機、生態環境問題之上,在研究中也給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正是因為“垃圾計劃”以現實需求為基礎,這項計劃才得以持續進行了20多年,受到大眾的認可的和支持。

“垃圾計劃”指出了在垃圾處理上,雖然社會技術日益進步,但是人類在處理垃圾的方式上並無新意,歷史上處理垃圾的方式,歸根到底無非兩種。第一種叫做“減量法”,也就是說將廢物中的可用部分取出,將不可用部分拋諸野外或者填埋,實行的垃圾掩埋場就是屬於這種方式。那麼另一種是“焚燒法”,也就是將垃圾直接一把火燒了。不過不論是“減量法”還是“焚燒法”對環境都是造成了一定影響。《垃圾之歌》說道:“煥然一新的焚化爐連名字都改了,改稱‘能源回收設施’。”這種就是燒掉垃圾的同時可以提供暖氣和電力,這樣屬於垃圾的再利用,有效地處理了垃圾還增添了垃圾的價值,是值得提倡的。所以現在我國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其實就是把有用的垃圾進行再利用,使得垃圾處理更高效,以免讓垃圾成堆,造成更大的汙染。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垃圾計劃”始終是立足現實,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後歷史考古學也應該多多考慮現實問題,讓研究更具有實際性。

(3) 考古學的未來發展——有趣且生動

《垃圾之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樣的歷史考古學。在很多人眼中,歷史考古學是死板的、無趣的,只會研究那些很久以前的文物,

古學家就是拿著鏟子東刨刨西挖挖。然而隨著可挖掘性的東西越來越少,考古學不能僅僅侷限在過去的研究了,考古學應該注入新的活力。在“垃圾計劃”中,選取了新的研究對象,而且多種手段應用,那麼未來考古學也應該嘗試不同的方法,讓考古學不再那麼枯燥,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知識,可以對出土器物數量匯成表格加以對比,再利用定量、邏輯學的一點點知識,加以細化,最後輔以自然科學精細的儀器分析等等。考古學不應該是一個滄桑的老者,考古學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孩童,大到國家的榮衰,藝術的發展,小到拉環的發展,被丟棄的肉的多少,只要能看的到其實都可以進行考古研究,考古也可以非常有趣,考古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

《垃圾之歌》: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垃圾,歷史考古學的新思路

“垃圾計劃”研究圖

4,結語

近些年來,垃圾問題日趨嚴重,大眾開始更加關注垃圾。《垃圾之歌》這本書讓人對垃圾改觀,垃圾無法徹底消滅,將和人類並存,只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垃圾同樣也可以發揮出它的價值。其實仔細想想,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那些被風沙掩埋的古城,又何曾不是被歷史所拋棄的“垃圾”?當然,除了要學會改變對垃圾的偏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地面對垃圾問題,早日讓垃圾得到更高效地使用,儘快控制住垃圾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