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手机用户58965063716


当然不是。古代交通不便,乡土意识与宗族观念极重,强悍如项羽,也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而徐庶毕竟和郭嘉、陈群、石韬他们一样是颍川士人,而且曹操打败袁绍后北方已定,要他继续跟着刘备东奔西走四处流浪也不现实,另外颍川人是曹操的禁脔,曹操也不可能让徐庶被刘备得到。

徐庶虽然也很想和诸葛亮双剑合璧,携手襄助刘备成就王霸之业,成就一段千古佳话。但,他们毕竟不是同路人,徐庶在乱世中吃了太多的苦,历经刑讯拷打,受过误解白眼,尝尽悲欢离合,所以他渴求安定,追寻安全感,而这些都不是颠沛流离的刘备能给他的(徐庶曾因行侠仗义为人报仇,遭官府追捕,于是用白粉涂在脸上,披散头发逃亡,结果被巡查人员当作黑社会抓了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抵死不说。官府于是把他绑在菜市场的柱子上拷打,威胁要将他大卸八块,并击鼓下令菜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却无一人敢来告发。后经同党多方营救脱险)。所以,他也只能离开刘备,从此远离爱恨,远离悲喜,远离云台与汗青,只有偶尔依依西望,望的是那成都的月,汉中的山,白帝城的水,还有祁山的无边烽火与秦岭渭滨间的马嘶车铎鸣……

顺便说一下,后来诸葛亮听说他的好友石韬在魏国担任典农校尉,徐庶则担任御史中丞,竟然一声长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其实,徐庶在曹魏所任御史中丞,应该是接司马懿在洛阳朝中的位置(司马懿被派去许昌抚军,给曹丕伐吴作后援)。既然曹丕给司马懿的位置,可见这个官职并不小,事实上,御史中丞乃全国最高监察官,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同坐一席,号称三独坐,看来此人虽然事迹不显,但能力和水平还是很高的,不然怎能以一介寒微之身,在士族当道的曹魏朝廷成为顶级人物。而就这样诸葛亮都对徐庶打抱不平,可见诸葛亮认为徐庶的成就绝不止于此。比御史中丞还高,那至少是宰相之才了,厉害啊!


千古名将英雄梦


演义中,为了证明徐庶离开刘备,只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所俘,所以就把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说成是在诸葛亮出山前。

换句话说,当时的刘备还没有丝毫穷途末路的迹像,而且徐庶临走之前又推荐了诸葛亮。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出徐庶的忠孝仁义,也更加印证了徐庶离开只是为了保全母亲。

但事实上,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正处于他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不知道后来的故事,谁都不敢保证刘备能否度过这个坎。因为,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当阳惨败之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一般。

当时的荆州七个郡,曹操已控制了六个半。只有江夏郡,因为紧邻江东,还暂时存在一些敢于对抗曹操的人;其它地方,已看不到抗曹的大旗。而刘备当阳惨败,对荆州主战派的士气影响,更是惊人。 

因为,这似乎已经证明,曹操席卷荆州已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再抵抗的风险实在太高,而投降了,却能够得到曹操的继续重用。在这种背景下,荆州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投降潮。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文聘主动来投降曹操。文聘作为荆州实权派人物,最开始刘琮叫文聘一块投降时,他直接置之不理,现在他却主动来投降,足以说明大家已经普遍不再看好继续抵抗曹操。

类似文聘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有两个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也在这个时候投降了曹操,他们一个叫黄忠、一个叫魏延。还有几个,后来名气比较大,在《三国志》中都有传的人,也都投降了曹操。他们是和洽、裴潜、石韬。

事实上,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要说别人,就是刘备,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惶恐。所以当徐庶听说自己的母亲让让曹操俘虏后,心中也不免开始动摇起来。因为,此时刘备的前途,实在已看不到出路。如果再不趁机归降曹操,恐怕以后很难再有好前程。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看出来徐庶有离开他的意思,就直接对徐庶说,你如果想离开我,我不会阻拦你。徐庶也算是光明磊落,他没有选择遮遮掩掩,而是大方的承认了这件事情。

“我本想与将军一起谋划王霸大业,是凭着这颗心。现在失去了老母,这颗心乱糟糟的,对将军的大事不再会有什么帮助,请您允许我即此告别。”于是,徐庶就离开刘备投靠了曹操。

也正因为此,刘备与徐庶的故事,也算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因为,不管徐庶因为什么原因离开刘备,他那种光明磊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赞扬。



换句话说,徐庶如果对刘备没有绝对的信心和信任,他是绝不是敢那样做事。因为,大哥风光时,你跟在后面吃香喝辣,现在大哥危难了,你就想要背叛大哥,还准备跳槽到对手哪里?你真当大哥好欺负么?如果大家都这样玩,大哥还混不混?

如果徐庶对刘备没有充分的信任,他难免会认为刘备是在试探自己。总而言之,如果我说要归降曹操,刘备肯定会趁机杀了我的。

想当年曹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兖州之乱时,毕湛的母亲让张邈俘虏,曹操看出毕湛有离开自己的意思,就主动告诉毕湛,你如果想离开我,我不会阻拦你。如果毕湛也象徐庶一样大方承认,他即使离开曹操,也算一段历史佳话。

但问题是,曹操显然无法做到让毕湛完全相信,所以他告诉曹操自己永远不会离开,把曹操都感动的热泪盈眶。但是结果呢?毕湛掉头就跑到了张邈那里,狠狠的给了曹操一个大耳光。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徐庶敢坦然的告诉刘备,他就是要走了。这种事看起来是背叛刘备,但实际上也是对刘备最大的肯定,因为这等于告诉天下人,刘备是最重情义的大哥,因为他遇事总为小弟着想;宁可自己死,也绝不会强迫小弟干事。


我是赵帅锅


在《三国演义》中。

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因为他母亲。

所以徐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

出山辅助刘玄德

徐庶,字元直,出生寒门,自小为寒门子弟,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名士为友,共辩天下大事。一心追求明主,但怀才不遇。

成为刘备第一任军师

刘备历经徐州、荆州失利后,那是心灰意冷,落魄不堪。总想着怎么才能东山再起,其一生的转折点得从水镜先生(司马徽)指点开始,水镜先生指出刘备年逾四十,仍一事无成的原因不是缺猛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大才,缺乏军师。

徐庶也开始考察刘备,看他是否为明主。徐庶通过观察,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并能够善待部属,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之后成为了刘备的第一任军师。

破曹仁八门金锁阵

徐庶确实有水平,在辅佐刘备不久,便展露头角。

那时曹仁率重兵攻打新野,曹仁一上来就对刘备摆下了八门金锁阵。八门金锁阵是魏国的曹仁对刘备时所建的,对抗了不少英雄豪杰,连关羽都曾经深陷其中,完全找不到方向。

刘备无计可施的时候想起来徐庶,于是向徐庶求救。

徐庶钻研儒学,结交不少有识之士,徐庶看到阵型后,立刻就识破了,并找到八门金锁阵的缺陷,一举攻破,大败曹仁。

刘备终于尝到了大胜的滋味,对徐庶更是刮目相看。

曹操利用徐庶的母亲诱骗徐庶入魏

曹操得知刘备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时,深感怀疑,单凭刘关张三兄弟是不可能破的。曹操又得知刘备是在军师指点下破阵的后,便向满朝打听此人。

唯程昱对徐庶有所了解。程昱是曹操手下著名谋士,曹操问程昱:“徐庶的才能比汝如何?”,程昱回答说“十倍于我”。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欲拉拢徐庶,于是叫程昱想办法,程昱知道徐庶是个孝子,便利用其对母亲的孝爱之心,将其母亲抓至许昌,假借其母的笔迹诱骗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在刘备和母亲的面前,毅然选择了母亲。刘备再舍不得也没有理由留下徐庶。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徐庶临走前向刘备“走马荐诸葛”,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


芳姐论三国


徐庶,第一个真正帮刘备人生规划的谋士!但是后来没多久就离开了刘备。问到徐庶为什么要走,就要先摸出徐庶为什么要来!

徐庶化名单福,在路口卖唱,专门等的就是刘备!为什么要化名?是不是有什么原因让他不能用真名!是什么呢?依我看,两点!


第一,年轻人的争强好胜的斗心!我们知道徐庶跟诸葛亮庞统是好友,而且都跟着庞德公,水镜先生学过一段时间。水镜在给刘备推荐的时候,说的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这里面并没有提到徐庶。竟然水镜跟刘备这么说,那么是不是反过来可以跟他的学生们这么说“能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者,才是姜尚,子房在世!”。再有,诸葛亮年轻时曾经跟徐庶这些师兄弟说过,他们做官只能做到州牧一级,诸葛亮自己却自比管仲,乐毅。所以这个时候,徐庶的心未必是服气的。大家都是年轻人,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凭什么你就比我厉害?你可以的为什么我不行?干脆我自己毛遂自荐,抢先一步,先到刘备身边,辅佐他!


第二,就是徐庶对自己的才学的认知。这里并没有说自信,是因为徐庶自己可能也没有底,自己到底能不能行?所以徐庶才会化名,单福,单独一人,福运绵长。这个名字也是徐庶对自己开的一个彩头,希望自己能做到,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

对照这两点,就可以推断出徐庶离开的原因。

首先,徐庶到了新野,发现刘备的根基差到不行!打个仗连个万把人的兵团都凑不齐。自己想不到能够快速提升刘备实力的方法。别说安天下,怎么能帮刘备脱离困境都没有什么办法。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徐庶明白了老师的评价是对的!自己真的不是安定天下的定海神针!所以只能退位让贤!

第二,徐庶并没有想出刘备今后的规划。出路在哪,徐庶并不知道。自己虽然小胜了曹操两阵,但面对曹操即将亲提大军的事实,徐庶并没有良策。也就是说徐庶可能是战术高手,但对于战略徐庶还是差了一点。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再拖下去弄不好刘备要被搞死!这以后就没办法见人了!所以赶紧走!

最后,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徐母十有八九跟徐庶有过约定。自己最晚到多少岁必须回家!所以徐庶在接到老母亲的信时,并没有怀疑!所以说徐庶?跟母亲有过约定是很有可能的!


没事闹着玩


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回答!

我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在刘备早期的时候,刘备曾经有一个重要谋士,这个谋士给刘备推荐了三国里最厉害的政治家诸葛亮,这个谋士就是徐庶,书上写的是曹操知道徐庶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后就想办法把徐庶老母接到许昌,然后模仿徐庶的字迹给徐庶传话骗他回到母亲身边。徐庶非常爽快的就收拾行李回许昌了,难道聪明的徐庶就看不出来这是曹操的计策吗?他真的是为了救母亲回的曹操的许昌?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徐庶,徐庶的出场比较早,他的本意应该不是想做谋士的,他更想做一个侠士,后来在行侠仗义中杀了人避难来到了荆州。在荆州结交了庞统,诸葛亮等隐居名仕,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讨论国家大事。刘表几次想请徐庶出山,徐庶看刘表不是干大事的诸侯就推辞了。

史书记载“当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徐庶与崔州平经常与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以后司马徽也因避乱寓居荆州,二人在庞德公家见面,畅谈天下时势,徐庶受司马徽劝,投奔刘备,备以上宾礼待徐庶,并命为军师,共谋天下大业。刘备称赞徐庶有王佐之才。

能够看出徐庶投刘备是在司马微的规劝下才来到刘备门下的,当然当时刘备名声很大被皇帝尊为“刘皇叔”,后来在新野用计烧了曹操军。

我个人认为刘备是有野心的,这个在徐庶与刘备的交往中徐庶多少会感觉出来的,徐庶算是三国名仕了,三国时期大多数名仕出山是为了“匡扶汉室”,而跟着刘备徐庶应该是感觉到了两人的背道而驰,说白了刘备就是想着做皇帝,徐庶是为了帮助献帝恢复到鼎盛时期。所以当曹操以老母性命威胁的徐庶的时候他很快的就答应了。

回到曹营,徐庶的母亲很快就死了,曹操也渐渐地放松了对徐庶的约束,但是徐庶始终没有回到刘备那里。

刘备遇到诸葛亮以后刘备的野心开始慢慢膨胀了,刚开始的口号是“匡扶汉室”,刘备遇到诸葛亮以后两人一拍而合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政策。难道这也叫终于朝廷,三分天下是为了“匡扶汉室”?

所以说徐庶在看出了他和刘备走的不是一条路的时候,就有了要离开的想法。徐庶母亲死后徐庶自然不会再回到刘备身边,试想如果刘备称王做皇帝的时候徐庶反对会不会和荀彧一个下场?虽然走的路不同但是刘备这个人还是很会笼络人才的,刘备总算对徐庶有知遇之恩,为了报恩他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就像关羽离开曹操的时候杀颜良诛文丑,以报丞相之恩一样。




万国发展史


是的,自古忠孝难两全!同《三国演义》不一样的是时间,据《三国志》记载,徐庶在刘备逃亡江夏的途中,由于家人(含徐庶之母)被曹操活捉,徐庶担心家人安危所以才离开了刘备!也就是说不存在演义的徐庶走马荐诸葛,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投靠了刘备!

回到演义表面上是讲徐庶因为母亲离开了刘备,但徐母死后徐庶并没有回到刘备身边,这又是为什么呢?古代非常讲究忠义,虽然徐庶被迫投奔了曹操,但已经是曹操的手下,曹操也给予徐庶高官厚禄(徐庶在曹魏做到了御史中丞),如果此时徐庶再离开曹操那就是对曹操的不忠,同吕布三姓家奴没什么区别!

古代文人有傲骨,就像庞统曾因为刘备轻视在县里终日不理政务,对于徐庶这样的高士名节有时候比生命更重要!徐庶如果重归刘备怀抱确实对得起刘备,但是曹操呢?不能每一个人都像关羽是白眼狼吧(怎么也喂不熟)!


历史不退货


徐庶,离开刘备肯定是因为她母亲被曹操软禁,因为古人对孝道是非常重视的。

徐庶,成为刘备军师之前一直是有试探过刘备,故意跟他说的卢马救人一次,下一次必定会害主人,让刘备把马转赠给与自己有仇的人,这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刘备,听徐庶这一席话,顿时觉得此人心术不正不可取,随之便面露嫌弃之情斥责了徐庶,怨他无故只会教人害人之术。

谁知这一番斥责,没有令徐庶有任何羞愧之色,他反大声笑道:我久闻皇叔仁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刚才乃是我试探之言,多有得罪还望皇叔莫怪。

徐庶这么一说,刘备知道今天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赶紧问徐庶,先生即是有心试我,想必定是有治国良策之大才,备多有得罪还望先生海涵,务必请先生随我一同回新野畅谈,略微指点在下。

就这样,一个有心来投,一个求才若渴,两人把手同归新野以后,刘备就拜徐庶做了军师。

徐庶做了刘备军师以后,很快就展露自己的本事,大破曹操的八门金锁之阵,一战杀得曹仁丢盔卸甲匆匆而去。

曹仁,败落回到曹操军中告知此事,心中大为疑惑,想来想去都找不出刘备军中哪个能人破了自己的阵法。

后来,打听之后知道是徐庶,就让陈昱把徐庶母亲骗来军中,徐庶不忍老母被抓,不得已离开刘备军中,这就是徐庶最终离开刘备的原因。



饶北小道


刘备与徐庶的君臣关系,确实称得上是千古美谈,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两位的话,我会用“光明与磊落”。

徐庶为什么离开刘备?

《三国演义》: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一开始投靠刘备,是看中了刘备的仁义,而对刘备来说,从犹如丧家之犬到有弹丸之地立足,中间只差了一个徐庶。

当时可以说,一生被曹阿瞒吊打的大耳刘,终于咸鱼翻身扬眉吐气了,连续几场胜仗把曹操打得妈都不认识,这还得了,曹操派人去探查,分分钟摸清了徐庶的底细。

原来徐庶这个人,早年间表现不太好,一条到晚惹是生非,后来改名化名单福,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同志,跟当时一些名士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同时,徐庶有个难能可贵的优点,他非常孝顺,曹操也是抓住了这个徐庶孝顺这个品质,把徐母诓到曹营,然后又用徐母的名义把徐庶诓到曹营。

徐母可不是个简单的女人,他一听说儿子弃刘投曹,当时就指着儿子的鼻子骂:你这个小王八蛋,真是弃暗投明,丢死先人了。

然后,徐母竟然自尽了!

后来,徐庶有机会回到刘备身边,但他没有回去,理由是:我一会儿投靠您,一会儿投靠他,现在又回来投靠您,这天下人说起来也不好听啊,我毕竟要脸。

但实际上,这个理由是有明确的逻辑错误的,首先,徐母之死的起因是曹操的诓骗,其次,你这说法置关二爷于何地?

小说毕竟是小说,需要艺术加工读来才得劲,读完小说,我们还是要认真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三国志》:

徐庶离开刘备之后,根本没有后面那些纠缠不清。

《三国志》中徐庶无传,先说中这段故事,其实是来自《诸葛亮》传中几句话: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一段是说,刘表死了,他儿子刘琮听说曹操打过来了,就要投降。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军南行,这时候跟随刘备的有诸葛亮和徐庶两人,南行过程中刘备被曹军打败并追赶,曹军顺便就把徐母抓走了。

这时候徐庶的心都乱了,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老大,讲真我很想和你一起创业,但你看我不能不要我妈啊,现在我心乱如麻,也帮不了你什么忙,干脆我走了吧”。

刘备当时说了什么,没有记载,但后文说“遂诣曹公”,可见刘备之仁义大度,并没有危难徐庶。

从这件小事,我们就能看出刘备和徐庶君臣之间的关系,徐庶光明,我没能力继续帮助你,就明明确确说出来,刘备磊落,你要走就走,我绝不危难。

表面看起来,刘备失去了一个徐庶,在身边能人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但这无形中为刘备竖立了良好的口碑,让天下名士都知道,老刘家真的不错,老板仁义大度,值得为他卖命。



也可自话


徐庶是刘备在荆州的第一个谋士,徐庶是主动来投刘备的,他是来投明主的,刘备见了自然极为高兴,徐庶见了刘备的马,然后问:这可是的卢马?刘备说:是的。

徐庶说:这的卢马虽然也是千里马,但是会妨主,不能够骑呀。刘备说:已经应过了,就把的卢跃檀溪的事情告诉了徐庶,徐庶说:这个是救主,并不是妨主,终究还是会妨主的,不过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

刘备就问:有什么办法?徐庶说:你比较不喜欢谁,就把的卢马送给他,等妨了这个人之后,再拿回来,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不知道刘备送庞统是不是这个想法呀),刘备变色说:你过来,不教我正道,却让我去做损人利已的事情。

徐庶说:我向来听说主公仁德,一直不相信,所以就故意试探一下的。刘备就以徐庶为军师来操练军马。后来徐庶看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程昱就向曹操献计,说徐庶这个人是孝子,只要把徐庶的母亲带到许昌,那么徐庶肯定会来的。

而徐母并不同意,程昱就仿着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让他回来,否则曹操要杀她。徐庶就跟刘备说了这个事情,说他只能回去。刘备说:母子是至亲,你就尽管回去吧。徐庶拜谢。

孙乾偷偷的跟刘备说:徐庶一直在新野,我们军中的虚实,他都知道了,如果他到了曹操那边,曹操重用他,岂不是对我们不利呀?还不如把徐庶留下,而曹操看到徐庶不回去,就会把徐母杀了,那徐庶肯定要为母报仇,就会对你尽心尽力的。

刘备说:不可以这样,我们不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大家都为刘备的仁德而拜服。刘备为徐庶送行,徐庶说:我是想与主公一起成就大业的,但是因为母亲的原因,让方寸大乱。

徐庶远去,刘备目送,没多久,徐庶又骑马回来了,他对刘备说:刚才我的心太乱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说,襄阳城西隆中有一个卧龙先生,叫做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的才能远胜于我,你只要请他出山,大业可成,这个就是徐庶走马荐卧龙。

徐庶还担心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肯,就到诸葛亮的家中先劝了一下诸葛亮要出来帮刘备,可见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为了母亲。


历史简单说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个很有名的歇后语,说明了徐庶离开刘备,去投靠曹操的经过。

曹仁和李典被刘备单福打败,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曹操刘备是靠单福的计谋取得胜利的。谋士程昱笑着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颍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告诉曹操徐庶之才比他高出很多,并献计争取徐庶来投曹营。

原来,徐庶为人致孝,幼年丧父,家里只有老母,弟弟徐康早亡,老母亲无人奉养。程昱让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然后假用徐母笔迹休书给徐庶。

徐庶接到母亲的书信,知道母亲在曹操那里,只好离开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可是,徐庶到了曹营,徐母知道了真相,原来是曹操的计谋骗来了徐庶。徐庶一面呵斥徐庶糊涂,转而进屋悬梁自尽了。徐庶悲伤不已,另外也感念刘备知遇之恩。于是,在曹营终身不献一个计谋。当然这些只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段落。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打刘备,刘备“率其众南行,弃新野,弃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徐庶与母亲走散,其母被曹操所擒。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说:我本想与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持的就是这颗心,但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捉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

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保全母亲前往曹营,同郡好友石韬与其一起前往,此后一直在曹营做官。


看来徐庶的确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前去投靠曹操的。此时,诸葛亮其实已经投靠了刘备了。这说明徐庶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他们曾在一起共同辅佐过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