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被蒙古攻破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诗悠帆


浙江处沿海地区,历史悠久,自从被开发后便渐渐成了富饶之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纳土归宋,以其故里"临安"命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

世事万物均会变迁,王朝更是如此。那么,当临安被蒙古攻破时,是怎样一副场景呢?

对于一座刚被攻破的城池,我们对它的印象总是横尸遍野,一片萧条,但临安被攻破时却并非我们所想。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攻占建康、镇江等重镇后,元世祖忽必烈指挥时任命右丞相的伯颜率领元军主力直取临安。

在蒙古攻占临安之前,作为南宋军事重镇的常州一个月就被攻破,驻守在常州的壮士们也悉数成为了元军的刀下鬼。元军屠城的手段异常残忍,不仅将人尸混合泥土修筑堡垒,还将尸体扔进铁锅之中熬成人油,倒进陶罐之中,再抛向守军将他们烫伤、烫死。

太后心里深知——如果驻守临安的军队也拼死抵抗,后果一定会如同常州一般惨烈,南宋的平民百姓将无家可归,颠沛流离。

于是她在文天祥极力要求守城的情况之下,做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开城,唯一的条件是元军不杀临安百姓!

太后的做法绝非是南宋皇室的胆小与懦弱,而是为了临安的百姓的生命安全、为了避免生灵涂炭的局面发生。驻守在临安城外的南宋军队听到要投降的风声后,害怕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便发动了一场暴动。这场暴动之中,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南宋士兵将幼年的赵昺兄弟俩带离杭州密谋着打算东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在临安城里肆意抢夺百姓的财产,百姓们苦不堪言。

当蒙古军来到临安时,他们严明的军纪和整齐的队伍与如同一盘散沙般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出所料的是,蒙古军顺利攻占了临安,并及时控制住了临安混乱的局势。蒙古人听从了蒙古军中汉人官员的建议,采用了一系列安定化的政策,例如让大多数的南宋旧臣恢复原职、没让百姓改冠易服、仍让百姓使用旧币等等。

在蒙古族的"无为"统治之下,临安迅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甚至比南宋时期更进一步。

南宋汪元量有诗赞曰:"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也正体现了蒙古破临安之后并未大开杀戒而是宽容以待的方针的正确性。

事实证明,蒙古族的做法是明智的。

如果蒙古人同金人一样,攻占临安之后便大肆杀戮,势必会引起剩余的南宋军民的反扑,既得不到民心,也将使自己的实力大幅下降,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同是入侵,金国的所作所为,充斥着野蛮性,得不到民心,百姓怨声载道。

所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君倘若是一艘船,那么百姓就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将这艘船倾覆沉没。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璀璨始终需要执政者与民共描绘,太后被人认为丧失气节的做法反而是在更大程度上的爱民。


煮酒君


在说临安投降之前,先说一下常州大屠杀。

江苏地区自古富庶之地,地处沿海,是北方政权夺取天下的屏障。加上江苏乃是文风昌盛之地,文人武将更有傲骨傲气,在中国历史之上,扬州、南京、嘉定、苏州、常州都曾是血流成河。当年伯颜一路打到常州,常州知州逃窜,城内投降。而正当伯颜打算进攻杭州的时候,常州却反悔了,拒绝投降。蒙古军对复叛之人深恶痛绝,立刻派二十万大军围城待发,任命的知州姚听向杭州求援,城中只有民兵义军把守。南宋派麻士龙、张全前来支援,张全半路逃跑,麻士龙英勇牺牲。

伯颜并非一开始就下令屠城,他曾派遣汪良臣前往劝降,姚听杀汪良臣还将其一锅蒸了。蒙古军开始屠城,常州守城官民全军覆没,留下了数百妇女儿童作为奴隶,这是他们向来的习惯,史学家估算这一场浩劫大约有3万壮士牺牲,。元军屠杀常州百姓十分残忍,不仅将人尸混合泥土修筑堡垒,还将不计其数的尸体扔进铁锅之中熬成人油,倒进陶罐之中,再抛向守军将他们烫伤烫死。

现在我们再来看临安的情况。宋遗民汪元量曾作诗一首,称赞伯颜来到临安却没有杀人,伯颜甚至没有让百姓改冠易服,进驻的士兵和当地人买卖还可以使用旧币。西湖志之中记载,当地人感念伯颜的不杀之恩,还为他就见了祠堂,名为忠武王庙。

作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常州城在一个月之内被攻陷,常州留守的壮士皆成了元军刀下鬼。太后知道只要临安反抗,后果肯定和常州一样,最受灾的只会是百姓。她深知无力回天,在文天祥极力要求守城的情况之下,她默默做了开城的决定,只要元军不杀临安百姓。

临安城外驻守着40万的南宋军队,他们生怕南宋政府投降之后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发动了一场暴动。在这场暴动之中,一部分南宋士兵将尚还在幼年的赵昺兄弟俩带离杭州打算东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却乘着城内混乱抢夺百姓的财产。

当蒙古军军纪齐整地来到临安时,这这里一盘散沙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古军顺利将城中混乱的局势给控制住,杭州已不是南宋首都,皇室的财产被蒙古军一车车运送出来。伯颜尽量指定安定化的政策,让大多数的南宋旧臣恢复原职,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临安竟然比南宋政权统治之下更加繁荣。

对比于当年对金国完颜家的屠戮,蒙古人攻陷临安之时已非野蛮民族,他们将南宋王室接到上都,对他们大宴招待,并且竭力保障他们的生活,只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再让他们回到南方。


木剑温不胜


1276年,是南宋德祐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君臣刚刚过了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新年,正月初三,就传来了嘉兴府守将开门投降的消息。

正月十九日,历史性的一天,蒙古骑兵进入临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终点。

临安城破之际,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谢太后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军的前锋游骑兵抵达临安北关。太皇太后谢太后被迫派遣监察御史献上传国玺主动投降,降表曰:

“宋国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点评:把亡国黑锅扣到了已经死了的贾似道身上。)

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点评: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领土放弃武力抵抗。)

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 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点评:幻想忽必烈能够给南宋一个儿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属国的身份继续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为首的坚决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为了给赵宋留一线希望。谢太后在文天祥、陈宜中的鼓励下,册封宋度宗的另外两个儿子,8岁的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4岁的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时,下诏张世杰等断后保护二王逃出了临安,带军暗中保护益、广二王赵与檡等赵宋皇族人员以及杨亮节(杨淑妃之兄,国舅)、杨镇(谢道清之侄,宋理宗驸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宫庭机构撤离临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

点评:正因为有这样的策划,才有了三年后让无数人垂泪的“崖山之役”,十万官民同日跳海,中华文明之光就此黯淡。

三、赵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军队

正月初五,谢太后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当天,在慈元殿下诏“宣麻”公告时,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场。(唐、宋任免宰相、对外战争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学士以麻纸书写皇帝诏令,在朝廷宣布,称宣麻。)

相比而言,城破之际,宋廷决定放罢学校,让学生离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学等三学学生誓死要与社稷共存亡。

同一天,临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

点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称,真到了亡国之际,很多饱读圣贤书的文人表现,实在让人汗颜。

四、普通临安居民

南宋投降后,元军统帅伯颜发现临安城中骚乱,乱兵抢劫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再次下令严禁元军士兵入城,并派遣吕文焕携带黄榜安抚临安军民,要求各家门前贴“好投拜”三字以示归顺大元。

后来,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伯颜得意的称,“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谢太后也说,“今大兵在城,三宫不惊,九庙如故,百姓安堵。”宋遗民汪元量的诗云,“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尘廛。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点评:总体来看,临安城破之后,元军没有屠杀,基本上做到了不扰民,不害民。

五、余音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载有南宋皇室成员、外戚、大臣、太学生等数千人的船队在虎视眈眈的元军监视下,前往南宋绝大多数100多年来从未涉足的遥远北方。

船队出发之际,船上人人凄凄惨惨,岸边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经亲身参与这次北上的汪元量写诗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儿女泪交流。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点评:南北宋的历史,总是让人痛苦、无奈,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观点。


小奔说史


关于战争和人生,成吉思汗最大的理解就是,把敌人杀光,掠夺他们的财产,把他们的妻女占为己有!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蒙古的军队,就如同披着人皮的野兽一样,在作战中,凡是遇到抵抗,必定就会屠城,所谓的纪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然而,凶猛的蒙古军队来到了临安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却如同变了一个人一样,主帅伯颜就如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老学究一样,屡次三番整饬部队,严禁部队私下掠夺,蒙古军人的军纪也远远好于南宋的守城军队。

完全没有刚刚在常州屠杀了数十万宋人的刽子手的形象。

常州的悲剧与临安的宁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常州人面对异族的进攻,进行了殊死抵抗,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奏鸣曲。


蒙古军队对于常州的暴行,早就把身在临安的宋朝实际统治者谢太后的胆都要吓破了,作为一个女人,害怕血腥,害怕杀戮,这原不算什么过错,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一个还拥有上百万军队的执政太后,没有直面敌人刀锋的勇气,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觉悟,面对异族的侵略,面对敌人的屠刀,没有丝毫的气节,只知卑颜屈膝,这和600年后的那位老太太有什么区别呢?

她怎么对得起为了维护她的封建统治,她的帝国而与异族侵略者浴血死战的勇士们?

这些对于谢太后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江山你们要拿去,皇位你们要拿去,老身早就厌倦了天天装出一副坚强的样子的生活,老身只想平平安安的度过余生。归根到底人家只是一个女人,不是一个领袖。


在谢太后的支持之下,临安这座千年古城,成了不设防的城市,40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蒙古军人如同旅行一般,进入了这座大宋王朝的陪都!由于没有抵抗,所以蒙古军人没有选择屠城。

屠城是为了恐吓,吓阻敌人,使得他们心生恐惧,不再愿意抵抗,屠城的对象是那些民族的脊梁,是那些民族不屈的脊梁,就像那些被屠杀的常州人民一样,他们虽然生活过得低贱,甚至可以说衣不裹体,食不果腹,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是无比高贵的,远比那些临安城里的所谓太后,所谓宰相,所谓大将军高贵。

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都是真正的勇士!而放眼临安,没有一个梗着脖子反抗的强项令,每一个人都是一幅谄媚的笑容,蒙古军人没有看到一个挺着脊梁的人,面对这群已经失去了灵魂的人,蒙古士兵们也没有了杀戮的快感与欲望。

临安的陷落,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反而是激起了中华儿郎的血气,大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谢太后直到最后虽然被蒙古军队吓得怕得要死,但还是残存最后一丝理智,她安排了宋恭帝的两位兄弟在陆秀夫等忠臣的保护下离开了临安逃往福建,大宋的最后反击就此展开。

尽管天不遂人愿,崖山之战让无数人黯然垂泪,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慨然赴死的背影,突然变得无比高大,这些人或稚嫩,或老迈,或有力的肩膀托起的却是整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尽管南宋最后的大臣们能力存在争议,个性有些偏执,但我们后人应该牢记这些名字他们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和临安的那些人不是一路人,临安的人是“明白人”,而他们是固执冥顽、不识时务的人。

真的希望每逢国破家亡之时,能少一些“明白人”,多一些这样顽固不识时务的人,因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来现实


临安末日,标志着南宋政权的结束。在这之前主要经历了两场意义重大的战役,一个是丁家洲决战,一个是焦山之战。

丁家洲决战发生在今天的安徽省铜陵附近,当时元军进展迅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消息震惊了南宋朝廷。此时宋度宗刚刚驾崩,幼帝赵顯年仅四岁,祖母谢太后临朝称制。权力掌握在贾似道手中。赵顯曾诏令天下勤王,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临安太学生等纷纷要求贾似道出师御敌。迫于朝野压力,贾似道不得不率精兵赴芜湖应战。于是,宋元两军在丁家洲展开一场决战。

公元1275年二月,贾似道在丁家洲一带,以步军都指挥使孙虎臣为先锋,淮西制置使夏贵率战舰两千五百艘列阵于长江,军队总数十三万。就水军数量来讲,南宋优于元军。

元军主帅伯颜为了迷惑宋军,先是让士卒准备柴草,摆出一副要火攻的样子,把宋军搞得草木皆兵,疲于应付。待宋军松懈之时,伯颜命令左、右万户率骑兵夹江岸而进,又用火炮轰击宋军的中坚。同时,元军水军出动,攻击宋军的舰队。元军用骑兵吸引一部分宋军,这样极为巧妙的避开了兵力不及的短点。南宋孙虎臣先败,接着夏贵也率军逃跑。夏贵所率的水军系南宋最后一支精锐,夏贵的不战而逃使南宋彻底陷入绝境。他在逃跑途中还向贾似道大呼道:“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贾似道本来就胆小如\r\r鼠,听到这个夏贵的呼喊后,急忙命令撤军,结果导致南宋全线失败。

伯颜和阿术率领元军乘胜追击一百五十里,宋军死伤惨重,尸体浮满江面,江水都被鲜血染红。南宋两千多艘战舰被元军缴获,连贾似道的都督之印也落于元军之手。丁家洲决战是元宋之间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宋军十三万精锐之师尽丧敌手,使南宋彻底丧失了与元军周旋的实力。

丁家洲兵败后,陈宜中等大臣奏请谢太后杀贾似道以谢天下,但谢太后只是把他贬谪循州安置。押送官郑虎臣深恨其贪婪误国,就在途中杀掉了贾似道。

焦山之战,丁家洲决战后几个月,元军与南宋又在镇江焦山展开了另一场激战。公元1275年五月,忽必烈将伯颜召回京师,另命阿术负责攻宋。阿术发现南宋军舰每十艘一组,皆用铁索相连,于是决定采取火攻。阿术指挥麾下刘琛、董文炳、刘国杰、忽剌出,张弘范等万户,兵分五路,同时从东、南、西、北、中向宋军发起进攻。又选拔善射之士,从两翼向宋军的连锁船射击火箭。宋军大败,很多士卒为了活命都跳入水中被淹死。张世杰见势,只好匆匆东逃。

焦山战役后,南宋方面基本丧失了军事力量。后来虽然有文天祥等少数“勤王”之师援助临安,但军力有限,根本不是元军敌手。只有江北扬州李庭芝等精锐余部仍在奋力抵抗。

公元1276年正月,伯颜重新回到军中,统率三路大军包围临安。南宋丞相陈宜中主张南逃,谢太后反对,她认为,钱塘江出海口已被元军封锁,南逃根本无望,为了保全临安城内数十万军民,谢太后决定出城投降。阴历正月十八,宋幼帝和谢太后派遣临安知府贾余庆,奉传国玉玺以及降表到伯颜军中投降。南宋就此灭亡。南宋幼帝和谢太后、全太后等被元军悉数押往大都觐见忽必烈。

谢太后降元前一天,宋幼帝封庶兄赵昰、庶弟赵昺为益王和广王。二王在陆秀夫和杨镇的保护下逃出临安,后来在福建和广东重建政权,继续抵抗元军。三年后崖山之战中,陆秀夫身背赵昺蹈海而死。南宋官员、妇女和将士们纷纷跳海殉国。

元军平定南宋前后持续四十余年,是蒙古大军遇到的最为强大的抵抗力量,也是在征战当中最英勇、最惨烈的对手。陆秀夫死后,张士杰也投水自尽,展现了南宋臣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历史的小学生


蒙古灭南宋,其军队之中,有大量汉人。可以说蒙古军队当时差不多算是一支汉人为主的部队。

而且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此之前,已经主动汉化多年,并不像金国崛起这般野蛮。

如果翻阅元史可以发现,汉人官员在元朝待遇都十分不错,而且推行的是一种相对包容开放的统治。

元朝尊重所有种族的文化和宗教,同时不限制读书人的思想,更是不限制科举内容。


这些都导致了元朝中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当时应该算是文化比较昌盛。

蒙古人的统治,基本上接受了宋朝那一套,也就是士大夫治理国家。但是元朝唯一的缺点也是太宽松。

因为宽松到皇权无法限制贵族权利,这使得贵族耗费了大量的财富,最后导致了元朝的崩溃。

但是元朝没有让汉人剃发易服,没有搞思想禁锢,他们更像是无为而治,只不过这一套不适合他们原有的内部制度罢了。

而当年攻打临安的时候,蒙古军队讲究的是安定,军纪比金兵好太多,正是因为这种军队文化,使得蒙古可以横扫天下。

事实上蒙古人攻破临安之后,让南宋官员继续任职,迅速恢复了临安的繁华。因为蒙古人害怕来自汉人的反扑。

这些政策,都是蒙古军中的汉人官员制定,他们了解汉文化,了解汉人百姓。同时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才会优待南宋皇室。

如果蒙古人像金人一样,那么蒙古军队必然崩溃的更快,因为金国的所作所为,充斥着野蛮性,这是得不到民心的。

纵观蒙古的崛起,也并非是全依靠武力,就拿征服西夏一般,蒙古就尊重西夏人的文化和宗教,以换取他们的信任。

在蒙古人统治西夏的年间,西夏一度比以往更繁荣,因为蒙古人奖励耕种,对百姓干扰少。且开放宗教,制定法律。


不得不说当时蒙古能够崛起,一方面是因为武力强大,一方面是蒙古主动学习。从而剔除了游牧民族存在的一些缺陷。

野蛮和文明,战马弓箭与马头琴,蒙古大军就是如此。讲究军纪,团结一致,作战凶猛。野蛮中有文明的痕迹,文明又保留着野性。


小司马迁论史


题主你好,蒙古军没有被攻破临安,而是宋军直接投降了,并不悲壮。


蒙古铁骑大军压境,南宋朝廷军队一片混乱,太皇太后出海避难,宋朝既已经没有兵力抵抗蒙古军,求和又被元军拒绝,束手无策,于是奉玺书向伯颜请降。

元军在临安并没有作恶,没有像一开始屠城高邮,常州,而是要留住江南的人。

这是为什么?事实上,蒙古这个游牧民族,每占一个地方就是抢粮抢马,抢完再攻打下个地方,属于“不可持续发展”。

到江南后,元听从汉人建议,留着富庶的江南收税,因为打了江南就到海了,也没有地方再去抢了。

元军入城,队列整齐有序,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官员。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至此, 临安被元军攻取,南宋朝廷灭亡。


因此,对于元来说,临安属于和平解放,并没有攻陷一说。


新王朝旧历史


蒙古人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对方抵抗非常的激烈,那么城破之后为了给大家看看跟自己作对是什么下场,那么就会对该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屠城。而南宋的首都临安城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和抵抗,可以说是顺利交接,既然如此,蒙古人也就没有对临安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与劫掠。

但是虽然没有对临安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和劫掠,却依旧对临安城的许多人和事物进行了许多骚扰,这一点几乎无法避免,毕竟蒙古人是胜利者,而南宋是失败者,在蒙古的传统里面,胜利者有权对失败者做任何事情。


蒙古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曾经说过打仗这件事情里面最快乐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别人的妻女财宝全部夺过来作为自己的。看上去似乎这句话很不符合农耕民族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而这一点几乎就是游牧民族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和传统。

蒙古当然属于游牧民族政权,因此尽管后来蒙古中有大量的人开始汉化,但是依旧有很多与生俱来的本能和传统与传统农耕民族的一些本源和传统格格不入,让人生厌。 临安城是从北宋末年衣冠南渡之后,作为临时的行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城市经济无比繁荣,甚至还涌现出了大量的市民阶级,商品经济极度繁荣的临安城有大量的商贩和无数旅客,南宋的对外贸易也非常繁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南宋的临安城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繁华大都市。


只不过尽管南宋拥有如此雄厚的经济财力,面对这一次蒙古的入侵,南宋的战斗却并不尽人意。在之前的50年里面,蒙古与南宋多次进行过交战,虽然每一次都打的很艰难,但是每一次都成功的将蒙古击退,甚至有一次还将蒙古的大汗击杀在钓鱼城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宋的国力与蒙古的国力,双方之间的实力的对比变得非常悬殊,原因很简单,蒙古的对外作战几乎囊括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诸多文明。在交战过程当中,蒙古的体量越来越大,他的科技程度也越来越先进。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事实上蒙古陆军军队并不是服装简单的拿着兽皮裹着棒子的游牧民族军队,实际上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军事实力真的非常强。 蒙古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扩张,再到攻打南宋的时候,几乎是以全世界之力攻打南宋。

而随着南宋末年的几个奸相当道,将战略要地拱手相送,而失去了襄阳等战略要地的南宋也就没有之前抵抗的地理优势了,这直接为日后,也就是最后一次蒙古入侵一举攻陷临安埋下了伏笔。


此起彼伏之下,蒙古入侵南宋官军节节败退。不过蒙古倒是向来恪守传统,只要抵抗不激烈,那么必定不屠城,加上当时的蒙古军队主帅是一个想要效仿北宋灭南唐不造太多杀伐的统帅,所以基本上在江南地区没有心情大规模的屠国灭城行为。但是常州是一个例外, 全城父老被几乎杀尽,只是因为常州南宋守将降而复叛。这个行为直接让南宋的首都临安上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等到蒙古大军兵临城门下的时候,立刻打开城门迎接蒙古大军。

蒙古大军将临安城皇宫数百年的积累全部运输给蒙古皇室,除了在南宋宫殿内部发生小规模的百人宫女不堪受辱自杀事件、一些胸怀正道的太学生愤怒自尽之外,临安的普通百姓大多得以保全,应该说这是不幸当中的万幸。


夏目历史君


元朝伯颜在南宋临安并没有攻城战,由于南宋谢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伯颜也没有对临安屠城。但在元军去临安的路上,遭到了常州的顽强抵抗,伯颜下令对常州屠城。

伯颜在入临安之前

伯颜原来是伊儿汗国旭烈兀的部将。旭烈兀派伯颜来见忽必烈,报告西征的情况。忽必烈见了伯颜大为高兴,将他留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1274年,忽必烈让伯颜带兵伐宋,曾告诫伯颜:宋朝的曹彬是个仁将,征伐南唐时,不好杀人,而平定江南,朕希望你以曹彬为榜样,好好干!

1275年,伯颜相继在长江沿线获得大胜,有阳逻堡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三大会战后,南宋在长江布防的荆湖、淮西、淮东战线,均被元朝摧毁。

伯颜在忽必烈的批准下,并没有扫荡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的部队(两淮宋兵仍有十万之众),而是从建康出发,兵分三路直取临安。

伯颜屠常州

常州一开始投降了元朝,后来守城的宋军又复叛,伯颜大怒,下令攻城并屠城。常州地方志记载,伯颜大屠杀后,常州只剩下四百余妇女儿童。当时常州有三万男丁,全部人口在十万以上。考虑到战前逃走的人口,伯颜在常州应该屠杀了2-3万人。

伯颜入临安

当时的宋庭,是老太后和小皇帝,满朝文武也拿不定主意如何是好。

南宋当时唯一的机会,是整个朝廷学宋高宗赵构,驾船从海上南逃到福建泉州,有效保存实力和大宋的旗帜。

此时的伯颜已有大量河船,在长江上已屡败南宋水师。但伯颜的海船还不行,在海上追不上南宋朝廷的海军。

伯颜抓不到南宋小皇帝,只能回军攻打两淮。

这时南宋可命令淮西夏贵、淮东李庭芝攻打伯颜的后路,同时在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组织兵力抵抗。伯颜如果不小心应对,重蹈金兀术的覆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伯颜扣押了来谈判的文天祥,派忙兀台、范文虎先入临安,治都督府事,舞照跳,店照开,也没有羞辱南宋皇室。

但小规模的烧杀淫掠还是有,元军索取宫女时,就有上百个南宋宫女跳水自杀。

但伯颜派人搜集了南宋皇宫的各种典籍和宝玩。伯颜本人并没拿什么东西,北还见忽必烈时,元朝宰相阿合马在15里外先见伯颜索贿。伯颜没什么东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钩丝带取下来送给阿合马。阿合马很生气,就诬告伯颜在临安取走了玉桃盏,结果导致伯颜被忽必烈免职。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宋史》记载:德祐二年(1276)

正月,元兵围困湖南潭州(长沙)三个月后,长沙沦陷。

陆秀夫等至元军中,求称侄纳币,不从;称侄孙,不从。

嘉兴城投降。文天祥知临安府。…遣监察御史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曰仁明神武皇帝,岁奉银绢二十五万,乞存境土。……

元兵至皋亭山(杭州北),遣监察御史上传国玺(传国玉玺,国家正统的象征)投降,其表曰“宋国主臣,……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大意就是赵家不当皇帝了,国土也给你了,但请求你对百姓们仁慈点。)

二月,太阳有黑子,如鹅卵。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等,罢官府及侍卫军。…元军当时驻扎在钱塘江沙滩上,但是钱塘江三天都没来潮。

《宋史》中元朝人脱脱先是夸宋朝仁义礼义,然后说“我皇元之平宋也,吴越之民,市不易肄。世祖皇帝命征南之帅,辄以宋祖戒曹彬勿杀之言训之。” 也就是说,(元朝写史书的人认为)征服南宋时,吴越地区的百姓受到战争影响很小。

在临安投降蒙古人的是宋度宗皇子瀛国公,度宗驾崩时,瀛国公才4岁。

临安是投降的,没有被元兵屠城的记载。(元兵攻陷金国首都后,把金国皇帝完颜一家杀得差不多了)。

在崖山殉国的是宋度宗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