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陸遜屢立軍功助孫權稱帝,為何含恨而亡不得善終?

暈暈的Honeybaby


陸遜出生於東漢光和六年(183年),陸氏家族是名聞江南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陸紆曾擔任城門校尉,父親陸駿官至九江都尉。陸遜少年喪父,由其叔祖、廬江太守陸康撫養成人。

後來,陸康與袁術發生矛盾,術發兵擊康,陸遜和其親族被迫從廬江返回原籍。

彼時,軍閥割據,兵燹遍地,東漢政權早已名存實亡。魏、吳、蜀三足鼎立之勢即將形成。三國中以虎踞中原的曹魏最為強大,曹操雄才大略,且“奉天子以令不臣” ,有併吞八方之志;劉蜀則自詡為漢家正統,“因僻陋以啟雄圖,出封疆以延大敵”,已初露崢嶸,正呈崛起之勢;而陸遜所在的東吳由於中原戰亂之際大量人口遷徙江南,使其農業得到了進一步開發,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國力漸強。

不過,相較於佔據北方廣袤之地的曹魏,吳、蜀力量相對弱小,懾於咄咄逼人的強大魏國,吳蜀斷斷續續維繫著一條結盟抗魏、抱團取暖的路線。同時又同床異夢,各有圖謀,互有攻伐。

青年才俊陸遜正是在這一詭譎不寧的時代大背景下走進歷史舞臺的。後來,陸遜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支撐東吳大局的一代英傑。

《三國志》記載,漢建安九年(204年),陸遜出仕,進孫權幕府任幕僚,後出任海昌(今浙江杭州東北)屯田都尉,兼任縣令。

在海昌,陸遜初試啼聲,幹得有模有樣。他以剿撫並用之策平息了匪患,還積極勸課農桑,恢復經濟,很快扭轉了該地因旱災而導致的動盪局面。

因治理海昌有功,孫權拜他為定軍校尉,並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孫權對這位胸藏韜略且初露鋒芒的年輕人頗為器重,經常召他促膝談心,縱論天下。後來,吳地發生了山越(古代吳越土著民族)叛亂,陸遜被孫權任為帳下右都督,率軍赴丹陽平叛。陸遜用計一舉攻破山越人建在山上的營寨,既蕩平了多年的積患,又收編了數萬精壯,由此聲名大噪,大軍班師後奉命駐屯蕪湖。

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和曹魏軍隊在襄陽、樊城激戰之際,採納陸遜之策,決意偷襲關羽,奪還戰略要地荊州。

孫權命呂蒙為大都督,以陸遜為前鋒,偷偷領軍溯江而上,孫權自領主力隨後接應。

呂蒙“白衣渡江”後,以突然襲擊的戰法,逐一收拾了關羽部署在沿江烽燧上的守軍,繼而直撲荊州,說服、招降了據守江陵、公安的關羽部將糜芳、傅士仁。關羽聞訊,自忖勢單力孤,不敢去爭奪江陵、公安,加上部屬鬥志喪失,逃散殆盡,只好率殘部退守麥城(湖北當陽東南)。同年十二月,關羽放棄麥城出逃,在章鄉(當陽東北)被吳將馬忠生擒,不屈而死。

這樣,孫權輕易地佔據了整個荊州。陸遜因功被授予撫邊將軍,封華亭侯,領宜都太守。

不久,陸遜再接再厲,接連率軍攻取房陵、南鄉、秭歸等地,陣斬、招降數萬人。孫權嘉獎其功,封婁侯,晉封為右護軍、鎮西將軍。

陸遜最廣為人知的戰績當屬“火燒連營”,大破劉備親率的五、六萬伐吳大軍。此役史稱“夷陵之戰”。這一仗,打得劉備焦頭爛額,大敗虧輸,蜀軍損失十分嚴重,史載“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一世豪雄的劉備仰天長嘆道:“想不到我竟被這年輕無名的陸遜羞辱到這般地步,豈不是天意嗎”!

劉備率少數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后,吳軍的一些將領主張乘勝追擊,直搗白帝,活捉劉備。孫權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曹魏雖然表示願意幫助我共擊劉備,其實另有企圖,不得不防,所以不宜深入西蜀境內。孫權覺得有道理,遂下令退兵。不久,曹丕果然出兵擊其側背,覬覦東吳。

夷陵大戰後,蜀漢損失巨大,已經無力爭奪荊州了,孫權的勢力比以前更為強大,陸遜居功至偉,同時也為孫權正式稱帝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採用誘敵深入之策,以朱桓、全琮兩軍為左右翼,三路並進,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十萬大軍於石亭(安徽潛山境內),擊殺、俘虜萬餘人,繳獲牛馬輜重無數。

大軍凱旋過武昌時,孫權親自主持了隆重的祝捷儀式,用御蓋覆遮陸遜進入殿門,賜予他的規格甚高,類似王侯。

吳赤烏七年(244)正月,陸遜代顧雍為相。孫權特發詔書,點贊陸遜天資過人,德行卓著,匡扶社稷,消弭戰亂,有尹伊、呂尚之才。陸遜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又具政治家的才幹。他被吳主孫權任為丞相,不僅實至名歸,而且是順理成章之事。

按理說,陸遜功勳卓著,雄才大略,在丞相的位置上應大展宏圖,輔佐孫權南征北戰,建立更大的功業,同時在青史上譜寫屬於自己的更濃墨重彩的篇章。遺憾的是,他出任丞相剛剛一年,竟因為廢立太子的問題鬱郁而死,壯志未酬,非常可惜,不過這也是封建王朝永遠無法避免悲劇。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孫權南面稱孤後,立孫登為太子,不料孫登是個短命鬼,很早就死了,又於赤烏七年(242)立孫和為太子,並封和弟孫霸為魯王。孫權寵溺魯王孫霸,於是經常想用孫霸取代其兄孫和為太子。

由此引發二宮勢亂,眾朝臣紛紛選邊站,分成擁護太子孫和的擁嫡派和支持魯王孫霸的擁庶派,相互明爭暗鬥不止。陸遜維護正統,是擁嫡派的首領,他認為“太子的正統地位,應如磐石之固;魯王乃一藩臣,對其寵愛和照顧畢竟不能在太子之上。這才叫各得其所,上下間也不致出現政見上的分歧”。但晚年的孫權疑心愈重,變得日益猜忌,就連當初擁立有功的陸遜都信不過了。他堅持袒護孫霸和打擊支持孫和的擁嫡派,而且立場異常頑固,為此不惜流放太子親信顧譚等人,處死太子太傅吾桀,大有削去陸遜羽翼的深意在內。

陸遜據理力爭,再三勸諫,甚至要求當面論理以“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孫權不僅不聽,反而多次當眾責難陸遜。

陸遜抑鬱成疾,於赤烏八年(245)含恨長逝,時年63歲。史載其死後“家無餘財”,可見其清廉自守,正直無私。

陸遜之所以能建功立業依賴於孫權的器重與提拔。這與他出身江東大族有莫大關聯。孫權平定江南後,非常注意籠絡財雄勢大的江南豪門巨室。史載,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豪門成了孫吳統治集團的中流砥柱,這四大姓任東吳各級官員者多達千餘人,顧雍、陸遜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孫權的有意關照下,陸遜很年輕時就入仕幕府,隨後又從最基層的軍官做起,統軍作戰並屢獲升遷,並且還有機會兼管地方事務,從而使他得以積累經驗,走上一條文韜武略的發展之路;早年的孫權還算英明,能大膽使用並破格攫拔年輕有為之人,並防守讓他們去統領並駕馭那些勳戚宿將、宗室子弟,從而增長了陸遜的組織與指揮才能,同時也錘鍊出他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儒將風度;孫權用人不拘一格,敢把陸遜放在最重要的統帥位置上,鼓勵其制定大戰略,從不干擾他的決策,從而保證了他得以從容運籌,堅持正確的戰略方針從而得成大事、建立大功。

可惜的是,晚年的孫權戾狠猜忌,導致東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君臣之間為立儲之事相互戒備。陸遜並無私心,卻不慎捲入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最後遭企圖廢嫡立庶的孫權猜忌,飽受苛責,鬱郁而亡,也算沒得善終。陸遜還沒來得及在丞相之位上大展宏圖,就匆匆離世,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更是東吳的巨大損失。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孫權和陸遜有間接的仇恨。孫權、孫策的父親孫堅與袁術是上下級關係。孫策武藝高強,博學多才,在父親孫堅死後,孫策守喪完畢,第一件事就是向袁術要回了父親的老部下一千多人,繼續為袁術攻城掠地,袁術稱帝后,孫策勸說袁術,未被採納,孫策從此與袁術分道揚鑣。從195年到200年,基本上統一了江東各部,為孫權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袁術屯兵九江郡的時候,陸遜的太爺爺陸康出任東漢的廬江太守,鎮守廬江城。當時,袁術軍隊缺少軍糧,就去和陸康借糧,陸康身為朝廷命官,豈能借糧給叛亂者。於是,一口回絕,閉門備戰。

袁術一氣之下派遣孫策攻打廬江城,陸康堅守兩年之後城破,在這個節骨眼上,陸康病死,雖然沒有打仗,但是這筆賬還是被記在了孫策身上。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兄長事業,把孫策的次女嫁給了陸遜。圍死了他的曾祖,賠給他了個媳婦,從此兩家一笑泯恩仇。



陸遜也沒讓孫權失望,樊襄之戰擊敗了關羽,夷陵之戰擊敗了劉備,石亭之戰擊敗了曹休。可以說呂蒙死後,陸遜就是吳國的頂樑柱。陸遜歷任大都督、大將軍,並於公元245年官拜丞相。

如此肱骨之臣,孫權為何要置他於死地?

一、功高震主。

記得在夷陵之戰前夕,孫權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見諸葛亮,希望孫劉兩家繼續和好,當時諸葛亮就讓諸葛瑾稍話給陸遜,千萬別功高震主。

孫權繼位之後,為了拉攏江東士族將領,確立了軍官世襲的制度,時間一長,各大將領得到的土地和家丁越來越多,到了孫權晚年,這種局面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孫氏皇族的安全。這批將領必然要受到打壓,陸遜自然是要重點“照顧”。

為了監視朝臣,孫權設立了類似於漢武帝時期的御史、朱元璋時期的錦衣衛類似的組織——校事。而率領這類組織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歷史上,近臣以小人居多。在這些人的小報告面前,陸遜和孫權之間不再親密無間。


在陸遜官拜丞相之後,孫權讓他領兵武昌,不得進京處理公務。在陸遜死後,孫權更是把荊州一分為二,派兵分別駐守。而陸遜的兒子陸抗直接調離武昌。

二、陸遜參與“國本之爭”。

孫權在229年於建業稱帝以後,冊封長子孫登為太子。孫登禮賢下士,寬厚仁慈,以朝臣關係融洽,處理政務公正得當,孫權甚為欣慰。

然而,在赤烏四年,孫登得病死了。孫權立王夫人所生的孫和為太子,但是他又喜歡同是王夫人所生的孫霸,把孫霸立為魯王,禮節上與孫和平等。

古代皇位繼承的問題上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既然立了孫和,就不應該抬高孫霸的地位。對此,陸遜上書說:“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潘臣,當使寵秩有別,彼得其所,上下獲安。”孫權不為所動。

正是孫權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給了朝臣遐想的空間,逐漸,朝臣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一派支持魯王孫霸。

支持孫和的有陸遜、諸葛恪、顧譚、丁密等人;支持魯王的有呂岱、全倧、呂據、孫宏等人。



八年的內鬥,使吳國內部出現分裂、火併的危險。孫權在臨死前兩年,進行了大清洗。孫和被廢,孫霸被流放,依附在二人身上的朝臣不是流放就是賜死。

雖然孫權沒有治罪陸遜,但是,多次派人訓斥陸遜,致使陸遜憂憤交加,不久病逝,時年六十三歲。


品讀春秋001


陸遜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政治家,軍事家。他叄與呂蒙襲取荊州打敗關羽,夷陵之戰火燒七軍,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官拜上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來出將入相成為社稷之臣。陸遜晚年捲入兩宮爭權的政治旋渦,引發孫權的猜忌,幾經責難憂鬱而死,古來名將很少白髮病床頭。


陸遜(公元183年一公元245年)`字伯彥,江南士族出身,孫策的女婿,典型,的官二代。陸遜從基層做起,政績著作,受到吳主孫權的賞識和提撥,發揮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陸遜謙虛耿直有非常高的軍事才能,曾參與吳國奪取荊州計劃,後來官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公元229年),水燒七軍打敗蜀主劉備。石亭之戰(公元228年)打敗魏國大將曹休。

陸遜戰功赫赫,官拜大將軍,領荊州牧,受爵西鄉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時封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來出將入相做了吳國丞相,是著名的社稷之臣。孫權讓陸遜輔佐太子孫和,叔導諸皇子,對他格外器重。孫權晚年變得猜忌多疑,清官難斷家誤事,帝王之家尤甚。

孫權晚年喜歡四皇子魯王孫霸,想要取代太子孫和,引起兩宮爭嫡之亂。當時朝中大臣子弟分成兩派,有的支持太孑孫和,有的支持魯王孫霸,危機重重。孫權也是腦袋生疼沒了注意。一天,孫權把心腹楊竺召回,

商議太子人選問題,恰好太孑孫和的親信鑽到孫權的床底下聽個明白,把兩個人談話內容給捅了出去。陸遜是善良耿直的大臣,他給孫權上書“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所得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孫權讀罷大怒,禮逆他和楊竺的密談內容洩露出去。

孫權把楊竺抓來嚴加責問,陸遜的政敵門趁機落井下石,羅列了二十條罪狀。孫權三番五次派人斥責陸遜,陸遜無意中捲入政治旋渦中無法自撥,不久憂奮而死,時年六十三歲,一代將星殞落。後來,孫權認識到自已錯誤,讓陸遜子陸抗襲父爵,統其軍,官拜荊州牧,知錯能改,不失為英明之主。





關東俠客


大將陸遜是吳國政權的重要人物,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幫助孫權維護其統治,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東漢末年,但是,最終含恨而亡不得善終。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最終發展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最終成為吳國的掌權人,成為了當時的一方豪傑。孫權自幼善於權謀,在爾虞我詐的多方鬥爭中最終能夠創立自己的政權,並且能夠長久的穩定發展,與他善於用人分不開,如周瑜、陸遜、呂蒙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他們都為吳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將陸遜有勇有謀,作戰中用兵如神,多次大破曹軍,曾經殺死了曹魏大將曹休,最後陸遜出將入相,權利達到頂峰,但是最終孫權卻逼死了陸遜,主要有幾個原因:

陸遜功高震主

大將陸遜很早就跟隨孫權,而且他們倆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識相知數十年,相互扶持,同心協力打贏過夷陵大戰,全殲劉備大軍,最終陸遜成為軍中舉足輕重的任務。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陸遜權利太大,影響了未來儲君的地位,所以說無論什麼功勞也終究抵不過冰冷的帝王心啊。孫權的勢力主要靠江東士族發展起來的,但是孫權晚年並不信任江東士族,畢竟江東四大士族,顧、陸、朱、張佔據了江東的大部分勢力,陸遜作為陸姓代表人物之一,孫權自然深為忌憚。陸遜在呂蒙死後,因為他用兵如神,所以陸遜在軍中的聲望越來越高,直到最後陸遜出將入相,一人身兼文武二職,且與孫權有姻親關係,與朝中高官關係甚好,權利通天,足以威脅到未來的太子,而且,此時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已穩定多年,在用人上孫權也並不是非陸遜不可,為了鞏固自己和未來太子的勢力,陸遜必然是要犧牲的。

陸遜牽涉太子與魯王的黨爭

公元241年,吳國太子孫登去世,加之吳國天災小戰事不斷,吳國內部朝廷逐漸動盪,公元242年,孫和正式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孫霸被立為魯王,從此,太子與魯王因為爭權奪勢儲位,兩人矛盾越來越深,吳國朝中逐漸分為支持太子和魯王的兩派勢力,以全琮為代表的江東全家支持魯王,而以顧譚、顧承為代表的顧家全力支持太子,陸遜因為與顧氏關係頗深,而且身為丞相,此時也難以保持中立,後來陸遜上書孫權,不斷向孫權講解支持太子的好處,要孫權讓太子做未來的儲君,但是在孫權的眼裡此時的陸遜,儼然成為了太子一方的主要支持者和靈魂人物。畢竟陸遜與其他支持者不同,陸遜本身及背後代表的勢力太大,牽涉吳國繼承人的選擇已然觸碰了孫權的底線,孫權大怒,越來越不喜歡陸遜,多次找一些事情藉故責罵陸遜,陸遜最終也因為孫權的態度改變憂傷過度,含恨抑鬱而死。


娜娜聊古今


功高震主,威名太盛,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太多太多,相比那些文種,白起等人,陸遜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是壽終正寢,家族得以保全,已經是非常難得,含恨而死也許是有的,但是談不上不得善終,頂多是壯志未酬, 兒子陸抗還繼承遺志在歷史舞臺上綻放了一次。


君王只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過了橋就把橋拆掉,這條路只有我一個人能走,這不是新鮮事兒,早年,哥哥孫策被愁人刺殺,孫權此時才十八歲,擔起孫氏家族的重任,年少志高,偏偏哥哥留下個危機四伏的江東局面,二是自己權謀智慧無與倫比,臨陣決戰卻是所短,逢戰必輸,再加上年少威望不夠,難以駕馭父親哥哥留下的那幫驍將,他們是誰能打就服誰,習慣了跟隨孫堅和小霸王孫策鞍馬上南征北戰,馳騁沙場,開疆拓土的榮耀感,當然不會把手無縛雞之力的孫權太放在眼裡。

孫權武略不足,權謀不輸曹操劉備,第一擅識人,第二會用人,先是把軍中大權交給周瑜,而後魯肅,繼而呂蒙,最後陸遜。尤其是陸遜是臨危受命,在東吳損兵折將,瀕臨滅國之際被推上戰場,威信不能服眾,一介白衣書生,基本上被人看作趙括的一類人,孫權敢用,用而不疑,陸遜果然不負孫權,忍辱負重,等待天時,一把火燒掉劉備七十萬大軍,轉敗為勝。一下子從白面書生變為東吳擎天一柱,挽大廈於將傾,軍中將領都佩服的五體投地,把他當做神一般看待。


孫權高興了三秒鐘,隨即猜忌深深種下了,陸遜此人不可大用,東吳對孫氏家族忠心耿耿的老將們都已謝世或戰死,那些年輕將領們對統帥的感情勝過主公,須知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軍中只有將帥無王侯,這是最危險的事情,一旦陸遜有不臣之心,沒有人可以治得了他。後來司馬懿奪曹氏的政權,不正是靠著昔日在隴西的武將們麼,跟諸葛亮較量血雨腥風生死與共,將帥之間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基礎遠勝君臣,戰友情啊。

再加上晚年陸遜蹚了一趟渾水,立儲之事,向來臣下參與此事會給君王居心不軌的印象,這就讓本來忌憚提防的孫權更心生厭惡,再者,曹操和劉備都死了,晚年的孫權早成為天下第一雄主,登基稱帝,放眼望去,再無敵手,自然不會再依賴那些一直跟他分權的武將們,陸遜的下場可想而知。

但是,至少相比前朝韓信等人算是非常幸運的了,畢竟亂世之中,三分天下的局面沒有結束,君王不會太肆無忌憚的殺功臣,收拾武將。


柳影看歷史


歷史的前世今生來回答,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憑藉夷陵之戰擊垮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的赫赫戰功,出將入相,深得孫權重用信任。從陸遜長達40年的官場履歷來看,後20年順風順水,229年拜為上大將軍、244年拜相,63歲死後追諡諡號曰“昭”,“昭”字諡號意思就是昭勞有德,可見陸遜自追隨孫權以來沒有什麼遺憾,是人生贏家。

陸遜劇照

東吳大帝孫權劇照

回到主題,題主認為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歷史的前世今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陸遜63歲重病去世是他死的主要原因,三國時期人的壽命普遍不高,63歲應該算高齡了;其次,陸遜介入東吳太子之爭是不明智的舉動,雖然在太子孫登在世的時期,孫權賦予了陸遜輔佐太子的職能,但在孫登去世後,在孫權三子孫和和四子孫霸之間的太子之位的權利爭鬥中,陸遜扮演了一個可謂逆鱗的角色,在明知主子的意圖後,再三上書孫權力保孫和,孫權都處理流放了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人以示警告,陸遜還固執己見,孫權只有派遣使者責備了,要知道,陸遜是東吳望族出身,又掌握東吳兵權20餘年,子弟族人遍佈朝廷內外軍隊上下,作為皇帝孫權是很忌憚的,如今摻和皇帝家事更是犯了皇家大忌,各位看官,想想後世岳飛的死因就明白了。如果真要牽強附會一點兒這方面的原因,也是陸遜自己過於固執了,一個找死的節奏。第三呢,人生理想和志向陸遜基本上都實現了,也沒有被殺,更沒有族滅,應該算是善終了。而且後來陸遜次子陸抗承襲父爵,累官至大司馬、荊州牧,作為陸遜本人,應該是沒有什麼恨的,臣子死諫,古來皆如此也!


歷史的前世今生


陸遜死的太冤。

孫權年輕時和老時完全是兩個人。

年輕時虛懷若谷,廣納人才。周瑜魯肅算是孫策的原班人馬,但呂蒙和陸遜都是孫權提拔起來的佼佼者,一個能滅關羽,一個能滅劉備。

可以看出來孫權的識人水平。

但可惜的是,孫權晚年有老年痴呆,特別喜歡聽耳邊風。

因為在位時間太長,太子孫登被他耗死了。這就不是啥好事。

關鍵第二個太子孫和,也是很不錯的人選,可惜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年老色衰,早已失寵。加上孫權的長女全公主和王夫人有矛盾,經常在孫權面前中傷王夫人。

孫和的弟弟孫霸,為了爭儲,也向全公主靠攏。

有一次,孫權病了,全公主甚至說:父王,我看您病重的時候,王夫人面露喜色。她是巴不得您死了之後他兒子可以做皇帝啊!

孫權信以為真,更加厭惡王夫人母子。

這就好比漢景帝末年的王夫人靠近長公主劉嫖來離間慄姬,最終讓劉徹成為皇帝。

所以我不也太瞭解王夫人是怎麼在後宮立足的,連這點事都搞不明白。

陸遜呢,本身是太子黨,支持孫和,但是說不上話。只能眼見著孫權越來越疏遠太子。

孫和的妃子姓張,人稱張妃。張妃的叔叔是張休,舅舅是大名鼎鼎的諸葛恪,諸葛瑾之子。二人都手握兵權。

有一次,孫和去祭祀宗廟, 因為張休的住所離宗廟很近,孫和就去張休家拜訪。

本來張休是張妃的叔叔,也就是孫和的叔叔,這麼親的關係互相拜訪一下也沒什麼。

可是全公主又在孫權那吹耳邊風了,說孫和和張休密謀造反!

孫權大怒,和陸遜步陟楊竺等商議廢孫和立孫霸。

陸遜是堅定的太子黨,聽聞消息後趕緊派人告訴孫和早做準備。

事情敗露,孫權”數數落之”,陸遜鬱鬱而終,終年63歲。

而後孫和被冷落。

孫霸更加囂張,結交群臣,給自己鋪路。

五年之後,孫權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將孫霸賜死。

然而孫和也被廢。

二人也算是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打法。

史稱二宮之爭。


下里春秋


陸遜屢立戰功和最後的含恨而終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真的是因為屢立戰功而導致陸遜含恨而終,那孫權也就不是曹操眼中那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陸遜最後含恨而終呢?原因是陸遜晚年捲入到了一場皇權的爭奪戰中,引起了孫權的猜忌和忌憚,然後慢慢的邊緣化,而陸遜也因此鬱鬱而終。其實在歷史上因為捲入錯誤的爭權鬥爭中而不得善終的大將並不少見,但是從中得利的小人物也不少見。



當年反對武則天參與政權的那些屢立戰功的功臣幾乎都是沒有得到善終的,除了全身而退的尉遲敬德。又比如在康熙的多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時候,小人隆科多就因為站在了四王爺胤禛這邊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而最後胤禛當上了皇帝,隆科多也位至中堂。而陸遜的死就是成為了皇室爭權的犧牲品,如果陸遜可以不在乎名利,早些歸養田園,想必也不會有如此悲慘的下場。



陸遜的屢立戰功,孫權也沒有虧待他,不僅拜為大將軍,後來還官至大都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陸遜出身很好,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時還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但是起初他是從小官開始做起,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才能,後來在劉備攻打東吳時,有人推薦了軍事才能卓越的陸遜,於是便一戰成名,火燒連營七百里,打的劉備落荒而逃,從而奠定了後來東吳雄立的基礎,同時也幫助了孫權解決了當時被滅亡的燃眉之急,因為陸遜當上了大都督。



在打敗劉備之前,陸遜就已經是戰功赫赫,在石亭之戰中打敗了曹魏的大將曹休,可見陸遜的火燒劉備並不是因為僥倖,而是有真的軍事才能。在孫權稱帝之後,陸遜更是被封為大將軍,而且當時的孫權極其的信任的陸遜,甚至還讓陸遜輔助自己的太子孫和,也正是因為這個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晚年的孫權自己變卦更加喜歡四皇子,想要把四皇子孫霸替換太子孫和接替自己的位置,但是一臣不能侍奉二主啊,當時的陸遜已經和太子孫和接下了很深的交情,於是這才被迫陷入了兩個皇子的爭奪皇位的戰爭之中,儘管陸遜在其中小心翼翼,但還是躲不過小人的陷害加上讒言,而晚年的孫權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才識,因為小人的讒言而痛責陸遜,導致最後陸遜無處伸冤,憂鬱而死。


一個看歷史的小小


黃巾起義被平定了,可是東漢王朝並沒有迎來中興。作為這場席捲全國的戰爭的副作用,世家大族都通過戰亂獲得了更大程度的發展,勢力強大,皇權也不得不依靠他們管理地方。

這種局面持續了三百多年。在起初,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世家大族的掣肘。

曹操晚年殺了楊修、荀彧等人,與世家為敵,到了曹丕時期就改弦更張,與世家大族徹底妥協了。曹丕把官吏的選拔權全部讓給地方,換取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當然這也造成了曹魏政權的短命。

(曹丕:改弦更張)

劉備則在臨終託孤時還是不放心益州派,把益州派利益的代言人李巖給安排了一個副託孤大臣的位置,用來安撫益州派人心的同時,還在提醒益州派要守本分。

孫權就更是苦悶了,18歲就做了江東CEO,只能是掛個虛名,實權都掌握在周瑜、張昭這些老臣手裡。孫權為了掌握實權,實行了與其兄長孫策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大量延請江東世家大族子弟進入幕府,以平衡軍事集團的大都督對君位的威脅。

周瑜、魯肅、呂蒙先後病逝,第四代的大都督人選已經毫無疑問是陸遜了。因為在決定東吳的國運的荊州之戰中。陸遜的驕敵之計可算首功,而且從陸遜開始算起,東吳的執政班子才算是孫權打造的。孫權只比陸遜大2歲,陸遜這個大都督是孫權培養並一手提拔起來的。

可是讓孫權尷尬的地方在於,孫策時期的班底雖然隨著周瑜、魯肅、呂蒙的去世逐漸讓位給了新生代,可是孫權的制衡之策卻沒有了做文章的餘地。因為孫權立足江東,除了江東的世家家族,基本無人可用。這些世家大族彼此同氣連枝,孫權感受到了比周瑜在世時還難以名狀的壓力。

(孫權直到41歲才開始掌握實權)

所以,即使陸遜是孫權的嫡派將領,孫權也不得不分權以做限制。陸遜在名義上只是地位最高的將軍,孫權稱帝后更是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上。不過,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陸遜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孫權在稱帝時,他全國部隊大約有二十萬,他把軍隊的監督權一分為四,以陸遜為右都護,大將軍諸葛瑾為左都護,車騎將軍朱然為左護軍,衛將軍全琮為右護軍,陸遜只分掌全國四分之一的軍權。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吳國的都督制度。

吳國的武將多有自己的私兵,為了統一指揮,所以在諸將以上又任命都督指揮協調作戰。這跟曹操、劉備的軍隊有些差異,是因為東吳的世家大族勢力更強的緣故。不過曹魏後期也實施都督制度,但沒有都督這一個官職。

周瑜帶著兩千人投奔孫策,孫策又給了他兩千人,作為他的私人部曲武裝,任為東吳護軍,負責監督軍隊,在江夏之戰擔任前部大督,指揮孫權的先鋒部隊。直到到赤壁之戰時,也還是與程普共任都督,只是後來因為功勳卓越,才成功上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都督。


周瑜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把自己也拖死了。魯肅接管了周瑜的防區,可魯肅並沒有被委任護軍、都護的職位,他是孫吳歷代大將中沒有過督軍之權的將領。

隨著孫權軍隊擴大,孫權把監督軍隊的權力一分為三,由孫皎為都護,呂蒙為左護軍,蔣欽為右護軍。在地位上孫皎高過呂蒙,只是呂蒙一手策劃了襲擊荊州作戰。

(呂蒙:白衣渡江)

在“白衣渡江”前,呂蒙用周瑜、程普擔任左右都督的典故委婉地勸說孫權,如果太分權會影響作戰。於是孫權就以呂蒙為大都督,孫皎為呂蒙的後續部隊,把軍權都交由呂蒙手中。呂蒙完全是為了戰爭勝利才主動向孫權要權的,至於孫權會不會因此想到當年周瑜(大都督)以長輩身份訓戒的往事,就不得而知了。

荊州之戰後不久,呂蒙、孫皎、蔣欽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

此時,只有在荊州之戰立功的陸遜被任命為右護軍,都護和左護軍暫時都缺。所以,夷陵之戰中只有右護軍陸遜被派去荊州,都督所有吳軍與劉備交戰。

儘管陸遜在夷陵之戰以後威震天下,但權力並沒有被放大。孫權很快又提拔步騭為左護軍,與陸遜平分軍權。諸葛瑾為左將軍、督公安。直到孫權的登基之戰——石亭之戰,孫權才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被授予陣前斬將的大權,同時以全琮、朱桓為左右都督。

這樣的分配是讓陸遜、全琮、朱桓各領三萬兵馬,而陸遜為中軍主將,又可調動全琮、朱桓。

所以,陸遜同時期還有諸葛瑾、朱然、全琮三大都督。陸遜死後,他的權力被逐步瓜分,孫權讓步騭接任陸遜的丞相,陸遜的副手呂岱接任上大將軍,接管陸遜一部分兵權,都督右部。諸葛恪又被提拔為大將軍,假節,接管陸遜另一部分兵權。陸遜次子陸抗接管五千兵馬,受諸葛恪調配。


(陸遜:江東富二代)

這麼看下來,看官可知陸遜為何含恨不得善終的原因了吧?

在孫權時期,由於能夠制衡陸遜的人物相繼死去,孫權不得不讓陸遜出將入相,大權獨掌。即使有兩個都督分了一部分兵權,但是陸遜在名義上仍能調動他們。此時,如果陸遜心有反意,孫權如何能夠安枕?

孫權的繼承人,太子孫登在公元241年病死,年僅33歲。孫權這一年已經59歲了。老年失子,人生三大悲哀之一,這讓悲痛不已的同時,還讓孫權對孫氏江山在世家大族掌控下能否安穩感到了擔憂。

“二王爭宮”事件攪擾的東吳政壇風起雲湧,幾乎所有的世家大族都牽涉其中,連陸遜都不能置身事外。世家大族選擇政治站隊的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他們都希望能夠在未來的孫吳朝廷中找到一個能夠被自己掌控的代言人皇帝。陸遜也在宗族、姻親等關係的影響下選擇支持孫和。

孫權洞若觀火,不動聲色,讓兩撥人爭來鬥去,終於牽出了越來越多的原來作為皇帝的孫權還不知道的秘事。孫權有意維持著這樣的局面,最終收網,世家大族因此元氣大傷,孫氏集權的目的竟然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世家大族也不傻,當然最後也明白了大帝孫權的帝王之術,怎奈勢孤力弱,已經無法對孫氏政權再有悖逆之舉了。可是北方還有魏國呀,後來還有晉國,還是有選擇的餘地的。所以,孫權後期,世家大族選擇投降魏國的不在少數。

(孫吳與西晉政權對峙)

同樣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勢力遭到削弱,在孫皓執政時期已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東吳政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了。孫皓在和平年月,從不把軍政大權授予臣子。只有陸抗在西陵之戰以後,加封了都護。魯肅之子魯淑、薛綜之子薛螢曾領兵十萬進犯西晉,卻沒被加封都督的權力。

在交州爭奪戰中,孫皓以虞翻之子虞氾為監軍,薛綜之子薛珝為威南將軍、加大都督,平定交州的叛亂,戰場都遠到現在的越南去了。

除此之外,東吳就再沒有過大都督了。可能孫皓曾經想把交州名將陶璜調回朝中擔任要職,可惜直到晉滅吳之戰,都沒來得及把東吳最後的名將陶璜調回去。陶璜之弟陶濬被臨時加封為鎮南大將軍,加荊州牧,但根本不是晉軍敵手。

在與晉朝軍隊的交戰中,東吳世家大族與孫氏貌合神離,不願意再為這個始亂終棄的政權賣命。在關鍵一戰中,陶濬曾收攏了20000士卒,第二天準備出兵。第二天一早,卻發現20000兵馬一夜之間就跑光了。從此,吳軍士氣喪盡,再也沒有一戰之力。吳政權空有20多萬大軍,卻無法抵抗西晉六路大軍的進攻。公元279年,晉國大軍發起進攻,僅僅一年後,建康被攻破。孫皓反縛雙手請降,東吳滅亡。

(晉朝水師滅吳)

東吳滅亡的原因,實際上是孫氏政權一直都沒有處理好外來政權與本土士眾的關係,這與蜀漢滅亡的原因如出一轍,這是“家天下”制度下的幾乎不可避免出現的情況。後世的君主以此為戒,不斷削弱地方大族的勢力,加強君主集權,在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世家大族終於不能再對皇權產生威脅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從建安八年起,陸遜便跟隨孫權,剛開始出任地方小史,在任上組織發展生產,救濟貧困,還剷除為害地方的山匪惡霸。在治理地方的同時陸遜還向孫權提出許多治國良策,深受孫權的器重,也使孫權發現了他出眾的才幹和優良的品行,並逐漸贏得孫權的信任而委以重任。

尤其是陸遜在呂蒙的邦助下戰勝關羽並將荊州一帶大片土地劃歸東吳所有,以及隨後應對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取得的勝利,使自己在東吳及孫權的心目中贏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逐漸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將,也為魏、蜀兩國官兵所忌憚。

黃龍元年,由於陸遜為東吳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穩固了東吳在江東的地位,鞏固了漢末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孫權讓陸遜輔佐太子孫和並協助太子掌管軍政國事,陸遜也因此走向權力的顛峰。但是盛極必衰這個事物規律也應驗在他的身上,隨著他陷入太子之爭的皇家權力鬥爭的遊戲當中,陸遜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也每況愈下,他被孫權劃為太子一黨而遭到打擊和排斥。

事情源於魯王孫霸不服孫和被立為太子,因為孫和同長子孫登關係緊密,所以當孫登病重去世前就推薦了孫和為太子。


而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則與孫權的長女全公主有很深的矛盾,全公主害怕孫和即位後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她與魯王孫霸一同構陷孫和。經過一段時間的挑唆,孫權開始動搖了,他先對太子身邊的近臣下手,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被孫權削職流放,這等於是變相地警告陸遜不要參與太子之事。陸遜意識到太子的危險,他沒有顧忌個人的安危,毅然站在太子一邊,為他鳴冤,陸遜上疏孫權說:"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陸遜的意思是:太子是正統,魯王是諸候,在地位上應差別對待,他們各得其所,這樣江山社稷才能穩固安寧。不得不說陸遜的政治眼光是多麼犀利,他毫不猶豫地指出了威脅太子地位的後果。

可惜孫權以將他視為太子一黨而加以防範和排斥,怎麼能聽的進去他的忠言呢,不但不聽,還不斷地派使者去訓斥和責備陸遜,這就是政治迫害。陸遜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憂懼而死,時年六十三歲。直到陸遜去世後的若干年,孫權才為他平反。其實,陸遜還是死在權力鬥爭的遊戲中,以他的威望已經讓孫權有所忌憚,所謂功高蓋主就是這個道理,皇權統治者不會允許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必須謀求一個權力平衡。所以陸遜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