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清代所指的东北,又叫满洲,指外东北+现代东北(内东北)。外东北是相对于辽吉黑三省的现代东北来说的,共计1百多万平方公里,都在清末被割让给俄国了。

她的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再算上库页岛等近海岛屿。

这是一块非常富饶辽阔、但却气候恶劣的土地。有唐以来,就被中华帝国各朝各代断断续续的直治或羁縻过。17世纪80年代末,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界立了外东北是中国领土的归属。

在条约签订几十年以前,这片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包含外东北),都属于俄国未探索的土地。而我国在先秦汉唐时期,却断断续续有人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区域内生活。

西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指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在狼居胥山簏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并向世人宣告,这一大片地方自此为大汉王朝所有。而瀚海则为贝加尔湖。

“封狼居胥”属不世之功,值得每个武将用一生去追求。霍去病这次远征,开玩笑得说,相当于在打“王者荣耀”中,不仅锤败对手,还将敌人赶出了地图之外,很是厉害。

元朝开始对西伯利亚远东部分进行了直治,

"汉唐极盛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之边,唐所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是指汉唐在极盛时曾羁縻所及的边地,现在都变成了象国内一样可以赋税徭役的地区了。当时,元廷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设立岭北行省和辽东行省,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直治。

明洪武8年时,远见卓识的朱元璋在那里设立由流官担纲的奴儿干都司的长官,由各族族长分管各自的属地。当然,朱元璋也料不到,满清的努尔哈赤,后来就是由其中的一族而起,入关夺得大明天下。

有清时,雄才伟略的康熙帝鉴于满清入关后,尚末真正坐定中原。对俄多次入侵外东北之挑衅,皆被康熙帝忍气吞声给按了下去。1684年,在做完“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安内之事后,攘外紧接着便成了康熙帝国的头等大事。

坚决斩断沙皇俄国伸向外东北之手!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1685年,两位对各自国家都同样伟大的帝王巨擎,在远东苦寒极地之上轰然相撞。云潮汹涌、天地变色,惊得老天爷只顾看世间争斗的热闹,却忘记了给凡间下雪。

久经战阵、剽悍无比的2千清军,一举包围了同样久负盛名的沙皇远征军驻地雅克萨城。8月,清军开始攻城,激战中,俄将托尔布津被攻城炮火打中、中奖身亡,俄远征军遂改由俄将拜敦指挥,据城垣之险,死赖着不降。

8月25日,考虑到远征军死守雅克萨城,必待援兵解围。于是清军在雅克萨城的东、南、北三面掘壕相困,在西面河上,则派出强大的舰队来回逡巡,遮断远征军外援。

清军之所以不按兵法围三阙一,决绝封死远征军的生路。康熙帝的意图很明白,不战是无暇兼顾东北,并非不对沙俄秋后算账。他准备一举歼灭全部俄军,一战即令其趴在中华民族的跟前臣服,借此宣示中华民族收回外东北主权的坚定决心。

一见生路断绝,近千远征军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彪悍之军,竟死战至66人始终不降。看到雅克萨城危如累卵,沙俄政府怕这支开疆拓土、有皇家荣誉的军队被全歼,遂向清廷乞降撤围,并遣使议定边界。清廷准其所请,远征军残部在丢掉装备后,方被允许撤往尼布楚舔息伤口。

谈及签约一事,这里要说明一下,满清权贵在取得国内绝对的控制权时,已抢先一步归化于中华文化了。

1689年9月7日,双方代表索额图和戈洛文在条约上签字,这个条约就是《尼布楚议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条约。

此战未能除恶务尽,如期全歼远征军,有儒家文化“中庸守成,与人为善”的因素在里面,更有满清特有“中原中心主义”的雏形,在隐隐约约地起着作用。

满清属域外政权,本无此中原政权独有的特性

但归化中华文化后,也渐渐有了“中原中心主义”的特点,这为日后沙俄最终掠夺走外东北埋下伏笔。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签订这个条约的政府是大清政府,但使用的国名,却首次落款为“中国”二字。

从文本上也可以看出,大清首席谈判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这表示他是中国皇帝的钦差,而非仅为大清皇帝的钦差;行使是中国的主权,而非大清的皇权。

《尼布楚条约》文本还显示,大清首次对外自称的是“中国”,而非“大清国”;对本方百姓称谓是“中国人”,而非“大清子民”

这是以国际条约的方式,首次向世界展示,大清康熙帝国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这显然是满清一族归化中华文化最强硬的全球公示证据。

其次,还说明了来自域外的满清权贵与大明权贵的角逐中,在取得政治军事上的胜利后,除有“剃发易服、投充逃人”等反汉逆流之外,基本上是顺应时势,及时向以汉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示弱臣服。

特别有意思的是,除清朝在外东北设立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实行直治外,同样从域外夺得汉政权的元朝,也对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进行直治,而其他源自中原的朝代对该地区的行政管辖,都不是直治,基本都是使用安抚、管束兼有的,比较宽松的藩篱羁縻制度。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也许是来自中原的政权,受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更深一点,更愿意秉承“中原中心主义”的思想。

这点从原来锐意进取的清初统治阶层,历经数百年的同化后,同样表现出来类似中原政权的“重中原、轻边地”的价值取向,也可说明中华文化同化力的厉害。

这种思想造成的结果大概是这样的,凡是无法被中央集权制方式所统冶的,大多都不会去探索,或探索后放弃,这其中,儒家的“中庸守成”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使长期浸淫在中国文化中的帝王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人烟荒芜之地对统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政令无法通达,既然政令无法贯彻,统冶成本就被推到了第一位。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于是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往往一改以往不计成本一统政令的统治手法。认为有些边区即使是仅羁縻一下,也是不值得的,放弃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历史上,这种成例比比皆是。

有一句文化俗语,似乎能从侧面体现出中国帝王的对“天下”的定义(彼时尚无国家的概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地之利,不如人和之势,而无人,又哪来的“人和”

无云之天了无生气,无人之地惟弃之矣。

中华帝国由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因为要求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的令行禁止,因为要求政令从上至下以一贯之,因此皇权的执政半径,与确立了由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的大英帝国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英帝国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国,通过令殖民地政治假自立(英人控制其中央政府,委任土著控制地方政府)、经济真自立的方式,可以雍容自如地堆砌出了3400万平方公里的巨无霸殖民帝国。

得亏秦始皇以“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同币制、度同衡、郡县制”的方法,解锁了封建王国转制向中央集权帝国的瓶颈。否则,一个假如由儒家文化所主导的分封王国的权力,辐射半径至多也就几百里,就达到其极限了。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国土面积大的就不太多。

由于毫无土地先期储备的概念,长城变成了守成思维的物化。绵亘万里的长城将中原、帝都牢牢锁在了帝国核心,长城以外的,无非是夷狄之邦。近的羁縻一下,远的就不要了,反正管着也费劲。

当西方在15至17世纪,凭借着勇敢和科学精神的航海探索一外溢,中华帝国在新国土探索储备上就比较吃亏了;后来蒸汽机一上船,因为明朝(除朱元璋、朱棣外,朱棣有更为恐怖的高瞻远瞩)和有清一朝(除康熙、雍正外,康熙有更为优秀的大局观)的守成后退、与世无争,我们就更加吃亏了。

本来中华帝国没有理由错失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如果在明清的关键时期,多几个朱棣、康熙一样的世界级帝王,中华帝国早就不是现在这个面积的国土了。

但是从文化层面上说,由于儒家的“守成中庸、天地人和”在骨子里对“人和与守成”追求的执拗,若非“守成中庸”后来的强行干预,大明永乐朝这么高的起步,以中华之物力人智,成就超级帝国绝非酒醉呓语之谈。

从技术难度上说,大明永乐朝郑和的世界超强的“宝船”舰队,不管是在技术装备,还是在舰队规模上,都远远甩下百余年后最厉害的达伽马、哥伦布、麦哲轮等西方小舰队三条大街。然而,由于囿于“中原中心主义”的桎梏,没有将任何一个郑和所发现的新大陆,变成帝国真正的殖民地。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这方面,俄罗斯帝国要比我们觉醒得早,沙皇彼得大帝是一位世界级帝王,在欧洲用“文艺复兴运动”解锁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瓶颈之际,他看到了俄国尚深陷于暗无天日的“农奴制”泥淖中步履蹒跚,就力排众议,强力压制利益集团,亲身赴欧洲各国师习科技和艺术,为俄国打开了晋级全球列强之门。

觉醒后的俄国,其版图象一石击水的涟漪波纹,以科技和制度为圆心,不断地向四周贪婪地扩散。东亚方面,沙俄之手已越过外东北之外,向外东北伸了过来;另一只手则向中亚伸去,其中就有图谋我外西北的意思。

“外西北”同样也是个新词,是相对陕甘宁青新疆五省区的“现代西北”来说的。范围即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之和,共计50万平方公里。

相对来说,中华帝国对外西北的管辖,不论是在时间、管理深度上,都要高于外东北,原因无非因气候的不同,聚居的人数值不值得管理之差异所造成的。

东北则一直被清政府所封禁,这一点连格局外求的康熙王朝也不例外。所以,诺大的近3百万平方公里的内东北和外东北一直没多少人生活。

在外东北,清政府只是每年进行几次例行性的巡逻,巡逻线至外兴安岭一带。库页岛更是在乾隆时期就丢失了。

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俄不甘康熙时期的失败,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迫使腐朽而软弱的清廷割让外东北,并取得了远东最卓越的出海口,天然不冻良港——海参崴(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于是,这片约占中国1/10面积的土地,从法律上不再属于中国了。

外东北丢了!!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介绍完外东北、外西北以后,再来说说新疆。

新疆为什么会不失呢?

左宗棠曾对慈禧太后说过这么一句话,“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以卫京师”

这种狠话,不仅可以打动任何一届有伟大抱负的中央集权帝国帝王之心,连奄奄一息的晚清首脑慈禧,也被这句话吓得一楞一楞的。

她意识到“京师不保、集权乌有”对满清王朝的万劫不复。不过,慈禧此刻尚深陷于群臣对“塞防、海防”之争的聒噪中举棋未定。

左宗棠又在上奏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说,以“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视西陲之成败以为动静。

……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其于海防情势言之甚明,而于边塞情势容有未审。

该论以海防、塞防互为因果的观点,一举地驳斥了李鸿章的“海防为重论”“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防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敦重敦轻,必有能辨之者。”之“中原中心主义”的偏颇促侠。

此折高屋建瓴、切中肯綮,霎时理清了庙堂延争纠缠不休的思路,一下子引爆了慈禧的理性小宇宙。当即拍板,左宗棠胜出。

在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中,取得最高首长的肯定,是排除万难廷争的唯一法宝。

众臣噤若寒蝉,纷纷倒向左宗棠,振振有词、要风得风的李鸿章悲哀的发现,自己连2路公共汽车都赶不上了。

不久,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命“速筹进兵,节节扫荡”

。大清帝国的国防资源和汹涌澎湃的现金流(包括洋人银行的贷款)源源不断的向新疆的外围猬集。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在强大的执行力助推下,帝国的雄鹰——左宗棠,携湘军数战之勇,傲然掠地起飞……。

对于东北,清政府的国策出于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一直将其视为榻侧禁脔,欲确保当地民族血缘的纯正,以备万不得已时,将东北作退路使用,因此特别阻绝汉族的进入。

这种国策可真够逆天的!

这说明满族自入主中原数百年来,作为这个东方泱泱大国的绝对统治者,对有着恐怖人口基数的汉族,一直有一种欲诉还休的强烈自卑感。

而这份外在浅淡、内蕴浓烈的自卑感,往往是怯怯地躲在巍峨庄严的大清皇权背后,也深深地藏在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的成就感里。

所以,这份百感交集的感觉,对于满清权贵来说,一直有一种不可承受之重的窝心和委屈,在沧桑的大清史册记载中,不经意间,时会流露出一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英雄落寞、美人迟暮的幽怨。

处了几百年,有些人为什么还是不待见我,捂不热么?

东北是纯洁了,但东北也荒凉了,变得更有利于俄人的渗透。由于“中原中心主义”与独享东北“龙兴之地”所导致的,满清政府特有的,治国逻辑的错乱,东北一直处在对本国多数民众的封禁之中,防卫和经济实力也都不太好。坏到连驻关外的满人也纷纷跑进关内。

沙俄割走外东北时,如入无人之境也不奇怪了。

而清政府收复新疆后,着急忙慌的在新疆勒停“军府制”,并建省直治,你品,你细品,这是不是中央集权制与“中原中心主义”在特殊时期左右互搏后,最终所导致的,无奈的妥协呢。

因为左雄鹰上述的那两段宏论,揭示了在外来列强的窥视挤压下,以“儒论”为土壤,中央集权制和“中原中心主义”在各自发育成熟后,左右自相互搏的极度困境。

当然,如果两者必择其一的话,对于中华帝国来说,中央集权制的胜出是必然的。

外东北、新疆得失谈,儒论怎样让中华帝国失去成为超级帝国的机会

在这里,不仅能让你读到历史故事、秘闻,在深度分析的同时,毫不费力地让你了解诸多枯燥无比的历史知识点。欢迎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